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京口北顾亭怀古》人物称谓刍议
加入VIP免费下载

《永遇乐·京口北顾亭怀古》人物称谓刍议

ID:1143662

大小:56.3 KB

页数:4页

时间:2022-06-07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永遇乐·京口北顾亭怀古》人物称谓刍议-大学语文论文《永遇乐·京口北顾亭怀古》人物称谓刍议黄付东(山东曹县第一中学,山东菏泽274400)[摘要]《永遇乐·京口北顾亭怀古》这首词用典精当,有怀古、忧世、抒志的多重主题。这首词豪放豪壮,慷慨激昂,是一首爱国主义的杰作。作者用典贴切自然,紧扣主题,提到了历史上的五个人物。对这五个人物的称谓却又各不相同。有的称其字,有的称其小名,有的称其小字,有的称其年号,有的直接称呼其名。人物的称谓变化多端,渗透着作者丰富而含蓄的情感,使得感情不断变化,婉而有度,曲而有致。典故中对人物的称谓可谓大有技巧,别具匠心。从而使得本词语言典雅,情感含蓄,构思精巧,主题深刻,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明代杨慎在《词品》中把《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推为辛词第一。是有一定道理的。[关键词]人物称谓;变化多端;渗透情感[中图分类号]I20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5)02-0058-01[作者简介]黄付东,山东曹县第一中学教师。 《永遇乐·京口北顾亭怀古》是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著名作品。公元1205年,66岁的任镇江知府,他积极备战,准备抗金,却处处为被投降派掣肘。他登上京口北顾山上的北固亭,怀念古人,感伤时事,心潮起伏,感慨万端,写下了这篇传诵千古的佳作。词人以古比今,借典抒怀。运用了多个典故来抒发情怀,使得语言典雅,情感含蓄,构思精巧,主题深刻,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仅是典故中对人物的称谓就大有技巧,别具匠心,笔者现就这一点谈谈自己的看法,与方家商榷。词的上阕作者怀念了古代的两位英雄人物孙权和刘裕。孙权曾在京口建立吴都,击退来自北方的曹操军队;刘裕也在京口起兵,最后建立了政权,并收复了大片失地。对这两个人物,作者是高度赞扬,充满敬仰和渴慕之情的,但是称谓却不一样,思慕孙权,词人这样说:“英雄无觅孙仲谋处”,称的是孙权的字,而没有称其名,是有讲究的,除了音律上的要求外,和古人的称呼习惯也有关系,古人一般称字不称名,以表尊重,对敌人或自己要批评的对象一般才呼其名字,比如:《五人墓碑记》中写道:“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五位义士痛骂奸臣,所以才直呼其名。对于孙权,作者是极为推崇和赞扬的,所以称其字,此其一也。第二个原因,之所以称“孙仲谋”,和一个历史典故有关,作者的另一首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也提到这一典故:“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两首词都提到了孙仲谋,“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是化用,“生子当如孙仲谋”是引用,两者都涉及一个掌故,陈寿的《三国志》中提到曹操曾经率军与孙权对阵,见到孙权军队的船只、器仗、队伍整齐,就赞叹道:“生子当如孙仲谋!”在三国时期,曹操可谓是无人匹敌的一代“横槊赋诗”的英雄,可是他也佩服孙权,运用这一典故,作者对孙权的赞扬和敬仰是借助于曹操之口来完成的,情感表达得含蓄蕴藉,别有韵味。 同为作者推崇和赞扬的人物——刘裕,作者却称呼其小名。词里这样写道:“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寄奴”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小名。虽然他以汉高祖刘邦的弟弟楚王刘交的子孙自居。自诩出身帝王之后,官宦世家,但因他的父亲刘翘早逝,家境贫苦,幼年竟沦落到靠卖草鞋为生。不过,刘裕少有大志,一心想做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业。带着如此雄心壮志,刘裕最终在京口起兵,建立政权。可见刘裕是一位出身贫寒的“草根”英雄,作者在此中特意强调他住在“斜阳草树”掩映下的“寻常巷陌”中,并特意称其小名“寄奴”,意在强调其出身贫贱,作者称呼其小名意在强调说明出身贫贱并不妨碍人成功,委婉地表达了对“草根英雄”刘裕的高度赞扬。在下阕里词人首先引用南朝刘义隆元嘉年间草率出兵北伐,最终落得仓皇北顾的历史教训,谆谆告诫当权者韩侂胄要吸取前车之鉴,不要好大喜功,盲目出兵。在词里稼轩甚至不屑提到他的名和字,直接以年号“元嘉”代之,表达了对贪功冒进好大喜功者鄙夷和批评。想到历史上贪功冒进的宋文帝刘义隆,词人稼轩禁不住追昔抚今,感慨万千,写下了讽喻当今政事的肺腑之言: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既表达了对政事的高瞻远瞩,对当权者的谆谆告诫,也表达了对刘义隆之流的尖锐的批评。词里的第四个典故是“佛狸祠”的典故。鲜卑族的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小字叫“佛狸”,当时民间就流传有“虏马饮江水,佛狸明年死”的童谣,佛狸祠因此而得名。它坐落在长江北岸的瓜步山上。拓跋焘侵略南方,曾在山上建立了自己的行宫,后来老百姓尝到这里来祭拜,就成了一座庙。作者用这一典故目的是悲叹朝廷无能,偏安江南,“直把杭州作汴州”,不思反抗,不组织教化百姓,导致百姓愚昧,到异族皇帝的祠堂前盲目祭拜,安于鼓乐升平的“亡国奴”生活。表达了对百姓松懈的痛心。对侵略者,词人是包含着刻骨仇恨的,所以称呼其小名“佛狸”,使我们读到这里自然会联想到“佛狸明年死”的童谣,表达了作者对侵略者恨贼不死的无比仇恨。 词中最后一个典故是“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作者以廉颇自况,明不已之壮心,抒难酬之悲愤。在词里作者之所以直接称呼古代英雄的名“廉颇”,第一点,这和唐宋时期在诗词中用到典故时称呼古人的习惯有关。如常见的典故:“李广难封”“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等。第二点,辛弃疾和廉颇一样,都有一腔忠烈之气,一颗报国之心,都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志士,也都有遭受奸邪小人排挤陷害的相似遭遇。同是悲情英雄,惺惺相惜,辛弃疾对廉颇的情感就近了几分,廉颇就成了辛弃疾自己的代名词,古人称自己是直接称呼名的,这样来看,称“廉颇”就等于自称,辛弃疾以廉颇自比,抒发感慨:“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就顺理成章了。综观全词,辛弃疾借典抒怀,怀古伤今,抒发了壮志难酬之悲、报国无门之恨。将一腔热血化作忠烈之气喷薄而出。而人物称呼的变化又使得感情不断变化,丰富而含蓄,摇曳而多姿。婉而有度,曲而有致。著名作家梁衡评价“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墨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参考文献[1](西晋)陈寿.三国志·吴主传[M].北京出版社,2008.[2](明)杨慎,岳淑珍.词品[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3](南宋)辛弃疾.稼轩词[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4]把栏杆拍遍[C]//梁衡·散文.同心出版社,2012.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