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海口市第十四中学高中语文必修二学案第三单元游褒禅山记第一课时【知识链接】一、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晚号半山。神宗时,曾推行变法,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我执政一日,新法便推行一日”。后因保守派反对失败后,退居江宁,封舒国公,旋改封荆,也称荆公,卒谥文。其散文雄建峭拔,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作品今存《王临川集》等》。二、解题关于文体记是一种文体,可说明、议论、描写、叙述。游褒禅山记:是游褒禅山后所记,所以它是一篇游记。(题目中有“记”不见得就是游记。)三、相关背景《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三十四岁时(1054年)从舒州判通任上辞职,在回家的路上游览了此山,三个月后以追记的形式写下此文。四、相关山水资料。(1)褒禅山与慧空禅院褒禅山旧名华山,今称褒山,位于含山城北十五里的褒山境内,海拔二百零四米,相对高度一百八十米左右,山顶东面稍高,其余处则平而长。现在除罗汉洞外皆湮没无闻,大小塔也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炸掉了。当地农民在清理塔基时,发现一盒藏于中空的大石中,内有不少“开元通宝”铜钱,可见这座塔确是唐代的建筑。大石塔的西南坡下为褒山寺旧址,即王安石所谓“慧空禅院”。褒山寺在一九五二年前仍香火不绝。前殿匾额题有“褒山禅寺”四个镏金大字。当时的褒山禅寺亦是文人墨客所喜爱的游憩处。今天这些碑刻已荡然无存。(2)华阳山与前洞3
从褒山寺向东行三里即达华阳山,旧名兰陵山,海拔二百三十米,相对高度一百九十米左右,山坡平缓,两侧几乎等高,山顶平而长。华阳山下有一洞,当地人叫华阳洞,亦称碑洞,即文中的前洞。由于“其下平旷”,因而引起一些争论:有人认为“其下”是指山下,有人则认为“其下”是指洞下,其实洞口与山脚齐,洞前就是稻田,洞下平旷就是山下平旷。(3)马山与后洞华阳山上有三个洞,下面为前洞,前洞的右上方为天洞,左上方为后洞。后洞距前洞约五十米,状似石罅,浅而窄,人缩身以入,匍伏约二米即达尽头,与王安石所记的后洞毫无共同之处。景色稍胜的是天洞,洞口为一陡坡,有巨石当洞口,口径极小,洞内高约三米,西上方为一大裂缝,从顶端透进亮光,当地人称一线天。进洞约五米,又有石壁挡道,中有一孔,径约一尺许,钻进后另是一番洞天,洞高十余丈,白色的钟乳石倒垂而下,道前溪水湍急、寒气逼人、阴森恐怖。马山北洞在前洞的东北五里处,与王安石所说的“后洞”距离、方位皆相同;马山是含山北境最高的一座山,地处偏僻,人迹罕至;北洞的形状、景色与王安石所记的后洞相吻合。这洞也非常深邃。现在只能前进到洞内的二百多米处。洞内石壁有多处石刻,因长年腐蚀,多不可辨。所以我们认为马山的北洞就是王安石所云的后洞。【学习步骤】 一、借助工具书,参照注释,阅读并标注文本,并将自学过程中质疑之处总结于下: 1、按要求完成填空(为生僻字注音,为特殊字词释义或指出用法,指出活用类型) 2、记下疑难点,准备质疑、交流 3、在文中划出你所认为的判断句,并说明判断理由 4、你觉得文中哪些话很有哲理,找出来读一读,想一想 二、课堂练习 (1)解说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用法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 2.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3.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4.由山以上五六里 5.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6.不出,火且尽 7.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2)翻译下列句子 1.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3
2.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3.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4.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3)内容研讨 1.记游部分写了什么内容呢? 2、本文得出了怎样的两个观点,你觉得这两个观点彼此有联系吗? 三、学习反思 四、布置作业:完成学案的拓展练习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