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二语文游褒禅山记教案粤教版教学目的:1、 认识作者“尽吾志”的思想。2、 了解借游记抒发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手法。3、 古文的字词句篇,掌握“以”“其”等虚词的用法,以及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的词语。教学重点和难点:1、熟读全文;2、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教学设想:1、本文是古代游记中的一种特殊体式,它以发议论为主而以记游为辅,议论又涉及哲理问题,所以了解文章的全局,理清脉络层次,很关键。2、 障碍要有足够的估计。本文中有些句子层次较多,有些词看似平常而用法和含义比较特殊,常见虚词“其”“之”“以”等出现的频率较高,且涉及多种用法,这些都是困难所在。3、 作者的思想是深沉的,胸怀是阔大的,所以能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古代游记的写法不拘一格。像《游褒禅山记》这样由记游中生发出大段议论的不算很多,这是古代游记中的一种特殊体式。阅读时要注意的是,文章议论的中心是什么,它怎样由记游中生发出来。能把握住这两个问题,才能学好这篇文章。2、作者介绍:王安石(1021~1089),字介甫,号半山,宋朝临川(现在江西省临川)人,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后被封为“荆国公”,人称“王荆公”。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又是一位诗文大家,散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长于说理,精于修辞,间有情韵深婉之作。写作背景: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12年后(1070年)拜相。他不顾保守派反对,积极推行新法。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这与本文的观点也有相似的地方。二、主要内容分析:
本文是一篇游记类的文章,那么记游程从什么地方开始?到什么地方结束?从“慧空禅院”开始,到出后洞时结束。可见第1、2段是记游部分。概括第三第四段的主要内容,分析作者发了哪些议论?“尽吾志而不能至,可以无悔矣” 游后洞而未能“极夫游之乐“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 有碑仆道,其文漫灭”可见第3、4段是议论部分,分别照应第1、2段。三、诵读第1、2段。1、概括这两段的段意:记叙游山的见闻和经过。(记叙)2、游记一般要写出景物的方位,使之在读者的印象中产生空间概念,形成立体感。试以华山洞作为参照物,说出禅院、仆碑、前洞、后洞的方位。3、第1段为什么要特别提到仆碑及仆碑上的文字?为后面议论埋下伏笔,作者认真考证仆碑上的文字,探究事理的本源,充分体现了他“求思之深”的探索精神,也是后面议论中提出“深思慎取”的依据。4、第2段略写什么?详写什么?运用了哪些对比?有什么作用?(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略写前洞,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特点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多处设比:①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幽深;②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来而记之者已少”、“其至又加少”对比;③“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相比;④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比;四、问题讨论:1、第1、2段的记叙和议论部分是怎样紧密联系的?两部分之间使用了过渡句:“不得极夫游之乐”开启下文,“于是”紧承上文。文字上前后呼应,“夷以近,则游者众”和“其下平旷…记游者甚众”;“险以远,则至者少”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好游者不能穷”、“来而记之者已少”;“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和“其见愈奇”;“非有志者”和“怠而欲出者”;“随以止”和“遂与之俱出”;“可讥”和“人咎”;“在己为有侮”和“悔其随之”;“仆碑”和“有碑仆道”;“古书之不存”和“其文漫灭”;“谬其传”和“音谬”。前文的记叙正是为议论部分埋下伏笔,使议论有依据。议论部分是记叙的深化,是从具体事物中悟出来的含有哲理的感想。
关联处:作者把治学处世比作游山,抓住它们之间的共同点(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的态度)。2、本文作者强调的是“尽吾志”的观点,在文末略提“深思慎取”的观点,这种布局方式既突出了全文的主旨,又不忽略它的。3、具体分析议论部分:第3段着重写什么?游褒禅山的心得体会,抒发自己的感想,即“有叹”。4、这一段可分几层意思?你对作者在文中所说的道理如何评价?五层意思:①用一“叹”字紧承上文,领起全段。②以古人作为立论的标准,从“求思”的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分析了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③拿世人的避难就易,同古人的“求思”精神对比。④阐述宏伟目标,险远的道路和“志”、“力”、“物”三者的内在联系。⑤强调只要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即使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梅”。五、主旨理解:1、本文的主旨是什么?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2、“不能至”是指什么说的?这本来是件“有悔”的事,为什么作者又说“可以无悔”呢?六、最后一段内容分析:补叙,交代同游者籍贯、姓名和写作本文的时间并署名。古代游记大多是借山水、景物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在文章主体部分中不出现同游者姓名,即便在记游踪时不能不涉及同游者,也只用泛称,同游者的姓名记在这段文字中,能使行文简洁,避免横生枝节。七、小结及作业:课课练本课练习。Ø 毛泽东的七绝诗《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Ø “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古书,非司马迁作)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已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已亥涉河也。”(《吕氏春秋·察传》)。Ø 对众口传闻的事、古书上记载的事都要仔细加以分析,辨明正误,不可盲从——这就是本文作者说的“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的道理。Ø 晋.葛洪《抱朴子.遐览》:“书三书,鱼成鲁,虚成虎。”所以人们就用“鲁鱼亥豕”表示书籍在传抄、刊印过程中的文字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