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人教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第10课《游褒禅山记》教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中人教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第10课《游褒禅山记》教案

ID:1146741

大小:20.03 KB

页数:6页

时间:2022-06-09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了解王安石及其作品的有关常识。2、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3、学习、借鉴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4、通过学生合作讨论,指导学生从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入手,弄清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理解作者“有志”“尽吾志”的观点。2.  教学重点/难点从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入手,弄清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理解作者“有志”“尽吾志”的观点。3.  教学用具4.  标签  教学过程一、导入:王安石的《登飞来峰》:(飞来峰上耸立着极高的宝塔,我听说鸡叫时可以看见太阳升起。不怕会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只因为人已经站在山的最高峰。)这首古诗通过描写登飞来峰时的所见所感,深刻地表达了作者高瞻远曙,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今天,我们即将学习到的《游褒禅山记》,也是作者因登山有感而写的。古往今来,“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但记下自己心得的人则不多,王安石是这少数人里面的一个。今天,我们就来品读《游褒禅山记》。二、解题:1、关于游记:    2、关于作者:     3、写作背景:三、课文梳理1、阅读课文,读准字音:2、听课文录音,熟悉课文内容。3、研习第一段: (1)梳理字词(2)分析:①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首先说明“褒禅”一名由来,接着写现在的禅院就是慧褒庐冢,证明“褒禅”名字由来一说正确,又引出华山洞。游洞是记叙的重点,必须以慧褒禅院为参照物,使读者明确洞址,再以洞为参照物,指出仆碑的位置。这些文字从面到点,由远到近,由历史到现状,体现了严密的历史顺序和空间顺序,从山名写起,以考证山名为归依,在内容上环环相扣,为后文的议论埋下了伏笔。这一段依次记述(每格一字):山之名、山之寺、山之洞、山之碑②第一段写仆碑,为什么要特别提及仆碑上的文字?明确:便于下文写游洞、游洞的感想以及对仆碑的感想,为文章后面的议论“深思慎取”提供依据。它是文章记叙和议论的基础。③这一段说明事物方位清楚,层次井然。交代空间的变化,其作用是(不超过10个字):明确:作者游褒禅山的踪迹。4、研习第二段:  (1)梳理字词  (2)提问:第二段可以分成几层?【分析】点拨:这一段先介绍前洞和后洞,接着写游后洞的情形,然后简析他们本来具有进洞尽游的条件,结果却是半途折回介绍前洞极简略,只点明因“平旷”而“记游者甚众”;介绍后洞较具体,写“窈然”,突出其艰险,写“寒”和“深”都与“窈然”有关,也是“好游者不能穷”的原因写前后两洞相互照应,着力突出“窈然”——洞险、深、尽、寒,为下文写半途退出作铺垫。明确: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简介前洞和后洞,第二层:追记后洞中所见并表示遗憾心情。  (3)提问:运用了哪些对比?有哪些作用?点拨:略写前洞(19字),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特点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多处设比:①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幽深对比;②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来而记之者已少”对比;③“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相比;④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比(欣喜和懊悔两种情感,哪一种对文意来说更重要?)作用是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 本段写游洞,并不写景,只是写了半途退出的经过,这与第一段中写上山独写一块倒在路上的碑类似显然记游不是重要的,而是借以表达自己的观点,记游是为后面进行议论准备材料的(出示图片)5、研习第三段:  (1)梳理本段重点字词。  (2)本段着重写什么? 本段可以分为几层?学生思考后回答。明确:写游褒禅山的心得体会,抒发自己的感想,即第一句中所说的“有叹” 阐述“尽吾志”的观点。可以分为五层:①用一“叹”字紧承上文,领起全段。②以古人作为立论的标准,从“求思”的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分析了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③拿世人的避难就易,同古人的“求思”精神对比。④阐述宏伟目标,险远的道路和“志”“力”“物”三者的内在联系。⑤强调只要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即使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悔”。(3)你对作者在文中所说的道理如何评价?明确:作者揭示了“志”“力”“物”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首先要有志,虽然有矢志不渝的决心,但力量不足也不行,尽管志向坚定,力量充足,然而到了幽暗昏惑之境地,如果没有外物相助,也不能至。既强调了“力”与“物”这两个客观条件的作用,反映了作者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又强调了“志”这个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强调只要尽己之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亦可“无悔”“无讥”,体现了作者朴素的辩证观点。作者在这儿所论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学处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业之道。这对于我们治学、处事、创业都有很大启发。(4)第3段的议论,与前文哪两处照应?明确:第一处: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第二处: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5)作者“悔”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明确:“随之止”。放弃自己的意愿,不做最大的努力而屈从别人,这正是为人处世、断大事之要害和大忌。 6.研习课文第四段 (1)重点字词梳理。(2)“古书之不存”跟第一段哪句话相照应? 明确:“其文漫灭”。(3)“后世之谬其传”又是跟第一段的哪句话相照应?明确:“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4)作者针对“花山”被误传为“华山”这件事得出的结论是什么?明确: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5)在本段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这一观点是怎样演绎而来的?提示:作者认为治学不应当轻信盲从,以讹传讹,而应该“深思慎取”,也就是要经过自己的头脑认真辨析思考,然后谨慎地吸取其中有真理的部分,扬弃那些有谬误的东西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作者采用“不…不…”(“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的双重否定,强调突出“深思而慎取——深刻的思考,谨慎的采用对于治学的重要”这种治学态度是作者本人躬身实践的。作者从第一段的“有碑仆道其文漫灭”,联想到“古书之不存”,从“音谬”联想到“谬其传”的情况不可“胜道”,自然地得出治学必须“深思慎取”的结论前面提到的“仆碑”,为后面的议论“深思慎取”的治学态度提供了具体的资料前面是伏笔,后面是照应有叙有议,照应紧密构思严谨,逻辑严密。 7、第五自然段是写记游的结尾——补叙理清思路:一(1、2):记叙——游山经过。     二(3、4):议论——游山心得。     三(5):记叙的结尾,补叙同游者的籍贯、姓名。四、问题探究1.思考本文的记叙部分和议论部分是怎样紧密联系的?(提示:可以从过渡、衔接,前后呼应,游山与治学处世三方面联系上思考)明确:文章两部分之间使用了过渡句“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开启下文,第三段第一句“于是余有叹焉”,紧承上文,领起全段使文章前后衔接,过渡自然。 再一是文字上前后呼应,意思贯通正因为回家探亲途中游山探胜,却因轻信随从,失诸检察,半途而废,褒禅山最为奇妙之处未能一睹为快,作者悔之不已,感慨系之,从而悟出“志”“力”“物”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正因为游览中发现“有碑仆道”,“花”“华”音讹,于是由此发出了“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的感慨前后照应的句子体现了记叙正是为议论部分埋下伏笔,使议论有依据,议论部分是记叙的深化,是从具体事物中悟出来的含有哲理的感想。还有一点就是作者把治学处世比做游山,抓住它们之间的共同点: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的态度游览中总结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非有志者不能至”的深刻道理从而勉励自己和读者在治学、处事、创业的道路上坚定志向,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攀登风光无限的险峰。2.本文由“不得极夫游之乐”生发出“尽吾志”的观点,又由“仆碑”生发出“深思慎取”的观点,这两个观点彼此有联系吗?明确:“尽吾志”的观点——这正是“求思之深而无不在”的结果由此可见,“尽吾志”的观点跟“深思慎取”的观点是有联系的:“尽吾志”的观点是在“深思慎取”的基础上产生的;有了这个观点,又能反过来促使人们“深思慎取”,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古人之观于天地……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这句话,即可看出两个观点的联系)。3、有人认为假若王安石与其弟弟和朋友一味地走下去,也许会出现危险,所有有人及时提议返回,应该值得肯定;做学问也是如此,如果蛮干,也不会有好的效果。你是如何看待这些说法?明确:观点一:若只从探险的角度来看,以上说法有一定道理。因为虽然提倡探险,但毕竟生命最可贵,所以安全应该放在首位,但此文作者行文的目的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不是讨论洞中探险的本身,而重在抒发由此事引发的感叹:完成事业,志、物、力必须同时具备,而志最重要。所以,我们不必讨论提前出洞行为的正确与否,那么,做学问蛮干,会不会有好效果?当然不会,但何谓“蛮干”呢?这个概念不清楚。文中并没有“蛮干”而是强调要有“志”。故以上说法有些牵强附会,可不赞同。观点二:我认为,做学问也有蛮干的时候,如果条件不具备,资料不全面,却硬要去研究某一个超前的问题,如果一千年前的人研究宇宙飞船,肯定行不通。4.讨论总结这篇课文写作上的特点明确:(1)因事说理、叙议结合本文是一篇游记,但不同于一般的游记,不重山川风物之美的描写和景物的叙述,或者寄托某种情致怀抱,而重在借景生论,因事说理,以说理为目的记游的内容只是说理的材料和依据。 文章以记游作比喻,引发出议论,因事说理,以小见大准确而充分地阐述了一种人生哲理,给人以思想上的内涵启发,使完美的形式和思想和谐统一文章前部分记游山,后部分谈道理,记叙和议论紧密结合,前后呼应文中记游内容是后文议论的基础,是议论的事实依据;议论是记游内容在思想认识上的理性概括和深化。全文即事明理记游,处处为议论埋下伏笔;议论,句句与记叙相呼应游踪交代完整清晰,见闻却言约而事丰,未尽的游兴在议论中得以宣泄,强烈的感受在议论中尽情地倾吐“记”为“议”提供形象依据,“议”是“记”的最后升华二者相得益彰,浑然一体,平中见奇,别开生面。(2)本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本文的主旨在于阐述要有“志”“尽吾志”并“深思而慎取”,为此选材游褒禅山从略,游华山洞详写,记仆碑文字从详,其余从略;前洞和后洞概况从略,游后洞从详,又以写心情“悔”从详。六、全文小结《游褒禅山记》是一篇游记体的论文,阐述两个观点,一是“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必须“尽吾志”以赴;一是古书不存,学者研究学问必须“深思而慎取”文章以游山为喻说明无论治学、立业都必须有坚强的意志、百折不挠的精神,有深思而慎取的态度;意志不坚,浅尝辄止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本文的结构谨严,可以从前后叙议的紧密联系,行文的上下呼应和写法上曲折、起伏方面去体会。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