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秋思》公开课教案杜步中学祝丽云教学目标:1、品味语言,体会作品的意韵。2、感受理解曲中主人公的思乡之情。3、体会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教学重难点:1.品味语言,体会作品的意韵。2.体会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教学用具:多媒体教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请同学们欣赏几幅美丽的景色,然后说说你们的感受。师:这是什么季节?生:秋天师:你认为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生:……师:秋天也许是丰收的,也许是浪漫的,也许是多愁善感的。那么,在一个游子的心中,秋天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去体会体会。二、写景抒情诗赏析的五步法1、读背景2、读全文3、读标题4、读景物5、比较读三、简介元曲:元曲与唐诗、宋词标志着文学史上的三座艺术高峰。曲在元代兴起,它开拓了一条大众化、通俗化的新的文学途径,在格律、字句和情调上有较大自由。它包括杂剧和散曲,散曲从结构上又分为小令和套数两类。小令通常是独立的单只曲牌,按曲调创作,每一个曲调都有自己的名称,各个曲调的字数和句式都不相同,常用于写景、抒情。如今天我们将要学的《天净沙》。四、读背景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合称为“元曲四大家”,有文场“曲状元”之称。杂剧有《汉宫秋》、《青衫泪》等十五种。因为这首小令,他还被称为“秋思之祖”。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五、读全文1、齐读2、学生自读,3、教师点名读。朗读要注意节奏,并感受景物描写。(朗读节奏见幻灯显示,教师适时指导朗读)4、教师范读。说明:范读要根据感情基调的需要,节奏合理而低缓。(可以结合多媒体动画Flash,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5、再齐读“书读百遍,其意自见”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自读,教师指导朗读,旨在通过读让学生对这首曲有一个初步的感受,为理解全曲作铺垫。六、读标题
在曲牌“天净沙”中,最为著名的一篇便是《天净沙 秋思》。“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同学们对秋思这个题目有什么疑问?秋思意为秋天的思绪。七、读景物㈠曲中前三句共描写了几种景物,情调氛围有何异同?在文中有何作用?(学生思考,分组讨论完成)明确:①共写了9种景物,即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景物,一字一句,一字一景,凝练而不简陋,再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鲜明的修饰语,一幅意境苍凉的深秋晚景图就勾勒出来,言简意丰。②第一句三种景物写出一片萧飒秋景,造成一种黯淡凄凉的气氛,衬出了这个旅人内心的悲哀。③第二句三种景物则明净,安谧,就连那户人家的欢声笑语也似听见,对比自己的奔波不定,更感到羁旅之苦。④第三句景物古老、凄凉、羸弱,衬托出天涯游子的内心孤独凄苦之情。知识讲座:古诗中的“风”1、东风(春风):常含有生机勃勃之意和喜春之情,如朱熹《春日》中的“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2、南风(夏风),常象征欣欣向荣,多用于表达轻松愉悦的心境,如白居易《观刈麦》中的“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3、西风(秋风),常象征秋之肃杀,大多包含着凝重的悲凉色彩。寄托相思之情,如李清照《醉花阴》中的“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4、北风(冬风),常用于象征冬之苦寒,大多寄寓诗人幽怨、凄苦的情怀。抒写伤别之情,如高适《别董大》中的“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⑤由此可见,第一、三句色彩情调一致,都是“哀景”,正面衬托游子的哀愁;第二句则为“乐景”反衬游子羁旅之苦。(教师适时板书)㈡、这九种景物又是在一个什么大的色彩之下呢?明确:“夕阳西下”,时间愈来愈晚,光色惨淡、昏黄,更使以上景物倍添迟暮苍凉的情调氛围。㈢、结句点明了什么?明确:处于这种环境中的人是“天涯游子”,并直抒胸臆----因思乡愁已“断肠”,使景物描写与人的心境完全沟通,充分体现了因情设景、情景交融的创作意图。思乡——面对昏鸦归巢,小桥人家,孤独的旅人愈加孤独,思乡之情也愈加强烈。多么希望前面就是自己的家啊!可自己却远离亲人,浪迹天涯,漂泊在荒远的他乡。2、学生再读全曲。(要读出感情)3、小结:这首小令,字字句句都是出自作者匠心设计,巧意安排,全篇自然有致,情趣天成,不落雕琢造作的痕迹,所以元人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称之为“秋思之祖”,近人王国维赞它“纯是天籁,仿佛唐人绝句”。(《宋元戏曲考》)八、比较读朗读白朴的《天净沙秋》,体会一下它与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有何异同?天净沙秋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明确:同:两曲都是描写萧瑟的深秋晚景。异:白曲描写重景,马曲描写情景并重以景衬情,情景交融。(全班齐诵全曲)九、作业:①学生背诵默写全曲。②课下查阅图书或网络与“秋”有关的诗词曲,选择你认为经典的欣赏背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