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1.5《书愤》教案(人教选修之《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加入VIP免费下载

语文:1.5《书愤》教案(人教选修之《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ID:1144807

大小:119 KB

页数:5页

时间:2022-06-0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书愤》教案教学设计学科语文教材名称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材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课题《书愤》年级高二学期上期学段第5学段教学目标1.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诗人情感。2.通过对诗歌内容的分析,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3.深入挖掘了诗歌中的人文资源,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来源:学&科&网]教学重点重点:学习陆游的爱国精神。教学思路通过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赏析诗歌,让学生走进作者,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了解诗人情感,从而达到借古人之志来陶冶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主要教学方法以教师引导和学生相互交流、讨论为主,在动态的教学活动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理性的、智慧的、井然有序的讨论,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提高有效教学的质量。教学资源课文《书愤》鉴赏诗歌的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预设课时环节教师活动(教学内容的呈现)学生活动(学习活动的设计)设计意图 共一一、导入新课“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这是谁的诗?南宋诗人陆游的《示儿》,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出陆游临终都不忘收复中原,希望家人在祭祀时不要忘了告诉他恢复中原的好消息。这样的诗人难道不能称其为爱国诗人吗?能,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至死不渝收复失地的又一篇爱国主义作品《书愤》。感受诗人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让学生在激昂的爱国情境中,走进文本,走进作者。 课时二、简介作者、背景分析。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时越州山阴人,爱国诗人。他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此时陆游已六十一岁,在山阴闲居了六年,“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书”,书写,“愤”,悲愤。这首诗是陆游一生感情经历的艺术概括。了解诗人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上的朋友,实现“知人论世”的欣赏方法。了解诗人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上的朋友,实现“知人论世”的欣赏方法。三、课文内容分析。首联: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感叹世事)分析:回忆过去,塑造诗人早年的形象。既表现诗人满腔的爱国热情,也表现自己因中原被金人占领的气愤。“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收复中原之事受到投降派的阻挠而难以实现。从章法上说,点了诗题中的“愤”字。“艰”是作者积半生经历之后的深刻独白。“那知”深刻细腻地吐露了有志之士的心酸失望和忧愤之情。“气如山”指报效祖国的豪迈之气,势如山耸。这一开头,气势甚雄伟,笼罩全篇,真可谓气壮如山。学生结合多媒体课件展示的资料,进一步理解诗歌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让学生“以意逆志”感受诗歌包孕的意蕴美和情感美。      颔联: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回顾往事)分析:这两句形象地概括了二十五年前两次胜利的战斗:瓜洲渡口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将诗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坚定意志具体化,概括自己当年在抗金前线的战斗生涯,气概豪壮。表现南宋人民有保卫自己国土的伟大力量。这两句写得声情并茂,词采斐然。“夜雪”、“秋风”渲染了浓厚的边塞气氛,写出了诗人那种金戈铁马,气吞残虏的英雄气概。颈联: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叹息时光悲愤心情。分析:回到现实,抒发岁月蹉跎、壮志未酬的感叹。塞上一联,概括了诗人从早年到鬓斑的半世经历。“塞上长城”点明诗人之志。其中“空”字写出了作者未能收复中原的失落感。纵有豪情壮志也无法摆脱“报国欲死无战场”的社会现实。壮志为何成“空”呢?并不是由于金国也并不是由于南宋人民力量不够强大,而是由于投降派的阻挠破坏,说明了恢复之愿难以实现的原因。“空自许”与“世事艰”照应,是对投降派的愤怒指责。“镜中衰鬓已先斑”望着镜中斑白的双鬓,悲愤之情油然而生。(“塞上长城”→理想“镜中衰鬓”→现实对比。)早岁不知,现在积半生经历之后,感慨颇深,一今一昔,早年与晚年(年青与年老)对比,变化之大令人心寒意悲,禁不住大呼可叹、可惜、可恨。所以“塞上长城空自许”的悲愤,就特别强烈地震撼人心。尾联: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借古讽今矢志北伐)分析:概叹朝中没有人主持北伐,并以诸葛亮自况,表明自己矢志北伐,死儿后已的决心。(用典明志,诸虽“出师未捷身先死”,但终归名满天下,“长使英雄泪满襟”,千载而下,有谁可与相提并论呢?很明显,诗人用典意在贬斥那些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同时也抒发了壮士报国无门的悲哀。再有,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话。虽屡遭挫折,但意志并未消沉,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壮志,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收复中原之志,同时也抒发了自己效法诸葛亮誓死报国的忠愤之情。)所以,《书愤》的基调虽然是壮志未酬所带来的悲愤,然而并不绝望,其中还慰藉着豪壮的感情。 四、拓展思维拓展思维:走进作者爱国主义情感,联系学生实际情况,陶冶学生思想情操,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有句歌词说得好,“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它道出了人生的艰难、曲折、坎坷。这个对你们学生来说还需要时间去体验,但与你们密切相关的学习,到现在你们应该知道他的艰难了吧?不管成绩好的学生,还是目前成绩差些的学生,都有深刻的体会,要想实现上大学的愿望,不经历一些挫折,怕是很难实现的。其中有些人能正确面对学习中的挫折,把挫折当作自己前进的动力,总结经验教训,一步步走向胜利。但有些人一旦遇到挫折就退却。所以,不会的问题就越积越多,最终干脆破罐子破摔,也无心思实现自己立下的志向。我暂且问你们,学习是为谁而学?那当然是为自己学,不是为父母,不是为老师,读好了,学习好了,自己一辈子受益。所以我们应有吃苦的精神,有屡败屡战的精神。我们今天所学习的爱国诗人陆游,他的意志是为了自己吗?不是!是为了国家,为了人民。能够为了国家、为了人民的事业抱负而坚持了一辈子不改变,这样的人精神不伟大吗?不值得我们每个人都仰慕吗?所以,我们应该反思,特别是那些学习暂时不求上进的同学更值得反思,为了自己的前途,不应该更加努力吗?同时,我举个例子:班干部每个班都有,班干部的职责是帮助、协助班主任管好班级。工作琐碎而繁琐,同学们都知道,老师也知道。在接管工作之初,班干部们雄心壮志,豪情万丈,甚至还有些班干部当场拍着胸脯发誓:不干出一番样子,那就辜负了班主任您对我们的期望,请老师放心。但一个月过后,或者是二个月后,班上班级管理不容乐观,每月班级常规管理评比,本班落到了后面,其中有些班干部就泄气了,还有些想法,说这种事情费力不讨好,我这样拼死拼活,图啥?还不如不干!认认真真把自己的书读好就行,毫不犹豫就向班主任交了辞职报告。所以,我们不妨拿陆游来说说,他一辈子都没有放弃心中的志向,更可悲的是当时的南宋统治者不了解他的心情,还要排挤他,还多次罢黜他。但面对这一切,他都一笑而过,把他们当作蛛丝马迹一样轻轻抹去,继续自己未竟的事业。我想我们的班干部应该比他要幸运得多,毕竟你们所做的能得到大部分同学的认可和支持,能得到班主任的赏识和认同。你们能不能把班上的事当作自己的事,能不能不说放弃呢,能不能支持到底呢?希望你们从陆游的身上找到答案。通过对诗歌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和讨讨、交流,让学生走进文本,与作者的思想情感进行对话。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 五、课后作业比较《临安春雨初霁》和《书愤》学习比较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巩固学习成果,让学生能学以致用。自我反思主要特色与创新之处1.教学设计抓住了课文的重点。2.教学环节设计合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让学生在胆发表自己的见解。3.深入挖掘了诗歌中的人文资源,达到了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教学目的。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在引导学生联系自身实际的过程中,引导的方法不够灵活和深入。经评审选拔后,该设计和录像课将被用作湖南省基础教育教学教研网资源,如有异议,请事先申明。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