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语文版必修三教学案:第四单元第11课游褒禅山记Word版含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中语文语文版必修三教学案:第四单元第11课游褒禅山记Word版含答案

ID:1147076

大小:633.7 KB

页数:21页

时间:2022-06-09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11课游褒禅山记◎第12课阿房宫赋◎第13课黄州新建小竹楼记◎第14课滕王阁序 第11课游褒禅山记本课话题——质疑一、从课本中积累“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深思慎取”是传统文人思想的集中体现,强调的是一种勇于质疑的精神。“深思”,反映了传统的“内美”思想,是“修身”理想的具体体现。面对人生,面对生活,作者“深思”之后,便是“慎取”。王安石这样说,也这样做了。他的治学,善于质疑;他的人生,奋斗执着;他的为政,无畏无悔。这是一种对个人生命和社会发展的高度责任意识,是传统文化思想的“审慎质疑”与“治国齐家”理想紧密结合的具体实践。二、从历史中积累环顾历史,中华民族从不缺乏质疑者。上溯到战国时代,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吹响了质疑君权神授的号角,明代李贽建立芝佛寺,宣扬启蒙思想,质疑传统儒学;清时康梁党人敢于质疑数千年的封建制度,开启了清廷垮台的序幕;自“五四”以来,青年学生抨击政府,质疑权威,直接促成了新中国的成立:他们都被称为“国家的良心”。这些响当当的质疑者永远是我们后辈学习的楷模。三、从名言中积累1.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孔子2.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陆九渊3.善疑者,不疑人之所疑,而疑人之所不疑。——方以智4.不怀疑不能见真理。——李四光5.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亚里士多德6.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异议的是问号。——巴尔扎克7.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一、作者简介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王安石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人。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又称临川先生。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在北宋文学中具有突出 成就。其诗“学杜得其瘦硬”,长于说理与修辞,善用典,风格遒劲有力,警辟精绝,亦有情韵深婉之作。其政治变法对宋初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最伟大的改革家”。作品:《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临川先生文集》。二、背景回放本文是王安石在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从舒州通判任上辞职,在回家探亲途中游览此山,同年七月以追记形式写的一篇叙议结合的游记。叙述他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并借此生发议论。他这种力图精进、永攀高峰的精神,同他后来在变法革新中所表现的不怕围攻、百折不回的精神是完全一致的。一、通假字长乐王回深父通“甫”,译为古代男子美称,后多用于男子的表字.二、古今异义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古义:十分之一今义:数词2.于是余有叹焉..古义:对于这种情况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前一事引起的3.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古义:不同寻常,不同一般今义:副词,很,十分4.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古义:到达,到了⋯⋯地方今义:连词,表示另提一事5.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古义:⋯⋯的缘故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6.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古义:泛指求学的人,治学的人今义: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三、一词多义 有碑仆道,其文漫灭名词,路旁.何可胜道也哉!动词,说,讲.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鸿门宴》.动词,取道,绕道1.道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孙丑下》..名词,道义臣之所好者,道也《庖丁解牛》名词,道理,规律.策之不以其道《马说》名词,方法.其文漫灭名词,文中指碑文.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名词,指碑上残存的文字.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观潮》.2.文动词,画彩纹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名词,文章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3.观动词,观察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名词,景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动词,能4.得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名词,心得,收获此余之所得也名词,心得. 而余亦悔其随之代词,自己.距其院东五里代词,那,指代慧空禅院.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5.其代词,他们,指代“古之人”其孰能讥之乎?副词,难道,表反问语气.其皆出于此乎?《师说》.副词,表推测,大概四、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状语有泉侧出从旁边.2.名词作动词(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筑舍定居.(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命名,称.(3)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正确地指称、说明.(二)动词的活用动词作名词1.则其至又加少矣到达的人.2.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见到的景象.3.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流传的文字.4.往往有得收获,心得.(三)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动词(1)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走到尽头.(2)火尚足以明也照明.2.形容词作名词(1)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度.(2)常在于险远险阻偏僻的地方..(3)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使⋯⋯错误传布. 五、文言句式(一)判断句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者,⋯⋯也”表判断)2.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者,⋯⋯也”表判断)3.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者,⋯⋯也”表判断)4.此余之所得也(“⋯⋯也”表判断)5.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也”表判断)(二)省略句1.有碑仆道(“仆”后省略介词“于”)2.有志矣,不随以止也(“随”后省略代词“之”)3.然力足以至焉(“焉”后省略“而不至”)(三)状语后置句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现代汉语中的语序为“唐浮图慧褒始于其址舍”)2.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现代汉语中的语序为“古人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之观”)[明大意]本文通过叙述王安石和几位同伴一次未能尽兴的游褒禅山的经历,说明了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主张。[理脉络] 阅读《游褒禅山记》,回答后面的问题。1.本文记叙部分和议论部分紧密联系,在文字上前后呼应,意思贯通,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前后照应的一项是()A.①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②夫夷以近,则游者众B.①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②险以远,则至者少C.①其文漫灭②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D.①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②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解析:选CC项,与叙述文字“其文漫灭”相照应的应该是“古书之不存”,而不是“后世弄错了流传的文字,而无人能够说明白”。2.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全部属于作者游褒禅山“所得”的一组是()①古人之观于天地⋯⋯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②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③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④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⑤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⑥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A.①②⑤B.①③⑥C.②③④D.④⑤⑥解析:选C①是作者借托古人,说他们因对事物深入观察与思索,才没有探索不到的地方,是为后面的议论而张本;⑤说明游后洞的人少,属于记游后洞的经过;⑥说明作者自己游洞出来后的“后悔”心情,意在说明自己意志不坚定。这三句都不属于“所得”。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A.褒禅山又叫华山,唐朝有个叫慧褒的高僧,是唯一的一个在华山筑舍定居的人,死后又埋在那里,因此,人们就叫华山为褒禅山。B.褒禅山上有前洞和后洞,前洞所在位置平旷,到那里记游的人非常多;后洞曲折幽深,景象奇特,但记游的人却相对较少。C.王安石和朋友一起进入后洞,有一个人疲倦懈怠不想再游下去,就骗大家说火把快要熄灭了。大家随他一起出洞后,马上就有人后悔了。D.王安石游山后很有感触,认为古人在观察万物时之所以常有收获,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得深入而且无处不在,这很值得后人学习。解析:选AA项,文本中有“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始”为“开始”“当初”之义,并非指慧褒“是唯一的一个”在华山居住的人。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唐人的山水游记中融入作者独特的心理感受,而与唐人不同的是,宋人在游山玩水之余,常会运用学问思考辨析,创作的游记散文充满了理性色彩,《游褒禅山记》一文正具备了这一特 点。B.王安石感叹做学问的人要“深思慎取”是因为“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C.文章揭示了“志”“力”“物”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认为“力”与“物”是客观条件,“志”是主观因素,起关键作用。强调只要尽己之志,即使不能达到目的,亦可“无悔”“无讥”。D.这篇游记散文叙议结合,叙是议的基础,议是叙的提升。文章第三节议的部分紧扣第一节展开,说理透彻令人信服;第四节又紧承第二节展开,言简意赅,发人深省。解析:选DD项,应是第三节紧承第二节,第四节承接第一节。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褒禅山也叫作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开始在山麓筑舍定居,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死后葬在这里,因为这个缘故,从那以后人们称这座山为“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褒禅”。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的弟子在慧庐冢也。浮图:梵fàn语,音译词,又作“浮屠”“佛图”。褒墓旁盖的屋舍。指佛教、佛教徒、佛塔等,这里指僧人。慧褒:唐代的一位僧人。舍:筑舍定居。址:建筑物等的基础。这里指僧人。卒葬之:死后葬在那里。以故:因此,因为这个缘故。名:名词用作动词,命名,称。所谓:所说的。庐冢ɡ:也作“庐墓”,古时为了表示孝顺父母或尊敬师长,在他们死后的服丧期间,为守护坟墓而盖的屋舍,叫作“庐冢”。这里指慧褒的弟子在距其院东五里,慧褒墓旁盖的屋舍。庐,屋舍。冢,坟墓。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的南面而这样称呼它。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块石碑倒在路旁,那上面的碑文已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经模糊不清,只有它上面残存的字还可以辨认,是“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距:距离。现在把“华”念作“华实”的“华”,原来是读音错了。华山洞:南宋王象先《舆地纪胜》中写作“华山洞”,看正文下句,应作华阳洞。乃:表判断,有“为”“是”的意思。阳:山南为阳,山北为阴;水南岸为阴,水北岸为阳。仆:向前跌倒。其文漫灭:碑文因受磨损、侵蚀而变得模糊不清。文,指碑文。下文“独其为文”的“文”指碑上残存的字。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大概”的意思。言:说。谬:错误。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华山洞下边平坦空旷,有泉水从旁边涌出,题字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的人很多,这是人们所说的“前洞”。顺山而上走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有个洞穴幽暗深远,走进洞穴十分寒冷,问它的深度,就是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那些喜欢游览的人也不能走到尽头,人们叫它“后洞”。我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和同游的四个人拿着火把走进去,进洞越深,前进越困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然而见到的景象也越奇特。有松劲懈怠想要退出去的伙伴,曰:“不出,火且尽。”侧出:从旁边涌出。记游:说:“如果不出去,火把将要烧完。”指在洞壁上题诗文留念。窈然:幽深的样子。穷:尽,走到尽头。拥火:拿着遂与之火把。拥,持,拿。以:而。怠:懒惰,松懈。且:即将。于是跟他们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一起退出洞来。大约我走到的地方,比起那些喜欢游览的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人来说,还不到十分之一,然而看那左右的洞壁,来到这里记之者已少。盖:发语词,有“大概”的意思。不能题字记游的已经很少了。十一:不到十分之一。不能,不到。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大概洞更深,那么到达那里的人就更少了。当决定从洞中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退出来的时候,我的体力还足够继续前进,火把还足够继续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照明。我们已经出洞了,便有人责怪那要求退出来的人,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我也后悔自己跟从他们,以致不能尽情享受那游览的乐趣。加少:更少。方:当。是时:指决定从洞中退出的时候。明:照明,用作动词。既其出:已经出洞。其,助词。或:有人。咎jiù:责怪。其:自己。极:尽,这里有尽情享受的意思。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对于这种情况,我有感慨了。古人们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草木、虫鱼、鸟兽的时候,往往有心得,因为他们探究、思考 之深而无不在也。于是:对这种情况。叹:感慨。得非常深入而且无处不在啊。得:心得,收获。以:因为。求思:探究、思考。无不在:夫夷以近,则游没有不探究,思考到的。地方平坦,并且路程近,那么到达那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里的人就多;地势险峻并且路程远,那么到达那里的人就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但世上的奇妙雄伟、珍贵奇特、不同寻常的景象,常常在那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险阻僻远的地方,并且是人很少到的地方,所以,没有志向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的人是不能到达的。有了志向,也不随从别人而中止,然而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力量不足的人,也不能到达。有了志向和力量,而且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随从别人而松懈,到了那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外物来辅助他,也不能到达。但是力量足够到达那里,结果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却没有到达,在别人看来是可以嘲笑的,但在自己看来也是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有所遗憾的;尽了自己的努力却不能到达的人,就可以没有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遗憾了,难道谁还会讥笑他吗?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心得。夫fú:发语词。夷:平坦。以:而。而:但。瑰怪:瑰丽奇异。观:景象。随以止:随从别人而停止不前。至于:到了⋯⋯昏惑:迷惑。相xiànɡ:帮助。力足以至焉:下面省去“而不至”之类的话。意思是力量足以到达那里却没有到达。焉:代词,那里。于人为可讥:在别人看来是可以嘲笑的。有悔:有所悔恨的、遗憾的。其:岂,难道。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我对于那倒在地上的石碑,又因此叹惜那古代书籍的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失传,后代人弄错了它流传的文字,而没有人能够说明白的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事情,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今天治学的人不可以不深入思而慎取之也。于:对于。以:“以之”的省略,因此,思考、谨慎地选取的缘故了。由此。悲:感叹。谬:弄错,使⋯⋯错。其:指古书。名:指识其本名,用作动词。何可胜道:哪里说得完。胜,尽。学者:治学的人。之:代传闻材料。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同游的四个人: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人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国,字平父;安上,字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四人者:同游的四个人。庐陵:现在江月某日,临川人王某记。西吉安。萧君圭君玉:萧君圭,字君玉。长乐:现在福建长乐。王回深父fǔ:王回,字深父,北宋理学家。“父”通“甫”,下文“平父”“纯父”的“父”同。安国平父:王安国,字平父。安国、安上都是王安石的弟弟。安上纯父:王安上,字纯父。至和:宋仁宗的年号。王某:王安石。古人作文起稿,写到自己的名字,往往只作“某”,或在某前冠姓,名以后誊写时才把姓写出。[对应学生用书P62]1.因事说理,叙议结合本文不同于一般的游记,不重山川风物的描绘,而重在因事说理,以说理为目的。记游的内容只是说理的材料和依据,文章以记叙的内容为喻,生发议论,以小见大,准确而充分地阐述哲理,给人以启发。文章前面记游,后面谈道理,记叙和议论结合得紧密而自然,并且前后呼应,结构严谨,行文缜密。2.文笔简洁,语言凝练本文的记游部分,除为说理之外,没有多余的文字;议论部分,说理充分而有节制,没有多余的笔墨。全篇行文严谨,用墨极为简省,语言精要得当。文中的一些句子,如“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都是平实而深刻、言简而意丰的警句。考点对接辨识文言文中的动词活用作名词文言文中的动词用作名词是文言文学习的重点,也是高考中时常考查的知识点之一。我们先来了解动词,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动等意义的词,动词经常作谓语,其中及物动词可以带宾语,不及物动词不可以带宾语。我们知道,主语、宾语一般是由名词或代词来充当的,在文言文中,动词如果处在了主语或宾语的位置,表示与这个动词的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这时它就活用为名词了。例如“盖其又 深,则其至又加少矣”中,动词“至”处在了主语的位置,它活用为名词,翻译时要译为“到的人”。[考题印证](四川高考,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金履祥字吉父,婺之兰溪人。幼而敏睿,父兄稍授之书,即能记诵。比长,益自策励。及壮,知向濂洛之学,事同郡王柏,从登何基之门。基则学于黄榦,而榦亲承朱熹之传者也。自是讲贯.益密,造诣益邃。.时宋之国事已不可为,履祥遂绝意进取。然负其经济之略,亦未忍遽忘斯世也。会襄樊之师日急,宋人坐视而不敢救,履祥因进牵制捣虚之策,请以重兵由海道直趋燕、蓟,则襄樊之师,将不攻而自解。且备叙海舶所经,凡州郡县邑,下至巨洋别岛,难易远近,历历可据以行。宋终莫能用。及后朱瑄、张清献海运之利,而所由海道,视履祥先所上书,咫尺无异者,然后人服其精确。德祐初,以迪功郎、史馆编校起之,辞弗就。宋将改物,所在盗起,履祥屏居金华山中。平居独处,终日俨然;至与物接,则盎然和怿。训迪后学,谆切无倦,而尤笃于分义。有故人子坐事,母子分配为隶,不相知者十年,履祥倾赀营购,卒赎以完;其子后贵,履祥终不自言,相见.劳问辛苦而已。履祥尝谓司马文正公光作《资治通鉴》,秘书丞刘恕为《外纪》,以记前事,不本于经,而信百家之说,是非谬于圣人,不足以传信。乃以《尚书》为主,下及《诗》《礼》《春秋》,旁采旧史诸子,表年系事,断自唐尧以下,接于《通鉴》之前,勒为一书,名曰《通鉴前编》。凡所引.书,辄加训释,以裁正其义,多儒先所未发。(节选自《元史·金履祥传》)题目: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知向濂洛之学知:知道.B.造诣益邃邃:精深.C.履祥倾赀营购赀:钱财.D.勒为一书勒:汇编.解析:选A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A项,联系语境可以看出“向”是动词“崇尚”,那么“知”就应该是动词,故应该为“知识方面”,因此该项错误。B项,“益”修饰“邃”,且作“造诣”的谓语,联系“深邃”等词语可推断出邃为“精深”之义,正确。C项,“赀”可联系“敛赀财以送其行”句,推断C项正确。D项,“勒”原为“镌刻”,此处引申为“编纂、汇编”。此题难度较大,要多借助语境来判断。参考译文:金履祥,字吉父,是婺州兰溪县人。金履祥少时聪敏明睿,父亲和兄长稍微教授给他一点文字,他就能默记背诵。等到长大以后,他更加自我鞭策激励。等到他壮年之后,知识方面崇尚周 敦颐、程颐、程颢的理学,师事同郡王柏,随从王柏向何基请教。何基则是师学于黄榦,而黄榦是朱熹亲传弟子。从此他的讲习更加谨密,学术造诣越发精深。当时宋朝的国势已经到了无法挽回的境地,金履祥于是断绝了进取功名的念头。但是他身怀经世济民的韬略,也不忍心立刻就遗忘这世间生活。恰逢襄樊的蒙古军队一天天地逼近,宋朝的官兵坐看祸乱发生却不敢援救,金履祥于是进献牵制敌人乘虚而击的策略,请求派大量兵力从海道直奔燕、蓟二州,那么襄樊的蒙古军队,将会不攻而自破。并且详细地叙述海船途经的地方,凡是州郡县邑,下到大洋孤岛,难易远近,都标记得清清楚楚,可以根据他的策略来前行。宋朝当权者最终没能采用他的谋略。等到后来朱瑄、张清献上海运的好处,而他们所经由的海道,跟金履祥先前所呈献的奏疏相比,没有一点不同的地方,这样后人才敬服他的谋划精确。德祐初年,朝廷以迪功郎、史馆编校起任金履祥,他推辞没有就任。宋朝快要改朝换代了,他居住的地方盗贼蜂起,金履祥就隐居在金华山中。平时单独居处,整天严肃庄重;至于和人交往,则(热情)洋溢和乐喜悦。教导启迪后辈学子,真诚恳切不知疲倦,尤其在道义上特别执着。有个老朋友的儿子因事犯罪,母子被官府发配成了奴隶,十年不能互通信息,金履祥倾尽钱财营救他们,终于将他们赎出来,家人团聚;那人的儿子后来富贵显达了,金履样始终没有说起这件事,见面(只是)问候辛苦罢了。金履祥曾经说司马光写了《资治通鉴》,秘书丞刘恕为他写了《外纪》,来记述前朝的旧事,不从经书上探求,却相信百家的学说,这和圣人的看法是相违背的,不值得流传、相信。于是(履祥)就以《尚书》为主,向下涉及《诗经》《礼记》《春秋》,采用旧史诸子的观点,用表梳理年代大事,从唐尧开始,到《资治通鉴》的前面,收集汇编为一本书,名字叫《通鉴前编》。凡是引用的书籍,总是加上注解,用来裁断订正它们的意义,有许多先儒所没有阐发的(内容)。[技法汇总]如何准确判断动词用作名词1.从句法关系看,一个句子中经常是一个动词出现在主语、状语之后作谓语,那么,如果在谓语动词前或后又出现了第二个动词,且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事物的意义时,即可判断第二个动词活用成了名词。如:“追亡逐北,流血漂橹”中的“亡”为动词用作名词,意思是“败逃的人”。2.从动词的位置看,当某一动词出现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来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又受“其”“之”等词语修饰限制,使之具有了名词的特点,即判断该动词活用作了名词。如:“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中的“见”处在了句子的主语的位置,前面又受“其”的修饰,则为动词用作名词,意思是“见到的景象(也越奇特)”。 (一)王安石游褒禅山回来之后,心里总觉得不快,始终难以拂去心中的遗憾。他不想过多责备他人,却悔恨自己缺乏主见,随着出来,没有欣赏到奇伟、瑰怪的洞中奇观。(二)半个月后,安石、安上、安国在一起小聚,谈及此事都悔恨莫[佳作赏析]及。安国说:“没有走到洞的尽头,实为一大憾事。”于是兄弟三作者在原文基础上,人商量决定再游褒禅山。因为王回、君圭二人前次游山打了退堂鼓,大胆改写,推陈出新,此次不再约他们同游。赋予原人物新的思第二日,风和日丽,天朗气清,是出游的好日子。于是兄弟三维、新的言行,围绕人备足干粮、清水和火把,精神抖擞,兴致勃勃地再次向褒禅山进着再游褒禅山一事,发。揭示了“态度决定一进入山洞后,三人边进边谈论,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越感觉切”的主题。另外作到山洞的神秘。他们互相鼓励,喊着“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号者还巧妙引用彭端淑子前行。《为学》中的名句,片刻,来到上次退出的地方小憩,三人感慨万千,安上说:“天并借鉴了他的结尾技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安法,画龙点睛,令人石也说:“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非有志者不回味深思。能至也。”一刻钟后,兄弟三人继续前行,相互搀扶,借着昏暗的灯光,向洞内摸索前进。又前行数十步,山洞右折,乱石嶙峋,举步维艰,洞壁上留名的、刻字的已经寥寥无几,且寒气逼人。又行数十步,洞陡然变窄,三人只好猫腰前行。又行几十步,洞中豁然开朗,宽敞了许多。绕洞环行,发现已经无路可走。细细观赏:钟乳石倒挂,美轮美奂;用石头叩击岩壁,铿锵有声,雄浑处似洪钟,细微处似流水;洞底散布着许多奇形怪状的石头,有的似牛形,有的像羊形,还有一块石头,更像长啸的骏马,鲜活欲奔⋯⋯安石三人不停地变换着位置,沉醉在洞中奇景中,流连忘返, 嘘叹不已。忽有一支火把熄灭,他们方才想起需要返程。于是借着火光,慢慢地摸索着向洞外走去。天色将晚,三人站在洞口,满脸惬意。虽说每个人的身上都有一些划伤,但他们因终于到了褒禅山的尽头,看到了罕见的洞中奇景而高兴。(三)几日后,安石恰好遇到君圭、王回,就情不自禁地把再游褒禅山的经历告诉他俩,王回听完后面露惭色,感慨良久,说:“做事情要想成功,关键是要有个正确的态度,因为态度决定一切。”(时间:40分钟分值:56分)一、文言基础专练(25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有碑仆道,其文漫灭漫:全都.B.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穷:穷尽,走到尽头.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相:帮助,辅助.D.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悲:叹惜.解析:选AA项,漫:模糊。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A.良乃入,具告沛公.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B.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C.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D.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解析:选DA项,动词,“在”的意思/副词,于是,就;B项,连词,而且/表转折,却;C项,助词,无义/代词,指自己;D项,均为介词,“因为”的意思。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C.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解析:选CA项,“所以”表“⋯⋯的缘故”;B项,“非常”是“不同寻常”的意思;C项,“所谓”,“所说的”,与现代汉语同;D项,“至于”是“到⋯⋯”的意思。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B.其下平旷,有泉侧出.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D.火尚足以明也.解析:选AA项,形容词,“奇特”;B项,名词作状语,“从旁边”;C项,形容词作名词,“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D项,形容词作动词,“照明”。5.下列各句中,与示例句式一致的一项是()示例: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A.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B.有志矣,不随以止也C.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D.然力足以至焉解析:选CC项与示例的句式都是判断句。A项,状语后置句,现代语序为“古人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之观”;B项,省略句,“随”后省略“之”。D项,省略句,“焉”后省略“而不至”。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5分)译文:(2)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5分)译文:参考答案:(1)我也后悔自己跟从他(出来),以致不能尽情享受那游览的快乐。(2)这就是今天治学的人不可以不深入地思考并且谨慎地选取的缘故了。二、阅读理解专练(19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游桂林诸山记[多学一点](清)袁枚1.“余寓太守署中”中的“寓”,凡山离城辄远,惟桂林诸山离城独近。余寓是名词作动词,解释为居住。①②太守署中,晡食后即于于焉而游。先登独秀峰,2.“晡食后即于于焉而游”中的历三百六级诣其巅,一城烟火如绘。北下至风洞,“于于”的意思是行动悠然自得的样子;.望七星岩,如七穹龟团伏地上。“焉”解释为形容词词尾,⋯⋯的样子。次日过普陀,到栖霞寺。山万仞壁立,旁有3.“如七穹龟团伏地上”在句式上③洞,道人秉火导入。初尚明,已而沉黑窅渺。以省略了介词“于”,为状语后置句。可译石为天,以沙为地,以深壑为池,以悬崖为幔,为(远望七星岩)如七只龟背隆起的大龟以石脚插地为柱,以横石牵挂为栋梁。未入时土聚在一起趴在地上。人先以八十余色目列单见示如狮驼龙象鱼网僧磬4.“以横石牵挂为栋梁”中的“牵之属虽附会亦颇有因至东方亮则洞尽可出矣计行挂”为古今异义词,解释为牵拉、勾连。二里余,俾昼作夜,倘持火者不继,或堵洞口,5.“率类是矣”中的“率”应解释.如三良殉穆公之葬,永陷坎窞中,非再开辟不见为大概。白日。吁,其危哉!所云亮处者,望东首正白。6.“改险为平”中的“险”是形容.开门趋往扪之,竟是绝壁。方知日光从西罅穿入,词用作名词,解释为险要的地方。反映壁上作亮,非门也。世有自谓明于理、行乎7.“但欠啼耳”中的“但”解释为义,而终身面墙者,率类是矣。只是。次日往南熏亭。堤柳阴翳,山溪远萦绕,改8.“突然而起”中的“突然”属于险为平,别为一格。古今异义词,解释为高耸的样子。又次日游木龙洞。洞甚狭,无火不能入。垂9.“下足喻其多且怪也”中的④石乳如莲房半烂,又似郁肉漏脯,离离可摘。疑“喻”解释为比喻。人有心腹肾肠,山亦如之。再至刘仙岩,登阁望10.“得毋西粤所产人物,亦皆孤峭斗鸡山,两翅展奋,但欠啼耳。腰有洞,空透如自喜,独成一家者乎?”中的“得毋⋯⋯一轮明月。乎?”是固定句式。本句可译为莫非西粤大抵桂林之山,多穴,多窍,多耸拔,多剑出生的人物,也都是孤高自赏,自成一家穿虫齿。前无来龙,后无去踪,突然而起,戛然吗?而止,西南无朋,东北丧偶,较他处山尤奇。余11.“虑其忘,故咏以诗”中的从东粤来,过阳朔,所见山业已应接不暇,单者,“虑”解释为担心。复者,丰者,杀者,揖让者,角斗者,绵延者,⑤斩绝者,虽奇鸧九首、獾疏一角,不足喻其多且怪也。得毋西粤所产人物,亦皆孤峭自喜,独成一家者乎?记丙辰余在金中丞署中,偶一出游,其时年 少,不省山水之乐。今隔五十年而重来,一丘一.壑,动生感慨,矧诸山之可喜可愕者哉?虑其忘,故咏以诗;虑未详,故又足以记。[注]①晡食:晚餐。②于于:行动悠然自得的样子。③窅(yǎo)渺:深远广袤。④郁肉漏脯:不新鲜或腐败的肉。⑤斩绝:陡峭壁立,犹如被刀斩过一样。7.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历三百六级诣其巅诣:达到.B.计行二里余,俾昼作夜俾:使.C.吁,其危哉危:高.D.其时年少,不省山水之乐省:明白.解析:选CC项,危:危险。8.对文中画波浪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未入时/土人先以八十余色目列单见示/如狮/驼/龙/象/鱼网/僧磬之属/虽附会亦颇有因/至东方亮/则洞尽可出矣/B.未入/时土人先以八十余色目/列单见示如狮/驼/龙/象/鱼网/僧磬之属/虽附会/亦颇有因至/东方亮则洞尽可出矣/C.未入时/土人先以八十余色目列单/见示/如狮/驼/龙/象/鱼网/僧磬之属/虽附/会亦颇有因/至东方/亮则洞尽可出矣/D.未入时土人先以八十余/色目列单见示/如狮/驼/龙/象/鱼网/僧磬之属/虽附会亦颇有因至/东方亮/则洞尽可出矣/解析:选A“⋯⋯时候”一般充当句首状语,其后往往为逗号,据此排除B、D两项;据前面“如⋯⋯”语境,可知是将自然景观“附会”为某些事物形象,“附会”间不可断开,故C项不正确。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桂林的山与其他地方不同,这里的山离城近,奇峰罗列,耸拔陡峭,诡异多姿,山多溶 洞,迷幻绮丽。B.作者抓住桂林山水特点,以写栖霞山洞为主,附带描写其他景点,随手刻画,下语不多而得山水之神髓。C.作者在记叙与描写中穿插着议论,与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诗传达的理趣是相同的。D.文章结尾补叙五十年前游览桂林的经历,以年少时不识山水之乐,衬托今天对自然的深刻感悟。解析:选CC项,作者在文中传达的理趣是“貌似明白了事理,而事实上并没有真正弄明白”,这与苏轼传达的理趣不同。10.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世有自谓明于理、行乎义,而终身面墙者,率类是矣。(5分)译文:(2)得毋西粤所产人物,亦皆孤峭自喜,独成一家者乎?(5分)译文:参考答案:(1)世上有以为自己明白道理、行为合乎礼仪的,但一辈子面对着墙壁的人,大概就是这种情况。(2)莫非西粤出生的人物,也都是孤高自赏,自成一家吗?参考译文:凡是山,总是离城市较远,唯独桂林那些山峰离城市较近。我居住在太守的官署中,晚饭后,就悠然自得地游山。先攀登独秀峰,登三百六十级台阶,到达山顶,俯视城中,一城炊烟袅袅,灯火闪烁,如同画中一样。从北面下山到达风洞,远望七星岩如七只龟背隆起的大龟聚在一起趴在地上。第二天,经过普陀山,到达栖霞寺。万仞高山如墙壁那样陡立,旁边有个山洞,僧人手持火把领着进去。开始洞里还算明亮,不久就黑沉沉的一片,给人以幽深的感觉。这洞上面是岩石,下面是沙土,深沟里是水池,以悬崖为帐幕,石柱的根部插在地下,横放着的石头互相拉着搭着像是房子的栋梁。还没有进洞时,当地人就拿出列有八十余种洞中的岩石的名目单子给我看,如狮、驼、龙、象、渔网、僧磬之类,虽然是附会,但也有一定的道理。到了洞的东头,方才见到光亮,也就是到了洞的尽头,可以出洞了。算起来大约走了二里路。把白天变成了黑夜,假使持火把的人没有跟着或是堵住洞口,那么游人就如三贤臣为秦穆公殉葬一样,永远陷在洞穴里,除非再开辟,否则永远不见太阳。呀,真危险啊!所说的亮的地方,向东头望去,正发亮,赶紧朝“门”走过去,用手一摸,竟然是绝壁。才知道日光从西边的石缝中穿入,映照在石壁上发亮,不是门。世上有以为自己明白道理、行为合乎礼仪的,但一辈子面对着墙壁的人,大概就是这种 情况。第三天,往南熏亭游览,那里堤上绿柳成荫,青山淡远,回旋环绕,景致改险峻为平和,别具一格。最后一天,游览木龙洞。洞口甚是狭窄,没有火把照明,就无法入洞,洞内的钟乳石有的像半开的莲蓬,有的又像溃烂的肉脯,在那里一行行挂着,似乎随手可摘。就像人有心腹肾肠,山大概也是如此。再到刘仙岩,登阁眺望斗鸡山,斗鸡山就像展翅奋飞的雄鸡,只是不会鸣叫罢了。山腰中有山洞,空明透亮如一轮明月。大凡桂林的山,都有许多岩溶洞穴,高耸挺拔,像剑和野兽的牙齿一样锋利。又如神龙,看不到起点和终点,有的拔地而起,有的陡峭壁立,周围没有和它一样的山,比起其他山很有独特之处,我从东粤过来,经过阳朔,山的奇异变化多端让我应接不暇,有单个耸立的,有并峙的,有形态丰满的,有瘦削的,有似揖让行礼的,有像角斗的,有绵延相连的,有像用刀切的,尽管奇鸧有九个头,獾只有一只角,也不足以比喻桂林山峦数量多而且怪异。莫非西粤出生的人物,也都是孤高自赏,自成一家吗?记得丙辰年,我在金中丞的官署中,偶尔出去游览,当时年轻,尚不明白山水之中的乐趣。如今隔了五十年重新来到桂林,一座山丘,一条沟谷,动不动就让自己生出感慨,何况桂林的那些山让人喜爱,令人惊讶呢?我担心忘记了这里的山川美景,就写诗歌来吟咏;又担心记叙不详细,所以又写成游记来补充。三、语言表达专练(12分)11.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阐释了“志”“力”“物”这三个方面的重要性,请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造三个句子,形象地揭示这三个条件的作用。(3分)志:力:物:参考答案:(志)是引导轮船航行的灯塔,有了灯塔的指引,才能到达理想的彼岸;(力)是牵引巨轮前进的发动机,没有强劲的动力,巨轮就会搁浅;(物)是照亮人类前进道路的火把,失去了它的光亮,人们就会迷路。12.(全国乙卷)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我们曾说,中学生初学文言文时__①__不要依赖译文。__②__并不是说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绝对不去参看译文。其实,__③__肯动脑筋,__④__不盲目机械地看待译文,__⑤__,只要译文不是太差,看看译文也无妨。有时候把译文跟注释对照起来揣摩学习,__⑥__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方法。①②③④⑤⑥ A/这如果而且那么也B最好当然一旦/而且就C一定也如果并且因此/D尽量/因为进而所以仍解析:选A本题考查的是考生正确使用关联词、副词等虚词的能力。要分析句间的关系和前后关联词的搭配。第②处是针对前一处而言,故使用指示代词“这”。第③处是表示假设,第④处和第③处构成递进关系,第⑤处与第③处的“如果”搭配使用的关联词是“那么”。依据这样的方式分析即可。13.下图表示的是人从婴儿期到青年期人际交往发展变化的趋势,请据此总结出其发展变化的三条规律。(6分)(1);(2);(3)。解析:对图表基本内容进行概述时要忠实于图表,不要想象或虚构。本题要求概括发展变化的规律,那就要看图中数据线的变化情况了。答案一般使用主谓句陈述。参考答案:(1)人与父母的交往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少(2)人与同伴的交往随年龄的增长而快速增加(3)人与教师的交往在小学中年级以前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多,之后则维持比率基本不变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