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黛初会教学目标:1、初步感悟林黛玉的美及悲剧命运2、体会作者“草蛇灰线,伏脉千里”高超的写作手法教学重、难点体会作者“草蛇灰线,伏脉千里”高超的写作手法教学过程:导语:(课前播放《葬花吟》)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红楼梦是一部令人着迷的书,这里有繁华、幻灭的空灵与哀伤,有青春的孤独、寂寞和彷徨,更有活泼泼的真生命,热辣辣的真性情。读它已不仅仅是欣赏美文,亦或是寻找思想,而是一个生命在叩问和聆听另外的生命。一、补充《红楼梦》第一回的内容概要本文选自《红楼梦》第三回,原标题“林黛玉抛父进京都”,因为他和第一回有联系,在这里,我们有必要把第一回的内容概要作一了解(PPT展示)第一回是开篇。先用“女娲补天”、“木石前盟“两个神话故事作楔子。
在“女祸补天”的故事中,作者特意描写了一块“无材补天,幻形入世”的顽石。这便是随贾宝玉一起降生,又为贾宝玉随身佩戴的“通灵宝玉”。它对贾宝玉的叛逆性格有隐喻作用:一方面暗示他无“补天”之材,是个不符合封建社会要求的“蠢物”;另一方面也暗示他与封建主义相对立的思想性格,具有像从天而降的顽石一样的“顽劣”性,难以为世俗所改变。“木石前盟”主要交代了这块“无材补天”的顽石与绛珠仙草的关系。这顽石在投胎入世之前,曾变为神瑛侍者以甘露灌溉了一棵“绛珠仙草”使其得以久延岁月,后来遂脱去草木之态,幻化人形,修成女体。在这顽石下世之时,她为酬报灌溉之德,也要同去走一遭,把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这绛珠仙草便是林黛玉的前身。二、情心妍态几千般林黛玉是在木石前盟形成的一种诗意哲理和神话式的气氛中款款而出。有人把林黛玉与《红楼梦》中众多的女性进行比较时说:宝钗有其艳而不能得其娇;探春有其香而不能得其清;湘云有其俊而不能得其韵;宝琴有其美而不能得其幽;可卿有亲媚而不能得其秀;香菱有其幽而不能得其文;凤姐有其丽而不能得其雅。
这该是怎样的一个女孩子?你能把文中有关林黛玉的外貌描写的句子找出来吗?众人眼中的黛玉:体弱多病王熙凤:标致(见到的最标致的人)贾宝玉:这段描写太精彩。林黛玉的外貌特点:美、弱(倾国倾城貌,多愁多病身)XIANSHUO美:在衣饰方面,作者对王熙凤浓墨重彩,对贾宝玉也大有妙文,而对黛玉只字未提,原因何在?在我看来,比如王熙凤的衣饰中充斥着红黄蓝绿,都是原色,给人很浓烈的感觉,尤以红色和金色为主,红色是明度最高的颜色,金色是彩度最高的颜色,所以王熙凤给人的感觉是发亮的,光彩夺目的,她是现世里的人;而黛玉的美没有一点烟尘味,像月光,像仙子。天上下来个林妹妹弱:多愁多病身在《红楼梦》“千红一窟,万艳同杯”的结局中,她的悲剧命运最让人们怜悯悲叹。而此处的泪光点点、体弱多病看似闲笔,实则大有深意,这是《红楼梦》中非常典型而高超的写法——“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宝黛初会》可以说是一部浓缩的《红楼梦》,在这篇课文里有多处细节暗示了林黛玉的命运悲剧。同学们能把这些细节挖掘出来吗?
三、深入挖掘作者隐藏在文字深处的关于黛玉命运的细节信息,真正理解作者“草蛇灰线,伏脉千里”高超的写作手法(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并推选代表发言)明确:1、众人见到黛玉,便知他有不足之症。因问:如何不急为疗治时,黛玉的话耐人寻味。曹雪芹这里用笔,真可谓奇笔幻笔,既交带了黛玉从小体弱多病,又暗示了癞头和尚之语也是谶语,她并没有对外姓亲友(特指宝玉)一概不见,以后也是时时伤心悲泣。所以曹雪芹在这里非常直接的告诉我们,黛玉不可能平安了此一生。林黛玉进贾府的第一天,就这样交代了他的命运。2、王熙凤王熙凤在吹捧林黛玉,借以讨贾母欢心时说,“……”林不象是外孙女,因为在中国传统家庭文化认知中,外孙女儿和孙女差别很大,外孙女儿是外姓的,孙女,才是真正嫡亲的。王熙凤在吹捧讨好贾母的同时,无意中把他心中的亲疏界限表露的一清二楚。两个“忙”字使王熙凤神态毕现,连珠炮似的询问,完全没有顾及黛玉的感受,完全是表演给贾母看。黛玉聪慧过人,定然能感受到他的伪装应酬,精明善变和虚情假意。3、拜见两位舅舅。拜见大舅贾赦,贾赦就在书房,“连日身上不好,见了姑娘彼此倒伤心,暂且不忍相见。”可以看出这完全是一种礼貌性的客套话,看不出对黛玉真正的关心,体谅和照顾。
拜见贾政,也推脱说斋戒不见。按理说舅舅与外甥女应该很亲。另外贾府两个男主人的态度也会影响到贾府上上下下对黛玉的态度。4、宝玉摔玉宝玉摔玉是这篇小说的高潮(放视频)黛玉进贾府,相对其他众人对他的应酬冷漠,宝玉表现出惊人的深情。今日只作远别重逢摔玉直接原因是黛玉没有,深层原因是宝玉觉得自己完全被既定的命运束缚住,难以忍受。这种痴狂是一种可贵的本真状态,这种本真在宝玉遇到黛玉时完全表现出来。贾宝玉对林黛玉这个“有没有玉”的询问,表达了一个最大的悲哀,同时也表达了一个最大的梦想。那就是两人不但心意相通,而且事事相通。在“有玉无玉”上也完全相通的一个梦。但这样一个天真的梦,它破灭了。宝玉有玉,黛玉无玉,这就是不平衡,这就是悲剧的预兆。宝玉的爱对于林黛玉来说,是最大的幸福,然而又是她最大的悲哀。5、贾母哄宝玉的语言也值得玩味贾母疼黛玉,更爱宝玉,为了劝住宝玉,竟然说了这么不吉利的话,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当危害到宝玉利益时,贾母可以舍弃黛玉。而且曹雪芹在借贾母之口说这番话一定有意为之,这就是文学作品中的谶语:
在黛玉进贾府就和死亡联系在一起了,暗示了黛玉最终的命运。6、黛玉的哭泣(还泪的开始)这部分和上面黛玉讲癞头和尚那一段,是完全的照应。仓央嘉措《十诫诗》:第一最好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恋;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第三最好不相伴,如此便可不相欠;但曾相见便相知,相见何如不见时。黛玉进贾府就是遇到外姓之人,就是来还泪,注定不可平安一世。林的判词中写道“想眼中能有多少泪儿,怎经得秋流到东尽,春流到夏!”以泪眼相报,是爱情最动人的地方,也是爱情最可悲的地方。“林黛玉焚稿断痴情”,泪尽而逝,绛珠草,就是血泪。四、小结以前我一直不明白一个十二三岁的女孩子为什么《葬花吟》写的如此的孤独、悲凉、绝望,在这里找到了答案。这么多的真真假假,世态炎凉,假如林黛玉愚拙些该多好,奈何她如此的聪慧过人;她聪慧过人也就罢了,如果她乐观旷达也会好些,奈何她又如此的多愁善感。我们作为一个局外人已经倍感悲凉,更何况她呢?定是十倍的悲凉和心酸吧。而这个尝遍世间风刀霜剑、世态炎凉、泪尽而逝的林黛玉,又何尝不是作者自身的写照?真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四、作业写一段有关林黛玉的文字,2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