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古典馨香3.10游褒禅山记课件新人教版x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古典馨香3.10游褒禅山记课件新人教版x

ID:1146636

大小:14.64 MB

页数:68页

时间:2022-06-09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10课 游褒禅山记 晨读案—心灵点灯 预习案—聚沙成塔 研读案—多维探究 [多维互动苑]一、小组研讨1.阅读课文,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用简洁的话语概括每段的内容。提示:第一段,介绍褒禅山的概况,说明褒禅山命名的由来,以及辨释“花”乃“华”之误读。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一个“悔”字既概括了作者的心情,又引出了下文的议论。第三段,写游华山洞的心得,集中抒发了自己未能深入后洞的感想和体会。第四段,借仆碑抒发感慨,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第五段,补叙同游者的籍贯、姓名和作记时间,以及作者的籍贯、署名。 2.本文是怎样把治学的道理蕴含在记游的过程中的?提示:这篇文章以记游为载体,因事说理,生发议论,阐释学人治学的道理。这从文章的组织结构上也可以看得出来,如文章开篇对华山、慧空禅院、仆碑的由来的考释,不是一般的写景文字,而具有学人的实证精神。又如文中写游华山后洞的经过,先写后洞幽深、昏暗、寒气袭人;次写景色越深越奇;再写游者越进越少;又写“有怠而欲出者”要求出来,作者遂与之俱出;最后写既出之后悔恨未能极尽游览之乐。记游部分依次写来,尽陈所见,波澜起伏,这自然是写景的妙笔。但作者意在以探幽寻胜比喻学人治学,入之愈深,则所获益精,只有不屈不挠地深入探索,才能获得成功,达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的至高境界。正如《古文观止》的编者所说:“一路俱是记游,按之却俱是论学。古人诣力到时,头头是道。川上山梁,同一趣也。” 二、师生探究1.第一段为什么要特别提到仆碑及仆碑上的文字?参考答案:写仆碑是为后面议论埋下伏笔。作者认真考证仆碑上的文字,探究事理的本源,充分体现了他“求思之深”的探索精神,也是后面议论中提出“深思而慎取”的依据。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比较前洞和后洞的?这样比较的目的是什么? 3.本文是如何阐述“志”“力”“物”这三者的关系的?参考答案:作者认为,做事首先要有“志”,就是要有坚定的信念和远大的志向。其次,要有“力”,也就是力量、能力。仅有远大的志向,能力不足也不行。另外,还要有“物”,也就是外界条件的帮助。尽管志向坚定,力量充足,到了关键时刻如果没有外物相助,也不能成功。作者既强调了“力”与“物”这两个客观条件的作用,反映了作者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又强调了“志”这个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强调只要尽己之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亦可“无悔”“无讥”,体现了作者朴素的辩证观点。 4.作者为何由“仆碑”而“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仆碑”和“古书”有什么关系?参考答案:作者并不只想就“仆碑”上的文字进行议论,而是想议论人们对所有不存的“古书”上知识的误传而带来的危害,从而得出“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的结论。因此作者自然由“仆碑”过渡到“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仆碑”和“古书”是特殊和一般的关系,是点和面的关系,是“斑”和“豹”的关系。 5.本文由“仆碑”生发出的“深思而慎取”的观点和由“不得极夫游之乐”生发的“尽吾志”的观点,彼此之间有何联系?参考答案:“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言外之意,古人为求一得,总是竭尽全力、深入考察,“我”虽然探险失败,但也应为求一得而认真总结。从前洞、后洞游人的多少悟出“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从“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悟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由此引申一步,得出了“非有志者不能至”的结论,再上升到理论,具体分析了“至”的几个条件,最后得出“尽吾志”的观点。这一观点正是在“深思而慎取”的基础上产生的,是“求思之深”的结果。有了这个观点,又能反过来促使人们“深思而慎取”,两者相辅相成。 6.文章最后一段补叙同游者的籍贯、姓名和作记时间,以及作者的籍贯、署名,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参考答案:这是写游记常用的格式。这种格式的好处在于:(1)古代游记大多是借山水、景物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在文章主体部分中不出现同游者姓名。即便在记游踪时不得不涉及同游者,也只用泛称,如本文中的“四人”“怠而欲出者”“或”等。(2)这样写可以节省许多笔墨,使行文简练。 迁移运用以“志向”为话题,任选上面的素材,写一段文字,不少于300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王安石于褒禅山之一游,在未尽力以探寻到奇景的遗憾中结束。这一游不是仅仅就这样结束了,而是带给了他不断的反省和深刻的思索,从而他得出“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这一感慨。这是王安石游山而得出的感慨,而这一感慨又未尝不能用于学习与生活中。 谢谢观看!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