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学习目标 1.理解词的内容,品味重点词句的内涵。2.理解词人英雄失意、功业未成的悲愤之情。3.赏析典故在诗词中的作用。1.字音辨识(1)舞榭歌台( ) (2)佛狸祠( )(3)封狼居胥( )答案 (1)xiè (2)bìcí (3)xū2.词语解释(1)赢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可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舞榭歌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寻常巷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落得。(2)哪堪,怎堪。(3)演出歌舞的楼台。榭,建在高台上的房子。(4)普通街巷。3.古今异义千古江山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长远的年代;婉辞,哀悼死者,表示永别或不朽(多用于挽联、花圈等的上款)。答案 自古而来。4.词类活用(1)赢得仓皇北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尚能饭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名词作状语,向北 (2)名词用作动词,吃饭5.名言警句(1)课文名句①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②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③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2)课外名句——辛弃疾名句①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②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③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④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⑤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贺新郎甚矣吾衰矣》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词人。辛弃疾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他曾参加抗金义军,后投归南宋。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了其卓越的军事才能与诚挚的爱国情怀。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苏辛”。作品集有《稼轩长短句》。二、背景展示《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作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此时词人已66岁高龄。他本以为此时能有所作为,可以积极备战练兵,积蓄军事实力,准备北伐。但很快他便发觉宰相韩侂胄是为了邀功,只想草率出兵,而朝廷则毫无北伐复国之意。于是辛弃疾深感失望和悲愤,他登上北固亭,把自己的一腔怒气和怨恨尽情地宣泄在这首词中。三、文化常识元嘉草草元嘉: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帝王用来纪年的一种名称。
文白对译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苏轼之后,豪放词少有名家,鲜有佳作。真正继承苏轼,把词的豪放风格加以发扬光大,使它蔚然成为一大宗派的是辛弃疾。辛弃疾的词风“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这种豪迈风格的形成,首先决定于他的作品有深厚的爱国热情和广阔的社会内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辛式”的豪放风味和他的爱国之情。下面是本词结构思维导图,读后思考后面的问题。根据图中上片、下片所概括的“叹”“问”的内容,将“忆”“恨”的内容填在图中①②处。答案 ①金戈铁马,气势如虎 ②国土沦丧,无心收复1.“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体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怀?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孙权的风流余韵现已不复存在。“舞榭歌台”是承平气象的象征。孙权处在群雄纷争的时代,而吴国能出现承平气象,是因为他能确保自己的国土不受外敌侵犯。“风流”指孙权的雄才大略及其建树,这里引申为孙权的遗迹。“雨打风吹”指的是历史的风雨,自孙权以后,京口一带屡遭兵燹,到辛弃疾时已将近千年,当年孙权的风流余韵已荡然无存。词人慨叹眼前的景象,也就表明了他既崇拜孙权,又为当前的时局担忧,忠义之心耿如日月。2.辛弃疾登上北固亭,为什么会想到孙权和刘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孙权:孙权曾经在京口建立吴都,并曾打败来自北方的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刘裕:刘裕的祖先由北方移居京口,刘裕曾经在这里起事,最后建立政权。为了恢复中原,他几次大举北伐。
这两位英雄建功立业,令人仰慕。词人想到他们,表达了自己力主抗金和恢复中原的伟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巧用对比,请作简要赏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以古代英雄孙权的业绩与可悲的现实相比,用以针砭南宋的萎靡不振;用刘裕的“气吞万里如虎”与其子刘义隆的“赢得仓皇北顾”相比,这是以历史上英主与庸才之比,用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用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相比,这是抒发忧国忧民的感慨,感叹由于统治者的长期“和戎”媚敌,把人们的民族感情都冲淡了;用廉颇遭谗尚有赵王派人聘问与自己的冷落处境相比,用以抒发报国无门的愤懑。通过这些交互重叠的对比,使词义更加丰富曲折,感情更加委婉强烈,形象更加鲜明生动。4.《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借咏怀历史抒发感情,试讨论这两首词在写法上有怎样的不同。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念奴娇赤壁怀古》上片中,用“千古风流人物”“三国周郎赤壁”和“一时多少豪杰”从景中逐层衬托出人物,为下片的议论做铺垫;《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片写景之中就含有议论,下片议论之中也有写景的地方。②苏词多铺叙,显得开阔明朗,旷达乐观;辛词多用事(用典),层层转折,显得隐晦。辛词长于用典,《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运用了很多典故,是否有堆砌之嫌?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观点一)这首词用典多不能说是毛病。典故不在于多少,关键在于运用得是否恰当。它所运用的除了末了廉颇一事之外,都是有关镇江的史实、眼前风光,是“京口北固亭怀古”这个题目应有的内容,和一般辞章家用典故不同;况且他用这些典故,都和这首词的思想感情紧密联系。就艺术手法论,环绕作品的思想内容而使用许多典故,以加强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这正是这首词的长处。(观点二)有堆砌之嫌。辛弃疾作词好用典故,导致词作深奥难懂,这首词仅有百余字,但写到了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廉颇五个历史人物,有“掉书袋”之嫌,在历史上就有人给他指出过。
用 典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事、古人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恰当地用典,可使诗文文情隽永,含蓄深刻。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等。言简意赅,以一当十。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使用典故,与南宋统治者形成类比及对比。如用三国时东吴孙权和南朝开国皇帝宋武帝刘裕的英雄壮举,对比南宋统治者懦弱妥协的无能政治行为;用宋文帝刘义隆的草率北伐,急于建功立业,反遭惨败,来类比宋宁宗、宰相韩侂胄对战争没有做到充足的准备工作,必将导致失败的结果;用战国时赵国名将廉颇受奸臣所害的故事,类比南宋王朝践踏人才,无知地任用无能之辈。作者以刘宋比南宋,以北魏比金国,以刘义隆、王玄谟昏君庸臣比现实中的宋宁宗、韩侂胄,足见其用典之精及其胆量之大,对当权者毫不畏惧。技巧点拨在创作过程中,用典时需注意以下几点:1.采用熟悉、具有借鉴意义的典故,而不用冷僻的典故。2.灵活、贴切、生动是用典的最高目标。3.不要随意使用典故,即不为用典而用典。4.常见的古代诗词用典有四个种类:(1)明用。直接引用典故原事,诗人感情和所用典故思路一致。例如:曹操《短歌行》结尾有“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之句。“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原诗用周公姬旦辅佐年幼成王一事,说周公“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曹操用此典,表达了招贤纳士、礼遇天下人才的诚心。(2)暗用。间接引用典故,即把典故融化在诗歌中,含蓄隽永,天然浑成,不饰雕琢。行文流畅贯通,辞若己出,即使不知其中用典,也可领会诗意;知道用典则更觉意味深长。所以暗用又叫化用。例如:鲁迅的名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暗含“孺子牛”典故。“孺子牛”一词出自《左传》。相传齐景公晚年宠爱幼子荼,荼又名孺子。孺子撒娇,要老父装牛让他牵着玩。景公应允,口衔绳,手着地,不停地学牛叫。齐景公年岁已老,一不小心,栽倒在地上,磕掉门牙一颗。于是“孺子牛”的故事便广泛流传。鲁迅用典充分表达了他甘做人民大众的牛,抒写了鲁迅先生对人民大众的忠诚和热爱。(3)侧用。是指从典故侧面意义取用典实,即故意避开典实的正面与反面意义,而另外选取典实的某一个侧面,借事起兴,旁敲侧击,显现自己的用意。能起到切中肯綮、言简意赅之效。例如:宋梅尧臣《田家》诗是这样写的:“南山尝种豆,碎荚落风雨;空收一束萁,无物充煎釜。”诗歌借用曹植《七步诗》之典:“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写《七步诗》,诉说的是同室操戈、手足相残、相煎太急之悲苦。梅尧臣借以描写农夫生计之艰难。(4)反用。即对原来典故反其意用之,即典故义与自己的用意相反或相对。通过暗示、对比、衬托等手法将典故具有的含义加以引申,言此而意彼。例如:杜牧《九日齐山登高》中有“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之句,诗句表面是说自己垂泪,实际也是用典。春秋时,齐景公登牛山,北望国都临淄而流泪,叹息道:“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杜牧难得欢愉,和朋友登山,抒发感慨,认为不必像齐景公那样独自落泪,感慨人生无常,古往今来尽皆如此,谁能幸免呢!这样写已经和齐景公登牛山而流泪的感情迥然不同了。但诗人仍没有跳出惆怅、哀怨、郁闷的樊篱,以人生无常聊以自慰,语似旷达,实则抑郁感伤。迁移运用请参照下面材料中画线的部分,另选我国两位古代诗人的名句,仿写句子。要求结构一致。春天来了,春姑娘迈着轻盈的步子穿过了大江南北,世界各地都留下了她的足迹。韩愈笔下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道出了生机盎然的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示例)谢朓笔下的“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说出了万紫千红的春 白居易笔下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讲出了热闹非凡的春一、课本素材点击素材 辛弃疾是一位具有经天纬地之才的英雄豪杰,充满了激情和斗志,不管在多么困难的情形下都不放弃自己的理想,拥有顽强的意志,拥有无比的反抗和战斗精神。他与异族战斗,与同僚战斗,与自己战斗,与人类的劣根性战斗!运用示例 有人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墨来写的,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不能想象那一位昔日驰骋沙场,手拿利剑,身披战甲的勇士不能再回到热血沸腾的战场,而只能一味地吟咏喟叹挥毫泼墨又该是何等的痛心?那凛然的杀气与磅礴之势呢?那方刚的血气与雄心壮志呢?你仰天长啸热泪横流,纵使白发披肩仍一心为国,然而在那个黑暗的年代,真正读懂你的又有几人?二、课外素材郝景芳:从清华“学渣”到雨果奖获得者2016年8月21日,“80后”科幻作家郝景芳凭借作品《北京折叠》获得了科幻界最高荣誉——雨果奖,这是继2015年刘慈欣凭《三体》获得雨果奖之后,中国科幻作家再一次获此殊荣。
清华大学美女、从物理学硕士到经济学博士、知名科幻作家,只此三项,郝景芳就已被众人判定为金光闪闪的“学霸”了,但郝景芳却在为一个清华校友组织写的一篇文章中自称“学渣”。“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在清华觉得自己是‘学渣’,至少我自己一直觉得自己是。成绩可能不是最差的,但是感觉就是很渣。”大学四年,她的自我评价越来越低,对自己也越来越失望。在清华,她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她觉得如今的自己和众人眼中优秀的自己形成了巨大的落差,这种落差与压力之间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大一第一学期力学考试结束,她整个人都不好了,后来她持续追赶,奋发向上,努力自习,但大二时她的成绩依然不理想。非常不巧的是,那段时间,郝景芳的身体状况也不是太好,她要经常跑医院。医院是个负能量集聚的地方,所以她在清华读本科的几年,过得非常压抑和痛苦。后来,郝景芳回忆过去那段痛苦时光时说:“当人进入内外交困的气馁状态时,唯一的拯救路径不是无限制的思索,而是行动,是某种一小步一小步让自己可以动起来的事。不管方向是不是最佳的,不管结局如何,只要一点一点地改善,就是心里重要的能量来源。”郝景芳是幸运的,她找到了出口,那就是继续写作。2006年,她重新提笔写作,至今十年有余了。郝景芳说,她会一直记得写作对她的意义,因为它是自己在困难的日子里养成的、生活下去的习惯。她会一直写下去,在尘世间、大地上的辛苦劳作中,写那些易逝的时光故事。选材感言 越是优秀的人,越容易进行“自我攻击”,因为他们总是以严苛的标准要求自己。郝景芳就读于众人羡慕的清华大学,却把自己贬为“学渣”,在自设的心理泥沼中举步维艰。面对自我认知上的苦恼与成绩上的压力,她过得压抑又痛苦。心灵的折磨还不够,身体也出现了毛病,还好她在痛苦中发现了写作的一丝微光,她循着光源把自己日常中看到的、想到的、想到但想不开的,变为各种意象写进书里,终于拨云见日,成就了新的自我。把栏杆拍遍梁 衡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词为业,成为大诗词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应该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象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比如这首著名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我敢大胆说一句,这首词除了武圣岳飞的《满江红》可与之媲美外,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人堆里,再难找出第二首这样有金戈之声的力作。虽然杜甫也写过“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卢纶也写过“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但这些都是旁观式的想象、抒发和描述,哪一个诗人曾有他这样亲身在刀刃剑尖上滚过来的经历?“列舰层楼”“投鞭飞渡”“剑指三秦”“西风塞马”,他的诗词简直是一部军事辞典。他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谁能懂得他这个游子,实际上是亡国浪子的悲愤之心呢?这是他登临建康赏心亭时所作。他痛拍栏杆时一定想起过当年的挥刀纵马,驰骋沙场,但今天空有一身力,一腔志,又能向何处使呢?辛词比其他文人更深一层的不同,是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我们今天读其词,总能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忠臣,一遍一遍地哭诉,一次一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说到辛词的笔力多深,是刀刻也罢,血写也罢,其实他的追求从来不是要做一个词人。作为封建知识分子,对待政治,他不像陶渊明那样浅尝辄止,再不染政;也不像白居易那样长期在任,亦政亦文。对国家民族他有一颗放不下、关不住、比天大、比火热的心;他有一身早炼就、憋不住、使不完的劲。有人说辛词也婉约,多情细腻处不亚柳永、李清照。但柳、李的多情多愁仅止于“执手相看泪眼”“梧桐更兼细雨”,而辛词中的婉约言愁之笔,于淡淡的艺术美感中,却又含有深沉的政治与生活哲理。真正的诗人,最善以常人之心言大情大理,能于无声处炸响惊雷。我常想,要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他一生大都是在被抛弃的感叹与无奈中度过的。当权者不使之为官,却为他准备了锤炼思想和艺术的反面环境。他被九蒸九晒,水煮油炸,千锤百炼。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知识的积累,感情的浇铸,艺术的升华,文字的敲打,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他的脑海,翻腾激荡,如地壳内岩浆的滚动鼓胀,冲击积累。既然这股力量一不能化作刀枪之力,二不能化作施政之策,便只有一股脑地注入诗词,化作诗词。他并不想当词人,但武途政路不通,历史歪打正着地把他逼向词人之道。终于被他修炼到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了。(有删改)读后启悟 《把栏杆拍遍》是当代著名散文作家、新闻理论家梁衡所写的一篇人物评传性质的散文,塑造了一个叱咤风云而又命运多舛的爱国词人辛弃疾的形象,揭示的是辛弃疾怎么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过程,是解读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散文名篇,被许多人誉为是影响自己青年时代的一篇好文,是一流作家的一流作品。
一、基础知识检测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舞榭歌台 榭:建在高台上的房子B.赢得仓皇北顾赢得:落得C.赢得仓皇北顾顾:回头,回头看D.廉颇老矣,尚能饭否饭:饭量答案 D解析 饭:名词用作动词,吃饭。2.在古诗词中,为了表达的需要,常将语序倒装,下列句子中语序没有倒装的一项是( )A.甚矣,汝之不惠!B.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C.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D.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答案 C解析 A项现代汉语语序应为“汝之不惠,甚矣”。B项现代汉语语序应为“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D项现代汉语语序应为“无觅英雄孙仲谋处”。3.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 )A.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B.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C.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D.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答案 B解析 B项使用比喻。A项用“烽火”代指“战争”。C项用“金戈铁马”代指“精锐的部队”。D项用“丝竹”代指“音乐”。4.为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句子排序,只填序号。辛弃疾由武而文,又由文而政,始终在出世与入世间矛盾,在被用或被弃中受煎熬。作为封建知识分子,对待政治,________________。他不计较“五斗米折腰”,也不怕谗言倾盆。所以随时局起伏,他就大忙大闲,大起大落,大进大退。稍有政绩,便招谤而被弃;国有危难,便又被招而任用。①对国家民族他有一颗放不下、关不住、比天大、比火热的心 ②也不像白居易那样长期在任 ③便再不染政 ④亦政亦文 ⑤他不像陶渊明那样浅尝辄止答案 ⑤③②④①5.请在横线处补写出合适的语句。要求:与画波浪线的句子构成排比,语段意思连贯,风格统一。
作一次心灵旅行,就以那一本本零落的古卷残页为车票,感受穿越时空的欣喜。我与李白共攀蜀道,与辛弃疾拍遍栏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论是漠北黄沙,还是江南水乡,我都一一留下足迹。答案 (示例)与屈子上下求索 与杜牧晚立枫林6.辛弃疾一生坎坷曲折,但他凭着矢志不移的斗志,卓越的文学才华,创作了许多不朽的词作。假设辛弃疾被评选为“感动中国的历史人物”,请你为他写一则颁奖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示例)披着千年的铠甲,他从寂寞中走来。800多年前他投身沙场,最终却以文为业。一首首龙腾虎掷的稼轩词,是他留下的人生写照。他是威震八方的爱国将领,心系国家安危、百姓安乐;他是震撼宋朝文坛的“词中之龙”,刚柔并济;他还是有雄才伟略的政治精英,《美芹十论》留名千古。高楼危处,他的叹息声与拍栏声还在回荡。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描写刘寄奴驰骋战场,所向披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古代写有志的人虽年老而仍有雄心壮志的诗文很多。如曹操的《龟虽寿》中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末句也写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作者登高望远,首先想到孙权这位著名的历史人物不禁感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2)凭谁问 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 (3)千古江山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二、课内阅读强化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8.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用“千古”修饰“江山”,表现出深沉的古今兴亡之感,蕴含着对南宋国势日益衰微的深切忧虑。B.“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既赞美了历史上的孙权,更为现实中没有孙权这样的英雄而深表遗憾。
C.“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一句,以韩侂胄草率出兵遭到惨败的历史教训,警告刘义隆切勿草率出兵。D.“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用廉颇的故事,含蓄地表达自己不被重用的愤慨,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思想。答案 C解析 “元嘉草草”三句写历史典故,这里词人引来讽喻孝宗时的符离之败,并提醒即将开始的北伐当引为教训。9.从题目中的“怀古”可知,这是一首怀古之作,词中运用了借古讽今的手法,请结合内容作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对孙、刘的赞扬,就是对南宋统治者的指责;对刘义隆的讽刺,就是对韩侂胄的警告;对“佛狸祠下”的感叹,就是对统治者不思收复中原的不满;借廉颇以自比,表达词人杀敌报国的热忱。三、课外阅读拓展(一)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水调歌头和马叔度游月波楼辛弃疾客子久不到,好景为君留。西楼着意吟赏,何必问更筹?唤起一天明月,照我满怀冰雪,浩荡百川流。鲸饮未吞海,剑气已横秋。 野光浮,天宇迥,物华幽。中州遗恨,不知今夜几人愁?谁念英雄老矣?不道功名蕞尔,决策尚悠悠。此事费分说,来日且扶头!10.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词上片重在写景,在写景中言情抒怀,前四句为情造文,描写有我之景,情、景很好地融为一体。B.词中“照我满怀冰雪”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词人的失意和无奈,将内心的凄凉和感伤充分地表现出来。C.词中“鲸饮未吞海”句化用了杜甫的“饮如长鲸吸百川”,极度夸张,具有一种豪迈精神和阳刚之气。D.下片“野光浮,天宇迥,物华幽”三句在结构上承上启下,紧承上片的写景,引出后面的叙事抒怀。答案 B解析 “满怀冰雪”指自己冰雪般纯洁的肝胆。11.词中“中州遗恨,不知今夜几人愁”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全词进行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这是全词的主旨句,山河破碎,生灵涂炭,词人不由愁思满怀。(2)全词的基调由前面的雄壮豪迈而变为后半部分的哀凉悲伤。(3)词人忧心国事,雄心壮志,自然引出下文功业未建的感慨和无奈。(二)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阮郎归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①辛弃疾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云。鹧鸪声里数家村,潇湘逢故人。 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如今憔悴赋招魂②,儒冠多误身③。注 ①耒阳:地名。张处父:词人的好友。推官:官职名。②招魂:《楚辞》的篇名。③借用杜甫的诗句“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儒冠:古代读书人戴的冠帽,喻指读书人。12.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山前的灯火和山头的浮云构成朦胧温馨的画面,“浮云”也巧妙地和词人飘然不定的心理密切关合。B.“山前灯火欲黄昏”,一个“欲”字用得绝妙,写出了夕阳似落非落,夜幕似降非降的刹那间的景象之美。C.词人选取“鹧鸪”的意象,不仅营造了凄凉的氛围,也以此烘托了凄凉的心境,表现了对前途命运的担忧。D.“儒冠多误身”是词人蘸着血和泪,向南宋议和派迫害爱国志士提出的强烈控诉,表现出极其痛苦和复杂的心情。答案 A解析 “朦胧温馨的画面”错,应是“昏暗凄清的画面”。13.下片运用什么样的手法描绘了怎样的形象?最后两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运用对比(或用典)的手法,将少年时期风流潇洒、意气风发而现在漂泊憔悴、落魄江湖的词人形象作对比,并引用《招魂》与杜甫的名句。(2)表达了词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痛苦与郁愤。诗人在作品中用典,肯定有其现实的原因或触发感情的媒介,目的就在于借典抒怀、借古喻今。因此,鉴赏古诗中的用典,首先要了解典故的来源及其含义,其次要了解它和诗歌要表达的思想内容的密切关系,明确用典的作用。答题时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步骤:(1)找出诗词中用典的地方。(2)对典故进行具体分析。(3)结合诗歌的中心思想分析诗人用典的作用。(用典的作用在唐以前诗歌中主要表现为增加诗歌的容量,使诗歌典雅耐读,富于文采;在唐以后的诗词曲中主要是怀古伤今、咏史言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