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检测(粤教版高二必修)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游褒禅山记》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检测(粤教版高二必修)

ID:1146565

大小:25.5 KB

页数:4页

时间:2022-06-09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游褒禅山记》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检测(粤教版高二必修)   《游褒禅山记》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检测    一、学习要点  (一)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晚号半山。神宗时,曾推行变法,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后因保守派反对失败后,退居江宁,封舒国公,旋改封荆,也称荆公,卒谥文。其散文雄健峭拔,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作品今存《王临川集》。《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三十四岁时(1054年)从舒州判通任上辞职,在回家的路上游览了此山,三个月后以追记的形式写下此文。虽然是游记,但却是借记述游山来说理。讲出一番求学问、做事业的道理,并辩证地提出了“物”、“志”、“力”的关系。    (二)课文讲解  记叙与议论的紧密结合是本文的重要特色,也是学习的重点。  第一段主要探究了褒禅山的名称,人们俗称之为华山,别名为褒禅山,本名为花山,之所以被称为华山,从仆碑考证是由于音谬。附带讲明了华山洞的由来。在探究褒禅山的名称时,作者的态度严谨,不轻信人言,亲自考证碑文,为第四段引出要深思慎取得结论做足了铺垫。    第二段分为两层,第一层主要记叙了游洞的经过,“前洞”陪衬“后洞”,所以只用寥寥十九字就一笔带过。其后详写后洞。第二层追记后洞中所见并表示了遗憾心情。记叙中作者运用了四组对比,它们是:①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幽深对比;“其下平旷”——“有穴窈然,入之甚寒”;②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来而记之者已少”、“其至又加少”对比;③“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相比;④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比。作用是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    第三段紧扣记游发表议论,提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欲得非常之观,就必须有志。继而揭示了“志”、“力”、“物”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强调了“力”与“物”这两个客观条件的作用,又强调了“志”这个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强调只要尽己之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亦可“无悔”、“无讥”,作者在这儿所论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学处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业之道。    二、能力训练、检测  1.下列加红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唐浮屠慧褒始舍(shè)于其址 有碑仆(pú)道  B.盖音谬(miù)也    有穴(xuè)窈然  C.或咎(jiù)其欲出者   瑰(guì)怪  D.无物以相(xiàng)之   长乐王回深父(fǔ)    2.对加红字解释有误的两项是( )( )  A.始舍于其址(山脚)  其至又加少矣(更加)  B.褒之庐冢(坟墓)也  华山之阳(山的北面)  C.悲(感叹)夫古书之不存  非常之观(景象)  D.夫夷(平坦)以近   则或咎(错误)其欲出者  E.拥(拿着)火以入   火且(将要)尽    3.对加红的“之”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褒禅山亦谓之华山②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③入之甚寒  ④余之力尚足以入⑤古人之观于天地……往往有得⑥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③/②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③/②④⑤/⑥     4.加红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A.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B.余之力尚足以明  C.险以远,则至者少   D.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E.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    5.加红字的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B.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C.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D.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6.下列加红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A.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B.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C.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D.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7.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伤仲永        王安石  金溪之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予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  检测检测能力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