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秋思》说课稿一、说教材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天净沙秋思》。《天净沙秋思》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十五课。“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本曲用9个意象描绘出萧瑟的秋景,表达出漂泊他乡的游子之思,是元曲中的“绝唱”,元人誉之为“秋思之祖”。所以,学习该课不仅能让学生初步的了解元曲这种艺术形式,还能够让学生初步体会到漂泊他乡的游子的“秋思”之感。(根据对教材内容的分析,我设置了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直至背诵;体味词句及曲中出现的意象,揣摩作者的感情,体会作品的意韵。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3.道德、情感、价值观:领悟诗中蕴含的节奏美,拥有对古代诗歌作品的感悟力。依据:对于古代诗歌,能够熟读背诵是必不可少的。另外,体会曲中的意象可以帮助学生更深的了解作曲人的感受。教学重点:1、背诵诗歌2、体会本曲的意境与情感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进入意境,运用再造想象深入了解作者的情感(对教材的把握是能够上好课的关键,然而对学生学情的了解也是必不可少的)二、说学情《天净沙秋思》是七年级学生接触到的第一篇的元曲,所以对于元曲这种文学体裁要有一定的了解。同时,现在的学生没有古人的离乡漂泊的经历,所以较难体会到那种思乡的愁绪,这应该是教学中的重点及难点。(了解了学生的学情,我对教法有以下设想)三、说教法诵读法、问答法依据:在古典诗词的教学中,读是理解和感悟的桥梁,只有在反复朗读中才能渐渐体会到诗词中景物所包含的感情,并在读的同时运用联想和想象,试图体会作曲者的秋思、愁思、乡思。(说完了教法,我想来谈谈学法,学生的学是教学的重中之重,能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是教学的核心)四、说学法诵读法、探究法、联想法
依据:在本课的学习中,诵读法应该是贯穿始终的,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学生可根据“秋思”这个话题(联系课文)进行讨论,老师可根据学生的理解情况进行提问,帮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本曲。(下面是我说课的重点,说教学程序)一、说教学程序在本课的学习中,诵读是个很关键的步骤,我想通过配乐朗读,学生朗读和默读以及讨论学生读后的感受来开展我的教学活动。依据:在阅读与交流中体会到文章的音韵美,意境美,作者情绪之凄美。并明白曲中的情景交融以及哀景写哀情的手法。(一)导入配乐朗诵(利用多媒体),读后简单介绍关于元曲和马致远的生平。马致远,字东篱,元代杂剧家、散曲家。大都(今北京)人。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同称“元曲四大家”。前人论曲,无不推崇这首小令。周德清《中原音韵·小令定格》说此曲为“秋思之祖”。(二)自主分析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后,再结合课文下的注释,理解本曲的内容。本曲中写了哪些秋天的景物,都请同学们用勾画出来,我们接下来还会一起讨论分析。(教学重点)(三)感受意境1、全班思考讨论:请同学们再散读一遍课文,说说你头脑中有怎样的画面?从画面中传达出怎样的情感?(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2、思考:体会篇末所写的“断肠人”应是什么样的人?3、说说这首小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思?其”情景交融“的特点是怎样在文中体现的?(教学重点及难点)(四)课外拓展对比阅读天净沙秋白朴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这就是我对教学程序的设计,下面是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本课应以景与情的交融为重点来设计,表达出“断肠人”的秋思、愁思、乡思。)一、说板书设计近景:枯藤老树昏鸦中景:小桥流水人家断肠人在天涯远景:古道西风瘦马情景交融哀景写哀情,倍增其哀(一份简单而不简约的练习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把握文章,并且能够开拓学生的视野,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二、说练习设计1、背诵并默写《天净沙秋思》2、搜集一些关于秋天的诗词,并交流其中所蕴含的感情。3、读了这么多关于古人对秋天的感悟,你又是怎样认识秋天的呢?写写你的想法。(600字左右)设计意图:1、识记能帮助学生增加古典知识的积累。2、古人对于秋天有不同的认识,有悲秋的也有赞秋的,在搜集过程中能开拓学生的视野。3、自由发散,学生对秋天的感受是多种多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