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真情性道行愁——由马致远的生平、创作看其《〔越调〕天净沙秋思》经典赏析〔教材解读〕至真情性道行愁——由马致远的生平、创作看其《〔越调〕天净沙•秋思》范明智元代前期最重要的元曲作家马致远,一生创作甚丰。今天我们探究东篱先生生活的时代背景,其人生的不得意是非常正常的。他生活在一个民族压迫非常深重的时代,作为一个政治上没有出路的汉族文人,其许多作品(无论是他的杂剧还是散曲)都表现出一种失落、凄凉。这与其人生的际遇是密不可分的。其杂剧《汉宫秋》用浓郁的抒情和沉郁凝重的风格取代插科打诨的宾白,不仅将《昭君出塞》改写成了一出爱情悲剧、政治悲剧,更是一出历史悲剧和民族悲剧(当然,今天我们不再提民族悲剧了);《荐福碑》书写了书生张镐的不幸遭遇,诅咒社会“这壁拦住了贤路,那壁又挡住了仕途”,用俚俗的语言道尽了自己的人生失意的愤懑。此外,他的一些杂剧作品还带有极强的消极虚无的宿命色彩。然而,他的散曲开拓了元曲的题材,提高了散曲的境界地位。虽然其主要内容一如杂剧一般,主要是怀才不遇的悲哀,飘逸生活的歌颂和自然景物的描写,但其作品形象鲜明,语言炼达,当然也不乏幽默感和组织市井语言的功力,“放逸宏丽而不离本色”;其表现的精神世界是丰富的、自由的,语言雅化而又不失本色,是非贵族化、士大夫化的一个失意文人真我情性的自然抒写;他的散曲将写景、叙事、抒情功能发挥到了更高的水平。但凡教学语文的教师都非常熟悉被誉为“秋思之祖”的元代散曲(小令)《天净沙•秋思》。它是马致远最能代表其描绘景物风格成就的典范之作。
此曲是1993年(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语文教科书〔1993版〕)编选入初中语文教材的,至今已有26年教材选用历史。《天净沙•秋思》短短5句28字,句句带悲,字字催心。东篱先生非常成功地运用了“白描”手法,通过秋天景物的选择与组织,烘托出一种萧瑟苍凉的意境,衬托了漂泊天涯者的彷徨悲愁。至真情性道行愁。马致远就是用这样一支极其简短的曲子,来道尽秋深岁暮羁于旅途、思亲思乡、人生失意的天涯游子 “肠断”之悲愁,至今,“断肠人”已成为极富深沉的情感意象和社会意义的文学形象。如何解读这曲“新词”?是每位语文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下面就我的理解简单谈谈。一、典范白描,兼工带写,意象丰富白描,它是一种朴素的表现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指单用墨色线条勾描形象而不施彩色的画法,只用墨线(后来演化为单色线条)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也称“单线平涂”法。而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用朴素简炼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表现手法。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此曲罗列典型秋景事物(景物)11种,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少有修饰,全无修辞,不着一墨而意象丰富。瘦马、断肠人形象有典范的国画工笔的风范;而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夕阳等组合在一起又尽显写意山水风景的特色。散曲不同于杂剧,或者说诗词不同于散文。杂剧、散文表现的内容更具体,语言更明确,逻辑更有次序;散曲、诗歌则要求作者将要表现的事物更精炼的搁在在一起,让读者有更多的驰骋想象的空间。此曲虽短,意象甚丰。二、由近及远,叙事描写,内外兼顾
这支曲子前三句每句一组景物,每组由三种事物合成,共有九种事物。这九种事物之间好像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但是通过后两句,即通过一个失意消沉的旅人——“断肠人”的眼睛、内心感受、细腻感情将这些事物由外到内全部有机的联系了起来。写景罢,叙事终,景是深秋之景,事是游子在外漂泊,情是行愁思乡、人生失意的悲愁。情融于事里,情郁于景中。写景看是随意选取的景物,却颇具匠心,不仅具有典型性,还具有清晰的条理。由近及远,把外在视、听、触觉的感觉和内心感受有机结合在了一起。三、对比烘托,情景交融,色彩鲜明烘托景物(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共八景)和反衬景物(小桥、流水、人家三景)形成一组鲜明的对比,把羁于旅途的游子孤独、苦闷、寂寞、疲惫、落魄之情、之形托于景物,情与景交融相生,同时通过旅人的眼睛发现暮色中、碧溪边、小桥旁的一户茅屋人家,旅人(读者)不觉想象出一户人家劳作而归,升起炉灶,一家人围坐在火塘边其乐融融、谈笑风生,享受天伦之乐,及其强烈地反衬出游子深沉的思亲念乡之情,引起读者强烈的情感共鸣。残阳如血、枯藤老树的灰黄、暮归乌鸦的深黑、古道的苔藓、游子满身的灰土、小桥流水的明丽空灵,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的深秋日暮图。四、结构巧妙,对仗工整,音韵和谐了了五句二十八字,句句有景,结尾用“断肠人在天涯”作结。读者才发现:原来写景中在叙事在抒情,主旨凸显,意蕴丰满。前三句句式一致,两两互为对仗。全曲11景,景景相连,缺一不可,有“增一分则肥,减一分则瘦”之感。读来音韵和谐、让人遐思无穷。我想元曲杂剧、散曲有谱有调,如若能找到此小令之曲调或为之谱曲,当能成为一曲不亚于《故乡的云》的不朽歌谣。当今世界交通发达,信息高速,今人也不太能深入理解古人的离愁别绪,而寓含于离愁别绪中的“当遇者,逃何方?”的人生慨叹又有几人能真正理解?再次仔细品读《秋思》而后浅析之,最后只能用“至真情性道行愁”一言以概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