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本溪满族自治县高级中学高中语文 第10课《游褒禅山记》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加入VIP免费下载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课题游褒禅山记设计教师授课教师时间课型新授课课时5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1.了解关于“记”的文学常识;2.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3.理清文章写作思路,学习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4.学习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二、过程和方法反复体味文中的语言,提高语言感受能力;认真分析文章,深入理解文中包含情感和道理。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作者“深思慎取”“尽吾志”的思想,明白其借鉴意义。重点难点重点: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背诵课文。难点:因事说理的游记——思想的深刻,艺术手法的独特。教法教具教学过程设计教材处理师生活动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二、目标定向:1、了解关于“记”的文学常识;2、了解王安石的生平经历和思想,做到知人论世。3、在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分析文章结构。三、自学指导(一)、背景材料关于“记”:“记”,是古代的一种散文文体。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一:游记类。可以写景,可以状物,还可以抒情议论。如等。学案导学:教师导入(2分钟)确定目标(1分钟)教学过程设计教材处理师生活动二:笔记文。如等。三:碑记。刻在石碑上记述人物生平事迹的,如。四:传记。可分为历史传记(又称)和文学传记。前者记实成分居多,如。后者虚构成分多些,如等。(二)、作者及背景: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晚号半山,谥“文”。曾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北宋临川县人。中国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改革家。在文学上,他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反对北宋初年浮靡的文风,主张文章“务为有补于世”。他的诗文多为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说理与修辞,善于用典故,风格遒劲有力,警辟精绝,也有情韵深婉的作品。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在政治上,他推行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著有《临川先生文集》。本文背景:《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三十四岁时(1054年)从舒州判通任上辞职,在回家的路上游览了此山,三个月后以追记的形式写下此文。虽然是游记,但却是借记述游山来说理。王安石此事生发开去,讲出一番求学问、做事业的道理,并辨证地提出了“物”、“志”、“力”的关系。这篇文章以其所表现出的深邃的思想、高远的知趣、坚毅的品格给后人以有益的启示。五、解惑答疑全文分三部分,每一部分的内容要点是什么?(一)第一部分(1、2自然段)记叙:褒禅山的来历和登山游览的过程。(二) 第二部分(3、4自然段)议论:抒发自己的感悟和体会。(三)第三部分(5自然段)交代同游者的籍贯、姓名和作记时间。六、总结升华学生阅读背景材料,筛选重要信息,记忆。(5分钟)教师出示课件以填空的形式考察学生常识记忆情况(2分钟)学生听读课文,注明字音。(6分钟)游褒禅山记4 教学过程设计教材处理师生活动第二、三课时一、导入新课:二、目标定向:1、解读具体课文内容,背诵第三段。2、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人生哲理,并能谈谈自己的体会。三、自学指导合作探究:(一)课文分析1.阅读第一自然段⑴“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哪一个是本名?哪一个是别名?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明确:华山褒禅山“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此前不叫褒禅山;“有碑仆道……曰‘花山’”——可见“花山”是古名,“花”后来讹音为“华”。  ⑵梳理本段的行文结构。明确:不是本名——别名由来及证明——华山洞名由来——从仆碑看出本名——指出音谬2.阅读第二自然段⑴后洞的特点是什么?深处情形怎样?明确:后洞的特点“窈”“寒”“深”,洞的深处情形是“愈深”“愈难”“愈奇”。⑵游洞后作者的情感是怎样的?这样写有何作用?明确:“悔”(“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结束记游,为下文抒发议论做铺垫。3.阅读第三自然段分析本段的说理过程。①“于是余有叹焉”——“于是”承上,“叹”启下,由叙事过渡到议论。  ②“古人……无不在也”——意在颂古人博大精深,为下文立论根据。  ③“夫夷以近……则至者少”——照应前洞、后洞。“而世之奇伟……在于险远”——照应上文“其见愈奇”。“而人之所罕至焉”——照应上文“则其至又加少矣”。“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从事实推出结论,为下文“尽吾志”张本。  ④“有志矣……不能至也”——点出“力”,照应上文“余之力尚足以入”。  ⑤“有志与力……不能至也”——点出“物以相之”,照应上文“火尚足以明也”。  ⑥“然力足以至……讥之乎”——用推理导出最重要的结论小组讨论互助学习(10分钟)学生展示成果教师引导归纳(6分钟)师生小结(2分钟)4 教学过程设计教材处理师生活动(即本文主旨),作者正意只在“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这句话上。前有反衬,后有反问,语势节节上升。  ⑦“此余之所得也”——总收一笔。  小结:第一层(开头到“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从“求思之深而无不在”导出立志的重要性;第二层(“有志矣”到段末)阐述“尽吾志”的观点。  〔提示〕这一段逻辑性很强,作者的推理过程明显,行文又处处跟前一段相照应。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强调朗读。这是本文思想内容的重点,也要求背诵的段落。4.阅读第四自然段作者由“仆碑”联想到了什么?得出了怎样的结论?明确:联想到了“古书”“谬其传”。“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5.略读第5自然段。  古代游记在文末列出同游者姓名,几乎成为一种定式,同学们过去已经见过的哪篇文章是这样的?说说运用这种定式有什么好处。明确:《小石潭记》  ①古代游记大多是借山水、景物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在文章主体部分中不出现同游者姓名;即便在记游踪时不能不涉及同游者,也只用泛称,如本文中的“四人”“怠而欲出者”“或”等。②这样写可以节省许多笔墨,使行文简练。 三、总结升华第四、五课时一、导入新课二、目标定向:1、归纳本文的文言知识。熟练背诵课文,翻译重点句子。二、整合文言知识: 实词乃:1.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是,判断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竟然3.良乃人,具告沛公于是4.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才学生当堂测试师讲解(5分钟)学案导学:教师导入(2分钟)目标定向导学:(1分钟)学生讨论互助学习(6分钟)教学过程设计教材处理师生活动道:1.有碑仆道道路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3.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主张4.何可胜道也哉动词,说5.策之不以其道规律方法盖:1.日初出大如车盖盖子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3.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超过4.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大概文:1.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碑文2.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3.属予作文以记之文章4.文过饰非掩饰然:1.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如此这样2.吴广以为然对正确3.有穴窈然…的样子4.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然而相:1.无物以相之帮助2.操托名汉相宰相3.卒相与欢互相4.嬉戏莫相忘我虚词其:1.问其深洞穴2.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那些3.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洞穴4.盖其又深洞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学案(2分钟)学生讨论互助学习展示答案(9分钟)4 教学过程设计教材处理师生活动5.则其至又加少矣那些6.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也自己以:1.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因为2.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名之也因为3.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向往 4.火尚足以明也用来5.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用来 词类活用:1.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词作动词命名2.始舍于于其址 名词作动词定居 3.有泉侧出名词作状语从侧面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形容词作动词走到尽头5.则其至又加少矣。动词作名词到达的人6.火尚足以明也。形容词作名词照亮照明7.其进欲难,而其见欲奇。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色8.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形容词作名词险远的地方9.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名词作动词说出判断句式: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2.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3.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音谬也。4.此余之所得也。5.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学案(2分钟)教师提示背诵思路,学生试着背诵第3段(8分钟)4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