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11~12 念奴娇·赤壁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学习目标 1.学习词作的内容,把握词人的情感。2.学习对比、衬托、用典等修辞手法。3.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词。1.字音辨识(1)纶巾( ) (2)酹江月( )(3)封狼居胥( )(4)佛狸祠( )答案 (1)ɡuān (2)lèi (3)xū (4)bì2.通假举要(1)早生华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一尊还酹江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同“花”,花白 (2)同“樽”,酒杯3.词语解释(1)酹江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
(2)烽火扬州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赢得仓皇北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可堪回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古人祭奠时把酒洒在地上祭神。文中指洒酒酬月,寄托词人的感情。(2)宋代行政区划名。(3)落得。(4)岂堪,哪能。4.古今异义(1)大江东去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江河。(2)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有才学而不拘礼法;跟男女间情爱有关的;轻浮放荡。(3)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有才学而不拘礼法;跟男女间情爱有关的;轻浮放荡。答案 (1)长江。(2)有功绩而又有文采的,英俊杰出的。(3)繁华的景象,流风余韵。5.一词多义(1)故(2)道(3)国(4)封(5)望答案 (1)形容词,旧时的/名词,原因/连词,所以(2)动词,说/名词,道路/名词,风尚 (3)名词,地方/名词,诸侯国/名词,国都 (4)古代帝王筑坛祭天/国土,土地/书信/封赏/帝王把爵位及土地赐给臣子/封闭 (5)回望/农历的每月十五日/盼望/希望6.词类活用名词的活用(1)名词用作动词18
尚能饭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名词作状语①大江东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灰飞烟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赢得仓皇北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吃饭 (2)①向东 ②像灰一样,像烟一样 ③向北7.翻译句子(1)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手摇羽扇,头戴纶巾,谈笑之间,劲敌的战船烧得灰飞烟灭。(2)元嘉二十七年宋文帝刘义隆(刘裕的儿子)草率出师北伐,想要建立像古人封狼居胥山那样的功绩,却落得向北回望,仓皇败还。8.名言警句(1)课文名句①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②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③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④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⑤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⑥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⑦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2)课外名句——苏轼作品名句①殷勤且更尽离觞。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苏轼《临江仙》②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苏轼《鹧鸪天》③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苏轼《蝶恋花》④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⑤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苏轼《浣溪沙》18
⑥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一、作者简介1.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2.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志,以功业自许,可是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他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著名词作有《水调歌头·带湖吾甚爱》《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满江红·家住江南》《沁园春·杯汝来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等。有词集《稼轩长短句》。二、背景展示1.1080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1082年,苏轼来到赤壁。这时,他已年近半百,站在赤鼻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仍未实现,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18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于开禧元年(1205),这之前,辛弃疾在福建安抚使任上,因政敌的弹劾而被罢官。他先居上饶,后徙铅山,先后被闲置达八年之久!直到嘉泰三年(1203)又被朝廷召入京师,并派他出任镇江知府,这首词便是在镇江任上所作。这时宰相韩侂胄想用北伐做幌子来笼络时人,以提高自己的威望,扩大自己的权势。辛弃疾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以65岁的高龄来到镇江任职的。镇江是一个地势险要的军事重镇,他本以为到这里能有所作为,可以积极备战练兵,积蓄军事实力,准备北伐。但很快他便发觉韩侂胄是为了邀功,只想草率出兵;而朝廷则毫无北伐复国之意。于是他深感失望和气愤!他登上了北固亭,联想起历史上这里的人和事,再回忆自己的经历,并对照自己的现实处境,更加感到悲愤不平!于是便以怀古为名,借用历史典故,把自己的一腔怒气和怨恨尽情地在这首词中发泄出来。三、文学常识豪放派是相对婉约派而言的。词原来是从民间小调发展来的,多以艳情为题材,语言清丽,音律严谨,表现婉转含蓄,就用“婉约”二字来形容它的风格。后来慢慢有了变化,到了苏轼的笔下,词的题材被大大拓宽了,所谓“以诗入词”,形式上也不再严格遵守腔调韵律,词境更壮阔了,确立了豪放派的风格。豪放派词人中,辛弃疾是集大成者。《念奴娇·赤壁怀古》“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轮明月,放射出悲天悯人的光辉;“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一排短松,守候着生死离别的深情;“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一杯浊酒,凝结着壮志难酬的感慨;“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一片沙洲,见证了孤苦无依的飘零;“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一只小舟,带走了蝇营狗苟的烦懑;“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一袭蓑衣,织就了风吹雨打后的宁静。这,就是苏轼。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这是辛弃疾墓前的一副对联,上联谈辛弃疾的豪放词风,下联写辛弃疾的黍离之悲、爱国情怀和爱国抱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感受他的豪放词风和爱国情怀。下面是本文内容结构思维导图,读后回答图后问题。念奴娇·赤壁怀古18
(1)《念奴娇·赤壁怀古》思路明晰,请根据图中提供的内容进行概括,并在图中①②③处填上相应的三字词语。(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充分用典,并且典故的用意各不相同,请仿照孙权和刘裕典故的形式,在图中④⑤处填写相应的内容。答案 ①绘奇景 ②颂英雄 ③发感慨 ④评古论今 ⑤壮志难酬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回答问题:1.“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是写景的千古名句,它好在哪里?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用词很有表现力。“乱”写出了山石的高低错落,“惊”写出了巨浪的声势,“拍”写出了波涛的力量,“卷”写出了波涛的翻滚,“雪”写出了波涛的色彩。寥寥数语,绘形绘声绘色,蔚为壮观。(2)借景抒情。用眼前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词人内心的波涛起伏。2.登临赤壁,词人为什么会想到周瑜?抒发了词人什么样的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原因:词人用周瑜来与自己作对比。周瑜年轻有为,江山美人兼得,春风得意,且有儒将风度,指挥若定,胆略非凡,气概豪迈。词人联想到自己功业无成、早生华发、坎坷不遇,徒有报国之志,因此就发出了“多情应笑我”的感慨,语似轻淡,意却沉郁。(2)抒发了词人渴望报国却报国无门的惆怅,对自己年近半百却功业无成的感伤。3.本词运用了衬托手法,请结合词作内容简要赏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
答案 上片:①为了引出赤壁古战场,先从眼前的长江着眼,用长江作赤壁的陪衬。长江之水淘尽了千古风流人物,也见证了英雄豪杰的辉煌业绩。②不仅用大江的磅礴气势来为心中的周郎赤壁壮威,还以千古的英雄豪杰作陪衬。一时多少豪杰,大都被无情的历史长河荡涤干净了,只有青春年少、英姿勃发、干练儒雅的周郎立于词人心中。下片:①用美人衬托英雄,英姿勃发的风流俊才周郎刚刚迎娶了国色天香的美女小乔,更见出周郎的丰姿潇洒、年轻有为,令人羡慕。②周瑜装束儒雅,风度翩翩的仪态装束衬托出周郎大战时成竹在胸、稳操胜券的形象。③周郎在谈笑之间就让曹军灰飞烟灭,衬托了周郎用兵如神、战功卓著的形象。阅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回答问题:4.词人在词作的结尾写“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有什么用意?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这是词人以廉颇自况,仍希望为国效力。(2)这一年词人已经65岁了,然而韩侂胄不接受他的缓进建议,又有小人从中挑拨,这不能不使词人感到悲愤——自己很可能会像当年的赵国名将廉颇一样,被当政者弃之不用。5.找出词中的典故,并分析其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怀念英雄,表现了词人收复失地的决心。(2)“人道寄奴曾住”:怀念古人,表现了词人北伐的决心。(3)“元嘉草草,封狼居胥”:借古讽今,批评草率出兵。(4)“烽火扬州路”“佛狸祠下”:今昔对照,不堪回首。(5)“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自我感慨,不忘为国效力。这些典故的使用使词情思隽永,含蓄深刻。6.“用事”指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对于辛弃疾词中的“用事”,众人褒贬不一。有人认为辛弃疾词中的“用事”太多,影响了语言的流畅;有人认为辛弃疾词中的“用事”用得很成功,能帮助理解词人的思想感情;有人认为辛弃疾词中的“用事”是为了躲避当朝政治,能免遭迫害。对此,你有何看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观点一)“用事”太多,影响了语言的流畅。据说岳飞的孙子岳珂这样评价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微觉用事多耳。”意思是批评这首词题咏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太多了。“用事”太多增加了阅读难度,影响了这首词的流畅度。18
(观点二)“用事”用得很成功,能帮助理解词人的思想感情。就《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来说,词的上片借历史人物来抒写自己的抱负,一个胸怀复国大计的爱国词人的形象栩栩如生。这样写在艺术上是极为成功、无可指责的。词的最后用廉颇思赵一事表达词人的悲愤之情,成功地再现了词人的自我形象。从艺术手法上来说,辛词的“用事”是非常成功的。综观这首词,“用事”虽多,然而抒情的脉络清晰,词中所涉及的那些历史故事全都图画般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词人的思想感情也使人觉得触手可及。(观点三)在辛弃疾所生活的年代,权臣当道,“用事”不仅可以借助历史故事表达词人的思想感情,还可以巧妙地绕开当朝政治,以免因“直谏”而遭受迫害。7.词中运用了哪些对比?有何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英雄的业绩与可悲的现实的对比:针对南宋的萎靡不振。(2)刘裕“气吞万里如虎”与刘义隆“赢得仓皇北顾”的对比:提出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3)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的对比:抒发忧国伤时的感慨。这些对比使词义更加丰富曲折,感情更加委婉强烈,形象更加鲜明生动。《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两首词都是豪放风格的词作,试比较它们在豪放风格上的异同。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相同点:①景物方面。《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大江东去,浪淘尽”“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所写景物都雄奇伟壮,场景都气势恢弘,意境都雄浑壮阔。②人物方面。《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周瑜,“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他少年得志,婚姻美满,儒雅潇洒;赤壁鏖战时,他指挥若定,以弱胜强,建立功业。这样的形象充分体现出豪放气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孙权继承父兄大业,年轻有为,英明果断,积极抗曹;刘裕虽出身卑微,却能励精图治,厉兵秣马,势如破竹,成就北伐大业;霍去病,北击匈奴,“封狼居胥”;廉颇老当益壮,穷且益坚,壮心不已,愿为国家效命。这些英雄豪杰均体现出豪放气势。③事件方面。两首词中展现的都是重大历史事件,如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赤壁之战,刘裕的北伐中原,西汉与匈奴之争,南宋与金之战等,都是历史的巨幅画卷,均能体现出豪放气势。④情感方面。两首词都是词人面对祖国河山,缅怀古代英雄,表达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两首词的结尾虽都有点儿感伤,但不同于婉约风格的伤感,而是苍凉、忧愤之中激荡着一腔追慕英雄、壮心不已的豪迈之情。18
(2)不同点:①形象上,所写之景及人有所不同。《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主要写的是周瑜,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出现了孙权等六个历史人物。周瑜、孙权同是三国时代的风云人物,苏轼与辛弃疾却根据自己的需要,分别作出了不同的选择。周瑜高雅洒脱,春风得意,二十四岁做中郎将,三十四岁做三军大都督,“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年纪轻轻就建功立业;而满腹锦绣的东坡居士却不但未被重用,而且被贬。苏轼写本词时已年近半百,功业无成,因而特别仰慕周瑜。孙权十九岁成为东吴的统治者,果敢坚毅;二十岁作为三军统帅,不畏强敌,以少胜多。辛弃疾推崇他其实是批判软弱无能、妥协投降的南宋统治者。②语言上,苏词开阔明朗,如:“穿”字形象地写出了山的陡峭,具有立体感;“卷”字逼真地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辛词因用典多而显得含蓄深沉,如“赢得”二字就蕴含着浓烈的讽刺意味。③手法上,苏词以描写为主,从写景中逐层托出人物;而辛词以叙事为主,人物蕴含在事件之中。另外,苏词运用了衬托手法,以“多少豪杰”及“小乔初嫁”衬周郎;而辛词用典颇多,典中套典,自然精当。④抒情上,苏词紧扣个人际遇,在感伤自我的同时,豪中带旷,即借周瑜的英雄气度抒写自己的豪迈、旷达;而辛词紧扣政治现实,借咏史来谈自己的战略见解,更主要的是借颂扬孙权、刘裕等英雄的壮举来斥责统治者的贪图享乐、苟且偷安,流露出浓烈的忧民忧国情怀,豪放之中更多悲壮之气。用 典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事、古人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恰当地用典,可使诗文文情隽永,含蓄深刻。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等。言简意赅,以一当十。18
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使用典故,与南宋统治者形成类比及对比。如用三国时东吴孙权和南朝开国皇帝宋武帝刘裕的英雄壮举,对比南宋统治者懦弱妥协的无能政治行为;用宋文帝刘义隆的草率北伐,急于建功立业,反遭惨败,来类比宋宁宗、宰相韩侂胄对战争没有做到充足的准备工作,必将导致失败的结果;用战国时赵国名将廉颇受奸臣所害的故事,类比南宋王朝践踏人才,无知地任用无能之辈。作者以刘宋比南宋,以北魏比金国,以刘义隆、王玄谟昏君庸臣比现实中的宋宁宗、韩侂胄,足见其用典之精及其胆量之大,对当权者毫不畏惧。技巧点拨在创作过程中,用典时需注意以下几点:1.采用熟悉、具有借鉴意义的典故,而不用冷僻的典故。2.灵活、贴切、生动是用典的最高目标。3.不要随意使用典故,即不为用典而用典。4.常见的古代诗词用典有四个种类:(1)明用。直接引用典故原事,诗人感情和所用典故思路一致。例如:曹操《短歌行》结尾有“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之句。“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原诗用周公姬旦辅佐年幼成王一事,说周公“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曹操用此典,表达了招贤纳士、礼遇天下人才的诚心。(2)暗用。间接引用典故,即把典故融化在诗歌中,含蓄隽永,天然浑成,不饰雕琢。行文流畅贯通,辞若己出,即使不知其中用典,也可领会诗意;知道用典则更觉意味深长。所以暗用又叫化用。例如:鲁迅的名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暗含“孺子牛”典故。“孺子牛”一词出自《左传》。相传齐景公晚年宠爱幼子荼,荼又名孺子。孺子撒娇,要老父装牛让他牵着玩。景公应允,口衔绳,手着地,不停地学牛叫。齐景公年岁已老,一不小心,栽倒在地上,磕掉门牙一颗。于是“孺子牛”的故事便广泛流传。鲁迅用典充分表达了他甘做人民大众的牛,抒写了鲁迅先生对人民大众的忠诚和热爱。(3)侧用。是指从典故侧面意义取用典实,即故意避开典实的正面与反面意义,而另外选取典实的某一个侧面,借事起兴,旁敲侧击,显现自己的用意。能起到切中肯綮、言简意赅之效。例如:宋梅尧臣《田家》诗是这样写的:“南山尝种豆,碎荚落风雨;空收一束萁,无物充煎釜。”诗歌借用曹植《七步诗》之典:“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写《七步诗》,诉说的是同室操戈、手足相残、相煎太急之悲苦。梅尧臣借以描写农夫生计之艰难。(4)反用。即对原来典故反其意用之,即典故义与自己的用意相反或相对。通过暗示、对比、衬托等手法将典故具有的含义加以引申,言此而意彼。18
例如:杜牧《九日齐山登高》中有“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之句,诗句表面是说自己垂泪,实际也是用典。春秋时,齐景公登牛山,北望国都临淄而流泪,叹息道:“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杜牧难得欢愉,和朋友登山,抒发感慨,认为不必像齐景公那样独自落泪,感慨人生无常,古往今来尽皆如此,谁能幸免呢!这样写已经和齐景公登牛山而流泪的感情迥然不同了。但诗人仍没有跳出惆怅、哀怨、郁闷的樊篱,以人生无常聊以自慰,语似旷达,实则抑郁感伤。迁移运用请参照下面材料中画线的部分,另选我国两位古代诗人的名句,仿写句子。要求结构一致。春天来了,春姑娘迈着轻盈的步子穿过了大江南北,世界各地都留下了她的足迹。韩愈笔下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道出了生机盎然的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示例)谢朓笔下的“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说出了万紫千红的春 白居易笔下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讲出了热闹非凡的春一、课本素材点击素材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运用示例 风飘飘,水潺潺,掸掸这一路素衣风尘,驾一叶扁舟,于清秋的黄昏,残阳如血,沧海如幕,来到这古战场——赤壁。心中沉浸着如此的哀闷,漫想:那“乌台诗案”的苦楚,那皇帝谪贬的敕令,那洛阳亲友的牵念。于是,黄州成为苏轼的落脚地,赤壁成了苏轼的赤壁。他想起了周瑜。“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他问自己,难道自己不正是那东吴的都督吗?自己满腹经纶,胸中有的是治国平天下的笔墨,而此时,面对这一片漫漫江水,他陷入了沉思。他的思绪像长了翅膀似的,继续飞扬,斟一杯酒,临江而酾,是祭奠那死去的英雄,也是祭奠自己的往昔。二、课外素材张恨水的两次破例有“民国第一写手”之称的张恨水,是民国时最多产、作品最畅销的大作家。他为人正直坦荡、爱憎分明、不慕权贵,原则性极强,向来与国统区的达官政要保持距离。但他的文学生涯,却有两次破例格外引人注目,而且都与国民党74军的余程万将军有关。18
第一次破例是因受余将军之托而改变创作风格。1943年11月18日至12月初,余程万率74军57师(代号“虎贲”师)八千余名官兵坚守常德,与三万多日寇浴血拼杀半月余,以全师仅83人生还的重大牺牲,牢牢牵制了日军主力,为援军合围赢得了主动。为了纪念常德会战,余程万派两个部下到张恨水位于重庆南温泉的茅屋内,恳请他写“虎贲”师的壮烈事迹。张恨水于1945年春动笔,一改写言情小说时擅长的虚构手法,经过深入、细致、严谨的调查采访,终于写成首部现代战史小说《虎贲万岁》,令全国抗日民众倍感振奋。第二次破例是关于酬谢问题。《虎贲万岁》快完稿时,余程万非常高兴,特地派人送来一笔相当丰厚的酬金,尽管张恨水当时十分清贫,但他坚辞不收,表明写书并非为余将军个人,而是为了唤起广大民众的抗日热情。抗战胜利后,余程万驻守南京,为表酬谢要宴请张恨水,也被婉拒了,但张恨水破例接受了余程万送来的一件礼物:一把缴获的日军战刀。在张恨水看来,抗战胜利、国耻得雪就是最好的酬谢。选材感言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是如苏轼、辛弃疾般的古代文人的忧国忧民之情;而在抗日战争中为抗日将士而改变创作风格的张恨水和接受缴获的日本军刀的酬谢的张恨水,心中装的也是满满的爱国情!贺新郎·夏景苏 轼乳燕飞华屋。悄无人、桐阴转午,晚凉新浴。手弄生绡白团扇,扇手一时似玉。渐困倚、孤眠清熟。帘外谁来推绣户,枉教人、梦断瑶台曲。又却是,风敲竹。石榴半吐红巾蹙。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秾艳一枝细看取,芳心千重似束。又恐被、秋风惊绿。若待得君来向此,花前对酒不忍触。共粉泪,两簌簌。读后启悟 这是一首抒写闺怨的双调词,上片写美人,下片掉转笔锋,专咏石榴花,借花取喻,时而花人并列,时而花人合一。词人赋予词中的美人、石榴花以孤芳高洁、自伤迟暮的品格和情感,在这两个美好的意象中渗透进自己的人格和感情。词中写失时之佳人,托失意之情怀;以婉曲缠绵的儿女情肠,寄慷慨郁愤的身世之感。西江月·遣兴辛弃疾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18
读后启悟 辛弃疾的这首小词,语言明白如话,文字生动活泼,表现手法新颖奇崛。上片作者说忙在喝酒贪笑,下片则描绘了一次醉态。粗看,该词正如标题所示,是一时即兴之作。但如果再往里仔细一看,那么会发现作者是在借诙谐幽默之笔来发泄内心的不平。如再深入研究,我们还可洞察到作者是由于社会现实的黑暗而忧心忡忡,满腹牢骚和委屈,不便明说而又不能不说,所以,只好借用这种方式,来畅快淋漓地渲泄他的真情实感。《论语》经典名句赏读1.[原文]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论语·八佾》[译文]林放问什么是礼的根本。孔子回答说:“你问的问题意义重大,就礼节仪式的一般情况而言,与其奢侈,不如节俭;就丧事而言,与其仪式上治办周备,不如内心真正哀伤。”[赏析]本章记载了鲁人林放向孔子问礼的对话。他问的是:礼的根本究竟是什么。孔子在这里似乎没有正面回答他的问题,但仔细琢磨,孔子还是明确解答了礼之根本的问题。这就是,礼节仪式只是表达礼的一种形式,但根本不在形式而在内心。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仪式上,更重要的是要从内心和感情上体悟礼的根本,符合礼的要求。2.[原文]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论语·八佾》[译文]孔子说:“夷狄(文化落后)虽然有君主,还不如中原诸国没有君主呢。”[赏析]在孔子的思想里,有强烈的“夷夏观”,以后又逐渐形成“夷夏之防”的传统观念。在他看来,“诸夏”有礼乐文明的传统,这是好的,即使“诸夏”没有君主,也比虽有君主但没有礼乐的“夷狄”要好。这种观念是大汉族主义的源头。3.[原文]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论语·八佾》[译文]季孙氏去祭祀泰山。孔子对冉有说:“你难道不能劝阻他吗?”冉有说:“不能。”孔子说:“唉!难道说泰山神还不如林放知礼吗?”[赏析]祭祀泰山是天子和诸侯的专权,季孙氏只是鲁国的大夫,他竟然也去祭祀泰山,所以孔子认为这是“僭礼”的行径。此章仍是谈论礼的问题。4.[原文]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论语·八佾》18
[译文]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与别人争的事情。如果有的话,那就是射箭比赛了。比赛时,先相互作揖谦让,然后上场。射完后,又相互作揖再退下来,然后登堂喝酒。这就是君子之争。”[赏析]孔子在这里所说的“君子无所争”,即使要争,也是彬彬有礼的争,这反映了孔子和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即强调谦逊礼让而鄙视无礼的、不公正的竞争,这是可取的。但过于强调谦逊礼让,以至于把它与正当的竞争对立起来,就会抑制人们积极进取、勇于开拓的精神,成为社会发展的道德阻力。一、基础知识检测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B.C.D.答案 C解析 ②风流:繁华的景象,流风余韵。2.下列句子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B.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C.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D.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答案 D解析 饭:名词用作动词,吃饭。3.对下列句子中使用的典故的作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借周瑜功业早成、婚姻美满,来抒发词人功业无成、婚姻不幸的感慨。B.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赞扬当年刘裕北伐的英雄气概,表达了词人对建功立业的向往。C.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18
——借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反击刘宋胜利后在瓜步山建立行宫,即佛狸祠的典故,以往日的辉煌来衬托今日的萧瑟。写出现在沦陷区人民安于异族统治,不思收复中原的生活状态,体现了词人对国运的担忧之情。D.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借刘义隆不做充分的准备,仓促北伐遭致失败的典故,警告南宋王朝统治者,表明自己的抗金主张。答案 D解析 用古事影射现实,告诫南宋朝廷: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神游于故国,应笑自己多情善感,头发早斑白了。(2)我回到南方已经有四十三年了,看着中原仍然记得扬州一带烽火连天的战乱场景。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以洒酒祭奠江月来抒发人生似梦、壮志难酬的感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赞叹刘裕北伐的赫赫战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人间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2)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二、课内阅读强化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念奴娇·赤壁怀古苏 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6.词的上片写景,写出了赤壁景色的哪些特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乱石穿空”写出了山势险峻,“惊涛拍岸”写出了巨浪惊险,“卷起千堆雪”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江水的汹涌澎湃,这三句合写赤壁景色,有声有色。18
7.这首词主要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怀古伤今。(2)词人立足万里长江岸上,面对古战场,倾慕周瑜的伟业,慨叹自己一事无成,创造出一种开阔深沉、壮丽奇险的意境,抒发了词人渴望建功立业而不可得,壮志难酬的抑郁之情。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8.词的上片写了孙权及刘裕的事迹,词人写这两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怀?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表达了词人对他们的敬仰和向往。词人借此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9.词的下片最后三句运用廉颇的典故,用意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以廉颇自比,抒写了自己虽有远大抱负,却不被朝廷重用,壮志难酬的苦闷。三、课外阅读拓展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初到黄州苏 轼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逐客不妨员外置①,诗人例作水曹郎②。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③。注 ①员外置:定额以外的官员,苏轼此时授检校水部员外郎。②水曹郎:水部员外郎。梁代的何逊、唐代的张籍、宋代的孟宾子皆以诗名,且都曾任水部郎。③压酒囊:宋代官俸一部分用实物来抵数,叫折支。这里说,检校官的“折支”,多用官府中酿酒用剩的酒袋来抵数。诗人曾自注:“检校官例,折支多得退酒袋。”18
10.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两句,用语简洁,诗人借“自笑”“为口忙”“转荒唐”之语,以自嘲的口吻回顾了自己的人生道路。B.三、四两句宕开一笔,描绘诗人初到黄州,风尘仆仆之中,见江波而思鱼美,望修竹而羡笋香,喜悦之情溢于言表。C.第五句中诗人以“逐客”自命,是夸张愤怼之语。第六句中诗人以古今诗人自比,表明自己所得官阶都是虚授之职,并无实权。D.最后两句反话正说,如绵里藏针,平和中见锋颖,谈笑诙谐之际,表明诗人贬官到此,将会破费朝廷许多抵作俸禄的“压酒囊”,体现出一种幽默之感。答案 C解析 C项“是夸张愤怼之语”错,苏轼贬谪黄州,所领官衔都是虚授之职,并无实权,且不得签书公事,形同流放之罪人。故诗人以逐客自命,并非夸张愤怼之语。11.本诗情感丰富,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难言的伤感。开篇两句,诗人回顾自己的人生道路,“荒唐”二字看似轻松,实则自伤。②初到的喜悦。诗人初到黄州,看长江而思鱼美,望好竹而羡笋香,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包含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③苦中作乐,乐观旷达。尾联既有自嘲,也有对朝廷权势者的嘲笑,刻画了诗人被贬黄州时复杂矛盾的心绪,深刻地表明诗人无论遭受多大的打击和迫害,决不会向命运低头,更不会为此摇尾乞怜,始终保持旷达的情怀,在逆境中寻求生活的乐趣。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注]辛弃疾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注 南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由江西安抚使改任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但随即便因台臣王蔺的弹劾,被免掉了职务,迫使他不得不回到上饶灵山之隈建成不久的带湖新居过退隐的生活。12.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两句,上句写景,下句言情,这两句领起全篇,确定了全篇的基调。18
B.“分社肉”,是当时仍存的古风:每当春社日和秋社日,四邻相聚,屠宰牲口以祭社神,然后分享祭社神的肉。本词所说的应是春社分肉。C.“儿童偷把长竿”中的“偷”字既写出了孩子们偷长竿的动作,也写出了孩子们的神态和心理。D.“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反映了词人对词中嘴馋贪吃的孩子们的爱护、欣赏的情感。答案 B解析 B项本词所说的应是秋社分肉,“西风”点明时间是秋天,儿童偷梨扑枣,也点明时间是秋天。13.这首词表达了词人的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闲居带湖的满足,表现出词人与世无争的知足思想;②同邻里的关系融洽,共同分享欢乐的愉悦之情;③闲适之情,丰收的喜悦之情;④对儿童扑枣的爱护之情。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