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语文专题10游褒禅山记第01课时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作者简介王安石,北宋著名的、、,字,号。曾积极参与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运动。他的作品有《王临川集》,集子的命名是因为,人称他王荆公,是因,称他王文公,是因,列宁称他是。初中我们学过他的文章。2.给下列加线的字注音。无物以相()之盖音谬()也窈()然长乐王回深父()何可胜()道也哉瑰()怪咎()其欲出者3.翻译下列句子并体会句式特点。(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而卒葬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有碑仆道。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政治改革家思想家文学家介甫半山他是江西临川人晚年曾封荆国公因死后谥号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答司马谏议书》。2.xiàngmiùyǎofǔshèngguījiù3.(1)译文: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山脚下盖房子定居。句式:状语后置句。状语“于其址”置于“舍”后。
(2)译文:死后葬(在)那里。句式:省略句。“葬”后省略介词“于”。(3)译文: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掸院,就是慧褒的弟子在慧褒墓旁盖的守墓的屋舍。句式:判断句。“……者,……也”式的判断句,“者”表停顿,“也”表判断。(4)译文:有块石碑倒(在)路旁。句式:省略句。“仆”后省略介词“于”。1.作者在第一段是如何介绍褒禅山的?为什么要这样介绍?先说明褒禅山命名的由来,然后,辨释“花山”之“花“乃“华实”之“华”的误读。记叙的景物由禅院到华山洞,再到仆碑,反映了游览的行踪。这样介绍的原因:首先,全段以山名起始,以考证山名为归依,在内容上与题目环环相扣;其次,体现作者高度严谨的治学精神,为下文议论埋下伏笔。2.作者在第二段详写了什么?略写了什么?有哪些对比?有什么作用?略写前洞,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特点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运用的对比有:(1)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幽深对比;(2)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来而记之者已少”“其至又加少”对比;(3)“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相比;(4)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比。作用:为下面的议论作铺垫。1.下列词语中加线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庐冢(zhǒnɡ)仆道(pū)舍于其址(shè)弄巧成拙(zhuō)B.瑰怪(ɡuī)荆杞(jǐ)何可胜道(shēnɡ)岿然不动(kuī)C.女娲(wā)窈然(yǎo)半嗔半喜(zhēn)一曝十寒(pù)
D.忖度(cǔn)褊小(piān)王回深父(fǔ)矢志不渝(yú)2.下列对画线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而卒葬之卒:去世B.盖予所至盖:大概C.方是时方:正当D.既其出既:既然3.下列与例句的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B.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C.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D.此余之所得也4.下列各句中,画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徽州有很多古朴宁静的村落,她们遗世独立,展现着婉约细腻的美,让人们的心更静、更净。B.多位医药行业人士反映,药品的超高利润在业内绝非个别现象,一些用于治疗肺炎、胃炎的常用药品,从出厂到医院零售的中间利润超过400%,让人叹为观止。C.清明三天假、端午小长假将以往集中在“五一”出游的人们“分流”成三部分,所以今年“五一”中途旅游、市内游平分秋色。
D.我们对秦陵开展现代意义上的考古调查已经有四十多年,多次震惊中外的考古大发现只是冰山一角,大量珍宝还深藏地下。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于漪老师是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先行者,她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形成的独特而高超的授课艺术,为不少聆听过她讲课的师生所折服。B.企业改革的号角已经吹响,面对这样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需要创业的勇气和创新的锐气。C.中国和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发达国家和最大发展中国家,两国关系稳定发展本身就是对世界和平稳定的重大贡献。D.“微博”这种网络社交工具的广泛使用,加快了信息流通的速度和质量,促进了中国公民社会的发展。6.下列对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庐陵萧君圭君玉”中“庐陵”是籍贯,“萧”是姓,“君”是对人的尊称,“圭”是名,“君玉”是字。B.“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中,前一个“某”指日期,后一个“某”代王安石的名,“临川”是籍贯。C.“长乐王回深父”中“长乐”是籍贯,“王”是姓,“回”是名,“深父”是字。D.“安国平父、安上纯父”中“安国、安上”是名,“平父、纯父”是字。7.请你根据上下文,补足横线上的句子。
早在近一千年前,改革家王安石被宋神宗拜为丞相,推行新法,遭保守派反对,还被罢了官。不久再度出山,恢复相位。他虽身处官场,但常生退隐之念,对世态看得颇为透彻。一次,宋神宗于元宵夜赐宴相国寺,观看优伶演出,出席的宾客都甚为欢欣,王安石触景生情,当即吟了一首小诗:“诸优戏场中,一贵复一贱。心知本相同,所以无欣怨。”这首诗虽是看戏的感想,揭示的却是人生大舞台的真相。演员在戏剧中,可以扮演富贵者,也可以扮演贫贱者;在现实生活的戏台上,富贵者也可能落魄变穷,贫贱者也可能转而变富。正因如此,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超脱,这份情操,是值得世人学习的。(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B.C.
D.2.对下列句中画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①褒禅山亦谓之华山②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③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④距其院东五里A.两个“之”字相同,两个“其”字不同。B.两个“之”字相同,两个“其”字相同。C.两个“之”字不同,两个“其”字相同。D.两个“之”字不同,两个“其”字不同。3.对“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一句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那碑上面的文字被磨平了,只有从它残存的字还可以辨认出“花山”的名称。B.那碑上面的文字被磨平了,只有那些深刻着的碑文还可以辨认出“花山”的名称。C.那上面的碑文已经模糊不清,只有从它残存的字还可以辨认出“花山”的名称。D.那上面的碑文已经模糊不清,只有那些深刻着的碑文还可以辨认出“花山”的名称。4.下列对褒禅山名称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褒禅山应该叫“华山”,“花山”是错误的称呼。B.褒禅山被慧褒和尚称为“华山”,所以人们也这样称呼它。C.褒禅山被称为“华山”,是因为有一个华山洞。D.褒禅山先后被称为“花山”“华山”,在当时被称为褒禅山。(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父益,都官员外郎。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友生曾巩携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擢进士上第,签书淮南判官。旧制,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否。再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通判舒州。文彦博为相,荐安石恬退,乞不次进用,以激奔竞之风。
寻召试馆职,不就。修荐为谏官,以祖母年高辞。修以其须禄养言于朝,用为群牧判官,请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入为度支判官,时嘉祐三年也。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辨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愿监苟且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者也。”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终神宗世不复召。(选自《宋史》,有删改)1.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起堤堰,决陂塘决:疏浚B.后安石当国当:掌管C.众不能诎诎:通“屈”,使屈服D.人言不足恤恤:体恤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B.C.D.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安石记忆力超群,文思非常敏捷,写的文章非常精妙,而且口才非常好,在辩论时常常旁征博引,把对手说得心服口服。B.王安石任签书淮南判官期满后,并没有像其他官员一样,按照惯例进献文章要求考试馆阁职务,这表现了他特立独行的性格。
C.王安石任地方官时就采用把官谷借贷给百姓、百姓秋后加息偿还等方法,积累了许多变法的经验,这体现了王安石务实的工作作风。D.王安石很早就有变法的思想,他在当政后就推行变法,变法虽遭到了朝廷中许多官员的反对,但这并没有动摇他变法的决心。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友生曾巩携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2)乞不次进用,以激奔竞之风。(3)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1.A【解析】B项,“杞”应读qǐ;C项,“嗔”应读chēn;D项,“褊”应读biǎn。2.D【解析】“既”是“已经”的意思。3.A【解析】本题考查判断文言句式的能力。A项,状语后置句;其余三项与例句均为判断句。4.B5.B【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A项,不合逻辑。应该为“她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形成的独特而高超的授课艺术,折服了不少聆听过她讲课的师生”。C项,语序不当,“最大发展中国家”应放在“最大发达国家”前面。D项,搭配不当,动词“加快”和宾语“质量”不搭配。6.A【解析】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A项,“君圭”应是名。
7.示例:王安石在位高权重之时,并不欣喜在隐退山林之时,亦不怨恨(一)1.C2.A【解析】两个“之”都是代词,“它”。③句中的“其”是代词,“它的”;④句中的“其”是指示代词,“那”。3.C【解析】“漫灭”是“模糊不清”的意思,翻译成“磨平”就没有后面的“文字”了。“文”指“碑上残存的文字”。4.D【解析】A项,“‘花山’是错误的称呼”错,原文的意思是它原来的名字叫“花山”。B项,“被慧褒和尚称为‘华山’”错,是人们把读音弄错了才称它为“华山”。C项,因果关系颠倒,华山洞是因“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二)1.D【解析】恤:忧虑。2.D【解析】A项,前者为介词,译为“给”;后者为动词,译为“亲附、亲近”;B项,两者都是介词,前者译为“向”,后者译为“在”;C项,前者为介词,译为“因为”;后者为表修饰的连词;D项,两者都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3.A【解析】“把对手说得心服口服”在文中找不到依据,原文只有“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辨博济其说”的信息。4.(1)他的朋友曾巩把他的文章带给欧阳修看,欧阳修为他播扬美名。
(2)(文彦博)请求越级提拔任用(王安石),以此来抨击追逐名利的不良风气。(3)陛下难道能够长久地把上天赐予的幸运作为经常的事情,却没有万一出现祸患的忧虑吗?【参考译文】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父亲王益,任都官员外郎。王安石小时候喜欢读书,而且看过一次就终身不忘。他写文章时下笔如飞,开始时好像写得很随便,完成后,看过的人都赞叹他文章的精妙。他的朋友曾巩把他的文章带给欧阳修看,欧阳修为他播扬美名。王安石考中进士,被选为上等,出任签书淮南判官。按以前的制度,任职期满允许进献文章要求考试馆阁职务,唯独王安石没有这样做。又调任鄞县知县,修筑堤堰,疏浚陂塘,使水陆交通变得方便;把谷借贷给百姓,(百姓)秋后加些利息来偿还,使官仓的谷能够陈谷换新粮,鄞县的百姓都认为很方便。后来任舒州通判。当时文彦博做宰相,向朝廷推荐王安石,说他淡泊名利,安于退让,请求越级提拔任用(王安石),以此来抨击追逐名利的不良风气。不久朝廷召他考试馆阁职务,他不肯参加。欧阳修推荐他做谏官,他以祖母年事已高为理由而推辞。欧阳修把王安石需要俸禄养家的情况向朝廷说明了,朝廷任命他为群牧判官,他请求担任常州知州。调任提点江东刑狱,又进京担任度支判官,当时是宋仁宗嘉祐三年。王安石评议问题高深新奇,善于雄辩和旁征博引,以此来自圆其说,敢于坚持按自己的意见办事,慷慨激昂,有矫正世事、改变传统陋习的志向。于是向宋仁宗上万言书,认为:“
当今天下的财力一天比一天困乏,风俗一天比一天败坏,问题在于不知法度,不效法先王的政令。效法先王的政令,在于效法先王政令的精神。只要效法先王政令的精神,那么我们推行的改革,就不至于惊扰天下人的视听,也不至于使天下舆论哗然,并且本来就符合先王的政令。依靠天下的人力物力来创造天下的财富,征收天下的财富来供天下人消费,自古以来的太平盛世,不曾因为财富不足而使国家出现祸患,出现祸患是因为治理天下的财富不得其法。居官任职的人的才能已经不足,而平民百姓之中又缺少可用的人才,国家的托付,疆域的保护,陛下难道能够长久地把上天赐予的幸运作为经常的事情,却没有万一出现祸患的忧虑吗?希望陛下能够明察朝政中苟且因循的弊端,明文诏令大臣,逐渐采取措施,革除这些弊端以适应当前的世事变化。我的这些议论,是那些沉溺在颓靡习俗中的人不会说的,而且那些议论的人还会认为这是迂腐而不切实际的老生常谈。”后来王安石掌管国家,他所安排的,大体上都是按照这份万言书来的。王安石性格固执,遇事不管对与错,都坚持自己的意见,执意不肯改变。到讨论变法时,在朝百官都持不能变法的意见,王安石陈述儒家经义,提出自己的主张,辩论起来动不动就是好几百字,大家都驳不倒他。他甚至说“天灾不足以畏惧,祖宗不足以效法,人们的议论不足以忧虑”。朝廷内外老成持重的人几乎都被王安石解除官职了,他大量起用自己门下浮浅慧黠的年轻人。王安石当了很长时间的宰相,因为旱灾而引退,等到再担任宰相,只过了一年多就被罢免了,直到神宗朝结束,也没有再被召回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