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王安石及其作品的有关常识。能学会文中出现的文言知识。2.借鉴因事见理,叙议结合的写法。3.学习作者“尽吾志”和作学问“深思而慎取”的治学态度。【学习重难点】1.学习“即事明理”的写法,指导学生理清记叙和议论的呼应关系。2.文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学习方法】诵读、自主合作探究。第一课时一.【 引入新课】初中阶段,我们曾学习过一篇王安石的文章《伤仲永》, 你都了解些哪些?王安石(1021--1086) , ___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晚号_______,抚州临川人。神宗时,曾推行变法,后因保守派 反对失败后,退居江宁,封舒国公,旋改封荆,也称荆公,卒谥文。 其散文雄建峭拔,被推为“___________”之一。其作品今存《____________》等。请生回忆初中学习过的一些文言文, 说说有哪些游记'文,这些游记'文有什么特点?初中学习过的游记文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记”'是一种文体, 可以记叙, 也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诵读课文】 1.请生朗读课文,尽量做到声音宏亮,句子流利. 2.读准下列字音: 褒________ 庐________ 窈________ 怠________ 圭________ 父________ 3.再读课文,初步掌握课文各段内容. 4.从表达方式考虑,课文共五段,各段表达方式有何不同? 第一段________,介绍褒禅山的有关情况;第二段________,记写游山情况;第三/四段________,第五段补记游山的有关情况.三.【自主学习】(一)通假字长乐王回深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词类活用1.始舍于其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名之曰褒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
3.有泉侧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火尚足以明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言固定句式1.其孰能讥之乎?___________________2.何可胜道也哉!___________________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___________________ (四)特殊句式1.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之)以怠。2.余于仆碑,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3.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五)古今异义词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布置作业】 熟读全文,翻译全文。第二课时一.【检查作业】-6-
分别叫同学诵读课文。二.【研读课文】:学习第一、二段. 1.根据课文注释及课下预习,翻译第一段。 2.重点词语及句式 ⑴ 实词: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下-- 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虚词: 盖音谬也--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盖余所至--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⑶句式: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___________________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概音谬也-- ___________________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始舍于其址,________________ 3.内容分析 第1自然段: ⑴ 这一段依次记述(每个空格只填一个字):山之 、山之 、山之 、山之 。 ⑵ 第1段写仆碑为什么要特别提及仆碑上的文字? ⑶ 这一段说明事物方位清楚,层次井然。交代空间的变化,其作用是(说明文字不超过10个字): 。 第2自然段: ⑴ 作者用对比的方法写游洞,请分析:(有多少则写多少) ① 。-6-
② 。 ③ 。 ④ 。 ⑵ 作者略写前洞,详写后洞并作对比的作用是什么? 第三课时三.【研读课文】重点研读第三段 1.请生翻译本段. 2.掌握下列文言知识: (1)字词 于是--在这里是文意上的承前启后,可译作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句式 古人之观于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_______________ 此余之所得也--___________ 3.讨论: 在这一段里,作者一开始就指出古人浏览观赏,"往往有得", 其"有得"的原因是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引出古人观赏有得的目的是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象古人那样探究思考的广泛而深入呢?作者从哪些方面来发挥的? 讨论归纳: 从五方面阐述: -6-
四、【研读课文】研习第四段 (1)在本段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这一观点是怎样演绎而来的? (2)从过渡衔接和文字的前后呼应的两个方面分析本文的记叙部分和议论部分是怎样紧密联系的? 五.总结全文 请生根据课文内容概括本文主题思想. 作者记叙游览褒禅山,抒发感想: -6-
六.布置作业 1、完成同步练习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