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游褒禅山记一、基础知识检测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有碑仆道 仆:倒下B.有怠而欲出者怠:懒惰C.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夷:安全D.长乐王回深父父:对老年人的尊称答案 A解析 B项怠:懈怠。C项夷:平坦。D项父:通“甫”,古代加在男子名或字后面的美称。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B.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C.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D.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答案 C解析 A项古义:治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B项古义:不平凡,不平常。今义:异乎寻常的,特殊的;十分,极。D项古义:十分之一。今义: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B.C.D.答案 B解析 B项均为动词,看,观察。A项名词,碑文/动词,掩饰。C项名词,心得,收获/动词,能够。D项名词用作动词,筑舍定居/动词,停止。4.下列各句中,“其”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B.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C.其孰能讥之乎D.则或咎其欲出者答案 C8
解析 C项语气助词,难道,表示反问语气。A、B、D三项都是代词。A项第三人称代词,它。B项第一人称代词,自己。D项指示代词,指代“欲出者”,可译作“那”。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A.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B.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C.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D.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答案 A解析 A项与例句均为名词用作动词。B、C两项均为动词用作名词。D项形容词用作动词。6.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B.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C.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D.古之人不余欺也答案 A解析 A项是判断句,其他三项都是倒装句。B、C两项是状语后置句。D项是宾语前置句。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浮图:梵语(古代印度语)音译,也写作“浮屠”或“佛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这里指和尚。B.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庐冢:也叫作“庐墓”,古时为了表示孝顺父母或尊敬师长,在他们死后的服丧期间,为守护坟墓而盖的屋舍。这里指慧褒弟子在慧褒墓旁盖的小屋。C.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阳:古时称山的北面,水的南面。D.临川王某记。王某:王安石。古人作文起稿,写到自己的名字,往往只作“某”,或在“某”上冠姓,以后誊写时才把姓名写出。根据书稿编的文集,也常保留“某”的字样。答案 C解析 “阳”是指山的南面,水的北面。8.下列对《游褒禅山记》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紧扣题目,以“褒禅山亦谓之华山”一句起头,点明作者所游的地方是“褒禅山”,而另一个名称“华山”,则为后文“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埋下伏笔。8
B.作者出洞后的心情,突出表现为一个“悔”字,因为当时“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却“与之俱出”,“不得极夫游之乐”,因此而“悔”,并因“悔”而引出下文。C.“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这三个“不能至”表达了三层意思,提出了达到目的的三个必要条件:“志”“力”“物”。D.在这篇游记的结尾,作者补叙同游者的籍贯、姓名和作记时间,以及自己的籍贯、名字。这是写游记常用的格式。答案 A解析 “为后文‘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埋下伏笔”错,第一段只是作者对褒禅山的观察和描述。9.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阐述了“志”“力”“物”这三个方面的重要性,请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造三个句子,形象地揭示这三个条件的作用。(1)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示例)(1)志是指引轮船航行的灯塔,有了灯塔的指引,才能到达理想的彼岸。(2)力是牵引巨轮前进的发动机,没有强劲的动力,巨轮就会搁浅。(3)物是照亮人类前进道路的火把,失去了它的光亮,人们就会迷路。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游褒禅山记》中,“______________,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______________”强调了“志”的重要作用。(2)《游褒禅山记》中,“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________________,亦不能至也”说明成功做好一件事,光有“志”与“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借助“物”才能实现。(3)《游褒禅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说有“力”而无“志”,因此未达到目的,这会被人讥笑,自己也会悔恨。答案 (1)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2)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3)然力足以至焉 于人为可讥 而在己为有悔二、课内阅读强化阅读下面课文选段,完成文后题目。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8
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余有叹焉 叹:叹惜B.而人之所罕至焉罕:少C.无物以相之相:互相D.其孰能讥之乎孰:怎么答案 B解析 A项叹:感慨。C项相:帮助。D项孰:谁。12.下列各项中,符合作者强调“于险远”得“非常之观”的条件的一项是( )A.三个条件:有力,有志,不随以止。B.三个条件:有力,有志,有物相之。C.四个条件:力,志,物,不随以怠。D.五个条件:志,力,物,己不悔,人不讥。答案 B解析 从“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一句可以看出。13.对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得深入而且广泛。B.有志矣,不随以止也——有了志向,也不随从(别人)而停止(不前)。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至于那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外物来帮助他。D.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尽了自己的努力却不能到达的人,就可以没有悔恨了。答案 C解析 C项“至于”应译为“到了”。14.“此余之所得也”一句,总括了作者的游览体会,下列不属于“所得”的一项是( )A.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B.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D.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答案 D解析 D项与题干无关。15.下列对选段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8
A.作者认为要到达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的地方,需要志、力、物;三者之中,志最重要。B.作者认为只要尽了“吾志”,即使不能到达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的地方,也是没有什么值得后悔的。C.作者对古人“求思之深”作了赞扬,但对古人没有得出自己这样深刻的结论,也很惋惜。D.平坦而近的地方,游览的人多,但这些人看不到奇伟、瑰怪、非常之观。答案 C解析 作者并没有为古人惋惜之意。三、课外阅读拓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游东山记[明]杨士奇洪武乙亥,余客武昌。武昌蒋隐溪先生,年已八十余,好道家书。其子立恭,能诗。皆意度阔略。然深自晦匿,不妄交游,独与余相得也。是岁三月朔,余三人者,携童子四五人,载酒肴出游。天未明,东行,过洪山寺二里许,折北,穿小径可十里,度松林,涉涧。涧水澄澈,深处可浮小舟。旁有盘石,客坐十数人。松柏竹树之阴,森布蒙密。时风日和畅草木之葩烂然香气拂拂袭衣禽鸟之声不一类遂扫石而坐。坐久,闻鸡犬吠。余招立恭起,东行数十步,过小岗,田畴平洐弥望,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一叟七十余岁,素发如雪,被两肩,容色腴泽,类饮酒者。延余两人坐。牖下有书数帙,立恭探得《列子》,余得《白虎通》,皆欲取而难于言。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还坐石上,指顾童子摘芋叶为盘,载肉。立恭举匏注酒,传觞数行。立恭赋七言近体诗一章,余和之。酒半,有骑而过者,余故人武昌左护卫李千户也,骇而笑,不下马,径驰去。须臾,具盛馔,及一道士偕来,遂共酌。道士出《太乙真人图》求诗。余赋五言古体一章,书之。立恭不作,但酌酒饮道士不已。道士不能胜,降跽谢过,众皆大笑。李出琵琶弹数曲。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箫声。隐溪歌费无隐《苏武慢》。道士起舞蹁跹,两童子拍手跳跃随其后。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道士诗?”立恭援笔书数绝句,语益奇,遂复酌,余与立恭饮,少皆醉。已而夕阳距西峰仅丈许,隐溪呼余还,曰:“乐其无已乎?”遂与李及道士别,中道隐溪指道旁冈麓顾余曰:“是吾所营乐丘[注]处也。”又指道旁桃花语余曰:“明年看花时索我于此。”既归,立恭曰:“是游宜有记。”属未暇也。8
是冬,隐溪卒,余哭之。明年寒食,与立恭豫约诣墓下。及期余病,不果行。未几,余归庐陵,过立恭宿别,始命笔追记之。未毕,立恭取读,恸哭;余亦泣下,遂罢。然念蒋氏父子交好之厚,且在武昌山水之游屡矣,而乐无加乎此,故勉而终记之。手录一通,遗立恭。既游之明年,八月戊子记。注 丘:坟墓。1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风日和畅/草木之葩/烂然香气拂拂/袭衣禽鸟之声不一类/遂扫石而坐B.时风日和畅/草木之葩烂然/香气拂拂袭衣/禽鸟之声不一类/遂扫石而坐C.时风日和畅/草木之葩烂/然香气拂拂袭衣/禽鸟之声不一类/遂扫石而坐D.时风日和畅/草木之葩烂然/香气拂拂/袭衣禽鸟之声不一/类遂扫石而坐答案 B解析 “烂然”是陈述“草木之葩”的,不能断开,故排除A项。“然”是形容词词尾,与“烂”不能断开,故排除C项。“不一类”不能断开,故排除D项。选B。1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乙亥:干支纪年法。中国干支历采取天干地支作为计算年、月、日、时的方法,就是把每一个天干和地支按照一定的顺序而不重复地搭配起来,用来作为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的代号。B.朔: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C.传觞:宴饮中传递酒杯劝酒。D.寒食:指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二日。答案 B解析 “朔”指农历每月初一。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隐溪隐匿避世,在交友方面非常谨慎,乐观旷达,对生死也很淡然;虽年事已高,还能怡情山水。B.立恭性情率真,能饮酒,好读书,擅长诗歌写作,与作者交往很深,对已逝的父亲充满怀念。C.立恭提议出游后应该有游记,可是作者因为事务繁忙,一直未能写作,直到次年八月才动笔写成。D.文章主要记叙了游东山的情况,表现了作者与隐溪父子的深厚友情,流露出对老友逝去的伤感。答案 C解析 “是游宜有记”的意思是“这次游览可得写篇游记”,作者一直未能写成,不仅仅是因为事务繁忙,还因为“未毕,立恭取读,恸哭;余亦泣下,遂罢”。1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1)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箫声。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道士诗?”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老者看出了我们的心思,说:“这两本书我没有用处。”于是我们两人各自将书揣在怀里,告辞离开。(2)立恭折断一根竹子,钻了几个孔,吹奏起来,发出洞箫般悦耳的声音。(3)之后,道士再次拱手行礼问立恭:“先生为什么不肯为贫道赋诗?”参考译文洪武二十八年,我旅居武昌。武昌有位蒋隐溪先生,已经八十多岁了,爱读道家书。他的儿子立恭会写诗。父子二人都是气度旷达的人。然而平日深居简出,隐藏自己的才气,不随便与人来往,只和我情投意合。这年三月初一,我们三人带着四五个童仆,携带酒食,出门远游。天还没有亮,朝东走,走过洪山寺二里左右,向北拐,走小路大约十里,穿松林,趟水过山涧。涧水清澈,深处可以泛小舟。溪边有一块大圆石,能坐十几个人。古松翠竹,绿阴掩映,十分茂密。这时风和日丽,野草与树木的花朵盛开,香气飘拂沾染衣裳袭人,百鸟争鸣。于是动手清扫石面,坐在上面。坐了许久,听见鸡叫声和狗吠声。我招呼立恭起身,向东走了几十步,翻过了一道山岗,只见田野平坦广阔,近处有十几间茅舍,于是前去拜访。一位约有七十岁的老者,长长的头发像雪一样白,披落在双肩,面容红润光泽,好像是会饮酒的人。老者邀请我们两人坐下。窗下有几套书,立恭抽出一册《列子》,我拿起一部《白虎通》,都想把书带走却不便开口索取。老者看出了我们的心思,说:“这两本书我没有用处。”于是我们两人各自将书揣在怀里,告辞离开。回到石上坐下,分派童仆摘来芋叶当盘子,把肉放在上面。立恭举起葫芦酌酒,传递酒杯依次喝了几轮。立恭乘兴写了一首七言近体诗,我和了一首。酒喝到一半,有一个骑马经过的人,竟是我的老朋友武昌左护卫李千户,他先是感到惊讶,相视一笑,却并不停留,径直驱马离开。不久,便备办了丰盛的酒菜,带着一位道士一起来,于是我们和他们一起喝酒。道士拿出一帧《太乙真人图》请我们题诗。我题写了一首五言古诗。立恭不写,只一味地向道士敬酒。道士不能承受,躬身告饶,引得众人捧腹大笑。李千户取出琵琶连弹数曲。立恭折断一根竹子,钻了几个孔,吹奏起来,发出洞箫般悦耳的声音。隐溪老先生也忍不住唱了一阕费无隐的《苏武慢》。道士翩翩起舞,两个童仆也跟在他后面拍着手跳了起来。之后,道士再次拱手行礼问立恭:“先生为什么不肯为贫道赋诗?”立恭提笔写了几首绝句,诗句更加新奇,于是重新喝酒,我和立恭酒量不大,都有些醉意。8
不久太阳西下,距离溪边山峰只剩一丈多了,隐溪先生唤回我俩,说:“玩乐难道没有止境吗?”于是,我们和李千户、道士拱手作别,途中,隐溪先生指着道旁山冈脚下,回头对我说:“这里就是我修建坟墓的地方。”又指着路边的桃树嘱咐我:“明年赏桃花时就到这里来找我吧。”回来之后,立恭对我说:“这次游览可得写篇游记。”可是当时我没有闲暇写作此文。这年冬天,隐溪先生竟溘然长逝,我痛苦哀悼。第二年寒食节,与立恭相约去给老人家扫墓。没想到那时我又闹了一场病,未能实现东山之行。过了不久,我将要返回庐陵,临行特地到立恭府上留宿话别,这才动手追记东山之行。没有写完,立恭拿去读,边读边哭;我也忍不住潸然泪下,于是再次搁笔。但是想到自己往日与蒋氏父子交好深厚,而且在武昌多次游览山水,可是快乐都不能超过那次东山之行,所以尽力最终写成了这篇游记。亲手誊抄一遍,送给立恭。东山春游的第二年,八月初三日记。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