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二语文游褒禅山记备课资料 人教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19-2020年高二语文游褒禅山记备课资料 人教版

ID:1146536

大小:73.8 KB

页数:14页

时间:2022-06-09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9-2020年高二语文游褒禅山记备课资料人教版让学生来分析 ——《游褒禅山记》“华”的读音的解决在教《游褒禅山记》时,我要求学生集体朗读第一段,其中“褒禅山亦谓之华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两句话中的“华”的读音很不一致,又请学生单独朗读,也在此处卡壳,大家都望着我,等着我的指正。我没有马上说明,只是告诉大家,答案就在文中,只是要大家去动动脑而已,一听如此,学生马上去默读课文了,还有的翻起工具书来,一会儿,学生就慢慢地有了说法。 生一:应读“今言‘华’(huā)如‘华(huá)实’之‘华’(huá)者”,因为“华实”来自成语“华而不实”,意思是只开花不结果,比喻外表好看,内容空虚,其中的华就读huá。 生二:说不通啊,词典里“华山”的“华”读huà。 生三:那是指西岳华山,在陕西的华山才读第四声。 生四:我同意生一的读法,文中的“华山”应读“华(huá)山”,从倒下的石碑上的文字来看,该山原叫“花山”,后因古书之不存,以讹传讹,人们也没有进一步考证,也许觉得华(huá)山来得顺口,就这么流传下来了。 生五:我也同意生一的读法,生四的解释也说得通,还有一点,成语“华而不实”的“华”是开花的意思,与“花”有相通之处,是名词“花”的活用,所有才有可能混读。 综合起来就明确了:“华山”的“华”读huá,“今言‘华’((huā)如‘华(huá)实’之‘华’(huá)者。 至此,大家意见趋于统一,我觉得问题已经解决,充分肯定了大家的分析:一是晓得根据教材利用教材,能分析问题;二是晓得充分利用工具书帮助解决问题。这是做学问应有的态度和方法。 解决了这个问题,同学们又开始了齐读。《游褒禅山记》-------倒着教,好!上来的整整一节课,我就让学生读书。要求很简单:多读,读熟。什么也没讲。 第二节课,我问:哪些是重点段?学生说三、四段。那好,就从重点段讲。第四段很简单,一提而过。第三段怎么办?还是读背。我找读背好的学生示范,问:你们为什么背得快?他们说:“我是分几个层次背的。”我说:“具体说说层次。”下面就是他们说的大概意思。 1、“于是余有叹焉。”这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 2、主要写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3、写现在一般“世人”的做法: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4、重点阐述作者自己的观点:一个人怎样才能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呢?主要是“三有”:有志、有力、有物。为了加强论述的力度,作者用了很多否定的句子:非有志不能至,力不足不能至,无物相不能至。 5、最后说:尽吾志,可无悔。 学生说完了,我觉得老师就不用讲了。再有同学不理解,鼓励他们去读书、背书去就是了。 第三段“讲”完,讲第二段。 我让学生翻译第三段的第一个句子。问“于是”的“是”什么意思?让学生在第二段中找“是”所指代的“这种情况”都包括哪些语句?学生最后找到了:从“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到“火尚足以明也。”找到了,一边让学生翻译,一边提炼要点,这层就解决了。 我又问:这段写了作者游览的经过,那他和同伴游览的具体地点在哪?游览后的心情如何?学生说游的是后洞,后来的心情是“悔”。这样,第二段层次层意基本解决了。  最后,我提问“其下平旷”中的“其”指代什么?学生说是华山洞。这样就过渡到对第一段的理解。一边读第一段,一边找出说明的几处主要景物:褒禅山,禅院,华山洞,仆碑。这样就差不多了。 课后想想,这真是千古名文。第二段首句一“其”字紧紧承一段而来,第三段首句一“是”字又紧紧承二段而来。“其”说“禅院”,“是”说“游华山洞”。最后,第四段还没忘记把第一段中的“仆碑”也说上几句!真真难为作者如何想来!也谈褒禅山——《游褒禅山记》教学随笔“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褒禅山有名无仙。 唐贞观年间,全国四大高僧之一慧褒结庐修炼于华山,圆寂后其弟子将此更名为褒禅山,并建褒禅寺。而今过去千载,慧空禅院早已灰飞烟灭。现于其址修筑庙宇,只是今人复活过去的历史,续写昨天的故事。无论如何,褒禅山也是一座相当平淡的山。登泰山而翻阅历史长卷,游桂林而观看水墨山水,攀黄山坐叹造化神工,览九华心熏佛国烟香。褒禅山无此佳境。幸而由于历史的偶然,宋王安石到此一游,留有一记,山遂以文名。 褒禅山的精华在华阳洞。现由含山县人民政府开发为旅游景点,对游人开放。原我校王汉俊老师写过一篇《今日褒禅山》(载《中学语文教学》1981年第七期),时隔二十年,洞已前后贯通,风景殊异,有记述的必要。 褒禅山距县城北15里。从新建的褒禅寺院向东二三里,至前洞。距洞百余步,竖有一碑,上写“有碑仆道”,牌下二断碣,无字,为今人仿制。洞前有碑刻,为游记全文。洞口左侧有白龟泉,表明“有泉侧出”,水清洌。过石桥,至洞口,旁刻书法家舒同写的“天下第一名洞”。洞口大而平。向里40余步,有一小河长约50米,水流淙淙。荡舟而过,经“梅花 渡口”,闻声如雷,乃“莲台瀑布”。曲径通幽。忽有巨石挡道,弯腰几近地而过,终于到了“荆公回步”之处。这是王安石“有悔”的地方,也是今人暇想的地方。旁镌有王安石的“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三句,隶书,深厚凝重。继续向前后洞进发,窄处仅容一人,称“锦绣峡谷”。穿“警钟厅”,拾阶而上,至“灵霄宫”。宫宽大如殿,有一柱擎天,柱四周众多石笋围坐如佛,称得上王安石所谓的“其见愈奇”。至后洞。全长约1600米。 以上对山略作描述,下面就本文教学谈一点看法。 我教此文,五次三番,每每有疑惑。褒禅山说不上“险远”,风景更谈不上“奇”字。就洞而言,与“七星岩”、“仙人洞”不可同日而语;就文而言,与《岳阳楼记》、《石钟山记》相比,文中几乎没有景物描写。那么,此文价值究竟体现在何处?我们联系王安石的政治思想和生活经历,不难发现,文章精髓处尽在议论。 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封荆国公,卒谥文,江西临川人。仁宗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进士,时年二十二岁。我们推算王安石大约在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游褒禅,年近三十五岁,正年富力强。王安石一生都在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而斗争。年青时曾上万言书,慨然有矫时匡世之志,留心民生疾苦,建议兴利除弊,以舒民困。这思想同他十五年后百折不挠地实行变法的精神完全一致。神宗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被擢升为参知政事,两度为相,积极变法,以期国家臻于富强。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他的文学创作与其政治活动密不可分。他认为,文要“有补于世”,辞“以适用为本”。这就不难理解,作者只不过借游山之事抒发心中早就有的思想罢了。因而,文章重点不在记游,深邃处在因事见理。作者的政治态度和文章的价值取向在此昭然若揭。游记所议论的“志”、“力”、“外物”与王安石的以天下为己任的志向、对现实政治“改易更革”的骨力以及当时保守迷雾的浓厚自然相对应。不能不说,此文从某种意义上是王安石别一风味的政论篇章,同时文中也为我们突现了一个既“深思慎取”又战斗不息的议论主人公的形象。《游褒禅山记》教案  一、导语: 以前我们写游记主要写哪些内容?  学生答:旅游的时间地点和谁一起去,然后写所见,抒发对大自然的热爱或者抒发对古代文明遗迹的赞美,对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赞颂以及由此引发的作为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等等,可这篇游记却不是如此,它通过作者的亲身游历探险,发幽微之思,阐发深邃的哲理,那么作者为我们阐发了那些哲理呢?他的观点给我们那些思考呢?好,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这篇文章。(板书课题,然后通读全文) 二、简介作者并解题  记是一种文体,可说明、议论、描写、叙述。 游褒禅山记:是游褒禅山后所记,所以它是一篇游记。 作者要游历褒禅山,作者是怎样介绍褒禅山的?好,我们先看第一段。 三、研读第一、二段(一) 1、指名朗读、口译。如有疑难则请其他同学回答或由教师点拨。 重点掌握以下词、句: 一词多义:    A.“卒”:①死。“卒葬之”。②终于。“卒相与欢”。(《廉颇商相如列传》)③士兵。“夫以疲敝之卒……”(《赤壁之战》)  B“文”:①碑文,整篇文章。“其文漫灭。”②文字。“独其为文”。、③华美、有彩饰。“舍其文轩”。(《公输》)  C.“道”:①道路。“有碑仆道”。②说、讲。“何可胜道也哉”。③道理。“传道受业”(《师说》)④正确的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D.“极”:①尽,-尽情享受。“极夫游之乐”。②至多,最多。“亦极七八万耳”。(《赤壁之战》) 词性活用:   A.“舍”:筑舍定居。名词活用为动词。“始舍于其址”。  B.“名”:①命名,称呼。名词活用为动词。“名之曰褒禅”。②说清楚,说明白。名词活用为动词。“而莫能名者”。  C.“穷”:穷尽,走到头。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者……也”表示判断的两种形式:  ①表示单纯的判断,“者”前是主语,“者”后是谓语。如“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家也”。“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合判断,“者”在②这里除了表示停顿语气外,还有提示原因的作用。如“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这些词语的掌握揉进翻译通课文时。  2、然后试以华山洞作为参照物,根据文中的方位,画出虚拟示意图。 (提示:禅院在距华山洞五里的西面,因为华山洞“距其院东五里”;仆碑在华山洞西面百余步的地方,因为仆碑是作者从禅院东去华山洞的路上看见的;前洞就是华山洞,前洞的“前’是相对于后洞的“后”而言的;后洞在华山洞北面五六里的地方,因为华山洞在“华山之阳”,“由山以上”则是北面了。)     3、作者游褒禅山,介绍褒禅山的由来引出慧空禅院,又引出要游华山洞,可写那些仆碑以及仆碑上的文字好似可有可无,好象作者的闲笔,是不是因该删去呢? (如果学生答不出,先留下来到后面解疑)对“花”和“华”的辨析体现了王安石爱钻字眼的习惯,他也因此而尚受时人讥笑,你是如何看待他的这个习惯的?(讨论)   引领学生背诵这一段。本名→别名由来及证明→华山洞名来由→从仆碑看出本名→指出音谬。    (二)研读第二段  1、二段略写什么?详写什么?运用了哪些对比?有哪些作用?提示:略写前洞(19字),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特点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这一段中有那些对比:      ①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幽深对比;“其下平旷”——“有穴窈然,入之甚寒”  ②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来而记之者已少”、“其至又加少”对比;  ③“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相比; ④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比。作用是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  2、作者游洞后出来后的心情怎样?“后悔”为什么后悔?因为余之力尚足以入,火足以明也,却随之出,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实意在说明自己意志不坚定。以“悔“结束记游,为下文抒发议论作铺垫。   (三)指导背诵: 师生共同讨论本段层次划分: 第一层(开头到“遂与之俱出”)记游洞经过; 第二层(“盖余所至”至段末)追记后洞中所见并表示遗憾心情。 前洞(平旷、记游甚众)——后洞(窈然、寒、深)——进入(深、难、奇)怠——俱——追记洞中所见(盖余所至……又加少矣”)——追记自身,伏“悔”字(方是时……火尚足以明也”)——以“悔”结束记游(既其出……游之乐也”)   四、研读第三四段 (一)指名朗读、口译第3段:     ①“古人之观于天地……”意思就是“古人观察天地”。“之”,助词,无义,有舒缓语气作用。“于”,这里表示观察的对象,译成现代语时可省略。 ②“险”,这里用的是本义,即“高山”,因为后洞在山上。“夷”,指平地,说的是前洞地势。  ③“至于幽暗昏惑”中的“至于”是实词性词组,意思是“到了……的地方”。  ④“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中的“也”,在一般情况下可省,但此处不能省,它表示肯定的语气,意思是确实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⑤“此余之所得也”:这是特殊形式的判断句,读时“此”后应作一顿。   要提示学生注意“焉”“也”“夫”“则”“而”“故”“矣”“然”“其”“乎”等虚词在表达语气上的作用  1、“于是余有叹焉”承上启下,进一步具体阐述作者后悔心情背后的思索。  2、作者先说古人“古人之于……而无不在也” 作者为什么先说古之人?答曰:以古人为标准,另外可以使作者的立论更有说服力  3、然后作者写一般人惧险远“夫夷以近……则至者少”(照应前洞),所以他们就不能见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这让我想到毛泽东的七绝诗——《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从文中“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就为"无限风光在险峰"这句话做了注脚。  4、欲得非常之观,就必须有志(而世之……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5、然后说到有志无力(有志者…亦不能至也);有志有力,还要有外物(有志与力……亦不能至也);  6、最后两个分句再次说明只要有志,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即使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悔”。 作者说“不能至”是指什么说的?(不能至洞的深处,不能见“非常之观”。) 这本来是件“有悔”的事,为什么作者又说“可以无悔”呢?(因为已经“尽吾志”了。) “尽吾志”是什么意思?(为实现自己的愿望作最大的努力。) 总结:作者揭示了“志”、“力”、“物”三者之间的辨证关系,强调了“力”与“物”这两个客观条件的作用,又强调了“志”这个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强调只要尽己之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亦可“无悔”、“无讥”,作者在这儿所论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学处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业之道。从这里大家受到了什么启发?能不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谈一下。 (二)研读第四节这一段有写到仆碑上的文字,和第一段中的有关仆碑的描述相应。(前面的描写为后面的议论埋下伏笔。) 写这些仆碑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治学必须“深思慎取”) 思路:作者从第一段的“有碑仆道,其文漫灭”,联想到“古书之不存”,从“音谬”联想到“谬其传”的情况不可“胜道”,自然地得出治学必须“深思慎取”的结论。    五、讲析第五段这一段是补叙,交代同游者籍贯、姓名和写作本文的时间并署名。思考:同游者的姓名没有出现在正文里,而是记在这段文字中,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提示:能使行文简洁,避免横生枝节。    六、问题讨论。本文的记叙部分和议论部分是怎样紧密联系的? (试从①过渡衔接;②两部分在文字上的前后呼应;③游山与治学处世两者的内在联系这三方面思考) 提示: ①两部分之间使用了过渡句:第二段最后一句“不得极夫游之乐”开启下文,第三段第一句“于是余有叹焉”紧承上文,领起全段,使文章前后衔接,过渡自然。 ②文字上前后呼应,意思贯通,起照应作用的句子有“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和“其下平旷……记游者甚众”;“险以远,则至者少”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好游者不能穷”、“来而记之者已少”;“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和“其见愈奇”;“非有志者”和“怠而欲出者”;“随以止”和“遂与之俱出”;“可讥”和“人咎”;“在己为有悔和“悔其随之”;“仆碑”和“有碑仆道”;“古书之不存”和“其文漫灭”;“谬其传”和“音谬”。前文的记叙正是为议论部分埋下伏笔,使议论有依据。议论部分是记叙的深化,是从具体事物中悟出来的含有哲理的感想。  ③作者把治学处世比作游山,抓住它们之间的共同点: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的态度。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指定一人到黑板上写出自己编订的“前后两部分对照表”,其他同学补充订正。《游褒禅山记》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选出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  A.庐冢(zhǒng) 何可胜道(shèng)  B.窈然(yǎo)  有碑仆道(pū)  C.音谬(miù)   既往不咎(jiū)     D.王深回父(fǔ)无物以相之(xiāng) 2.选出加点“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    )  A.古人之观于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B.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C.后世之谬其传  D.师道之不复,可知矣3.选出各句加点的词与例句活用现象不同的一项(   )  例:火尚足以明也  A.素善留侯张良        B秋毫不敢有所近  C.且天天下非小弱也    D以乱易整,不武4.下列句子的句中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B.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C.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D.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5.选出与“其孰能讥之乎”中“其”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A.距其院东五里B.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C.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D.一之谓甚,其可再乎?6、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活用不同类的一项(    )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B.沛公欲王关中C.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D.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7.下列句式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    )  例句: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B.是非贿得之。   C.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D.廉颇者,赵之良将也。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B.于是余有叹焉C.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9.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词义全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烟雨空蒙,鸥鹭灭没,极登临之胜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B、唐浮图慧褒站舍于其址,而卒葬之      五万兵难卒合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C、以故其后名之日“褒禅”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D、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10.与“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中“所以”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臣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B、亲贤人,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C、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D、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着急高义也11.选出句中“者”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   (   )    A.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B.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    C.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D.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12.选出对句中加点的字词解释错误的一项  (    )    A、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南面)名(命名,名词用作动词)之也    B、唐浮图慧褒始舍(筑舍定居,名词用作动词)于其址(山脚),而卒(终于)葬之    C、其下平旷(平坦空旷),有泉侧(从旁边)出,而记游者甚众    D、余之力尚(还)足以(用来)入,火尚足以明(照明,形容词用作动词)也 13.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是在华山的南面而这样称呼它。    B.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进洞越深,那前进就越困难,然而那见到的景色也越奇特。    C.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我也后悔自己随从他们,以致体会不到游览者的极大乐趣。    D.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我的体力还足够继续前进,火把还足够继续照明。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4-19题。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世。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已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14、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于是余有叹焉     叹:感慨     B.夫夷以近      夷:平坦      C.而人之所罕至焉  罕:少       D其孰能讥之乎   孰:怎么15.选出不是判断句的一项     (  )A.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B.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C.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D.不出,火且尽 16对下列句中加点向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    ①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②夫夷以近    ③不随以止                   ④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⑤然力足以至焉               ⑥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A 、①⑥/②/③/④⑤    B 、①②③/④/⑤/⑥    C、 ①④/③⑤/②/⑥     D、 ②③④//①⑤/⑥17、对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因为他们探求思考得深入而且广泛    B.有志矣,不随以止也——有了志向,又不盲目地跟随他人而停止前进    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至于那些幽深昏暗使人迷惑的地方却没有外物帮助他    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后人弄错了它流传的(文字)而没有人能够说明情况18、“此余之所得也”一句,总括了作者的游览体会,不属于“所得”的一项是()  A、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B、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D、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19、对这段文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认为要到达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的地方,需要志、力、物,三者之中,志最重要。  B、作者认为只要尽了“吾志”,即使不能到达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的地方,也是没有什么值得后悔的。  C、作者对古人求思之深作了赞扬,但古人没有得出自己这样深刻的结论,也可惋惜。  D.平坦和近的地方,游览的人多,但这些人看不到奇伟、瑰怪、非常之观。二、填空题:20、写出下列句子的上句或下句。(8分)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             ,而其见愈奇。②夫夷以近,             ;险以远,             。                      ,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③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其孰能讥之乎?④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何可胜道也哉!                              。三、文言句子翻译:21、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22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23、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参考答案:1、B(A胜shèngC咎jiùD相xiàng)  2、B   3、D   4、B    5、D(A那B他们C自己)    6、D(ABC都是名词作动词,D动词作名词)   7、A    8、A   9、B(分别是“死”、“仓猝”、“终于”的意思;A项前两个“极”是“尽情享受”,第三个“极”是“直达”,C第一个“名”是“命名”,二三两个“名”是“说出”;D项一二两个“加”是“更”,第三个“加”是“增加”)10、C    11、A    12、B(“卒”,死)     13、C    14、D(孰,谁)    15、D    16、A   17、C  18、D      19、C  20(1)入之愈深,其进愈难(2)则游者众,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3)而在己为有悔,可以无悔矣(4)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21、已经出洞了,便有人责怪那要求退出来的人,我也后悔自己随从他们,以至不能尽情享受那游览的乐趣。22、但世上的奇妙雄伟、珍贵奇特、不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要僻远的地方,而且是人们很少到达的地方。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23、对于这种情况,我有感慨了。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心得,因为他们探究、思考得非常深入而且广泛。《游褒禅山记》复习测试一、文学常识王安石:北宋(         )、(        )、(       )字(      ),晚号(   ),世称(       ),谥号(    )。在文坛上是个革新派,反对北宋出面浮靡的文风,主张文章“务惟有补于世”。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著有(         )。王安石反对因循保守,是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二、基础知识1、注音慧褒( )庐冢( )音谬(  )窈然(  )瑰怪(  )无物以相之( )何可胜道也哉(  )有碑仆道(  )2、通假字长乐王回深父(    )3、古今异义而卒葬之(                  )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此所以 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于是余有叹焉(               )4、词类活用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 唐浮兔慧褒始舍于其址(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火尚足以明也(                  )则或咎其欲出者(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而余亦悔其随之出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三、选择题1、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阳:水之南,山之北B、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穷:走到尽头C、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观:景观、景象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相:帮助2、下列画线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庐冢:文中指屋舍和坟墓。B、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窈然:深远幽深的样子。C、盖余所至,比其好游者不能十一。十一:十分之一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昏惑:迷乱。3、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此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     B、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C、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D、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四、下列加黑词的含义中两两相同的居多,请选出与两两相同的词义不同的句子。1.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B.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C.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D.其孰能讥之乎   E.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F.距其院东五里               (              )  2.A.而卒葬之                                                           B.卒廷见相如C.每得降卒,必亲引问委曲                                          D.初,鲁肃闻刘表卒E.疑畏卒不敢取                                                               F.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 G.五万兵难卒合                                                                   (                     )    3.A.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B.其人家有好女者C.若备与彼协心……则宜抚安,与结盟好                   D.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E.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                            )    4.A.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往往有得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C.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D大王见臣列观                   (                       ) 5.A.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B.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C.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                                     D.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E.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F.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G.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                     )    6.A.不出,火且尽                                                      B.山高月小,水落石出C.有泉侧出                                                                  D.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E.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F.出类拔萃G.汪然出涕                                                    H.出珠授之                           (                  )     7.A.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B.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C.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D.欲加之罪,何患无辞E.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                       F.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G.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著远                                                       (                 )   8.A.无物以相之                                                B.稍出近之,憖憖然,莫相知C.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D.大丈夫相时而动E.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F.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G.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                 ) 9.A.入之愈深,其进愈难                                B.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C.是进亦忧,退亦忧                                        D.余船以次俱进E.于是相如前进缶                                                                                      (                 )   10. A.险以远,则至者少                                   B.江山险固,沃野万里C.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                        D.此乃荣贼心计险极巧极之处E.吾与汝毕力平险                                                                                       (                )   11. A.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B.老年人如夕照,少年人如朝阳C.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D.阳奉阴违                           (              )    12.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B.而操舍鞍马,仗舟楫 C.舍相如广成传舍                                             D.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E.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F.客舍青青柳色新                (              )五、用“……者……也”表示判断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表示单纯的判断,另一种是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合判断。请按照这个说法,把下列表判断的句子分为两组。A.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B.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C.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D.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者也。E.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F.子瑜者,亮兄瑾也。G.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二人在也。H.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1.单纯判断句有 2.表因果的复合判断句有 六、翻译下列句子1、补上必须补出的内容(用括号括起来)2、有特殊句式的请标明(1).于是余有叹焉。 (2).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3).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4)、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5)、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6)、古之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七、课内阅读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其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游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1、选出词类活用与“好游者不能穷也”相同的一项(         )A、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B、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C、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D、火尚足以明也。2、选出“之”字用法与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        )A、有穴窈然,入之甚寒。                                       B、则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C、余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    D、遂与之俱出。E、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F、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G、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只乐也。3、选出与“所谓前洞也”中“所”用法不同的一项(     )A、置人所罾鱼腹中                                       B、盖余所至,比好游着尚不能十一C、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            D、载舟覆舟,所宜深慎答案一、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介甫、半山、荆公、文、《临川集》二、1.略  2、父  3、卒:古(终于,死);今(士兵,完毕)。十一:古(十分之一);今(数目,十一)。非常:古(不平常);今(程度副词,很,十分)。所以:古(相当于“.......的原因”);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学者:古(泛指求学得人);今(特指有专门学问得人)。于是:古(对于这件事);今(连词)。4、穷:形容词用作动词,走到尽头。舍:名词用作动词,筑舍定居。名:名词用作动词,命名。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谬:使动用法,使......弄错。名:名词用作动词,说明白。极:形容词用作动词:尽情享受。三、1、A(阳:山之难,水之北)。2、无。3、A(A项中的“乃”均为副词,表判断,“是”;B项中,前一个为连词,表示递进,后一个也为连词,表示转折;C项中,前一个是助词,无实义,后一个是代词,指自己。D项中,前一个是连词,“因为”的意思,后一个是“以之”的省略,可译为“因此”)。四、1.CD 2.G 3.B 4.BD 5.ADE 6.BF 7.ABD 8.ADE 9.C 10.D 11.BD 12.AE五、1.A C D F 2.B E G H六、1.于是我对这件事有许多感慨。  2.然而力量足够到达那里(却未能到达省了一个分句),在别人看来是可以嘲笑的,而在自己看来也免不了懊 悔。  3.我对这倒在路边的石碑很惋惜省谓语),又因此而感叹那些古书 不复存在,后代人弄错了它流传的文字,没有人能说明白古书的原貌,(类似的情况 省主语)哪里能说得完呢!         4.判断句。5.状语后置。6判断句七、1D;2F;3B。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