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第3单元8、《游褒禅山记》教案(第2、3课时)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新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第3单元8、《游褒禅山记》教案(第2、3课时)

ID:1146912

大小:76.38 KB

页数:10页

时间:2022-06-09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1-2012新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1第2单元8、《游褒禅山记》教案(第2、3课时)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检查作业。1•先全班学生齐背,然后抽查个别学生1—3名,从中发现问题要做具体指导。2•“其”的用法。先检查练习的第二题的完成情况。这里不书题文,只写答案。(1)代词。那(此系远指,指褒禅埋葬之时)。(2)代词。这(此系近指,指慧空禅院)。⑶代词。它(代仆碑)。⑷前“其冬代词。它(代“穴”)。后“其”:代词。那些(远指,作“好游者”定语)。⑸前“其”:代词。它(代后洞)。后“其”:代词。代游客,此处须用本名,不用现代语代词。(6)代词。自己(代作者本人)。(7)代词。他们(代“古人”)。(8)语气助词。难道(表示反问语气)。补充:⑴既其出一一助词,无义。 (2)视其左右一一代词,自己(代作者)。 (3)谬其传一一代词,它(代山的名称)。(4)咎其欲出者一一代词,那些(指欲出者)。整理:教师可事先在黑板上画好图表,然后一边检查,一边将题号列入空白栏内。二、诵读第2段。1.教师示范背诵并穿插讲解。①“其下平旷……所谓前洞也”一一“前洞”陪衬“后洞”,一笔带过,妙。②“由山以上五六里”一一“以”的用法同“而”,一笔带过行程。“有穴窈然”一一写所见,“入之甚寒”一一写所感。“问其深”一一写所问。这是详写后洞。③“余与四人而其见愈奇”“愈深”“愈难”“愈奇”六字,大有深意,为下文议论张本。如果是一般的山水游记,“愈奇”之后必大肆渲染。④“有怠而欲出者……俱出”一一游程至此结束。⑤“盖余所至……又加少矣”一一追记洞中所见。⑥“方是时……火尚足以明也”一一追记自身,伏“悔”字。⑦“既其出游之乐也”以“悔”结束记游,为下文抒发议论作铺垫。2•教师领诵(要求学生一边跟教师读,一边考虑如何划分本段层次)。3.师生共同讨论本段层次划分:第一层(开头到“遂与之俱出”)记游洞经过;第二层(“盖余所至”至段末)追记后洞中所见并表示遗 憾心情。3.学生练习背诵这一段。1提示〕要分层练习背诵。背第一层,先板书行文顺序:前洞一一后洞。再提问:后洞的特点是什么?(“窈”“寒”“深”。)洞的深处是怎样的情形?“愈深”“愈难”“愈奇”。)出洞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怠”。)背第二层,先板书行文结构(共三大句,依次用①、②、③表示。)如下:4.学生齐背与个别检查。6•指点与答疑。①两个“盖”字的用法基本相同,但后一个的肯定意味要多一点。②末句太长,有的选本断为两句:“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这表明“悔”的是“随以止”,“不得极夫游之乐”是“随以止”的结果。“极夫游之乐”与上文“其见愈奇”相照应。三、诵读第3段。1•教师示范诵读并穿插讲解。①“于是余有叹焉”“于是”承上,“叹”启下,由叙事过渡到议论。②“古人……无不在也”一一“无不在”就是“无不在心”,省“心”字,使行文简洁。全句意在颂古人博大精深,为下文立论根据。③“夫夷以近……则至者少”一一照应前洞、后洞。“而世之奇伟在于险远”一一照应上文“其见愈奇”。“而人之所罕至焉”一一照应 上文“则其至又加少矣”。“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一一从事实推出结论,为下文“尽吾志”张本。④“有志矣•…••不能至也”推开一层,点出“力”,照应上文“余之力尚足以入”。⑤“有志与力……不能至也”再推开一层,点出“物以相之”,照应上文“火尚足以明也”。⑥“然力足以至……讥之乎”一一用推理导出最重要的结论(即本文主旨),作者正意只在“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这句话上。前有反衬,后有反问,语势节节上升。⑦“此余之所得也”一一总收一笔。1.教师领读。也要提示学生考虑如何划分层次。3•学生分层练习背诵。可分两层:第一层(开头到“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从“求思之深而无不在(心)”导出立志的重要性;第二层(“有志矣”到段末)阐述“尽吾志”的观点。(提示)这一段逻辑性很强,作者的推理过程明显,行文又处处跟前一段相照应一一所有这些都在语气上反映出来。因此,本段使用虚词的频率较高。要提示学生注意“焉”“也必夫”“则”“而”“故”“矣”“然”“其”“乎”等虚词在表达语气上的作用;必要时教师应二遍三遍地领读。这是本文思想内容的重点,也是诵读的重点。这段能否诵读得顺畅,是衡量这篇课文教学成败的主要标准。 3•检查背诵。可以采取三种方式:(1)全班学生齐背;(2)抽查个别学生背诵;(3)分别默写若干句。后两种方式可以同步进行。4•指点与答疑。①“古人之观于天地……”意思就是“古人观察天地”。“之”,助词,无义,有舒缓语气作用。“于”,这里表示观察的对象,译成现代语时可省略。②“险”,这里用的是本义,即“高山”,因为后洞在山上。“夷”,指平地,说的是前洞地势。①“至于幽暗昏惑”中的“至于”是实词性词组,意思是“到了的地方”。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中的“也”,在一般情况下可省,但此处不能省,它表示肯定的语气,意思是确实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①“此余之所得也”:这是特殊形式的判断句,读时“此”后应作一顿。四、作业。1•连贯背诵第1至3段,准备背诵第4段。2•绘作者游踪示意图。(据第一、二段绘制)。1.整理“之”“以”二字的用法。第三课时教学过程一、检查作业。1.作者游踪示意图小结:写游记须有明确的方位感。2.连贯背诵前三段。教师先作示范背诵(速度稍慢,便于学生默诵),请三位同学依次背诵1、2、3段,最后全班同学齐背这三段。3•整理“之”“以”的用法。表一“之”的用法二、诵读第4段。1.教师示范诵读这一段,然后提问:“古书之不存”跟上文哪句话相照应?(“其文漫灭“后世之谬其传”又是跟哪句话相照应?(“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追问:这样说来,这两句话是不是专指碑文字迹模糊和“花山”被误传为"华山”这两件事说的呢?(不是,它既是专指,又是泛指,而且重在泛指。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呢?(“何可胜道也哉”。从这里可以看出它是泛指文 字流传或刊印的讹误。)小结:这就是从个别引申出一般的写法,也表现了作者的阔大胸襟,看问题有思想高度。2•讲述“三豕涉河”的故事。“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古书,非司马迁作)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已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已亥涉河也。”(《吕氏春秋?察传》)问: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对众口传闻的事、古书上记载的事都要仔细加以分析,辨明正误,不可盲从一一这就是本文作者说的“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的道理。)1.学生练习背诵。2.检查背诵。先背第4段,然后齐背第1至4段。三、略读第5段。先问:古代游记在文末列岀同游者姓名,几乎成为一种定式,同学们过去已经见过,请说出篇名。(《小石潭记九)再问:试以这两篇游记为例,说说运用这种定式有什么好处。(①古代游记大多是借山水、景物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在文章主体部分中不出现同游者姓名;即便在记游踪时不能不涉及同游者,也只用泛称,如本文中的“四人”“怠而欲出者”“或”等。②这样写可以节省许多笔墨,使行文简练。)四、用做练习和讨论问题的方式总结全课。1.做练习第一题进一步了解本文前后照应,用事实为议论张本的写法。1.讨论问题:本文由“不得极夫游之乐”生发出“尽吾志”的观点,由“仆碑”生发出“深思慎取”的观点,这两个观点彼此有联系吗? 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教师不必表态。如学生之间争辩不已,教师可以用“古人之观于天地……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这句话来启发学生,即可看出上述两个观点的联系。参考答案如下:作者游褒禅山,本来是一次平常的游历活动,但却从中悟出了人生哲理一一从前洞后洞游人的多少悟出“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从“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悟出“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由此再引申一步,就得出了“非有志者不能至”的结论。然后将这次游山而未能“极夫游之乐”的教训升华到理论上来,具体分析了“至”的几个条件,最后得出“尽吾志”的观点一一这正是“求思之深而无不在”的结果。由此可见,“尽吾志”的观点跟“深思慎取”的观点是有联系的:“尽吾志”的观点是在“深思慎取”的基础上产生的;有了这个观点,又能反过来促使人们“深思慎取”,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本文作者强调的是“尽吾志”的观点,将它置于主要位置,只是在文末略提“深思慎取”的观点,这种布局方式是恰当的,既突出了全文的主旨,又不忽略它的次要方面。3•整理实词。先完成练习第三题,但不采取选择方式,因为第1、3、4三组中“与其他几个词义不同的词”不止“一个”,而采用具体辨析的方式。例句只标出A、B、C等;题文以外的例句,由教师口述,学生可以在课后补写。观:①观察。例:Ao②景象。例:B、Eo③宫廷中高大的楼台(读gudn)o例:Do④对事物产生看法。例:Co名:①名义。例:Do②命名。例:A、B、Co③著名。例:有仙则名。④说明、说出。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文:①文字。例:A、B、Co②文章。例:Do③纹理。例:文理有疏密(《活板》)。④掩饰(读wen)o例:Eo 求:①寻找。例::Bo②请求。例:Do③探究。例:Ao④索取.要。例:Co舍:①房屋。例:屋舍俨然。②筑室定居。例:始舍于其址,③同“捨”(读she),放弃。例:便舍船,从口入。言:①言语、言论。例:以空言求璧。②说。例: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险:①高山。例:险以远。吾与汝毕力平险。②险要。例:江山险固。孰:①谁。例:其孰能讥之乎。②通“熟”,仔细。例: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常:①经常。例:千里马常有。②平常。例:非常之观,以上是多义词。加:更。例:则其至又加少矣。相(xlong):帮助。例:无物以相之。父(ftO:通“甫”,古代男子名下加的美称。例:长乐王回深父。以上的字在文言文中有特殊用法。王安石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