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游褒禅山记Ⅰ 必备知识巩固训练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有碑仆道 仆:倒下B.有怠而欲出者怠:懒惰C.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夷:安全D.长乐王回深父父:对老年人的尊称答案 A解析 B项怠:懈怠。C项夷:平坦。D项父:通“甫”,古代加在男子名或字后面的美称。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B.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C.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D.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答案 C解析 A项古义:泛指求学的人,指读书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B项古义:不平凡,不平常。今义:副词,十分,极。D项古义:十分之一。今义:数目,表确数“十一”;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B.C.D.答案 B解析 B项均为动词,看、观察。A项名词,碑文/动词,掩饰。C项名词,心得、收获/动词,能够。D项名词作动词,筑舍定居/动词,停止。4.下列各句中,“其”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9
B.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C.其孰能讥之乎D.则或咎其欲出者答案 C解析 C项语气助词,难道,表示反问语气。A、B、D三项都是代词。A项第三人称代词,它;B项第一人称代词,自己;D项指示代词,指代“欲出者”,可译作“那”。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A.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B.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C.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D.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答案 A解析 A项与例句均为名词作动词。B、C两项均为动词作名词。D项形容词作动词。6.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B.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C.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D.古之人不余欺也答案 A解析 A项是判断句,其他三项都是倒装句。B、C两项是状语后置句,D项是宾语前置句。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浮图:梵语(古代印度语)音译,也写作“浮屠”或“佛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这里指和尚。B.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庐冢:也叫作“庐墓”,古时为了表示孝顺父母或尊敬师长,在他们死后的服丧期间,为守护坟墓而盖的屋舍。这里指慧褒弟子在慧褒墓旁盖的小屋。C.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阳:古时称山的北面,水的南面。D.临川王某记。王某:王安石。古人作文起稿,写到自己的名字,往往只作“某”,或在“某”上冠姓,以后誊写时才把姓名写出。根据书稿编的文集,也常保留“某”的字样。答案 C解析 “阳”是指山的南面,水的北面。9
8.下列对《游褒禅山记》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紧扣题目,以“褒禅山亦谓之华山”一句起头,点明作者所游的地方是“褒禅山”,而另一个名称“华山”,则为后文“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埋下伏笔。B.作者出洞后的心情,突出表现为一个“悔”字,因为当时“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却“与之俱出”,“不得极夫游之乐”,因此而“悔”,并因“悔”而引出下文。C.“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这三个“不能至”表达了三层意思,提出了达到目的的三个必要条件:“志”“力”“物”。D.在这篇游记的结尾,作者补叙同游者的籍贯、姓名和作记时间,以及自己的籍贯、名字。这是写游记常用的格式。答案 A解析 “为后文‘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埋下伏笔”错,第一段只是作者对褒禅山的观察和描述。9.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阐述了“志”“力”“物”这三个方面的重要性,请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造三个句子,形象地揭示这三个条件的作用。(1)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示例)(1)志是指引轮船航行的灯塔,有了灯塔的指引,才能到达理想的彼岸。(2)力是牵引巨轮前进的发动机,没有强劲的动力,巨轮就会搁浅。(3)物是照亮人类前进道路的火把,失去了它的光亮,人们就会迷路。10.翻译下列句子。(1)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现在把“华”念作“华实”的“华”,大概是由于读音错误。(2)(路)平坦并且路程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就多;艰险而遥远的地方,到达的人就少。(3)后代人弄错了它的流传(文字),而没有人能够说明白的(情况),哪能说得完呢!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游褒禅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强调了“志”的重要作用。9
(2)《游褒禅山记》中,“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________________,亦不能至也”说明成功做好一件事,光有“志”与“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借助“物”来实现。(3)《游褒禅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说有“力”而无“志”,因此未达到目的,这会被人讥笑,自己也会悔恨。答案 (1)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2)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3)然力足以至焉 于人为可讥 而在己为有悔Ⅱ 关键能力突破训练——判断句追源课本在学习《游褒禅山记》一文时,我们会发现如下句子:①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②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③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④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⑤此余之所得也。在古代汉语中,它们属于判断句。上面五个例句中,①②③属于“……者,……也”表判断,④⑤属于“……也”表判断。那么,什么是判断句呢?有什么特殊标志呢?判断句是判断人或事物的名称、类别或属性的句子。现代汉语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动词“是”来表示判断。但在古代汉语中,“是”多用作代词,很少把它当作判断动词。因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古代汉语一般是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借助语气词来表示判断的。对接高考文言文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判断句的形式例句“……者,……也”句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鸿门宴》)“者”“者也”句①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小石潭记》)②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也”字句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无标志句①臣本布衣(《出师表》)②今臣亡国贱俘(《陈情表》)“为”字句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9
用“乃、即、则、皆、必”等副词表判断,用“非”表否定判断②此皆良实,志虑忠纯(《出师表》)③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④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劝学》)“是”字句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辞》)在高考中,判断句一般放在翻译题中隐性考查,因此,平时务必熟悉判断句的句式特点,在翻译时要能根据标志词找出判断句式。另外,可结合以下两点技巧准确判断。1.明确概念,避免误判构成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基本条件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理解判断句需要注意以下两点:(1)动词谓语句不是判断句。如“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本句不是名词谓语句,虽句末有“也”,但并不是判断句。(2)语意上不表示判断的句子不是判断句。如“蟹六跪而二螯(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不表判断,而是表存现,尽管它是名词谓语句,但不是判断句。2.熟悉类型,分析语法掌握一些判断句的类型,特别是把握外在标志,有助于我们迅速把握判断句。有些判断句没有外在标志,要善于分析语法进行把握。如果存在名词性短语连用的现象,可在句子中间加入判断动词“是”,来判断句子是否构成判断句。如“刘备天下枭雄”一句,“刘备”与“天下枭雄”之间形成判断关系,则为判断句。即时对练1.时非圣人之所能为也,能不失时而已。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时势不是圣人所能造就的,圣人能把握时势,不违背时势罢了。解析 “非……也”表否定判断。2.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敬。解析 “……,……也”式判断句,句子中的“是”是代词“这”的意思,翻译时要注意。另外,翻译时要补出判断动词“是”。3.其不为橧巢者,以避风也;其不为窟穴者,以避湿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他们不再造柴薪搭成的巢居住,是为了避风寒;不再造土穴居住,是为了避潮湿。解析 “……者,……也”式判断句。9
4.老人乃出酒果饷之,鲜洁非人世所有。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老人于是拿出酒菜果品给他吃,食物的鲜美洁净不是人间能拥有的。解析 “非”表示否定判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楚俗信巫不信医,自三代以来为然,今为甚。凡疾不计久近浅深,药一入口不效,即屏去。至于巫,反覆十数不效,不悔,且引咎痛自责,殚其财,竭其力,卒不效,且死,乃交责之曰,是医之误,而用巫之晚也。终不一语加咎巫。故功恒归于巫,而败恒归于医。(节选自元·揭傒斯《赠医者汤伯高序》)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楚俗信巫不信医,自三代以来为然,今为甚。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殚其财,竭其力,卒不效,且死,乃交责之曰,是医之误,而用巫之晚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楚国的风俗是相信巫术不相信医学,从三代以来就是这样,现在更为严重了。(2)用尽他们的钱财,耗尽他们的精力,最终不见效,将要死了,反而相互指责说,这是医生的失误,而找巫师太晚了。解析 (1)“楚俗信巫不信医”是无标志的判断句;“自三代以来为然”是用“为”表判断的判断句。(2)“是医之误,而用巫之晚也”是用“……也”表判断的判断句。参考译文楚国的风俗是相信巫术不相信医学,从三代以来就是这样,现在更为严重了。一切疾病不考虑病的时间长短轻重,药一旦入口不奏效,立即就摒弃不用。至于巫术,反复试验十几次没有效果,也不悔改,并且把过失归在自己身上沉痛自责,用尽他们的钱财,耗尽他们的精力,最终不见效,将要死了,反而相互指责说,这是医生的失误,而找巫师太晚了。最终没有一句话是归罪于巫师的。所以功劳永远归于巫师,而失败永远归于医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杜景俭,冀州武邑人也。少举明经,累除殿中侍御史。出为益州录事参军。时隆州司马房嗣业除益州司马,除书未到,即欲视事,又鞭笞僚吏,将以示威。景俭谓曰:“公虽受命为此州司马而州司未受命也何藉数日之禄而不待九重之旨即欲视事不亦急耶?”嗣业益怒。景俭又曰:“公今持咫尺之制,真伪未知,即欲揽一州之权,谁敢相保?扬州之祸,非此类耶。”乃叱左右各令罢散,嗣业惭赧而止。俄有制除嗣业荆州司马,竟不如志,人吏为之语曰:“录事意,与天通,益州司马折威风。”景俭由是稍知名。入为司宾主簿,转司刑丞。天授中,与徐有功、来俊臣、侯思止专理制狱,时人称云:“遇徐、杜者必生,遇来、侯者必死。”累迁洛州司马,寻转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则天尝以季秋9
内出梨花一枝示宰臣曰:“是何祥也?”诸宰臣曰:“陛下德及草木,故能秋木再花,虽周文德及行苇,无以过也。”景俭独曰:“谨按《洪范五行传》:‘阴阳不相夺伦,渎之即为灾。’又《春秋》云:‘冬无愆阳,夏无伏阴,春无凄风,秋无苦雨。’今已秋矣,草木黄落,而忽生此花,渎阴阳也。臣虑陛下布教施令,有亏礼典。又臣等忝为宰臣,助天理物,理而不和,臣之罪也。”于是再拜谢罪,则天曰:“卿真宰相也!”延载初,为凤阁侍郎周允元奏景俭党于李昭德,左迁秦州刺史。后累除司刑卿。圣历二年,复拜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时契丹入寇,河北诸州多陷贼中。及事定,河内王武懿宗将尽论其罪。景俭以为皆是驱逼,非其本心,请悉原之。则天竟从景俭议。岁余,转秋官尚书。坐漏泄禁中语,左授司刑少卿,出为并州长史。道病卒,赠相州刺史。(节选自《旧唐书·杜景俭传》)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公虽受命为此州司马/而州司未受命也何藉/数日之禄而不待九重之旨/即欲视事/不亦急耶B.公虽受命/为此州司马/而州司未受命也/何藉数日之禄/而不待九重之旨/即欲视事/不亦急耶C.公虽受/命为此州司马/而州司未受命也/何藉/数日之禄而不待九重之旨/即欲视事/不亦急耶D.公虽受命为此州司马/而州司未受命也/何藉数日之禄/而不待九重之旨/即欲视事/不亦急耶答案 D解析 正确标点为:公虽受命为此州司马,而州司未受命也。何藉数日之禄,而不待九重之旨,即欲视事,不亦急耶?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是由京城到地方做官,与后文“入为司宾主簿”中的“入”相对。B.“季秋”是指秋天的最后一个月,即农历九月,古代一个季度的三个月分别用“孟、仲、季”来表示。C.《春秋》是儒家经典之一,与《诗》《书》《礼》《易》合称为“五经”。D.“再拜”是指再次拜谢,这是一种隆重的礼节,用于表达敬意。答案 D解析 “再次拜谢”错,应该是“拜两次”。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房嗣业最终被任命为荆州司马,而不是益州司马,证明了杜景俭劝阻房嗣业行为的正确,益州的同僚官吏为这件事还编了个顺口溜,称赞杜景俭。B.“遇徐、杜者必生,遇来、侯者必死”,从当时人们流传的这句话可以看出,虽然都是处理案件,但杜景俭、徐有功与来俊臣、侯思止的方式不同。9
C.在回答武则天有关秋天梨树开花的询问时,与各宰臣的吹捧不同,杜景俭大胆直言,认为这是武则天篡位阴阳混乱上天发出的预警。D.杜景俭调任秋官尚书期间,因为漏泄了皇帝在皇宫内和身边亲近的人说的不公开的话,被贬为司刑少卿,外调担任并州长史,在赴任途中不幸病死。答案 C解析 “认为这是武则天篡位阴阳混乱上天发出的预警”错,杜景俭认为上天发出预警,不是因“武则天篡位”,而是武则天的布政施令可能“有亏礼典”。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陛下德及草木,故能秋木再花,虽周文德及行苇,无以过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又臣等忝为宰臣,助天理物,理而不和,臣之罪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陛下恩德遍及草木,所以能使梨树在秋天再度开花,即使周文王仁德遍及路边的苇草,也无法超过您。(2)而且我们这些人愧居重臣之列,本应帮助皇上治理万物,却不能治理得和谐,这是臣子的罪过啊。参考译文杜景俭,冀州武邑人。年轻时考中明经科,多次提拔升迁被任命为殿中侍御史。出京担任益州录事参军。当时隆州司马房嗣业被任命为益州司马,诏书还没有到达,他就想处理政事,还鞭打下属官吏来显示威严。杜景俭对他说:“您虽然受朝廷之命担任此州司马,但州署还未接到朝廷的任命。何必贪求这几天的俸禄,不等朝廷的旨意,就想处理政事,不也太性急了吗?”房嗣业更加生气。杜景俭又说:“您现在拿着这小小的朝廷诏书,真假还不知晓,就想总揽一州大权,谁敢保证事情无变?扬州的灾祸,不就是这样招致的吗?”于是就呵斥左右令他们各自散去,房嗣业羞容满面只好作罢。不久朝廷任命房嗣业为荆州司马,最终没有遂了房嗣业的心愿,百姓属吏因此说道:“录事意,与天通,益州司马折威风。”杜景俭因此渐渐出名。入朝担任司宾主簿,又转任司刑丞。9
天授年间,和徐有功、来俊臣、侯思止专门审断钦犯案件,当时人们声称道:“遇到徐有功、杜景俭的犯人就能活下来,遇到来俊臣、侯思止的犯人一定会死去。”(杜景俭)多次升迁担任洛州司马,不久转为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武则天曾经因九月宫内梨花开放,拿出一枝向宰臣展示,问道:“这预示着什么吉祥?”众宰臣都回答说:“陛下恩德遍及草木,所以能使梨树在秋天再度开花,即使周文王仁德遍及路边的苇草,也无法超过您。”唯独杜景俭说:“谨按《洪范五行传》的观点:‘阴阳不互相侵夺秩序,错乱就会有灾祸。’另外《春秋》说:‘冬天没有过分温暖的阳光,夏天没有反常的寒冷,春天没有凄冷的寒风,秋天没有久下成灾的雨。’现在已是秋天了,草木枯黄凋落,可是梨树忽然开花,这是阴阳错乱。臣担心陛下布教施令,有亏礼制。而且我们这些人愧居重臣之列,本应帮助皇上治理万物,却不能治理得和谐,这是臣子的罪过啊。”于是拜两次谢罪,武则天说:“你是真正的宰相啊!”延载初年,因为凤阁侍郎周允元上奏弹劾杜景俭与李昭德结党,(杜景俭)被贬为秦州刺史。以后多次升迁做了司刑卿。圣历二年,杜景俭再次被任命为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当时契丹入侵,河北很多州县都沦陷于贼寇之手。等到事态平定,河内王武懿宗要把陷落贼寇之手的百姓全都治罪。杜景俭认为他们都是被逼屈从,并非出于本心,请求全都赦免他们。武则天最后听从了杜景俭的建议。一年多后,(杜景俭)转任秋官尚书。后因泄露了皇帝在皇宫内和亲近者所说的不公开的话获罪,降为司刑少卿,出京担任并州长史。病死在途中,朝廷追赠他为相州刺史。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