《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四川省成都市盐道街中学岳国忠一明内容识形象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木词的大意,在诵读|||揣摩词人的感情基调;2.掌握木词屮作者抒情的载体一一典故,借力典故意蕴的挖掘,深层次体味作者复杂的情志。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了《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之后,基木了解了辛弃疾的生平经历,初步感知了辛弃疾作品屮用典故委婉含蓄地表情达意这一特点。但是,对于号为辛弃疾作甜屮的压卷之作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而言,对词屮所用典故的明晰,才有助于深入理解辛弃疾的独特情感。为此,以资料助读的方式,为学生做背景知识的拓展,?以期帮助学生深度挖掘作者的情志。教学重难点理解词屮所用典故的基木内容;建立史实与吋事之间的联系;理解作者用这些典故的意义,对吋局、吋事的讽刺、隐喻等含义;并在这些含义的挖掘屮,把握作者的情感主旨。教学流程1•诵读全词,结合注释,梳理词中所写的历史人物及历史事件有哪些?找出具体词句加以概括。明确:孙权孙权割据东南,击退曹军;孙权始置京口一一“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刘裕——刘裕起兵北伐,金戈铁马,战功赫赫,收复失地。——“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相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刘义隆——仓促发兵北伐而惨遭失败——“元嘉草草”,“赢得仓皇北顾”。拓跋寿一一元嘉二十七年击败王玄谟的军队后建立行宫:颂武功庆升平,以炫耀于南朝
—“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廉颇一一被免职后,避难魏国。赵王想起此事,“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满怀爱国热情的辛弃疾一心为国效力,可他终不为用,报国无门。二析典故悟情感(-)忆英雄2.作者登上北固亭,极目远眺,为什么会想到孙权和刘裕?为何略写孙权事,详写刘裕事?借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明确:(1)孙权:他曾在京口建立吴都,以区区江东之地,抗衡曹魏,打败来自北方的曹操的军队,开疆拓土,造成了三国鼎峙的局面。刘裕:刘裕曾经在这里起事建立政权。曾两度挥戈北伐,收复了黄河以南大片故土。(2)孙权虽然也是英雄,但出身于皇室,上有父兄,事业有父兄打下的基础。而刘裕则不一样,详写刘裕是想突出刘裕出身贫贱一一“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却能建功立业,更表现了“事在人为”的道理;更表现词人对英雄的仰慕。(3)无论是孙权或刘裕,都是从百战中开创基业,建国东南的。这和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于江左、忍气吞声的懦怯表现,形成鲜明对照!不仅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赞扬,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同时也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恢复中原的伟大抱负,表达了对主战派的期望和对南宋朝廷苟安求和者的讽刺和谴责。(-)忧时局1.词中所写人物如孙权、刘裕、廉颇等多为英雄形象,引用宋文帝刘义隆北伐惨败的故事的目的何在?明确:借此事咏叹近事。借鉴历史,影射当时的张浚北伐失败;委婉劝韩促胄不要仓促出兵,伐金必须作好准备,不能草率行事。链接:南朝宋文帝刘义隆“自践位以来,有恢复河南之志”。他曾三次北伐,都没有成功,特别是元嘉二十七年(450)最后一次,惨败。用兵之前,他听取彭城太守王玄谟陈北伐之策,草率出兵,冒险北伐,本想赢得像汉朝霍去病那样大败匈奴、封土筑坛的大功。结果反而招致元魏拓跋走大举南侵,弄得两淮残破,胡马饮江,几乎遭到覆灭的危险。刘义隆只落得仓皇北顾,“北顾涕交流”。
当时分据在北中国的元魏,并非无隙可乘;南北军事实力的对比,北方也并不占优势。倘能妥为筹划,虑而后动,虽未必能成就一番开天辟地的伟业,然而收复一部分河南旧地,则是完全可能的。无如宋文帝急于事功,头脑发热,听不进老臣宿将的意见,轻启兵端。结果不仅没有得到预期的胜利,,国势一蹶而不振了。南宋近事:隆兴元年(1163年)宋孝宗用张浚北伐,在符离集遭到大败。1.词人犹记“烽火扬州路”,又着力描绘“佛狸祠”下的迎神赛会的景象,这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明确:(1)“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四十三年前,扬州一带被金兵劫掠,战火纷飞,惨不忍睹,如历历在目!(2)“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佛狸祠已处于谁的统治之下?北方已非宋朝国土,百姓安于现状,忘了国耻,忘了收复中原。更不会;I巴一千多年前的元魏入侵者和当前金人的入侵联系起来。作者心情沉痛,表达了自己的隐忧:时代冲洗掉了民族耻辱的意义,令词人尤为悲痛,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若不迅速谋求恢复,恐再过几十年,百姓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南宋小朝廷亦将消亡!表达对南宋政权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百姓的健忘麻木——朝廷偏安江南,早已无志向收复北宋故土诗人的忧心远虑——此地今日之景,明日国家命运佛狸祠:北魏太武帝拓跋庶(“佛狸”乃拓跋憲的小名)于宋元嘉二十七年击败王玄谟的军队以后,在山上建立行宫,当年尝敬神赛会,以颂武功庆升平,以炫耀于南朝。即后来的“佛狸祠”。这一战争故事,常常引发历代文人发思古之叹,但老百姓们只把佛狸当作一位神祇来奉祀,以为是一座福佑人民的神庙,而决不会审查这神的来历。这所庙宇,南宋时犹存。(三)悲命运2.词人最后用廉颇的典故,用意何在?明确:借廉颇的典故,抒发了词人老而弥坚、抗敌之志不衰的报国之情和老大无成、壮志难酬的愤慨。婉转流露出词人不受重用的愤懑,更体现出作者不顾年迈力衰,鞠躬尽瘁报效祖国的满腔热忱。明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志抒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愤一片忠心一腔热血爱国热情炽烈;
一世苦闷满腹愤慨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壮志悲哀链接: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辛弃疾66岁。当时韩促胄执政,正积极筹划北伐,闲置已久的辛弃疾于1204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是年春初,又受命担任镇江知府,戍守江防要地京口。朝廷对他似乎很重视,然实质上不过利用其主战派元老招牌而已。到任后积极布置军事进攻的准备工作;但他又深感政治斗争险恶,自身处境孤危,难有所作为。他支持北伐抗金的决策,但对独揽朝政的韩促胄轻敌冒进的作法,又倍感忧心,认为应充分准备,绝不可草率从事,否则难免重蹈覆辙,而使北伐再遭到失败。但此意见未能引起南宋当权者重视。1206年,招来金兵大举入侵,又造成一次“仓皇北顾”,宋宁宗只得杀掉韩促胄以满足金人的要求。三拓展延伸思考:岳珂在《桎史•稼轩论词》条说:他提出《永遇乐》一词“觉用事多”之后,稼轩大喜,“酌酒而谓坐中曰:夫君实中余痼。乃味改其语,日数十易,累月犹未竟人们往往从这一段记载引出这样一条结论:辛弃疾词用典多是缺点,你怎么看待稼轩词屮的用典?【设计反思】1•聚焦核心,确立文本解读的切入点。筛选、整合文本关键信息,形成适合于教师和学生的教学内容。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我们知道,《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作为辛稼轩名作,明代杨升庵曾誉之为稼轩词中第一首。尽管岳柯嫌其用典太多而使作品失之流利自然。自习揣读作品所选典故,不难看出,均为紧密围绕“怀古”这一题旨,以历史人物、历史事迹来含蓄表达辛弃疾自己的独特情感,这首词,恰好是因其用典丰富而且得当,格调高远,于用典中丰富了作品的意蕴。拓展了揣读和玩味的空间。为此,在教学设计中,我主要着力于“典故”的品读,带领学生辨识词中所用典故的基本内容一一历史人物、历史事迹中的价值意义。建立“史实”与辛弃疾遭遇的“时事”之间的联系;循着文本中这一基本层面的叙述内容,进而去理解作者用这些典故的意义一一作者对历史人物、历史事迹所持的态度,以在史实与时局、时事的双向观照、比对之中,去挖掘作者对“时局”、“时事”表达的讽刺、隐喻等含义;在这些含义的挖掘中去把握作者的情感的主旨。2•资料助读,帮助学生搭建内容理解的“脚手架”。
文本中典故丰富,典故意义的明晰才有助于理解作者辛弃疾的情感主旨。但是,词中所用典故毕竟和学生的认知和积累有距离,加之课本注释中又语焉不详,不利于学生理解。为此,我以资料助读的方式,将词中所用到的典故进行梳理,述其大略,为学所用。帮助拓展学生的背景知识之后,在课堂教学中,搭建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深度挖掘作者的情意的“脚手架”,从教学实施来看,这一内容的确起到了助学的作用,尤其是在实现“史实”与“时局、时事”的双向观照、比对中,挖掘作者对“时局”、“时事”所表达的的讽刺、隐喻等含义这一点上,收效显著。3•循序推进,帮助学生获得语文思维能力的提升。在教学设计中,对所用典故的品析,我通过三个层次,帮助学生建立“典故选用”与“作者情感表达”之间的理解通道。(1)辨识文本内容的基本层面:辨识作品中所写英雄人物及英雄事迹;梳理这些英雄人物及其事迹;辨识作者对英雄人物所持追忆缅怀、景仰赞叹的情感基调。(2)理解文本内容的意义层面:通过理解词中既写英雄形象(如孙权、刘裕、廉颇等)又引用宋文帝刘义隆北伐惨败的故事,以引出对时局的忧虑,以紧呈上一环节对英雄的追忆(千古江山英雄无觅)。(3)揣读作品主旨、作者情志的意蕴层面:揣读文本中传达出的作者个人的情志,探究作者运用这些典故的意义:结合“廉颇”的命运,观照词人自身的命运。悲廉颇之命运实则为悲自身之命运,在这“物”与“我”的观照中去理解作者的情感主旨。教学设施中,留给学生熟悉典故的时间不充分,导致学生品读作品,思维略显迟滞,因思考迟滞而表现不够积极,这提醒我在教学这一类意蕴比较厚重的文本时,要留给学生较为充足的预习时间,还要指导学生学会运用“助读材料”,不能停留在只追求知道史实“是什么”这一层面,还需要去思考史实、典故运用的“为什么”“怎么用”这些问题,习得鉴赏长于用典类的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逐步提升语文学习思维的品质。【点评】本课设计的亮点在于问题设置的巧妙。岳老师设计的六个问题,分成三方面:一是走近文本(第1个问题),引导学生把>握本词选取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二是深入文本(第2至5个问题),引导学生把握本词为什么要选取这些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这些事件为什么要有详有略,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三是走出文本(第6个问题)即针对本词的用典,谈谈你的看法。六个问题,三个层次,从文本的走近到文本的深入,最后到文本的走出,逐层推进,拾级而上。如此设计问题,可谓精妙!其实本词的用典极有特色。例如前面三个典故一一孙仲谋、刘裕、刘义隆。
既扣住了时间的先后顺序,又层层推进,巧妙地表达出作者的丰富情感。体现在:①希望南宋王朝要像孙仲谋那样守得住江南半壁江山;②希望南宋王朝不但要守得住江南半壁江山,而且要像刘裕那样北伐中原、收复失地;③告诫南宋王朝要收复失地,一定要精心准备,不要像刘义隆那样草率出兵,落得个“仓皇北顾”的下场。其用典之妙,浑然天成,如果岳老师能够这样鉴赏本词的用典就好了。(四川省广汉中学特级教师王小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