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承德实验中学高中语文第10课游褒禅山记学案3新人教版必修2
加入VIP免费下载

河北省承德实验中学高中语文第10课游褒禅山记学案3新人教版必修2

ID:1146889

大小:54.23 KB

页数:7页

时间:2022-06-09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游褒禅山记班级:;小组:;姓名:;评价:课题游褒禅山记课型新授课课时第三课时主备人审核人时间学习目标1.了解王安石及其作品的有关常识。2.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3.学习、借鉴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4学习作者“尽吾志”和做学问“不可不深思而慎取”的治学态度,明白其借鉴意义。重点难点1学习“即事明理”的写法,指导学生理清记叙和议论的呼应关系,研习第三段O2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及“乃”“道”“盖”“文”多义词辨析,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方法1.利用注释、工具书疏通文字,教师进行点拨、解难。2.通过学生合作讨论,指导学生从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入手,弄清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理解作者“有志”“尽吾志”的观点。3.重视诵读,落实背诵要求,联系学习过的实词的意义和用法,温故知新。自主学习一・研读第三段(一)学生分小组合作,翻译第3段,解决本段的文言字词句,如有疑难,则请其他同学回答,或教师点拨。1•【原文】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2•【原文】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3•【原文】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学生笔记 3•【原文】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4•【原文】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5•【原文】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3.课文第三段常握下列词句往往有径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夷以近…险以远而且非常Z观常在于险远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idz此余之所得也【句式】合作探究(四)研习第三段1.本段着重写什么?阐述了什么观点?学生思考后回答明确:2.主耍写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3.写现在一般“世人”的做法4.对比Z后,重点阐述作者自己的观点: 1.用“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比喻人生的最高境界,但这种境界“人之所罕至”,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达到的,怎样才能达到呢?学生找出文句后回答2.三者关系:那么为什么后悔?是不是自己能力不够?是不是没有相应的条件?学生思考后回拓展延伸艺术享受褒禅山满山林木葱茏,枫叶、葛藤和知名、不知名的山花,色彩斑斓,生机勃勃。华阳洞是褒禅山旅游区的主景观,洞深1600米,有10大景区、102个景点。洞群分前洞、后洞、夭洞、地洞,特点是〃洞中有洞,洞里有河。河上泛舟,洞洞相通。〃前洞有"华阳〃、〃万象皆空〃等石刻文字。后洞又称〃碑洞〃,即王安石当年游览路线,移步换景,神奇虚幻。到此一游会给您带来“游山如读史,看洞若观画〃的艺术享受。巩固训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2题。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3.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于是余有叹焉叹:叹惜。B.夫夷以近夷:平安。C.而人之所罕至焉罕:少。D.其孰能讥之乎孰:怎么。不随以止。有物相之。不随以怠。己不悔、人不讥。有力、有志、有力、有志、力、志、物、志、力、物、4.作者强调“于险远”得“非常Z观”要有儿个条件( A.三个:B.三个:C.四个:D.五个:1.对下列句屮加点“以”字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③不随以止⑤然力足以至焉⑦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A.①⑦/②③④⑤/⑥⑧C.①⑦/③⑤⑥⑧/②④④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⑥可以无悔矣⑧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B.④⑦/①②③⑤/⑥⑧D.④⑦/②③①⑤/⑥⑧1.对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其求思Z深而无不在也一一因为他们探求思索深入,而且没有不触及的领域。B.有志矣,不随以止也一一有了志向,又不盲目地跟随他人而停止前进。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一一至于那些幽暗的使人昏惑不辨的地方,却没有外物帮助他。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一一后人弄错了它流传的(文字),而没有人能够说明情况。11•“此余之所得也”一句,总括了作者的游览体会,不属于“之所得”的一项是()A.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B.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D.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12.对这段文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要到达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的地方,需要志、力、物,三者之中,志最重要。B.作者认为只要尽了“吾志”,即使不能到达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的地方,也是没有什么值得后悔的。C.作者对古人“求思Z深”作了赞扬,但古人没有得出自己这样深刻的结论,也可惋惜。D.平坦而近的地方,游览的人多,但这些人看不到奇伟、瑰怪、非常Z观。 第三课往往有得心得,收获,名词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因为/并且,连词夷以近…险以远而且,表并列,连词古人之观于天地观察,动词非常Z观不平常/景观,名词常在于险远形f名,危险遥远的地方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形f名,让人迷惑的地方/到达/帮助于人为可讥:对于/是,算得上,动词其孰能讥之乎:难道,副词,表反问语气古人Z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鱼虫、鸟兽:介词结构后置句不随以止也:不随(之)以止也省略句此余之所得也:判断句研习第三段1.本段着重写什么?阐述了什么观点?学生思考后回答明确:写游褒禅山的心得体会,抒发自己的感想,即第一句中所说的“有叹”阐述“尽吾志”的观点。(1)以“于是余有叹焉”一句承上启下“于是”的“是”什么意思?让学生在第二段中找“是”所指代的“这种情况”都包括哪些语句?——“是”说“游华山洞”从“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到“火尚足以明也”。(2)“叹”字承上文的“悔”字,领起全段启下,自然地转入议论。2.主要写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不是随意的,而是经过深思而悟出來的作者以游洞为喻,自己无所得产生的懊悔,就是因为没有“求思之深”。3.写现在一般“世人”的做法:“夫夷以近,则游者众”,照应“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险以远一,则至者少”,照应“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人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不能穷也”。4.对比Z后,重点阐述作者自己的观点:“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照应“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5.用“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比喻人生的最高境界,但这种境界“人之 所罕至”,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达到的怎样才能达到呢?学生找出文句后回答。作者提出了三个“不能至”:“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力不一足者,亦不能至也”,“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去掉双重否定(作用是加强论述的力度),就是“三有”:有志(坚定的志向)、有力(不断的艰苦努力)、有物(一定的物质条件)。1.三者关系:那么为什么后悔?是不是自己能力不够?是不是没有相应的条件?学生思考后回答。因为余之力尚是以入,火足以明也,却随之出,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根结在于他的意志不坚定。作者从顺序上肯定了“志”的重要首先要有“志”,其次要有“力”,再次要有“物”。作者又对“志”的重要性,作进一步的强调和申述。“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有“力”而无“志”,因此未达目的,这会被人讥笑,自己也会悔恨;“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指出只要“尽吾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悔;这一正一反得出结论:“尽•吾志,可无悔”照应“既其出,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