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游褒禅山记》中两个被忽略的问题
加入VIP免费下载

谈《游褒禅山记》中两个被忽略的问题

ID:1146395

大小:61.62 KB

页数:4页

时间:2022-06-09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谈《游褒禅山记》中两个被忽略的问题作为名家经典作品的《游褒禅山记》一直都是高中语文的必修篇目,教参对本文思想内容的解读无非就是“要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但本文有两个非常值得探究的问题往往被忽略。从文体上看,本文是一篇古代游记。古代游记作为古代散文的一种,前人多把它归入“杂记体”中。它是摹山范水、专门记游的文章,以描绘山川自然、风景名胜为内容,写旅途的见闻和对大自然风光之美的感受。但本文却不是这样的,文章主体部分576字,可摹山范水、专门记游的内容还不到230字,写游览感受也不过寥寥数语,而作者“一声叹息”之后的将近260字,按常规的理解显然可以将其归力议论、说理类文字,那么问题來了,一半记叙,一半说理的结构内容显然不符合游记文体的特点,可文末又完全按照游记格式写道:“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对照柳宗元的《永州八记》,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则显得不伦不类,若按现今的文体划分,本文肯定被判为文体不清。也许有人认为褒禅山算不上名山大川,即便现在也不过是沾了先人的光,才被评为省级风景名胜区,褒禅山的风光不值一提,况且王安石屮途退出,他也没领略到最美之处,所以无需花费过多的笔墨写景。这样的解释显然是苍白无力的, 令人觉得肤浅,甚至有负先人,“思之深无不在”,言犹在耳,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应该有他的过人之处。说到“唐宋八大家”,仔细一想,似乎乂会找到答案了。世人皆知宋朝诗歌成就不如唐朝,唯另辟蹊径方可自成特色,宋诗着力曲折幽深,注重理性,长于思考,因此也能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一样的道理,散文和游记唐人也已写到极致。即便是天才诗人李白,也有过“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尴尬,那么面对唐朝这座文化高峰,王安石是措手不及还是标新立异呢?《游褒禅山记》真的是要开创游记的全新写作模式(一半写景一半说理)了吗?事实证明此种游记的写法并未推广,也不成派,“另辟蹊径”之说恐怕亦难以令人信服。王安石在政治上很有成就,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把文学创作和政治活动密切地联系起来,强调文学的作用首先在于为社会服务,强调文章的现实功能和社会效果,主张文道合一。他的散文大致贯彻了他的文学主张,所作多为有关政令教化、适于世用之文,认为“所谓文者,务为冇补于世而已矣”,因此花费大量笔墨记游,对于王安石來说实在太过奢侈,而褒禅山之游的思考诸如“尽志无悔”、“深思慎取”于学问、于人生又是多么珍贵、务实的领悟,何况王安石一生推崇的是“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思想,正是这沉甸甸的使命感和大无畏的精神促成了这篇奇文的诞生。“褒?U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原来“褒禅”为山其后之名,原名为“花山”,咅谬为 “华山”,那么问题又来了,按正统本文可将题目拟为“游花山记”,依时间先后与世俗习惯本文也可拟题为“游华山记”,可王安石竟置二者于不顾,独将文题拟成“游褒禅山记”,这是否又是“人言不足恤”能解释的呢?“禅”是华夏锻炼思维出智慧的生活方式,佛家对它的解读更为高深,但它的基本义为“静思”,“褒”是“褒赞”的意思。王安石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美籍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王安石的变革思想,在他之前和在他之后所有的改革家的思想,是人类思想反抗的成果,正是这些成果,使人类有了摆脱野蛮统治的可能和方向。1930年正值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时任农业部长的华莱士仿照王安石的青苗法,在美国建立常平仓(中国古代储备粮荒平抑粮价的政府粮仓),一方面实施农业贷款,一方面收购多余的物资和粮食食品,免费发给城市人民,不但解决了粮荒问题,还保证了粮食物资价格的稳定,为美国度过经济大萧条起了重要的作用。某种程度上讲,是王安石拯救了饥饿的美国农民。1000年来,对于王安石思想的巨大历史意义,后人的认识越来越深刻,世界上对王安石进行积极评价的人越來越多,不少人对王安石思想对当代的启示意义给予了极高评价。王安石的思想于人类历史能宥如此巨大的推动力、穿透力与影响力,岂不正是华夏思维锻炼的最高智慧结晶?如此说来,“禅”的确居功至伟,“褒禅”之名实在恰到好处。清人李光地就曾评此文“借题写己,深情高致,穷工极妙”。“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王安石是站在思想巅峰的巨人,他走的变法之路,真正是“人之所罕至”之路。写作《游褒禅 山记》时,王安石三十四岁,任舒州通判,颇有政绩,这一年他将赴京任职,褒禅山之行的深切体会愈发笃定其走“险远”之路的决心。不为别的,只为那还未曾达到的“奇伟、瑰怪,非常之观”。作者单位:福建省(355000)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