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0游褒禅山记第三课时学案与测评(人教版必修2)一、积累运用(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每对都不相同的一项是()oA.禅让/慧空禅院••奢华/华而不实••庐冢/箪路蓝缕••B.公仆/前仆后继••懈怠/感恩戴德••究竟/咎由自取••C.懿淑/化险为夷••忏悔/诲人不倦••诡计/雄伟瑰丽••D.哂笑/深思慎取规范/奉为圭臬漫,患/涣然冰释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从活用角度看,不同类的一项是()0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B.则其至又加少矣••C.以故其后名Z曰“褒禅”D.方其破荆州下江陵••3.下列语句屮加点的“于”字,从意义和用法角度分类正确的一项是()0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②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往往有得■③于是余有叹焉④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A.①③/②④B.①②④/③C.①③④/②D.①②③/④4.下列各句中加点“者”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oA.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B.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C.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D.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二、阅读鉴赏(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9题。石门亭记王安石石门亭在青田县若干里,令朱君为之。石门者,名山者,名山也,古之人咸刻其观游之感慨,留Z山屮,其石相望。君至而为亭,悉取古今Z刻,立Z亭中,而以书与其甥Z婿王安石,使记其作亭之意。夫所以作亭之意,其直好山乎?其亦好观游眺望乎?其亦于此问民之疾忧乎?其亦燕闲••以白休息于此乎?其亦怜夫人之刻暴剥偃踣而无所庇障且泯乎?夫人物之相好恶必以类。亡大茂美,万物附焉以牛,而不自以为功者,山也。好山,仁也。去郊而适野,升高以远望,其中必有慨然者。《书》不云乎:予逊于荒。《诗》不云乎:驾言出游,以写我忧。夫坏顾其
身无可忧,而忧者必在天下,忧天下亦仁也C人之否也敢自逸?至即深山长谷之民,与之相对接而交言语,以求其疾忧,其有壅而不闻者乎?求民之疾忧,亦仁也。政不有小大,不以■德则民不化服。民化服,然后可以无讼。民不无讼,令其能休息无事,优游以嬉乎?古今之名者,其石幸在,其文信善,则其人之名与石且传而不朽,成仁之名而不夺其志,亦仁也。作亭之意,其然乎?其不然乎?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A.其直好山乎B.其亦燕闲以自休息于此乎C.驾言出游,以写我忧■D.其有壅而不闻者乎不正确的一项是(直:只是燕:安闲写:写作壅:阻塞)o(3分)①留之山中■②至即深山长谷Z民■[①使记其作亭之意1②其然乎?其不然乎?[①成仁之名而不夺其志c•1②君至而为亭:①以求英疾忧;②驾言出游,以写我忧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3.下列语句编成四组,全部表现“作亭之意”的一项是()。(3分)①其亦好观游眺望乎②怜夫人Z刻暴剥偃踣而无所庇障且泯乎③万物附焉以生,而不白以为功④不以徳则民不化服⑤其石幸在,其文信善⑥成仁之名而不夺其志A.①④⑤B.②⑤⑥C.①③④D.②③⑥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0(3分)A.第一段作者先交代了石门亭的地理位置、建亭者及写“记”的缘起。此段文字简约明快,为下文的议论张本。B.全文围绕“作亭之意”展开,先用五个排比设问,然后逐个回答,每点都归之于“仁”字,其推理之严谨,分析之透辟,行文之游刃有余,令人叹服。C.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在作者心目中,无论是游山玩水,还是“去郊而适野,升高以远望”,都是“仁”的体现。D.宋代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思想内涵与本文中的“而忧者必在天下”的内涵是基本一致的。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广大茂美,万物附焉以生,而不自以为功者,山也。(3分)(2)夫环顾其身无可忧,而忧者必在天下,忧天下亦仁也。(3分)(3)作亭之意,其然乎?其不然乎?(2分)三、表达交流(8分)6.人们往往喜欢根据字的形体和意义,即兴发挥,对汉字巧作解释,如:“冢,一点小错,却弄得家破人亡。”这不仅解释了该字的字义,而且指出了它与“家”字的字形区别,谐趣幽默,耐人寻味。请从“赶、运、功、悲”中,任选两个字自主发挥,巧作解释。(字数、句式不要求与示例一致)(4分)7.阅读下面的材料,谈一谈你对材料涉及问题的看法,不少于60字。(4分)
近年来,各地名人故里之争屡见不鲜。各地争为历史名人考证身世,出巨资修建名人故里等工程。历史名人的“出生”“葬地”以及“行游之地”等都可能成为某地争“故里之名”的充分理由。这样的争战此起彼伏,从炎帝故里之争到老子故里之争,再到曰当芹、诸葛亮李白故里之争,再到赵云故里之争,大有你方唱罢我登场的趋势。最近,山东省阳谷县、临清县和安徽的黄山市甚至争夺起了西门庆的故里,西门庆仅仅是在小说中虚构的一个大淫贼,这也起了争议,实在让人匪夷所思。
参考答案1.答案:C思路解析:A项,分别读shan/chan,hua/hua,lu/lu;B项,分别读pu/pu,dai/dai,jiu/jiu;C项,分别读yi/yi,hui/hui,gui/guT;D项,分别读shdn/shcn,guT/gui,huan/huano2.答案:B思路解析:A项,“舍”,名词用做动词,筑舍定居。B项,“至”,动词用做名词,到的人;C项,“名”,名词用做动词,命名;D项,“下”,名词用做动词,攻占。3.答案:A思路解析:①③介词,“在”;②④介词,“对”。4.答案:A思路解析:A项中的“者”在句中起停顿作用,B、C、D三项中的''者”都译为“……的人”。答案:5.C思路解析:C项,“写”的意思是“抒发”“排遣”的意思。6.D思路解析:A项,“之”:①代词,指在山石上刻写的观赏游览的感喟心得。②助词,的。B项,“其”:①代词,他;②表推测、估计的副词,恐怕、犬槪。C项,“而”:①连词,表转折关系,却;②连词,表顺承关系,不译。D项,“以”,都是连词,表目的关系。7.B思路解析:①是作者的推测,从后文的内容可以看出,这不是作亭的目的。③是“山”的功劳,而不是写“作亭”的。④是治理的方法。排除这三项即可。8.C思路解析:作者在文中说“去郊而适野,升高以远望,其中必有慨然者”,是说观览的人往往会生发感慨,并没有说这是“仁”的体现。9.思路解析:翻译的重点是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焉”,代词,指“山”。“夫”,发语词。“其”,表推测、估计的副词;“然”,这样。参考答案:(1)广博高大草木茂美,自然万物依附着它来生存,却不把它当做自己莫大功劳的,就是山。(2)遍察自身而没有什么值得忧患的,值得忧患的一定在整个天下,为天下忧患就是仁的表现。(3)建造亭子的用意,大概是这样吧?大概不是这样吧?参考译文:石门亭位于距青田县城若干里的地方,是县令朱君建造的。石门是山的名字,它是一座名山,古人都在山石上刻写下自己的观赏游览的感喟心得,把它留置在山里,那些刻写下字迹的山石处处可见。朱君来了以后建了亭子,把从古至今的石刻全搜集起来,将它们立在亭子里,并且把这一切写在信里,寄给他的外甥女婿我(王安石),让我写一篇文章,记下他建造此亭的用意。之所以建造这座亭子,大概是因为它是一座好山吧?大概是因为它适于观赏游览放眼眺望吧?大概也是在这里能体察问询民间的病疾忧患吧?大概也是可以独自一人在这里休闲放松吧?大概是怜惜那些刻有字迹的山石没有防护保障,遭暴晒,字迹剥离,或者倒伏,甚至消损泯灭吧?人们对外物的喜好厌恶必定按照类别区分。广博高犬草木茂美,自然万物依附着它来生存,却不把它当做自己莫大功劳的,就是山。爱好山,是仁的体现。离开城郊来到田野,攀上高处向远处眺望,从中一定会生发感慨的。《尚书》中不是记载吗:从荒原中发现谦恭。《诗经》里不是写到:驾着车辆出行远游,来排遣我的忧患。遍察自身而没有什么值得忧患的,值得忧患的一定在整个天下,为天下忧患就是仁的表现。人不这样还敢自我纾适安逸吗?到了这种地步就是遇到深山幽谷的草民,与他们接触交谈,来访求他们的疾苦忧患,难道还会有阻塞、下情不明的情况吗?访求民众的疾苦忧患,也就是仁的体现。政事不分大小,不以德治民,民不会服从教化。民众服从教化,这样以后才可以没有诉讼。民众做不到没有诉讼,你能让他们休养生息、不惹是生非,优哉游哉嬉戏欢乐吗?自古至今的留名于人世的人,那些刻石幸而存在,那些刻文确实很好,这样一来,那些人的大名同刻石一道都会传扬下去并且永远不会朽没,成就了仁的名分却没有剥夺自己的意愿,也是仁的体现。建造亭子的用意,大概是这样吧?大概不是这样吧?10•思路解析:解释时能结合字的形体特点、扣住字的含义即可。答案示例:赶——不停地走,不停地干,必能后来居上。运——人的一生如同行走的云
一样,不可预测。功——花点工夫,再加上努力,成功就白然而然了。悲——心上想入非非,英结果必然可叹。11.思路解析:抓住材料表现观点态度的关键词“出巨资”“让人匪夷所思”等,分析这种“争”的实质即可。答案示例:名人故里Z争,其实是一种经济利益Z争,少有科学的成分和学术的诚意,甚至缺乏道德上的斟酌。这是一种非理性的“争”,导致了大量伪文化的出现,甚至带来了价值取向上的混乱,此“争”当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