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黛初会》课件2
加入VIP免费下载

《宝黛初会》课件2

ID:1145025

大小:707 KB

页数:65页

时间:2022-06-0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3.11宝黛初会共1课时课件(语文版必修3) 哲思短章信心是怎么被毁掉的佛下山游说佛法,在一家店铺里看到一尊释迦牟尼像,青铜所铸,形体逼真、神态安然,佛大悦,若能带回寺里,开启其佛光,永世供奉,真乃一件幸事。可店铺老板要价5000元,分文不能少,加上见佛如此钟爱它,更加咬定原价不放。 佛回到寺里对众僧谈起此事,众僧很着急,问佛打算以多少钱买下它。佛说:“500元足矣。”众僧唏嘘不止:“那怎么可能!”佛说:“天理犹存,当有办法,万丈红尘,芸芸众生,欲壑难填,则得不偿失啊。我佛慈悲,普度众生,当让他仅仅赚到这500元!”“怎样普度他呢?”众僧不解地问。“让他忏悔。”佛笑答。众僧更不解了。佛说,只管按我的吩咐去做就行了。佛让弟子们乔装打扮了一番。 第一个弟子下山去店铺里和老板侃价,弟子咬定4500元,未果回山。第二天,第二个弟子下山去和老板侃价,咬定4000元不放,亦未果回山。就这样,直到最后一个弟子在第九天下山时所给的价已经低到了200元。眼见着一个个买主一天天下去,一个比一个价给得低,老板很是着急,每一天他都后悔不如以前一天的价格卖给前一个人了,他深深地怨责自己太贪。到第十天时,他在心里说,今天若再有人来,无论给多少钱我也要立即出手。 第十天,佛亲自下山,说要出500元买下它,老板高兴得不得了——竟然又反弹到了500元!当即出手,高兴之余另赠佛龛台一具。佛得到了那尊铜像,谢绝了龛台,单掌作揖笑曰:欲望无边,凡事有度,一切适可而止啊!善哉,善哉……佛(智慧者的象征)的成功,正是由于他深刻地了解人性的弱点:自信心被毁,人就变得软弱可欺,不堪一击。而人的自信心大多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佛依次派弟子下山与老板侃价,其目的正是为了摧毁老板的自信心。 修身名句·善恶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赏读:君子总是从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发,全心全意促使别人实现良好的意愿和正当的要求。不会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或是唯恐天下不乱,不会在别人有失败、错误或痛苦时推波助澜。小人却相反,总是“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 闻恶,不可就恶,恐为谗夫所怒;闻善,不可急亲,恐引奸人近身。——《菜根潭》赏读:听说别人的过错,不可马上就厌恶他,恐怕是小人为了发泄怨恨而对他的恶意诽谤;听到别人的美德,不可立即去亲近他,恐怕是奸人为了与人结交亲近故意所为。 为善而欲自高胜人,施恩而欲要名结好,修业而欲惊世骇俗,植节而欲标异见奇,此皆是善念中戈矛,理路上荆棘,最易夹带,最难拔者也。须是涤尽渣滓,斩绝萌芽,才见本来真体。——《菜根潭》赏读:做好事的目的是为了炫耀自己,压倒别人,施恩惠给旁人是为了打名声拉势力,干事业一心想出人头地,树立做人的操守目的是想标新立异,这些都是通向行善思想境界中的障碍。理性道路上的荆棘,最容易混合在健康的思想中,也是最难去除掉的。必须要彻底扫除杂念,铲除滋生这些思想的土壤和萌芽,才能恢复人的善良本性。 知识卡片1.作家作品曹雪芹(约1715—1763或1764),清代小说家。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满洲正白旗包衣(奴仆)人。早年经历了一段封建贵族家庭的繁华生活,后家道衰落。晚年居北京西郊,贫病而卒。以十年时间从事《红楼梦》的创作,据称先后增删五次,但未成全书而卒。今流行本一百二十回,后四十回一般认为是高鹗所续。 2.写作背景《宝黛初会》即小说第三回“林黛玉抛父进京都”的节选内容。林黛玉因何进贾府?原来贾府的老祖母贾母有两个儿子名贾赦、贾政,一个女儿名贾敏。贾敏嫁林如海,只有一个独生女便是林黛玉。林黛玉母亲因病去世,外祖母念及黛玉年幼无人照顾便派人把黛玉接进贾府。 3.审美视窗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略谈宝黛爱情在曹雪芹的笔下,喜爱宝玉的女孩子是不少的,且不说袭人等丫头,宝钗、湘云、妙玉这些大家闺秀也是对宝玉喜爱有加。作为黛玉,性格孤傲、语言尖刻、爱使小性。为什么单单就是这个女孩子,却让宝玉朝思暮想,魂不守舍呢?要回答这个问题,也许唐代大诗人李商隐的一句诗“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最能深切而完美地体现宝黛之间的惺惺相惜、心意相通的爱情。 宝黛初会时,一对叛逆者和生死恋人的初见。两颗以同一频率跳动的心相遇时所产生的那种奇妙的心灵感应: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象在哪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今日只作远别重逢……” 接着宝玉又送黛玉一个表字“颦颦”,说:“……况这林妹妹眉尖若蹙,用取这两个字,岂不两妙!”“颦颦”的命名,表明宝玉在那种心灵感应的启示之下,一下子就把握住了颤动于黛玉性格深处的那根悲剧的弦。如果说宝黛初遇,是心灵感应般的一见钟情,随着宝黛的思想磨合,最终达成了两个精神境界的完美统一。宝玉不愿读四书五经,不求仕途。对宝玉的叛逆性格,许多爱着宝玉的女孩子都劝过他,而只有黛玉的劝词最能打动宝玉的心。对于贾宝玉的一些在浓厚封建思想意识的人看来的乖僻言行,林黛玉从未规劝过,相反的是精神上的支持。即使对贾宝玉爱吃胭脂的毛病,她也是这样看: “你又干这些事了。——干也罢了,必定还要带出幌子来。就是舅舅看不见了,别人看见了,又当作奇怪新鲜话儿去学舌儿,吹到舅舅耳朵里,大家又该不得净心了。”从表面上看,似乎是规劝,骨子里却是支持,只要舅舅看不到,你怎么做都行。这爱吃胭脂的毛病,在贾宝玉身上有着某种象征的意义,意味着他对受压迫的少女们的普遍同情,无怪乎林黛玉支持他。 对贾宝玉的上学,她却说出微带讥讽的话来:“好,这一去,可是要‘蟾宫折桂’了。我不能送你了。”从林黛玉的语言看出,她对贾宝玉的言谈行动,支持什么,反对什么,不是很清楚吗?贾宝玉了解林黛玉,他曾说过:“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账话吗?要是她说过这些混账话,我早和她生分了。”他不会误解林黛玉的语意,只会体会到情人在精神上的关怀和支持。 答案(1)粱/梁(2)徇/殉(3)瞋/缜/嗔/慎(4)矶/讥/饥/玑(5)癫/巅/颠/滇 3.近义辨析(1)委曲·委屈委曲:事情的底细;弯弯曲曲的。委屈:因冤枉而难过。例句1:班长将两个同学闹矛盾的________,一五一十地告诉了老师。例句2:生活中,人人都会或多或少遇到让自己受________的事。 (2)敛声屏气·忍气吞声敛声屏气:不出声,不出气,形容小心肃静的样子。忍气吞声:形容受了气只能勉强忍着,不敢发作。例句1:苦于自己没证据,只好暂时________,承受着被冤枉的难受滋味。例句2:厂长办公室里,几位高管个个________,厂长因这次质量事故正在发火。 (3)不经之谈·无稽之谈不经之谈:荒诞无稽,没有根据的话。无稽之谈:荒唐离奇,不合常理,形容言论荒谬。例句1:国家粮食局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规定了馒头形状的说法纯属________。例句2:认为金融泡沫已更为常见并非________,是有一定原因的。答案(1)委曲 委屈(2)忍气吞声 敛声屏气(3)无稽之谈 不经之谈 4.解释下列词语(1)阜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敕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嫡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杜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敛声屏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顾盼神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不经之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懵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纨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杜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标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繁盛众多。(2)奉皇帝的命令建造。(3)血统最接近的(亲属)。(4)没有根据地编造。(5)不出声,不出气,形容小心严肃的样子。(6)左顾右盼,神采飞扬。 (7)不合常理、近乎荒诞的言论。(8)糊涂;不明事理。(9)富贵人家的子弟穿的用很细的丝织品做成的裤子,泛指有钱人家子弟穿的华美衣着,借指富贵人家的子弟。(10)凭自己的想法捏造。(11)相貌、姿态等很美丽(多用于女子)。 主旨归纳《宝黛初会》以林黛玉进贾府这一事件为中心,以她进贾府第一天的行踪为线索,通过她的目睹、耳闻、心感介绍了贾府一大批重要人物,拉开了红楼梦故事发展的帷幕。黛玉的细心多虑与自尊,宝玉的蔑视功名利禄,凤姐的泼辣和虚伪等,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细读课文,找出文中借助林黛玉的眼光对贾府的环境及人物描写的内容,并说出这样写的好处。提示(1)自上了轿,进入城中,从纱窗向外瞧了一瞧,其街市之繁华,人烟之阜盛,自与别处不同。又行了半日,忽见街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门前列坐着十来个华冠丽服之人。(2)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 (3)心中想着,忽见丫鬟话未报完,已进来一位年轻的公子。(4)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这样从林黛玉的“眼光”来写贾府环境布局和各色人物,让小说叙述线索更集中,虽写了很多事物,却不凌乱。而且这样写也更能表现出林黛玉的性格和内心活动,让人物形象也更饱满。 小说的叙述视角小说,主要是叙述,讲故事。既然要讲,就有一个选择和确定讲述角度问题。所以,所谓叙述角度,就是故事是由谁讲的,故事里发生的事是谁亲眼看到的,或者是谁想的。一般说,小说的叙述视角有两层含义,一是叙述者的叙述视角,也就是作者的叙述视角;一是人物的叙述视角,即小说中的人物的叙述视角。前者,主要表现为人称的变化,即第一、二、三人称的叙述视角;后者,就是小说中从某一人物角度看人看事。考点链接 第一人称叙述视角。从“我”出发,一以贯之。第一人称的好处是使小说情境显得更为真切,作者与读者的距离缩小了,加强了小说的真实效果,不过,第一人称叙述有它的不可克服的缺点,就是不能涉及除“我”之外的所见所闻,这就限制了小说这种文体表现生活的自由度。欣赏第一人称时要注意,第一人称叙述中,“我”不是作者,“我”与小说中其他任何一个角色一样,只是小说中的一个角色,没有特殊性。“我”可以是主角,也可以是配角。第二人称叙述视角。运用第二人称写作,有两种情况,一是在小说中既出现“你”,同时也出现“我”与“他”, 这种情况一般不能称为真正的第二人称小说;二是小说通篇只出现“你”,而不出现“我”,更不出现“他”,这就是所谓真正用第二人称写作的小说。后者写作难度尤其高,成功者少。第二人称叙述与第一、三人称叙述的明显差异,就在于它的强烈的感情倾向。一个“你”字,似乎让读者遇到久别重逢的老友,回忆起许多美好的往事。当代作家刘心武也认为,第二人称叙述更能让读者与作者进行心灵沟通。因为第一人称叙述,主要有利于“我”的心怀的袒露;而第三人称叙述,则似乎有冷眼旁观的意思;第二人称的一声“你”,则顿时让读者心中一热,仿佛在与作者进行促膝谈心了。 第三人称叙述视角。这种叙述视角,小说的叙述者不但了解小说里全部细节的发展,而且了解小说中所有人物的心理动态,就连两个人之间的悄悄话,叙述者也知道;连第二个人都无法知道的人物内心最隐秘的想法,叙述者也了如指掌。它的最大优点是比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在叙事方面都更方便,无所不知,全知全能;不足之处,是导致作者与读者之间的隔阂,作者总把读者排斥在外,不像第一、二人称那样,好像作者在与读者交谈似的。一部小说中,不将一种视角人称一贯到底,而是不断变换,以求得变化的效果。 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林黛玉细心、多虑与自尊的性格?提示林黛玉是在母亲去世后投奔外婆家的,虽然贾母十分疼爱她,她却总有寄人篱下之感,所以,进贾府后始终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1)在邢夫人处。邢夫人“苦留吃过晚饭去”,黛玉婉言拒绝了,她说:“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异日再领,未为不可。望舅母容谅。”这一番十分得体的话,既表达了对邢夫人的感激和尊敬,又表现了自己懂礼节、识大体,可以看出林黛玉做事处处留心在意。 (2)在王夫人房里。王夫人坐在西边下首,见黛玉来了,便往东让。“黛玉心中料定这是贾政之位。因见挨炕一溜三张椅子,也搭着半旧的弹墨椅袱,黛玉便向椅上坐了。王夫人再四携他上炕,他方挨王夫人坐了。”连坐在什么地方都不肯轻易从事,可见黛玉行事的谨慎小心。(3)在贾母房中吃晚饭时,“熙凤忙拉了黛玉在左边第一张椅上坐了,黛玉十分推让”,直到贾母说明了理由,“黛玉方告了座,坐了”。饭后喝茶、漱口之类的事不合家中之式,便“一一改过来”。 (4)贾母问黛玉读什么书时,黛玉回答是“念了《四书》”,但当宝玉问她念什么书时,她却说“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先说读过书,后说不曾读,是因为她听贾母说姊妹们“读的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之后,才改口的,可见她多思多虑,做事小心谨慎。 黛玉进贾府是因母亲亡故,父亲将她托付于外祖母。她将长期生活在贾府,将来的命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外祖母史太君、二舅母王夫人、琏二嫂子王熙凤——荣国府三代当家主妇。那么这三位是什么样的人呢?提示(1)贾母贾母史太君是荣国府活着的老祖宗,处于最高地位。她的话在荣国府内便是“圣旨”,她的喜怒哀乐影响着周围上上下下的人。她见了黛玉虽是“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但所痛者主要是自己的独女贾敏过早地亡故。 刚刚“大哭”以后,就先是“笑”着戏谑地介绍王熙凤,后又“笑”着责怪、阻止王熙凤说黛玉命苦,正透露了这个老祖宗因为痛失女儿怜及外孙女。她溺爱宝玉,当宝玉听说黛玉没玉,发作起痴狂病,摘下“通灵宝玉”狠命摔去,她急得搂了宝玉道:“孽障!你生气,要打骂人容易,何苦摔那命根子!”在贾母心中宝玉便是她的命根子,也是贾家的命根子,指望他能高中金榜,振兴祖业,光耀门庭。贾母对黛玉是怜多于爱;对宝玉是爱多于恼。由于她年事已高,早将家政交由儿媳王夫人掌管,但她的存在本身仍对荣国府内部事务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2)王夫人王夫人虽然不露锋芒,却是荣国府在位的当家主妇。从她的居处,从她查问王熙凤“月钱放过了不曾”,从她交代黛玉“这是你凤姐姐的屋子,回来你好往这里找他来,少什么东西,你只管和他说就是了”,都可以看出她在贾府的地位和在家务上具有决定权。她是贾政的正室,宝玉的生母,但她对宝玉的行止很不以为然,说儿子是“孽根祸胎”,“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她选择了王熙凤这个年轻机巧泼辣的娘家侄女、婆家侄儿媳妇来帮她操持家务,以便支撑门户,维系这个潜伏着危机的封建大家族。她在贾府的女眷中可算正统的代表人物。 (3)王熙凤王熙凤是个精明能干,惯用权术的人。贾母介绍她叫“凤辣子”。这种戏谑的称谓,既表明贾母对她的宠爱,也概括了她的性格特征。她的出场与众不同,课文有极其精彩的描写:一开始是人未到笑声先到,“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使在场的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使初来的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黛玉的“纳罕”反衬出王熙凤在贾府中的特殊身份和地位。 接着用浓墨重彩描绘了王熙凤的肖像:猛一见“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项上的饰物放着珠光宝气,全身上下衣裙华贵而绚丽。这透出她占有财富的欲望。再仔细一瞧,那“丹凤三角眼”、“柳叶吊梢眉”,苗条的身量,“风骚”的体格,不露的威风,使人感觉这位贵族少奶奶貌似可喜实则可畏。 然后描写她的语言动作。她知黛玉是老祖宗疼爱的外孙女,便格外亲昵,着意恭维:“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这通身的气派,……竟是个嫡亲的孙女。”她想到老祖宗见到黛玉会因女儿亡故而伤心,“便用帕拭泪”。可是听到老祖宗笑着阻止,“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她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她察言观色,机巧善变,投合贾母心意,这正显出她邀宠取幸的本领。 此外,从她嘱咐黛玉“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从她应对王夫人的问话,表明了她在荣国府中的地位、权势以及管家的才干。她不仅深得贾母的欢心,也受到王夫人的赞许。 林黛玉和贾宝玉是书中的两位主角。他们是什么样的人,他们为什么一见如故、心灵相通?提示(1)林黛玉林黛玉由于丧母来外婆家,过去常听她母亲说,“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今至其家,“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尽管贾母念及亡女怜爱她,但她自知寄人篱下,反表现出孤高自尊。她谨慎从事,冷静细心地观察周围的一切,应对有度,举止有礼。这表现在她辞谢邢夫人留饭,在王夫人和贾母处择座,反映出她聪慧而又有良好的教养。在众人眼里,她“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 她美貌多情,体弱多病。“颦颦”二字,准确地勾画出她的神情,也透露出她与这个等级森严、礼仪繁多的封建贵族家庭很不投合。(2)贾宝玉贾宝玉“衔玉”而生,“通灵宝玉”是贾宝玉的“命根子”,而贾宝玉则是贾母的心尖儿宝贝,王夫人的惟一儿子,贾氏家族光宗耀祖的希望,是他们的命根子。然而贾宝玉并不看重“通灵宝玉”,骂之为“劳什子”,“狠命摔去”,表明他不愿顺从封建家长的意志,抗拒他们强加给自己的枷锁。黛玉早听说过位衔玉而生的表兄“顽劣异常,极恶读书”,王夫人则认为自己这个儿子是“孽根祸胎”“混世魔王”。 课文还借两首《西江月》词对贾宝玉的品行、性格作了恰当的概括。这两首词似贬实褒,表面上是用世俗观念批判贾宝玉,而实际上却是贾宝玉叛逆性格的写照。贾宝玉不愿受封建正统思想束缚,怕读圣贤文章,不去追求功名利禄,“不通世务”,尽管受到“世人诽谤”,却我行我素。他不顺从封建统治者对他的要求,也不安于他们所规定的本分,对于这样一个人,从封建统治阶级来看,当然是“于国于家无望”的不肖子孙!这正是作者用正文反作的方法对贾宝玉的赞颂。 黛玉和宝玉第一次相见便都有似曾相识的心灵感应,这当然有神瑛侍者以甘露灌溉绛珠仙草的因由。在黛玉眼里的宝玉并非“惫懒人物,懵懂顽童”,而是“一位年轻的公子”,“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在宝玉眼里的黛玉,“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与其说是一见留下情根,不如说是精神上相通相应。“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 1.文本审美(1)本文围绕中心事件,运用多种方法来描写人物。①人物有详有略,详写的如贾宝玉、王熙凤,略写的如王夫人、邢夫人等。②有实有虚。实写,人物出场,作者作正面的直接描写,如贾宝玉、王熙凤、贾母等;虚写,人物不出场,作者从侧面作间接描写,如贾赦、贾政。 ③有的单独介绍,如贾宝玉、王熙凤;有的集体介绍,如迎春、探春、惜春三姐妹。④有的是在人物出场之后再通过语言、行动等描写来表现其性格特点,如王熙凤;有的则是在人物出场之前就作了侧面描写,充分铺垫,在人物出场之后再作正面直接描写,刻画其性格特点,如贾宝玉。⑤有的人物是只见其形不闻其声,如迎、探、惜春三姐妹;有的则是未见其形而先闻其声,如王熙凤。 (2)人物语言富有个性。林黛玉的语言体现出她“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谨慎态度。如:对“读的是什么书”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再有邢夫人留她吃饭,她的推辞委婉得体,既表明了她对邢夫人的尊敬和谢意,又顾全了大局。王熙凤出场后的一系列语言的描写,显示了她很会逢场作戏、机变逢迎。如:初见黛玉时的一系列语言的描写。 (3)衬托艺术。①以环境衬托人物。本文成功地运用了通过环境描写揭示人物性格的手法,既含蓄朦胧又耐人寻味。如:贾母的居所给人“庭院深深深几许”之感,建筑风格婉约细腻,让人怡情悦性,颐养天年;建筑布局众星捧月,显示出贾母至高无上的封建家庭地位。贾政之所——荣禧堂,轩昂壮丽,显示着贾府显赫的社会地位,也写出了主人醉心仕途经济,热衷官场应酬。 ②以仆人衬主子——王熙凤的仆人。王熙凤出场时,“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围拥”可见众星捧月,跟随的仆人阵容之大,在贾府中仅次于贾母。以仆衬主,既给仆人提供了充分表演的舞台,更使主人的形象丰满,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真可谓一石三鸟。 ③以他人评价衬宝玉。在宝玉出场之前,王夫人评价为“孽根祸胎”、“混世魔王”,这是预先介绍,充分铺垫。王夫人的评价与宝玉的闪亮登场的表现形成了极其强烈极其鲜明的反差。唯其强烈,唯其鲜明,才能更加深刻地表现出宝玉的叛逆性格。而《西江月》可以说是对王夫人定评所产生的困惑的详细解答。反衬与文中的正面描写有机结合,真是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2.写作迁移【角度】节选部分,用多种手法写了黛玉眼中的宝玉的形象,那么,在你的眼中,宝玉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呢?请你写一个片段,谈谈你的看法。【示例】贾宝玉很小就有了“混世魔王”的称号,不过他似乎并不在乎。衔玉而诞的他得到了贾母的溺爱,对他的顽劣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一出场便做出“摔玉”的惊天之举,给人留下一个顽劣异常,却也懵懵单纯的公子形象。然而他那一句“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 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却让我的心狠狠抽搐了一下,顿觉自己也回到了年少无知的岁月。什么稀罕玩意儿都抵不过自己的玻璃珠子;花瓶砸了花枝弄折了,衣服剪破了,又怎么样?我喜欢的,就是黄泥巴也视若珍宝,我不喜欢的,就是金元宝也比不上砸核桃用的碎石头……。想必他当时也是这般理直气壮的神情吧!当然,在有些大人甚至所谓的早熟孩子看来,这无疑是败家子儿的行径。但我对他们只有一句话奉告:当你明白钻石的价值远远大于玻璃球时,那么恭喜你,你已经可悲地长大了!因此这荒唐败家的壮举不属于你,也不属于我,它只属于无数个可悲的贾宝玉们! 【漫漫古典情】夜雨连明春雨生夜雨连明春雨生,娇云浓暖弄微晴。帘虚日薄花竹静,时有乳鸽相对鸣。——宋·苏舜钦《初晴游沧浪亭》 也许是“好雨知时节”,昨晚“随风潜入夜”,一直下到天明,亭前池子里的水涨了不少。你看,天上轻柔的春云像娇嗔的姑娘在照镜,一会儿笑,一会儿哭似的,不断在池中变幻着倩影。第三句先写春天的阳光透过稀疏的帘孔,落下斑驳的倩影;无论是花,无论是竹,都给人清新的感觉。今天,园里没有客人来,诗人独自观赏,踽踽前行,一切都显得那么宁静。最后一句以动衬静,收到“鸟鸣山更幽”的效果。 薛宝钗魂断大观园“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伴着哀怨的泣声,宝钗从大观园门口缓缓走来。金钗银饰足显她的富贵,脂粉却掩盖不了她眼角的皱纹。二十年如一日。往昔的青春容貌已不在,那微微闪现的白发便是最好的印证;往日热闹的大观园也是残败不堪,那满地的落叶便是极好的说明与诠释。 宝钗支开了丫头,独个坐在池边一块小石上。儿子如今是朝廷重臣,家道兴盛,早已另选他址建大院。而她,在费尽心血把儿子抚养大的同时,早已变得空荡。二十年的独守空房,几千个夜晚无尽的相思,都化作那滚烫的泪水洗掉脂粉,那脸上的坑坑洼洼便是岁月的最好诠释。泪落连珠子。宝钗惨笑。一直以来,她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世人皆怪她无情,害死了林妹妹,然而又有谁悲悯她二十年的孤寂呢? 当贾府被抄时,是她,冒着被人羞辱的不正身份协助处理。当宝玉出家时,是她,压抑自己的苦楚稳住了王夫人。当儿子出世时,是她,丢弃大小姐脾性,拼命挣钱让他吃好穿好。多少个无眠之夜,多少次绣花针扎进她雪白的肌肤——那曾经令宝玉出神忘形的肌肤,又有多少回她梦中搂着儿子哭泣。一切的一切,在今天全部化为泪水。宝钗擦了擦眼角的泪水,头上的珠玉在风儿拂动下发出清脆的响声。一只蝴蝶飞过,她举起扇子刚要拍下时,她顿住了。岁月不饶人,往日的情趣已无,甚至力气也用尽了。那春花少女扑蝶图早已在岁月的腐蚀下消失殆尽。 她痛苦地闭上双眼,想起小时候父母的教诲。封建礼教扼杀了她的天性,她不惜一切追求荣华富贵,她得到了,然而她又失去了。她不甘心,她的爱情建立在金钱的基础上,她甚至间接逼死了疼爱她的林妹妹。一切那么顺其自然,却又惹人心伤。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碧空中远远传来林妹妹的声音。 宝钗吃惊地四望。难道是幻觉吗?她再次坐下。如今她已无牵无挂,儿子事业有成。可她有无限的悔恨,到底她得到了什么?难道她也不过是贾家传宗接代的工具?想到这,她又忿恨了:为什么要她活在这个朝代,没有亲情,没有爱情。腐朽的王朝在堕落,儿子?她又惨笑。急走几步,她忽然明白林妹妹当初的无奈。都是这个腐朽的王朝。“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伴着惨淡的哀鸣,一阵水花溅起,一缕香魂随即消逝。世人皆怪太圆滑,哪知身世多浮沉。香魂一断辞世去,只怨朝代太腐朽。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