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惠阳区高中语文游褒禅山记导学案粤教版必修5
加入VIP免费下载

广东省惠阳区高中语文游褒禅山记导学案粤教版必修5

ID:1146916

大小:111.51 KB

页数:21页

时间:2022-06-09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游褒禅山记一.学习目标1.积累常见文言词语尤其是“其”“以”“观”的用法,掌握词类活用的现象。2.学习本文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3.借鉴学习作者“尽吾志而无悔”和“深思慎取”的思想。二.学法指导:1.反复诵读课文,认真学握注解内容,化整为零逐步学握全文。2.注意归纳文言知识点。3.合作学习。二.课文助读1.走近作者王安石(1021年一1086年),字介甫,晚号半山,谥“文”。小字獲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江西临川人(今江西省东乡县上池村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著有《临川先生文集》。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强,受到较好的教育。庆历二年(1042年)登杨真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鄭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的官吏。治平四年(1067年)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1069年)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谥号“文”,又称王文公。其政治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2.写作背景《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三十四岁时(1054年)从舒州判通任上辞职,在回家的路上游览了此山,三个月后以追记的形式写下此文。虽然是游记,但却是借记述游山來说理。王安石游褒禅山和曾巩游玉山的经历一样,都因游者不想前行,而未能穷尽山洞。但这时的王安石比他的朋友曾巩大了十几岁,思想也深刻的多,他并不是象曾巩那样只是遗憾于“遗泉石之胜”(曾巩《游倍州玉山小岩记》),而是由此事生发开去,讲出一番求学问、做事业的道理,并辨证地提出了“物”、“志”、“力”的关系。这篇文章以其所表现岀的深邃的思想、高远的知趣、坚毅的品格给后人以有益的启示。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 主张改革政治。12年后(1070年)拜相。他不顾保守派反对,积极推行新法,提岀“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这与本文的观点也有相似的地方。1.相关知识记: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通过记事、记物,一.给下列加点字注咅褒禅山(•)舍于英址(•)庐冢(•瑰怪(■)冬()窈然(■三.预习题(一))咎()咅谬()••)无物以相之()■通)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二•指出下列通假字长乐王冋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一.解释下列各组多义词实词:故其后名Z曰“褒禅”()名以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r盖音谬也()谬|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r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观[而世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大王见臣列观()r此余z所得也()得[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往往有得()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r有碑仆道()道[何可胜道也哉()策z不以其道() r险以远,则至者少()至[多助之至,天下顺之()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文]不以木为Z者,文理有疏密()[属了作文以记之()文过饰非()「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盖Y日初出大如车盖()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虚词:夫夷以近,则游者众(以I与四人拥火以入(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S今其智乃反不能乃(乃I良乃入,具告沛公(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其皆出于此乎(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吾其还也其孰能讥之乎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其真无马也,其真不知马也(一.指出下列古今异义词语的古义 2.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古:今:很,十分3.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古:今:连词,表示另提一事4.于是余有叹焉古:今:合用为连词5.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古:今:专家.顾••问等,在学术方面比较优秀并且其思想能够影响社会发展的人五、请提出一两个你在预习时所遇到的问题课外拓展(一)翻译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垢①也!于予与②何诛③?”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节选自《论语・公冶长》)[注]宰予:孔子的学生。①垢(Wu):指泥工抹墙的工具,也作动词用,指对墙面进行粉刷、抹灰。②与:语气词,同“欤”,下文“于予与改是”中的“与”同义,表示停顿。③诛:责备°(1)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垢①也!(2)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预习题(二)一、.指出下列词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1.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2.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4.火尚足以明也5.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6.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7.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8.常在于险远9.则其至又加少矣10.则其见愈奇11・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12•往往有得13.入Z甚寒,问其深14.有泉侧出二、.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2•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3-古人Z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4.有碑仆道(5.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6.然力足以至焉(三•请你提出一两个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课外拓展(二)阳子之宋,宿于逆旅。逆旅人有妾二人,其一人美,其一人恶。恶者贵而美者贱。阳子问其故,逆旅小子对曰:“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其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阳子曰:“弟子记之:行贤而去自贤之行,安往而不爱哉!”(节选自《庄子•山木》)(1)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其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2)行贤而去口贤之行,安往而不爱哉! 预习题(三)1.给文章划分结构层次2.作者如何记游华山洞的经过,与下文的议论有何关系?3.为什么作者在第一段中要特别提到仆碑及碑上的文字?4.请你提出一两个预习屮遇到的问题。课外拓展(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胡质之子威,字伯虎。少有志向,厉操清白。质之为荆州也,威自京都省之。家贫,无车马童仆,威自驱驴单行,拜见父。停厩中十余H,告归。临辞质赐绢一匹,为道路粮。威跪FI:“大人清白,不审于何得此绢。”质日:“是吾俸禄Z余,故以为汝粮耳。”威受Z,辞归。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食毕,复随旅进道,往还如是。质帐下都督,素不相识,先其将归,请假还家,阴资装,百余里要之,因与为伴,每事佐助经营之,又少进饮食,行数百里。威疑之,密诱问,乃知其都督也,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后因他信,具以白质。质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其父子清慎如此。于是名誉著闻,历位宰牧。晋武帝赐见,论边事,语及平生。帝叹其父清,谓威曰:“卿清孰与父清?''威对曰:“臣不如也。” 帝日:“以何为不如?”对日:“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是臣不如者远也。”官至前将军、青州刺史。太康元年卒,追赠镇东将军。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威自京都省之省:探望B.不审于何得此绢审:知道••C.自放驴,取樵炊爨樵:打柴D.后因他信,具以白质信:使者••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B.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C.后因他信,具以白质D.晋武帝赐见,论边事,语及平生/见其客朱亥,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3.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A.食毕,复随旅进道一一吃完饭以后,又跟随旅伴上路B.先英将归,请假还家一一早就要带他回去,于是请假回家C.阴资装,百余里要之一一暗中准备盘缠;在百余里外的路上迎候他D.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Z——于是拿出先前给自己的绢答谢他,并把他打发走。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其父子清慎如此”的一组是()①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②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③又少进饮食,行数百里④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⑤质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⑥于是名誉著闻,历位宰牧A.①②④B.①⑤⑥C.②③⑤D.③④⑥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胡威自小志向远大,砥砺名节,品格高尚。他在辞父归家时,问明所赐绢的來路后,方肯接受。途中又亲自放驴,料理生活,从无糜费之举。这使他tl后得到很高的声誉。B.胡威之父胡质身居高位却能恪守清廉。胡威辞别冋家时,他仅取绢一匹送作路资。在儿子询问时坦然地表明,此绢为正当所得,并非不义Z财。从而赢得了儿子的敬佩。C.胡质帐下都替善于逢迎。为聘得胡质的好感。他在胡威归家途中曲意巴结,并辗转地让胡质知道此事。岂料弄巧成拙,胡质了解真相后对他严加处罚,并免去他的官职。 A.晋武帝十分赞赏胡质。他问到胡氏父子的高下,胡威说“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认为白己远远不如。这既说明了胡质品格高尚,又反映了胡威尊崇父亲的心情。 17《游褒禅山记》课堂检测(一)班级:座号姓名:1、下列加点的字注咅全对的一项是()A、褒禅(chan)•咎其欲出者(jiu)•昏惑(hud)•深父(fd)•B、音谬(miu)•瑰怪(gul)•窈然(ydo)■道观(guan)_•C.庐冢(chong)今言“华(hua)"如“华(hud)实”之“华(hud)"者••••D、无物以相(xiang)好游者(hao)有碑仆道(pu)卒葬之(zu)••••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山的南面)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走到尽头)••B、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责怪)而不得极夫游之斥也(尽情享受) •• C.其孰能讥之乎(他们)其皆出于此乎(大概)••D、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是,为)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你,你的)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今义相同的一项是:()A.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B.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Z••C.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1.对下列句中加点“以”字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③不随以止相之⑤然力足以至焉①夫夷以近④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⑦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A.①⑦/②/③/④⑤/⑥/⑧C.①⑦/③/⑤/⑥⑧/②④5、指出“其”在各句中的用法,并总结。⑧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B.④⑦/①/②/③⑤/⑥⑧D.④⑦/②/③/①⑤/⑥/⑧⑤可以无悔矣((1)以故,其后名Z曰褒禅()(2)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3)距其院东五里()其(4)尔其无忘乃父之志()(5)吾其还也()(6)其孰能讥Z乎()(7)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8)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9)其真无马也,其真不知马也()(10)其皆出于此乎总结"其”字用法:《游褒禅山记》当堂训练(一)1.这篇游记的写法与一般游记有什么不同?作者的心得是什么? 2、作者说的“理”是由什么“事”生发出來的?这样写有什么妙处?17《游褒禅山记》课堂检测(二)班级:座号姓名:1、下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屋舍俨然B、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C、今言“华”如“华实”z“华”者,盖音谬也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D、以故其后名之F1“褒禅”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2、将下列句中属于词类活用的词语挑出来,并加以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②以故其后名Z曰“褒禅”③方是时,火尚足以明也④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⑤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來也⑥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⑦行礼之往來,共其乏困⑧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⑨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⑩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ZA.①②⑦⑨/③④⑧⑤/⑥/⑩B.①②⑨/③/⑤⑧/⑩C.①②⑨/③/⑤⑥⑧/⑩D.①②⑨⑩/③⑤/⑧17《游褒禅山记》当堂训练(二)阅读第二段,请思考:1、你能理解作者在第二段对记游详略处理的意图吗?1.写游山洞的情况,略写前洞,详写后洞,在记叙中作者进行了哪些对比,有什么作用?2.第四段是如何提出治学应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的? 17《游褒禅山记》课堂检测(三)班级:座号姓名:阅读笫三段,思考以下各题:1.“此余之所得也”一句,总括了作者的游览体会,不属于“之所得”的一项是()A.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B.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Z,亦不能至也。D.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2.对这段文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要到达奇伟、瑰怪和非常Z观的地方,需要志、力、物,三者Z屮,志最重要。B.作者认为只要尽了“吾志”,即使不能到达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的地方,也是没有什么值得后悔的。C.作者对古人“求思Z深”作了赞扬,但古人没有得出自己这样深刻的结论,也可惋惜。D.平坦而近的地方,游览的人多,但这些人看不到奇伟、瑰怪、非常之观。3.下列叙述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A.人要达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首先必须有志向,有百折不挠的精神。B.“力不足”或“无物以相之”,要达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同样是困难的。C.“有志矣”,而且“力足以至”,却“不能至”,这对于自己來说,是会感到“有悔”的。D.“力”和“物”有吋难以强求,因此,只要“尽吾志”,即使“不能至”,也“可以无悔矣”。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Z,亦不能至也。②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収之也。 ①、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17《游褒禅山记》当堂训练(三)1、你是如何理解和评价作者对“志”“力”“物”三者辩证关系所阐述的道理?2、请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对“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一句的理解。17、《游褒禅山记》导学答案预习题(一)答案:一.Chdnshezhongjiumiuguixueyaoxiang二.答案:父,通“甫”,名字下加的美称。三.实词答案:名:1.命名2.说明、指出谬:1.错误,形容词2.使……错误,弄错观:1.观察2.景象3.建筑物的一种,宫廷中华丽的楼台、宫殿得:1.得到2.心得、收获3.能够道:1.名词,道路。2.动词,说。3.名词,规律,方法。至:1・至U,到达。2.达到极点的。3.与“若”连用,表示另提一事。文:1.名词,文字2.名词,纹理3.名词,文章4.动词,掩饰盖:1.助词,有“大概”的意思2.名词,车盖3.连词,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是因为“是由于”等4.动词,超过,胜过虚词答案:以:1・表并列2.表修饰,相当于“而”3.因为 乃:1是,在2.竟然,表转折3.于是,就4.才其:1.大概,表推测2.其中的,代词3.代词,自己4.一定,表期望5.还是,表婉商6.难道,表反问7.我们/那些8.连词,是……还是一.答案:1・十一,古:十分之一。2.非常,古:不平常,不一般。3.至于,古:到;4.于是,古:“于”,介词,译为“由”;“是”,代词,代这种情况。5.学者,古: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课外拓展(一)宰予昼寝(1)腐烂的木头不能雕刻,粪土的墙面不能粉刷!(2)现在我对于人,听了他说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从宰予身上,我改变了观察人的方法。参考译文:宰予大白天睡觉。孔子说:“腐烂的木头不能雕刻,粪土的墙面不能粉刷!对于宰予这个人,还有什么好责备的呢?”又说:“起初我对于人,听了他说的话就相信了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听了他说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从宰予身上,我改变了观察人的方法。”预习题(二)答案一.答案:词类活用1.舍:名一动;筑屋定居。2.名:名一动;命名。3.穷:形一动;走到尽头。4.明:形一动;照明。5.极:副一动:尽情享受。6.谬、名:形/名—动;弄错/说明白。7.幽暗昏惑:形一名;幽深昏暗使人迷惑的地方。8.险远:形一名;艰险遥远的地方。9.至:到达的人,动词一名词。10.见:见到的景象,动词一名词。11.谬:使……错误,形容词使动用法。12.得:收获、心得,动词一名词。13.深:深度,形容词一名词。14.侧:从旁边,名词作状语。二.答案:文言句式1.判断句2.状语后置3.状语后置4.省略句5.省略句6.省略句课外拓展(二)阳子之宋(1)那个美丽的自以为美丽,但是我却不觉得她美;那个长得卫陋的自认为丑陋,但是我却不觉得她丑陋。(2)品行贤良却不自以为贤良的品行,却到哪里不受到敬重和爱戴呢?参考译文: 阳子到宋国去,住在旅店里。旅店主人有两个妾,其中一个美丽,一个丑陋。可是长得丑陋的受到宠爱而长得漂亮的却受到冷淡。阳子问其中的缘故。年轻的旅店主人回答:“那个美丽的白以为美丽,但是我却不觉得她美;那个长得丑陋的自认为丑陋,但是我却不觉得她丑阴。”阳子说:“弟子们记住!品行贤良却不自以为贤良的品行,却到哪里不受到敬重和爱戴呢?”预习题(三)答案1.第一部分(第一、二段),已游山所见的景物和经过,是记叙部分。第二部分(第三、四段),写游山的心得。这是文章的议论部分。第三部分(第五、六段)补叙同游者的籍贯、姓名,著名作记时间及作者。这是游记常用的格式。2.先略述前洞和后洞的概况,突出前洞与后洞迥然不同的环境特征,以及游前洞之易与游后洞之难,然后详记游后洞的经过。写经过时,对所见景象,只异常简括地记下“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接着作者又补叙了两点:一是“盖予所至……则其至又加少矣”,二是“方是时……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这两点补叙为下文借事喻理提供了依据。写出洞后的心情,突出一个“悔”字,并因“悔”而引出下文。记叙中作者运用了四组对比,作用是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3.为后文议论埋下伏笔。作者认真考证仆碑上的文字,充分体现了他“求思之深”的探索精神,也是后文屮提出“深思而慎取”的依据。课外拓展(三)答案1.c项。(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词义和词类的活用。“樵”位于动词“取”的后面,一般情况“樵”应为名词,和“取”构成动宾结构,“柴”作“柴火”讲,“取柴”则意为“寻找柴火(做饭)”,完全没有必要将“柴”活用为动词,而且解释成“打柴”与“取”在意思上很难联系起来。故本项应为错误的选项。)2.A项。(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根据文意,A项两个“故”,前一个是连词,表示结果,可以解释为“因此”;后一个是副词,作“特意、特地”讲。B项两个“每”都是副词,都作“每次,每当”讲。C项两个“因”都是介词,都作“经由,通过”讲。D项两个“及”,也都是介词,都表示某一动作涉及到某个对象或范围,可以解释“到”。)3.B项(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翻译,根据文意,“先其将归”,应译为"在他准备动身回家之前”,而不是“早就要带他回去”的意思,本项是错误的选项。)4.A项。(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和提収,句(3)写胡质帐下都督有意讨好胡威,为他提供饮 食,与“其父子清慎如此”没有关系;句(6)是作者的点评,讲胡质父子名声很响,后来又做到很大的官,此项也与“清慎如此”无关,运用排除法,可以确定答案。)1.C项。(本题考查文意的整体理解与把握,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判断“后因他信,具以白质”这句的主语是谁,由文意可知,胡威并不愿接受这位都替的帮忙,在识破都籽的身份后,胡威果断地让他回去,并用父亲给他的丝绢作为都督先前对他照顾的冋报,在这一情况下,都督是不会再将此事告知自己的上级胡质的,这句话的主语当为胡威。这样C项中说“(都督)展转地让胡质知道此事”就是错误的。)【译文】胡威的儿子胡质,字伯虎,从小就有远大的志向,砥砺自己的操守。胡质担任荆州刺史时,胡威从京城洛阳前去探望,因为家里贫穷,没有车马以及童仆,只是自己单身骑驴前往。到达荆州后,拜见了父亲。在马棚中停留了十多天,与父亲告别回家。临分手吋,父亲送他一匹丝绢,作为路上的饭钱。胡威跪着问父亲「'您一向清白,不知是从何处得到这匹绢的。”胡质回答说:“这是我俸禄的结余,所以将它作为你路上的饭钱。”胡威这才接受丝绢,告辞回家。每次到客栈,先放驴子,再四处找柴生火做饭,吃完以后,又跟着旅伴一同上路,來回都是这样。胡质帐下有一位都督,与胡威素不相识,在胡威准备回家之前,请假回家,喑中置下路中所需的物品,在百里之外的地方,等候胡威,邀胡威与之做伴,每逢有事都帮助胡威料理,乂稍稍向胡威献上一些粮食,一起行走了数百里后,胡威心屮疑惑,暗中引他说出真相,才知道是父亲帐下的都督,于是取出父亲送给自己的一匹绢答谢他,让他回去。以后,胡威通过别的使者将此事告诉父亲。胡质用杖责打都替一百杖,除去他的吏名。胡质父子就这样清廉慎重,其名声显著广为人知,胡质历任宰牧之类的官职。晋武帝冇见胡威,与他一起谈论边防上的事务,谈到自己生平,晋武帝赞叹他父亲的清廉,对胡威说:“你与你的父亲哪一个更清廉?”胡威回答说:“我不如我的父亲。”武帝乂问:“凭什么认为不及你的父亲?”胡威回答说:“我父亲的清廉行为惟恐别人知道,我的清廉行为惟恐别人不知道。因此,我远远不如我的父亲。”胡威生前官至前将军、青州刺史。太康元年去世,朝廷追赠他为镇东将军。17游褒禅山记课堂检测(一)答案1.[答案]:Bo解析:A、父f门C、冢zhong相xiang2.[答案]:Co解析:第一个“其”译为“难道”,加强反问语气的副词。3.B.A.学者,古: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今:专家、顾问等,在学术方面比较优秀并且其思想能够影响社会发展的人C.非常,古:不平常,不一般。今:很,十分D.至于,古:至山 今:连词,表示另提一事1.答案:A(提示:A项,因为/表并列/表顺承/介词,用来/介词,凭借/所以,固定短语。)2.(1)那,代指慧褒埋葬的时间。(2).代词,其中的,(3)代词,代指慧褒禅院(4)一定,表期望(5)还是,表婉商(6)难道,表反问(7)代词,代后洞;代指游客,那些(8)代词,代自己(9)连词,是……还是(10)大概,表推测总结:“其”字在文中有二十处之多,大致可分为以下儿类:1、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个”、“那些”2、人称代词,相当于“它(他)”3、人称代词,表领属关系,相当于“它的(他的)”4、人称代词,第一人称“我”“我们”“自己”5、语气副词,表示反问语气,“难道”;表估计“大概”、“可能”;表祈使,“一定”、“应当”、“还是”6、连词,表假设(其若是,孰能御之?);表选择,“是……还是”当堂训练(一)答案1•写游记,可以借景抒情,写作者的感触,但一般是把写作重点放在游览经历,写山川景物、人情风俗等方而。本篇课文,重点却不在描写山川景物,而在于对游览经历的理性思考,重在因事说理。作者这次游览的主要心得或要说的“理”最主要是: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次是: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2、“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是从第二段游后洞而未能“极夫游之乐”的经历生发出来的。“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Z”是从第一段“有碑扑道,其文漫灭”生发出来的。这样前面的记叙描写是后面议论的依据,后面的议论是前面记叙的升华,叙议前后照应,文章思路严密。17游褒禅山记课堂检测(二)答案1.[答案]:Co解析:盖:大概。A、舍:①名词作动词,筑舍定居;②名词,房屋。B、文:①碑文;②文字。D、①缘故;②所以。 1.[答案]:Bo①舍,名词活用作动词。筑舍定居。②名,名词活用作动词,命名。③明,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照明。④险远,形容词作名词;⑤来,使动用法,使……来。⑥厌,形容词,满足。⑦乏困,形容词作名词。⑧谬,形容词用作动词的使动用法,弄错。⑨名,名词活用作动词,说明白。⑩师,名词活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当堂训练(二)答案1.作者用寥寥十儿个字略写前洞,而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特点及游后洞半途而废的经历,其目的在于引出自己“悔”的感受,从而为下文的“叹”一一议论作铺垫。2.作者作了以下对比:前洞平旷与后洞窈然;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來而记之者少;余所至浅与好游者所至;进洞时的欣喜与出洞后的懊悔。作用:为笫三段议论作铺垫。3.这一段与第一段记仆碑文字和订正读咅相照应。先由所见的仆碑引出感慨,指出由于“古书之不存”,致使后人以讹传讹。针对这种情况,提出“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这是从具体到抽象,概括岀研究事物必须去伪存真的道理。这段议论一正一反:从反面加以否定,批评“谬其传而莫能名”;从正面加以肯定,强调“深思而慎取”(以小见大)。17《游褒禅山记》课堂检测(三)1.答案:D(提示:D项已是另外一段的内容,与题干无关。)2.答案:C(提示:C项作者并没有为古人惋惜Z意。)3.答案:C(提示:这里讲的是没有“志”而仅有力与物的情况。)4.答案:①到了幽深昏喑、叫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外物來帮助他,也不能达到目的地。①这就是治学的人不能不深思熟虑和谨慎择取的原因。②.译:我对于那倒在地上的石碑,又因此叹惜那古代书籍的失传,后代人弄错了它流传的文字,而没有人能够说明白的事情,哪能说得完呢?17《游褒禅山记》当堂训练(三)答案:1、作者揭示了“志”“力”“物”三者辩证关系。首先要有志,要有矢志不渝的决心。而只有雄心壮志,力量不足也是不行;就算志向坚定、力量充足,到了“幽暗昏惑”之境地,如果没有外物相助也没有办法。作者指出了“力”与“物”这两个客观条件的作用,但是强调只要“尽吾志”,全力以赴、坚持不懈,即使不能达到目的,亦可以“无悔”“无讥”,从 事物的规律性归结到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了“志”这个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作者在这里所论述的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学、处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业之道,对我们治学、处事、创业都有很大的启发。2、毛主席说过:无限风光在险峰。世上的“非常Z观,常在于险远”,“入Z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在人生的追求中,抵达理想的路往往不好走,无论是建功立业还是求学治学,我们都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足够的能力、辅佐的外物,而这其屮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坚定的志向。或许我们能力不足,或许我们欠缺某些外力的辅助,但只要我们以百折不饶的精神向自己的意愿去努力,尽力而为,就问心无愧,无怨无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