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3单元10游褒禅山记教师用书新人教版必修2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3单元10游褒禅山记教师用书新人教版必修2

ID:1146895

大小:239.59 KB

页数:20页

时间:2022-06-09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0游褒禅山记阶段1:晨读-快乐背涌(名段诵读积沙成丘)本课话题一一志向朗读一一课文屮的名段“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王安石强调了一个“志”字,他认为,只有胸怀大志,才有可能到达理想的境地。尽了自己的志向,尽管达不到理想的目标,也是可以无怨无悔的。链接一一生活中的素材有一次莫扎特的父亲走进小莫扎特的房间,只见这个金发蓬松、天真无邪的孩子正专心致志地在五线纸上写着什么,就问:“莫扎特,你在写什么呀?”父亲随手拿起他写的东西一看,暗吃一惊。儿子竟在谱写钢琴协奏曲,而且写得很合规范。父亲故意跟他开玩笑说:“可是你要知道,你这个曲子是不能演奏的啊?”小莫扎特有点生气,说:“我知道,爸爸,可是你说过哪个曲子正式演奏之前,不要练习,不要修改的啊!”5岁的莫扎特就这样立下了坚定的志向:要在实践中千锤百炼,将来当一名出色的音乐家。背诵一一相关名言警句1.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2.志不强者智不达。里了室丁3.老骥伏栃,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__曹操4.志当存高远。——诸葛亮5.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__王勃(知识梳理归纳积阶段2[知识•梳理] 第Z步读准字音一一千言万语总关音华山(Hua)庐冢(zhong)窈然(ycio)•••褒禅山(chan)音谬(miu)萧君圭(gui)•••无物以相之(xiang)舍于其址(she)仆道(pu)•••王回深父(珀)第2步识记通假一一奥妙无穷方块字氏乐王回深父(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第3步一词多义一一看我七十二变「有碑仆道(名词,道路)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1)道<何可胜道也哉(动词,说)■I策Z不以其道(名词,方法)「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动词,走到尽头)而不知其所穷(名词,尽头)(2)穷<•而乐亦无穷也(形容词,穷尽)■I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形容词,贫穷)『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动词,观察,观看)(3)•I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名词,景象)■「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动词,命名)■后世之谬英传而莫能名者(动词,识其本名)(4)名〈莫名其妙(动词,说出)不名一文(动词,占有)、师出无名(名词,理由)r有碑仆道,其文漫灭(名词,文字)■属予作文以记之(名词,文章)(5)文〈文过饰非(动词,掩饰)繁文绸节(名词,旧指礼节■I仪式)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人称代词,自己,指作者本人)独英为文犹可识(代词,指仆碑)盖其又深(代词,指后洞)■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指示代词,那些,指好游者)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人称代词,他们)距英院东五里(指示代词,那,禅院)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指示代词,那,指埋葬时间)其孰能讥之乎(副词,放在句首,表反问I语气,可译为“难道”)「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连词,因为)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连词,來)■(7)以<夫夷以近,则游者众(连词,而,表并列)■拥火以入(连词,而,表修饰)I不随以止(连词,而,表顺承)「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介词,对、对于)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介词,在)⑻于<•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介词,至IJ)■、常在于险远(不译,介词)■「于是余有叹焉(句末语气词,不译)且焉置土石(代词,哪里)(9)承•小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代词,那里)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代词,怎么)■第4步词类活用一一词性变异含义迥(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名词作动词,筑舍定居)(2)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形容词作动词,走到……尽头)■(3)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谬:使动用法,弄错,使……错;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4)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形容词作动词,尽情享受)(5)则其至又加少矣(动词作名词,到的人)(6)火尚足以明也(形容词作动词,照明)■(7)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形容词作名词,幽深昏暗的地方)••(8)常在于险远(形容词作名词,艰险遥远的地方)(9)有泉侧出(名词作状语,从旁边)■(10)而其见愈奇(动词作名词,所见的景象)第£步古今异义一一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古义:十分之一。今义:数词。(2)于是余有叹焉••古义:对这种情况,是两个单音词。今义:合用为连词。(3)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古义:不平凡。今义:表程度的副词,很、十分。(4)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Z••古义:到匚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另提起一事。(5)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古义:泛指求学的人。 今义: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第5步文言句式一一特殊句式多留意(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判断句)译文: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的弟子在他墓旁盖的房舍。(2)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状语后置句)译文:唐代和尚慧褒开始在山麓筑屋定居。(3)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状语后置句)译文:古人对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进行观察。(4)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省略句) 译文:有了志向,也不随从(别人)而停止。(5)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省略句)译文:我又因(此)叹息那古代书籍的失传。(6)有碑仆道。(省略句)译文:有…块石碑倒在路旁。(7)其孰能讥之乎?(固定句。“其……乎”解释为“难道……吗”)译文:难道谁还会讥笑他吗?[常识・速览][识作者]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一一王安石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谥文。抚州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在政治上,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守旧,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他博古好学,不迷信古人,主张为文要“补于世”;散文雄健悄拔,诗歌遒劲清新。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诗作《元日》《梅花》等最为著名。[探背景]公元1051-1054年,王安石任舒州(今安徽省潜山县)通判,1054年(宋仁宗至和元年)4月,辞职回家探亲,与两位朋友和两个弟弟在归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同年7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想。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这跟本文“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的观点是一致的,可视为这一观点的发展。[巧识文]记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记人、写景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游记是描写旅行见闻的一种散文形式。游记取材范围极广,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可以记录风土人情的诡异阜盛,可以反映平常人家的生活面貌,也可以记下一国的重大事件,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游记文笔轻松,描写生动,记述翔实,给人以丰富的社会知识和美的感受。游记有带议论色彩的,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和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有带科学色彩的,如郦道元的《三峡》;有带抒情色彩的,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质疑・手记] 预习完成后,请将你的疑问与“小伙伴们”探讨交流:疑问1: 解惑:疑问2:解惑:疑问3:解惑:阶段3探究-精研文本核心研读变点突破][整体・感知]本文作者叙述了他和儿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并借此生发议论,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帝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文脉・梳理]议论圖L看升华碑仆ar.文禮灭.■华--«•布理平旷iCtt/fHA(待点)麻窃儘少(姬过)10火以入……♦之而岀(感叹)悔不出极夫爵之乐一1比■古人求思深广冇得今人叢冷就剧左、力、密成功条件①深思慎取②尽志无悔[文本・层析]一、阅读课文第1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1.下列各项属于褒禅山命名原因的一项是()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B.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C.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D.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解析】A项,是褒禅山名字的来历;B项,是慧空禅院名字的来历;C项,是华山洞名字的来历;D项,是介绍褒禅山的本名。【答案】A2.对本部分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交代“褒禅”山名之由来,介绍华山洞的位置及命名原因,考证“华山”原名叫“花山”。 A.作者记游时,并不沉醉于山水之中,而重在考察事物的原委,正是为下文'‘谬其传”埋下伏笔,己有“慎取”之意。B.作者写“其文漫灭”的“仆碑”上“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说明今人称褒禅山为“华山”是错误的。这也为后文“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提供事实根据。C.本段行文顺序是:别名由来及证明一一不是本名一一华山洞的由来一一从仆碑看出本名——指出音谬。【解析】D项,本段行文顺序应是:不是本名一一别名由来及证明一一华山洞的由来——从仆碑看出本名一一指出咅谬。【答案】D二、阅读课文笫2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1.下列句子屮,属于总结“余亦悔”根本原因的一项是()A.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B.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C.方是时,余Z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D.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岀者【解析】八项,是记叙“余”游览到的位置;B项,是作者推测洞深处游览人数的情况;C项,是作者总结“我”有足够的条件进入,是“余亦悔”的根本原因;D项,是有人责怪想出来的人,是“余亦悔”的外部原因。【答案】C2.对本段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前洞就是华山洞,前洞的“前”是相对于后洞的“后”而言的;后洞在距离华山洞五六里的地方。B.略写后洞,较详细地写了前洞的待点以及游前洞的所见所感。因为本段着重写游洞而不着重写景,况且只写了半途退出的经过。C.本段在记游洞吋多处对比: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幽深对比,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来而记之者已少”“其至又加少”对比,“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之深相比,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比。D.本段记游为后文的议论做了铺垫,“后悔”也意在说明自己意志不坚定。【解析】B项,应为“略写前洞,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的特点以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答案】B三、阅读课文笫3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3.“此余之所得也”一句总括了作者的游览体会,不属于“所得”的一项是()A.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A.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B.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C.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解析】D项,不是游览体会,而是对于“仆碑”的感慨。【答案】D1.对本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木段先用一“叹”字紧承上文,领起全段。然后以古人作为立论的标准,从“求思”的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分析了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拿世人的避难就易,同古人的“求思”精神对比。B.本段还阐述了宏伟目标和险远的道路与“志”“力”“物”三者的内在联系,强调只要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即使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悔”。C.作者在本段还揭示了“志”“力”“物”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首先要有力,虽然力量足,但没有矢志不渝的决心也不行;尽管志向坚定,力量充足,然而到了幽暗昏惑之境地,如果没有外物相助,也不能至。作者在这儿所论述的既是游山Z所得,又是治学处事Z理,也是成就一切事业之道。这对于我们治学、处事、创业都有很大启发。D.本段与前文相互照应。如“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与第2自然段“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照应;“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与第2自然段中的“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相照应。【解析】C项,应为“首先要有志,虽然有矢志不渝的决心,但力量不足也不行;尽管志向坚定,力量充足,然而到了幽暗昏惑之境地,如果没有外物相助,也不能至”。【答案】C四、阅读课文笫4、5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庐陵萧君圭君玉”一句中,“君圭”是名,“君玉”是字。B.“至和元年七月某H”一句中,“至和”是以皇帝的年号记年的。C.“临川王某记”一句屮,“临川”是王安石的籍贯,“某”代王安石。D.“长乐王回深父”一句中,“父”是对人的尊称。【解析】“父”通“甫”,古代人名用字。【答案】D3.下列句子中,能体现作者在本文中的第二个心得体会的一项是() A.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B.后世Z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C.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D.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解析】A、B两项是针对上文碑文文字模糊和“花山”误传而说,D项是古代游记格式。【答案】C1.对本部分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4自然段屮的“悲夫古书Z不存,后世Z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与第1自然段中的“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口'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相照应。B.作者从笫1自然段的“有碑仆道,其文漫灭”,联想到“古书之不存”,从“音谬”的情况联想到“谬其传”的情况不可“胜道”,自然得出治学必须“深思而慎取”的结论,逻辑十分严密。C.作者认为治学不应当轻信盲从,以讹传讹,而应该深思慎取,也就是要经过白己头脑的认真辨析思考,然后谨慎地采取其屮合理的部分,扬弃那些有谬误的东西。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D.第5自然段是插叙,交代同游者籍贯、姓名和写作本文的时间并署名。同游者的姓名没有出现在正文里,而是记在这段文字中,这样写可使行文简捷紧凑。【解析】D项,第5自然段是“补叙”。【答案】D[话题・互动]话题:王安石在随众出洞之后,说“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有人对此有不同的观点,认为与其前行会遭遇未知的危险,不如及早返回。做学问亦如此,如果不辨明方向与结果,一味蛮干,也不会有好的效果。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学生甲:对这个问题要具体分析。如果从探幽寻胜本身来讲,深入洞内是必要的,因为如果不深入洞内,就探寻不到更奇妙的景观。如果从生命意识上来讲,生命永远是最重要的,如果继续深入洞屮会有人身危险,那么还是不要继续深入为宜。我的观点: 【答案】如果要说到做学问,“蛮干”当然不行,文章作者并没有谈及“蛮干”的问 题,作者只是想说“有志”对于“做学问”的重要性。“有志”固然重要,但是不顾客观的“力”与“物”的条件,就硬來、乱來,是会失败的。◊文白.对译◊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褒禅山也叫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开始在山麓筑屋定居,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死后葬在这里;因为这个缘故,从那以后人们称这座山为“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的弟子在他墓旁盖的屋舍。「浮图:梵(fdn)语(古代印度语)音译,也写作“浮屠”或“佛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这里指和尚。慧褒:唐代高僧。舍:筑舍定居。卒葬之:死后葬在那里。以故:因此,因为这个缘故。名:名词用作动词,命名,称。所谓:所说的。庐冢(zhdng):墓旁的小屋。庐,屋舍。]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冢,坟墓。」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它在华山的南面而这样称呼它。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块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石碑倒在路旁,那上面的碑文己经模糊不清,只有它上面残存文犹可识,F1“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的字还可以辨认,是“花山”二字。现在把“华”念作“华实”的“华”者,盖音谬也。“华”,大概是读音错了。「距:距离。华山洞:南宋王象之_《舆地纪胜》屮写做“华阳洞”。看正文下句,应做“华阳洞”。乃:表判断,有“为”“是”的意思。阳:山南为阳,山北为阴;水南岸为阴,水北岸为阳。仆:倒。其文漫灭:碑文模糊、磨灭。文,指碑文,下文“独其为文”的“文”指碑上残存的文字。言:说。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有“大概”的意「思。谬:错误。一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华山洞下边平坦空旷,有泉水从旁边涌出,题字记游的人很多,所谓前洞也。这是人们所说的“前洞”。「侧出:从旁边涌出。记游:寸旨在洞壁上题诗文留念。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顺山而上走五六里,有个洞穴幽暗深远,走进洞穴十分寒冷,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览的人也不能走到尽头,人们叫它“后洞”。窈然:深远幽暗的样]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子。穷:尽,走到尽头。」我和同游的四个犬拿着火把走进去,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进洞越深,前进越休I难,然而见到的景象也越奇特。有松劲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懈怠想要退出去的伙伴说:“如果不出去,火把将要烧完。”拥火:拿着火把。拥:拿、持。遂与之俱出。以:而。怠:懈怠。且:将要。」于是跟他们堤退岀洞來。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大约我走到的地方,比起那些喜欢游览的人来说,还不到十分之一,然视其左右,來而记之者已少。然而看那左右的洞壁,来到这里题字记游的己经少了。「盖:发语词,有“大概”的意思。不能十]盖其又深,不及十分之一。不能,不及、不到。」大概祁更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那么到达那里的人就更少了。当决定从洞屮退出来的时候,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我的体力还足够继续前进,火把还足够继续照明。我们已经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出洞了,便有人责怪那要求退出来的人,我也后悔白己跟从他们,而不得极夫游Z乐也。以致不能尽情亨受那游览的乐趣。■加少:更少。方:当、正在。_是吋:指决定从洞中退出的时候。明:照明,这里用做动词。既其出:已经出洞。其,助词,无实在意义。或:有人。咎(jiu):责怪。其:自己。极:尽,这里有尽_兴的意思。一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对于这种情况,我有感慨了。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鸟兽的时候,往往有心得,因为他们探究、思考得非常深入而且无处不在。「于是:对这种情况。叹:感慨。得:心得,收获。以:因_■为。求思:探究、思考。无不在:没有不探究、思考到的。.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地方平坦,并且路程近,到达的人就多;地势险峻并且路程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到达的人就少。但世上的奇妙雄伟、珍贵奇特、不同寻常的景象, 常在于险远,而人Z所罕至焉,「夫(珑):发语词。夷:常常在那险阻僻远的地方,因而人们很少到达那里,平坦。以:而。而:但。瑰]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怪:珍贵奇特。观:景象。」所以,不是有志扁勺人是不能到达的。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了志向,也不随从别人而中止,然而力量不足,也不能到达。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H音昏有了志向和力量,而且又不随从别人而松懈,到了那幽深昏暗,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叫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外力来辅助他,也不能到达。但是力量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足够到达那里(结果却没有到达),在别人看来是可以嘲笑的,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在自己看来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努力却不能到达的人,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就可以没有悔恨了,难道谁还会讥笑他吗?这就是我这次所得也。「随以止:随从(别人)而停止(不前)。至于:到游山的心得。L了……昏惑:迷乱。相(xiang):帮助。力足以至焉:下面省去“而不至”之类的话。意思是力量足以到达那里(却没有达到)。焉,代词,那里。于人为可讥:在别人(看来)是可以嘲笑的。有悔:有所悔恨-的。其:难道,表示反问语气。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Z不存,我对于那倒在地上的石碑,又因此叹惜那古代书籍的失传,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后代人弄错了它流传的文字,而没有人能够说明白的事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今天治学的人不可不深入思考、谨慎地取之也。选取的缘故了。「于:对于。以:“以之”的省略,因此,由此。悲:感叹。谬:弄错,使……错。其:指古书。名:指识其本名,这里用做动词。何可胜道:哪里说得一完。胜,尽。学者:治学的人。之:代传闻材料。.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同游的四个人: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我的弟弟安国,字平父;安上,字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人王某记。 「四人者:(同游的)四个人。庐陵:今江西吉安。萧君圭君玉:一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今福建长乐。王回深父(珀):王回,字深父,北宋理学家。父,通“甫”,下文“平父”“纯父”的“父”同。安国平父:王安国,字平父。安国、安上都是王安石的弟弟。安上纯父:王安上,字纯父。至和:宋仁宗的年号。王某:王安石。古人作文起稿,写到自己的名字,往往只作“某”,或在某上冠姓,以后眷写时才把姓名写出。阶段4:迁移-学以致川(开拓求知能力捉升)[写法・借鉴]1.写作特色叙议结合《游褒禅山记》这篇文章前面记游山,后面谈道理,由事见理,前面的事和后面的理紧密相扣,把深刻抽象的道理谈得具体生动,浅显易懂。文章记游内容是议论的基础与依据;议论是记游内容在思想认识上的理性概括和深化。前面的记游处处从后面的议论落笔,为议论做铺垫;后面的议论又处处紧扣前血的记游,赋予记游内容以特定的思想意义。这样使记叙和议论相辅相成,融为一体。2.写法指导运用叙议结合“三注意”叙议结合是议论文写作中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之一。在议论文的写作中,若只叙不议,则是论据的堆砌;若只议不叙,又会流于空洞的说教。好的议论文,往往要做到叙议结合,即把叙事与议论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句子或文章显得更有说服力,更真实,更能抒发作者强烈的情感或者某件事或某个人或某个环境的特点。叙议结合主要有三种表达形式:一是先议后叙(概括式)。这时的议论往往出现在文章的篇首,主要作用是提示和点题。二是先叙后议(总结式)。这时的议论往往出现在文章或一段文字的结尾,其作用是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画龙点睛、启迪思维等。三是边叙边议(包容式),即边叙述事实,边进行议论,以发表对所叙事实的看法。运用叙议结合时要注意:(1)讲究条理。一个论证段落,是由叙带出议,还是由议带出叙,怎样巧妙地引出,动笔Z前应该考虑清楚,有序地阐述。(2)讲究照应。即达到叙议照应周全,论述全面,逻辑严密。 (3)讲究交融。议论要紧扣叙述的内容而展开,叙述要紧扣议论观点进行,否则叙归叙,议归议,叙议完全脱节。3.迁移应用以“舍得”为题,写一段叙议结合的文字,120字左右。【参考例文】舍得是种人生境界,人生必将有“舍弃”才会有“获得”。在我们的生活屮就常常需要“舍弃”。有一次,我和妈妈下象棋。形势对我越来越不利,我艰难地走着每一步,忽然灵机一动,拿起“车”便冲进了妈妈设计的圈套里,果不其然,她吃了我的“车”,中计了!“将军!”我以胜利者的姿态高喊道。看着妈妈汨丧的神色,我不禁得意洋洋。后来我才明白:其实舍得也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勇气。你坦然地“舍弃”过吗?你能做到坦然面对“舍弃”和“获得”吗?你能悟透“舍得”蕴含的智慧吗?你有达到“舍得”这个人生境界的勇气吗?其实,舍得是対荣辱成败的超越,是对名利金钱的抵制,是比获取更为艰难的抉择,是一种更为智慧的处世方式。[素材・应用]1.课内素材人生要有目标王安石游历了华山洞并发表了自己的感想,在他看来,成功在于有冃标、坚持和有外物相助。其中目标是成功的基础,目标正是我们前进的动力來源。王安石所说的“志”正是我这里所说的“目标”,首先,“志”的选取是尤为重要的。有了一个坚定的“志”后,我们便可以清晰地看见自己需努力的方向,然后为其拼搏。【应用角度】“人生的目标”“拼搏”“努力的方向”“目标与成功”等。2•精彩应用列宁曾经说过:“人没有理想就成了动物,理想推动着进步。”由此看来,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理想、志向。理想、志向,就是人生的目标,就是人生征程中的指路明灯。有一群土著居住在沙漠里的一片绿洲中,他们从没走出过沙漠,因为每次他们都会迷途,最终又冋到出发的地方,一位探险家用了三天时间走进了绿洲,他交给土著人一匹骆驼,让它带着他们一直向着北边最亮的那颗星星走,千万不要偏离方向。果然三天后,土著走出了沙漠。土著们一开始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因此会在沙漠川迷途,在原地打转。而后来,正是北极星 给土著指引了方向,人们才有了明确的目标,最后走出了那片茫茫的沙漠。人生如果没有目标,就像一只无头苍蝇一样,在生活面前处处碰壁。人生有了冃标,生活才会充实,日子才会过得快乐。人生有了目标,才会有方向,才会一步步地边向成功。[佳作・领悟]爆竹声屮一岁除李国文每逢岁末年初,冬去春来,旧时的中国文人总是要写上几首应景的诗,已成惯例。说得好听些,是风雅,说得刻薄些,是毛病。因为只要写了,必定拿出来,名口献芹,实为邀好,那是令对方很尴尬的事。说好吧,真不好,说坏吧,又怕他脸上挂不住。因为这类应景诗,几百几千年写下来,成千上万人写下来,很难突破,很难创新。这种游名胜必题诗,逢年过节必凑句,只是属于文人恶习而已。所以,历代的各种诗选里,如《唐诗三百首》,如《千家诗》,如《唐诗别裁》,如《宋诗别裁》,基本上是看不到这类诗作的。但是,一定要在这样一个很难出彩、很难超越的领域里,找出一位写应景诗的出色人物,那么,非北宋诗人王安石莫属。对稍知一些旧体诗的当代读者來说,在这个年头岁尾,欲暖还寒,除旧布新,一元复始的时候,若是脑海里忽然涌上來一点诗意,诗兴,或者诗情,斯时斯刻,我想王安石的《元日》诗,必是首选。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旧时的诗人,不知写了多少有关大年初一的诗,没有一首能比得上王安石的《元日》影响大,传播广。因为这首极凡俗,然而极质朴的诗句中,所表达出来的节日气氛,其兴高采烈,其欢乐热闹,可以说洋溢到纸面以外。虽然那是北宋时期的元日,却让你感受到如同当下度过不平凡的每一年以后,迎来下一年的元日那样,是同样快乐的过年气氛。王安石笔下的元日,肯定是一个街区,一个村落,一个市镇,一个城池里的,大家共同亨受着的这样一个快斥日子。你无妨设想一下,假如你也置身其中,那爆竹的疇啪响声,那屠苏的沁人芳香,那H光的眩目亮度,那春风的无比温馨,给你以听觉、嗅觉、视觉、触觉的全而冲击。新年伊始的这种新气象,你肯定顿生出一种焕然一新的感受。王安石的厉害,就是他抓住了这个整体感觉,而且是基本上属于大家的共同感觉。中国诗人通常只关注自己,不大关注群体,只关注个人的喜怒哀乐,不大关注百姓的悲欢离合。虽然只有短短川句,如此简洁,又如此完美;如此平易,又如此震撼的点睛之笔,把元日景象热火朝天地烘托出来,这就是大师的艺术魅力了。所以,时至今日,在写每年头一天的应景诗上,王安石的《元日》诗,是魁首之作,谁也超不过。 在屮国历史上,王安石首先是政治家、改革家,其次才是文学家。但是,在大多数中国人的心目中,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是以其诗文而留存在记忆中。政治这东西,休看显赫一时,生命力其实短暂。无论在历史上划出过多深的刻痕,产生过多大的影响,很大程度上有点像北方的寒冬,煞有介事,而且尾巴拖得很长很长,迟迟不肯离去,可最后的最后,冰消雪化,了无踪迹。可文学呢?更像南方的春天,那一派触目皆绿,满眼生机,郁郁葱葱,欣欣向荣的景象,强大的生命力,会一代一代永无止境地康续下去。应该说,王安石笔下的“春风送暖入屠苏”,是绝对江南色彩的元日印彖。第一,屠苏,是一种香辛科草本植物,只产于南方。第二,大年初一,就有了春风送暖的感觉,在地理纬度上,应该稍稍偏南,是长江流域一带的风光。而黃河流域,华北平原的季节温差,相比之与南方,大概要晚一个半月到两个月的样子。北方的冬季,那尾巴的确会拖得很长,和煦的春风,至少要到阳历的三月末、四月初,才在刚刚软化的柳枝上,抬不起头的草尖上,飘浮着碎冰的碧水上,仍留着残雪的出野上,透出一丝端倪。生活在北京的人都知道,西长安街红墙外的玉兰花,先在枝干上冒出骨朵,然后,小骨朵变大骨朵,应该说是京城来得最早的春天使者。休看时令为春,京城里根本谈不上春天的一点感觉;甚至玉兰花绽放了,凋谢了,时离五一节也不远了,一眼望去,仍是老树枯枝,草萎地黄,对京城人而言,盎然绿意,仍是一份奢望。真到了一望皆绿的那一天,而且,马上就会绿到浓得化不开的程度,绝对便是夏天了。在北京人心目中,初春与残冬,无甚差异。20世纪20年代,居住在西城阜内八道湾的魯迅先生,也有这种观感。他在《鸭的喜剧》里这样说过,“我可是觉得在北京仿佛没有春和秋”。由此可知,对于春天的信息,北人和南人的感受是不尽相同的。但是,伟大的作品,传世的作品,令我们高山仰止的作品,令我们心存敬畏的作品,通常在读者的想象空间里,会构成一个完美的文学世界。当我们徜徉其中,经度的时差,纬度的温差,其实是不存在的。甚至,细微的缺失,偶尔的疏漏,也都可以忽略不计的。因为,好的作品,总是超越时空,横跨千古,好的诗篇,总能得到共鸣,家传户诵,这就如同在新春季节里,那覆盖一•切的“绿”,夺走你全部视线一样,你在尽情享受的时候,也就无暇顾及其他。这种文学的极致境地,也许就是我们理应追求的目标吧?1.学开头这篇文章的开头极尽铺陈,详细地论述了“写应景诗的出色人物”难寻,顺理成章地过渡到第二段中引出王安石。2.悟思路作者先点出王安石是“写应景诗的出色人物”,然后引出他的《元日》诗,接着对这首诗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由此引出A己对文学极致境地的探允。 1.学对比作者通过写王安石笔下江南色彩的元日,联想到北方的春天景象,通过对比,得出“对于春天的信息,北人和南人的感受是不尽相同的”的结论。2.悟递进为了论述“春风送暖入屠苏”是绝对江南色彩的元口印象,作者先说“屛苏”的由来,然后从季节上来分析南北的异同,条理清晰,分析透彻。3.学结尾这篇散文层层论述,步步展开,最后顺理成章,点明观点,指出“这种文学的极致境地”,也是我们所应追求的。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