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书愤》-陆游-课件讲师:*****
陆游(1125-1210),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著名爱国诗人
他出身书香门第,爷爷是王安石的弟子,父亲陆宰是经学家和藏书家。他自己也是神童。十二岁能写好诗文。他从小也刻苦习武,擅长骑马射箭。少年时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
陆游的仕途三败考场16岁科考失败19岁:喜论恢复,语触秦桧29岁:喜论恢复,殿试失利34岁:第一次踏上仕途38岁:奏请宋高宗罢黜杨存中,因此被贬放宋孝宗赐进士出身40岁:因弹劾曾觌、龙大渊再遭贬官42岁:因“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被罢免45岁:夔州通判
陆游的仕途48岁:被招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下,开始了他在南郑的军旅生活。八个月后,王炎被宋朝廷召回,陆游改任。52岁时:因“燕饮颓放”被罢官……84岁:因支持韩佗胄北伐,被去除一切职务和俸禄85岁: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
陆游的爱情
《钗头凤》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春游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
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宋孝宗淳熙13年春,陆游家居山阴,已经61岁。时诗人被黜在野,想山河破碎中原未复,感小人误国世事多艰。郁愤之情喷薄而出,遂作《书愤》。陆游曾说:“国仇未报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英雄而无用武之地,陆游开篇直抒胸臆,把自己沉浸在铁马金戈的记忆里,引出如山的壮志豪情。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逐联赏析
颔联写两件战事。宋高宗绍兴31年冬,金主完颜亮南侵,宋军在瓜洲击溃金兵。第2年,宋军从西北前线出击,收复大散关。诗中,“楼船”与“夜雪”、“铁马”与“秋风”的意象,两两相合,构成两幅意气豪迈的战争画卷。诗人以曾经的辉煌战例与“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现实,形成鲜明对照,细细品味,包含了壮志难酬的愤激和辛酸。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诗人用“塞上长城”典故明志。南朝宋文帝听信谗言杀名将檀道济,檀道济说:“自毁汝万里长城。”陆游以此自许,可见其年轻时就立下了征战沙场、收复山河的远大志向,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很有舍我其谁的劲头。现实是诗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一个“空”字,几乎是一生奋斗无成的写照。揽镜自照,却是两鬓先白,时日不多。身世之感,国家之痛,不由人不悲从中来。
尾联用诸葛亮坚持北伐故事。诸葛亮上表出师,忠心为主,是何等慷慨。虽然最终“未捷身死”,但名满天下。千载以来,有谁可与之相提并论?诗人实际是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以诸葛亮自况,意在斥责朝廷上下碌碌奸人苟安主降,也表明自己并未消沉的英雄气概,恢复中原的决心至死不渝。诗人在现实里找不到出路,转而将渺茫的希望寄托在古贤身上,真是万般无奈。
比较阅读比较阅读《书愤》和《蜀相》情感:《蜀相》抒发了对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惋惜和不得重用的痛苦。《书愤》则表达了收复失地的壮志,抒发了壮志未酬,功业未成的愤懑
比较阅读比较阅读《书愤》和《蜀相》表现手法:《蜀相》借乐景抒哀情《书愤》用典、白描、对比
比较阅读比较阅读《书愤》和《蜀相》歌颂诸葛亮功绩:杜甫表达的是对于诸葛亮命运的慨叹,一代将才最终功亏一篑,抱憾离世,留下的是昔人已逝,风采不再的旷古悲凉。陆游作为一个失意的老者,在诗中表达了对于诸葛亮的钦佩和羡慕。钦佩诸葛亮的将才;羡慕诸葛亮遇到明主,得以大展宏图,成就事业。
对比阅读《临安春雨初霁》写于陆游62岁时,在山阴赋闲五年后,诗人又被起用为严州知府,赴任前,到临安觐见皇帝。在客栈听候召见,百无聊赖中,写下这首诗。
课外阅读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