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之《游褒禅山记》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之《游褒禅山记》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ID:1146630

大小:146 KB

页数:10页

时间:2022-06-09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游褒禅山记从容说课这是王安石的一篇重要游记,文章以议论为主,记叙与议论相结合。记叙简明,议论深刻,重点突出,脉络清晰地揭示文章主旨。本文采用文言文三读法(自读——译读——导读)。拟定两课时。教学设想:第一课时:作者介绍;把梳理文章思路、理解叙述议论表达方式的结合等内容与熟读、背诵结合起来,在熟读中理解,在理解中背诵体会。“研讨与练习一”提供了思路,可以根据表格的内容背诵课文,体会作者由事说理,循理布事的写法。教学设想:第二课时: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引导学生结合语境重点弄清几个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如“其”“于”“以”等。另外一些“研讨与练习”中没有涉及的重点实词,也要梳理积累,弄清“志”“力”“物”的具体含义,举一反三,拓展涵盖范围,并且由游山说开去,联系到为人、学习、做事,把文章中的道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教学重点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教学难点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两课时。三维目标1.了解借游记的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来抒发议论的写法。2.掌握古文的字词句篇。3.合作学习,领会本文的思想内容,了解、品味作者的语言和思想魅力。4.探究与活动,在朗读中体悟文章的艺术手法和语言运用。5.思维训练,帮助学生确立学习文言文的方法。6.认识作者“尽吾志”的思想。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师在这个单元里,我们已经先后跟随几位文学大师遨游了不少地方。今天,我们的脚步仍不停歇,又将跟随北宋的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上路啦。大家翻开书,先看题目——生(齐声)游褒禅山记。师在初中我们学过用文言文写作的游记吗?生《醉翁亭记》……师没错,《醉翁亭记》是——生抓住景物特点,浓墨重彩,精描细绘,表现山水之美。师我们今天学习的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与我们过去学过的那些游记不同,它不重在表现山水之美,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用酣畅的笔墨进行大量议论,记游实际上只是个引子,说理才是全文的中心。学习这类游记有助于提高大家的思辨能力。师褒禅山,这个名字很陌生。那么,我们就请出王军小组的同学给我们介绍一下这座我们陌生而王安石却钟爱有嘉的山。【学生展示课件,介绍褒禅山】褒禅山的介绍:褒禅山在今安徽省含山县城北15里,风景秀美,“文革”前寺院(即课文记述的慧空禅院)建筑宏伟。距院约200米10用心爱心专心 ,半山腰还有大小二塔。十年浩劫中,塔被炸毁,寺院被拆除,现仅两洞尚存。前洞在慧空禅院遗址东二三里,洞口大而平,洞深约三间房子大小。洞口左侧有一泉,泉水从石缝中流出,即使洞外干涸,这里仍流水潺潺。洞口石壁有题刻诗文,但多已风化难识。出前洞翻过一座山“有穴窈然”,这是后洞。前后洞并不相通。进后洞,黑黝黝的,窄处仅能容一人通过,宽处如大殿,究竟后洞有多深?通向何处?不但王安石时“好游者不能穷”,至今也未有人走到底。师感谢王军小组。从他们的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出,褒禅山的确并不很有名,但因为王安石的一篇文章而家喻户晓。可见名人和美文的作用了。下面,请李丽小组给我们介绍使褒禅山名满天下的作者王安石。【学生展示课件,介绍王安石生平和作品】作者介绍:王安石(1021—1086),北宋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字介甫,晚号半山,临川(今江西省临川县)人。从小勤奋好学,二十岁以前,随父宦游,到过南北很多地方,目睹官僚、豪绅、地主对农民欺凌压榨,使大批农民失去土地,生计艰难,加上北宋王朝对外采取屈辱妥协政策,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日趋尖锐,国防和财政呈现严重危机。这些情况促使他立志改革政治,为以后实行变法打下思想基础。庆历二年(1042)他中进士,先后担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常州知州以及江南东路提点刑狱等职,在江浙一带做了十六七年的地方官。他在管辖的地区,初步推行革新措施,显示了出色的政治才能。嘉祐三年(1058)回京城任职。不久,向仁宗呈奉一篇有名的万言书,就是《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抑制大官僚地主的兼并,强化统治力量,以防止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万言书中畅论政事,陈述富国强兵的计划,为他以后实行变革描绘一幅蓝图,但当时未被采纳。神宗即位后,想改变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对王安石的变法主张十分赞赏,于熙宁二年(1069)任命他为参知政事(副宰相),次年升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立即建立制置三司条例司(主管制定盐铁、度支、户部三司条例的官署),作为领导变法的机构。他从“理财”和“整军”两方面着手,颁布一系列新法。属于“理财”范围的有农田水利法、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均输法;属于“整军”方面的有保甲法、保马法、置将法和设军器监。新法推行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豪强兼并势力,缓和了国家财政和军事危机。王安石的变法,引起了大地主官僚集团的强烈反对。他虽力排异议,以坚忍不拔的意志推行新法,终究寡不敌众,在反对派的竭力诽谤和攻击下,于熙宁七年(1074)被迫辞职。次年再度拜相,但由于神宗对继续改革失去兴趣,变法派内部又发生许多矛盾,加上其子王雱病死,使他受到很大打击,身体又多病,一年后又离职回江宁。他晚年在江宁过了近十年的退休生活。元丰八年(1085),神宗病逝,守旧派上台执政,新法被全部废弃。王安石心情十分忧愤,不久也去世。他生前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死后谥号文,也称王文公。王安石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主张文章“务为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他也不忽视艺术技巧的作用。他的政论文分析犀利,态度鲜明,议论宏大,笔力雄健,形成锋利峭拔的艺术风格。如《答司马谏议书》突出地表现了他对守旧派毫不妥协的政治态度和不以个人得失为意的宽广胸怀,寥寥几百字,条分缕析,言简意赅,驳斥对方极为有力。杂记如《游褒禅山记》把记游和说理结合得紧密自然,在平凡的生活现象中寄寓深刻的哲理,引人深思。王安石的诗歌创作,受杜甫、韩愈很大影响,内容多反映人民疾苦和社会问题,表现形式多用散体句法,好发议论,造语用字瘦硬遒劲。晚年闲居时写的小诗风格有变化,融情入景,含蓄隽永,有唐人韵味,而触及现实矛盾较少。他也有少量词作,风格高峻。10用心爱心专心 王安石一生著述甚多,《字说》《钟山日录》等多已散佚。今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三经新义》中的《周官新义》残卷、《老子注》若干条。注本有宋李壁的《王荆文公诗笺注》和清沈钦韩的《王荆公文集注》。师从李丽小组翔实的介绍里,我们已经比较清晰地了解了王安石和包括此文在内的他的作品。下面,我们听读课文,先理清文章的思路。【多媒体课件播放课文录音】师再给大家2分钟时间,迅速浏览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推进新课创设氛围,合作学习师好,谁来给大家谈谈自己的分析?生文章应该分成三个部分。第一、二段,从褒禅山写起,记山,记碑,记游;第三、四段在前面记叙的基础上发表议论;第五段补记游山同伴的籍贯、姓名以及本文的写作时间,作者的籍贯、姓名。师张玲同学分析得很准确。我们学习的重点自然在文章的前两部分。师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例如《醉翁亭记》末段“太守之乐其乐”“醉能同其乐”二语便是该文的主旨。那么,本文的主旨可用哪一句话来概括?生第四段,“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师王军同学的反应很快,他说得对吗?生我觉得不对。师为什么?生这一段开头说“余于仆碑”,很显然,王军所说的这一句是就仆碑而言,不过是信笔拈来,与游洞无关。作者此次游褒禅山的主要目标是游洞,他的主要感受是与游洞有关。师梁亮同学分析得怎样?生对!师是啊,梁亮同学的思路更清晰一些。那么,我们的范围就是第三段了,应该是哪一句呢?生“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生应该是“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师两种答案,大家说是哪一种?生(齐声)第二种。师议论文的论点通常出现在哪里?生(齐声)开头和结尾。师没错啦,比较这两种观点,很明显第二种是符合条件的。师作者说“不能至”是指什么说的?生不能至洞的深处,不能见“非常之观”。师这本来是件“有悔”的事,为什么作者又说“可以无悔”呢?生因为已经“尽吾志”了。师那么,“尽吾志”是什么意思?生为实现自己的愿望作最大的努力。师因此,我们可以说,“尽吾志”是全文的重点。师大家看课后练习一,它可以说是我们游山的地图。我们今天的学习先放在记叙部分。请大家一起朗读第一段。师给大家5分钟时间,结合课下注释扫清阅读障碍。师答疑解惑的时间到了,请同学们交流疑难问题。10用心爱心专心 师有需要我帮助的吗?生文章第一句“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哪一个是本名,哪一个是别名?师问得好,谁来解决?生华山是本名,褒禅山是别名。师何以见得?生“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说明此前不叫褒禅山;“有碑仆道……曰‘花山’”,可见“花山”是古名,“花”后来讹音为“华”。师说得好,还有证据吗?生“唐浮图慧褒……名之曰‘褒禅’”,这句说别名来由。下句“今所谓……庐冢也”,是作补充,证明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师补充得很准确。还有问题吗?生“距其院东五里……名之也”——“华山洞”,这里是指前洞还是指后洞?师看来,李丽同学是急着去游洞了,谁来做导游?生应该是后洞,在下文可证明。这句只是介绍华山洞名由来。师回答得很好,李丽应该也满意了。还有问题吗?师大家没问题了,我还有问题:作者去游山,为什么要特别提到仆碑及仆碑上的文字,而对山景却只字未提?师大家一定只记得游山,忘了我提醒的要带好地图——生我知道啦。写仆碑是为后面议论埋下伏笔,作者认真考证仆碑上的文字,探究事理的本源,充分体现了他“求思之深”的探索精神,也是后面议论中提出“深思慎取”的依据。师对啦,注意本文的叙议结合的特点。好了,我们该进洞了。大家一起朗读第二段。知识拓展、提升师为了更清楚地了解洞内情况,我们先把行程拟定好。这一段可以分成几层?生应该是两层:第一层,从开头到“遂与之俱出”,记游洞经过;第二层,从“盖余所至”至段末,追记后洞中所见并表示遗憾心情。师看来,王林可以做我们的导游了。文章重点描写了后洞的情况。那么,后洞的特点是什么?生用文章的话说就是三个字:“窈”“寒”“深”。师言简意赅。洞的深处又是怎样的情形?生“愈深”“愈难”“愈奇”。师没错,出洞的真正原因是什么?生一个字:“怠”。师好,我们就抓住这些关键词,给大家3分钟的时间,争取把第一层背诵下来。师时间到,我先请两个同学来试试。师看来,抓关键词来背诵的方法还是行之有效的。那么,第二层的关键词是哪些呢?生我们组是这样总结的:余所至——洞又深——力与火——既其出——咎与悔。师朗朗上口,好!大家就按他们的提示来背诵吧。师全班一起把整段背一遍。师大部分同学都可以背下来了,不错。师洞,我们是游完了,可是,我们的收获可是不小。下面,我再给大家一份收获——【多媒体课件展示第一、二段重要文言知识点】一、一词多义1.“卒”:①死。“卒葬之”。②终于。“卒相与欢”。(《廉颇蔺相如列传》)③士兵。“夫以疲敝之卒……”(《赤壁之战》)10用心爱心专心 2.“文”:①碑文,整篇文章。“其文漫灭”。②文字。“独其为文”。③华美、有彩饰。“舍其文轩”。(《公输》)3.“道”:①道路。“有碑仆道”。②说、讲。“何可胜道也哉”。③道理。“传道受业”。(《师说》)④正确的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4.“极”:①尽,尽情享受。“极夫游之乐”。②至多,最多。“亦极七八万耳”。(《赤壁之战》)二、词类活用1.“舍”:筑舍定居。名词活用为动词。“始舍于其址”。2.“名”:①命名,称呼。名词活用为动词。“名之曰褒禅”。②说清楚,说明白。名词活用为动词。“而莫能名者”。3.“穷”:穷尽,走到头。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好游者亦不能穷也”。三、“……者……也”表示判断的两种形式①表示单纯的判断,“者”前是主语,“者”后是谓语。如“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②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合判断,“者”在这里除了表示停顿语气外,还有提示原因的作用。如“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课堂小结学习文言文,了解课文的内容是重要的,背诵名句和美文、积累常见文言知识点也是不可忽视的。今天,我们随王安石游览了褒禅山,虽不够尽兴,但却收获颇丰。布置作业作业自然是清点这些收获,为明天的学习作好准备——复习一、二段,预习三、四段;完成课后练习二。板书设计第二课时导入新课【多媒体课件显示】一路俱是记游,按之却是论学。古人诣力到时,头头是道。川上山梁,同一趣也。——《古文观止》的编者借题写己,神情高致,穷工极妙。——李光地师以上都是后人对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的评价。文章表面是记游,实际却是论学。它是怎样论的呢?这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重点啦。师先请大家朗读第三段。师我们开始分析:作者先借托古人,古人游览观赏“往往有得”是因为“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接着提出怎样才能做到像古人那样深入广泛地探究问题这样一个问题。下面给大家3分钟时间,浏览课文,找出作者的答案。推进新课创设氛围,合作学习师怎么样?有答案了吗?生作者的议论还是紧扣住上段游山的经历进行分析的。师好,能具体分析一下吗?生作者以游山为喻,先说“10用心爱心专心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首先突出“志”的重要。师说得好,这几句话又分别照应了上文的哪几句话呢?生“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针对前文“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而人之所罕至焉”针对前文“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师对,叙议结合,前后呼应也是本文的特点,更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写作方法之一。师是不是有“志”就可以登山、为学呢?生(齐声)不是。师还需要哪些条件呢?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说明“力”的重要。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说明“物”的重要性。师这里作者既强调“志”这个主观条件,又不忽视“力”与“物”这两个客观条件,反映了作者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师条件齐备了吗?生差不多。师这些条件中,哪个最重要呢?生应该是“志”。师何以见得?生“然力足以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这两层从正反两方面强调“尽吾志”的重要。师没错,作者强调了“志”这个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强调只要尽己之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也可“无悔”“无讥”。作者的游山所得,既是处事之理,也是事业成功之道。这一段,由实到虚,层层递进,随意自然,文笔极曲折跌宕。承记叙,启议论,水到渠成;借题发挥,深入浅出,记叙与议论的完美结合是这一段,也是全文的精华。师这样的精华自然是要背诵的了。我们也把它分成两部分——【多媒体课件展示】第一层:开头到“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从“求思之深而无不在(心)”导出立志的重要性。第二层:“有志矣”到段末,阐述“尽吾志”的观点。师大家按照两部分的联系,结合我们刚才分析的步骤来背诵,5分钟时间。提示:这一段逻辑性很强,作者的推理过程明显,行文又处处跟前一段相照应——所有这些都在语气上反映出来。因此,本段使用虚词的频率较高。要提示学生注意“焉”“也”“夫”“则”“而”“故”“矣”“然”“其”“乎”等虚词在表达语气上的作用,必要时教师应二遍三遍地领读。这是本文思想内容的重点,也是诵读的重点。本段能否诵读得顺畅,是衡量这篇课文教学成败的主要标准。检查背诵可以采取三种方式:①全班学生齐背;②抽查个别学生背诵;③分别默写若干句。(后两种方式可以同步进行。)师下面先请全班同学一起背诵,再请两位同学背诵。师这一段说理性比较强,背诵有一定难度,大家还要在课下加强一下。下面,我们看一下这一段需要掌握的文言知识点——【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一词多义1.“观”:①观察、看。“古人之观于天地……”②景象。“非常之观”。③建筑物的一种,读guàn。“大王见臣列观”。(《廉颇蔺相如列传》)10用心爱心专心 2.“得”:①能够。“不得极夫游之乐”。②心得、收获。“往往有得”。③融洽。“与公甚相得”。④得到,获得。“某得八焉”。(③④均《王忠肃公翱事》)3.“夷”:①平坦。“夷以近”。②铲平、削平。“今操蔓夷大难”。(《赤壁之战》)③我国古代对少数民族及外国的一种蔑称。“南抚夷越”。(《隆中对》)4.“相”:①帮助、辅佐,读xiànɡ。“无物以相之”。②宰相、丞相,读xiànɡ。“操虽托名汉相”。(《赤壁之战》)③互相,读xiānɡ。“卒相与欢”。(《廉颇蔺相如列传》)二、古今异义“非常”:本文义为“不寻常”“非同一般”,是两个词。如:“非常之观”。不同于现代汉语表程度的副词。三、虚词“以”:作介词用:①因、由于。“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②用来、拿。“无物以相之”。作连词用,相当于“而”:①表并列。“险以远”。②表承接。“由山以上”。四、句子1.“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双重否定句,强调“志”的重要。2.“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中间省略了“而不至”之类的话,翻译时要补出,否则意思不连贯。知识拓展、提升师我们接着看第四段。请同学们齐读这一段。【学生朗读】师在本段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生作者的观点是“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作者认为治学不应当轻信盲从,以讹传讹,而应该“深思慎取”,也就是要经过自己头脑的认真辨析思考,然后谨慎地采取其中合理的部分,扬弃那些有谬误的东西。师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它是怎样生发出来的?生作者从第一段的“有碑仆道,其文漫灭”,联想到“古书之不存”,从“音谬”联想到“谬其传”的情况不可“胜道”,自然地得出治学必须“深思慎取”的结论。师分析得没错,从行文上可以看出作者写作逻辑性十分严密,这也是我们写议论文时应当学习的。师这一段的文言知识点是——【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一词多义1.“悲”:①感叹、叹惜。“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②悲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③哀怜。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捕蛇者说》)2.“胜”:①尽,shēnɡ。“何可胜道也哉”。②能承担,禁得起,shēnɡ。“沛公不胜杯杓”。(《鸿门宴》)③优美的,shènɡ。“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④胜利,shènɡ。“终不能加胜于赵”。(《廉颇蔺相如列传》)二、词性活用1.“谬”:弄错,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后世之谬其传……”2.“传”:流传下来的文字,动词活用为名词。“后世之谬其传……”师最后一段是补叙,交代同游者籍贯、姓名和写作本文的时间并署名。这里有一个小小的问题,同游者的姓名没有出现在正文里,而是记在这段文字中,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生能使行文简洁,避免横生枝节。师好的,我们把课文整体朗诵一遍,让文章给自己一个整体的印象。课堂小结10用心爱心专心 王安石的这篇重要游记以议论为主,记叙与议论相结合。记叙简明,议论深刻,不枝不蔓,重点突出,脉络清晰地揭示文章主旨,说明了学人治学应具有顽强不屈的探索精神和“深思慎取”、辨伪存真的严谨态度。这便是本文所焕发出的思想光辉。其实,不只是求学,做任何事情都是如此,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敢于坚持,才会最后取得成功。这篇文章从这方面也给予我们许多启发。布置作业文章是学完了,但它留给我们的思索却是无穷的。作业是:课后练习三,可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也可以各人单独完成。板书设计因事见理叙议结合拓展阅读超然台记苏轼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夫所谓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福。夫求祸而辞福,岂人情也哉!物有以盖之矣。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彼挟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复,如隙中之观斗,又焉知胜负之所在?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出焉,可不大哀乎!予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巡,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予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全之计。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庐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犹有存者。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予之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鉴赏提示:苏轼调任密州知州第二年,修复了一座残破的楼台,其弟苏辙为之起名“超然”10用心爱心专心 。苏轼便写了这篇《超然台记》,以表明超然物外、无往而不乐的思想。这实际是政治失意后精神苦闷的自我排遣。苏轼因不同意王安石变法中某些措施而自请外调,仕途坎坷不平,思想上产生了归向老庄的倾向。所谓超然之乐,实际含有政治失意的辛酸。既不能摆脱官场,又要寻求超然之乐,正是内心世界矛盾的体现。惟其有这种矛盾更使文章委婉多姿,意味深长。文章写景生动,说理透辟,语言清新自然,行文如汩汩流泉,体现了苏文洒脱自如、纵横不羁的特点。习题详解一、命题意图:引导学生对文章结构进行整体把握,在填表的过程中,深入理解本文叙议结合、前后照应、重在说理的特点,为背诵第2、3两段作准备。参考答案:记叙部分议论部分第1段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第4段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结论: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第2段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前洞)“其下平旷”“而记游者甚众”。(后洞)“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第3段于是余有叹焉。“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结论:要有志,尽吾志。二、命题意图:引导学生联系以往所学的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参考答案:道由文至三、命题意图:引导学生深入领会第3段的内容,思考“力”“志”“物”三者的关系,体会作者的态度,并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分析这种态度给作者的政治改革带来的影响。参考答案:古人观于山川、草木、虫鱼往往有得,是因为“求思之深无不在也”,是他们苦心探索,务求深入的结果。王安石游褒禅山之所得,是由游山的经过所见获得的启示。他认为,要观赏到“非常之观”,首先要定立志向,因为非常之观常在险远,定立了志向,还要有能力、毅力,还要有所凭借和帮助。在有能力、有物力的情况下半途而废,会徒然让人讥讪,也给自己留下无穷遗憾。10用心爱心专心 游山如此,个人修养、做学问、干事业无不如此。在客观条件具备的情况下,事情成败的关键往往在于主观的认识和努力。王安石的一番感慨,自然与他的改革事业的理想和后来百折不挠的经历紧密相连。由此,学生可以谈志向,谈毅力,谈机遇,也可以谈志、力与客观条件的联系,也可以由文章的观点,评论王安石的变法的成败、教训等。10用心爱心专心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