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五学案:第四单元 第17课 游褒禅山记 Word版含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18版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五学案:第四单元 第17课 游褒禅山记 Word版含答案

ID:1147134

大小:48.3 KB

页数:11页

时间:2022-06-09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17课游褒禅山记预读先学一一读文本内容,学基础知常识If语言知识积累1.词语理解(1)通假字长乐王回深父:通—,■(2)—词多义[有碑仆道:■何可胜道也哉:■①道<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I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其文漫灭:.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②文<温文尔雅:■I文过饰非:③常[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④然[有穴窈然:I然视其左右:(3)古今异义①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古义: 今义:程度副词,十分、极。①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古义: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②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古义:今义:数词。③而卒葬之古义:今义:“士兵”或“完毕”。(4)虚词归纳「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①乃V■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今其智乃反不能及:■I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既其出:■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②其]其下平旷「其孰能讥之乎:■I其后名之曰褒禅:「险以远,则至者少:①以q由山以上五六里:.无物以相之:■1.词类活用(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1)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2)火尚足以明也:■(3)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4)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5)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6)则其至又加少矣:■⑼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1.特殊句式(1)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2)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3)有志矣,不随以止也:(4)有碑仆道:(5)然力足以至焉:(6)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2.语句翻译⑴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译文:(2)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译文:(1)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译文:5.名言警句文本名句(1)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⑵而I比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3)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作者课外名句(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洲》(2)折得一枝香在手,人间应未有。——《甘:t歌》(3)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登飞来峰》(4)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阔送青来。——《书湖阴先生壁二首•其一》(5)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半山春晚即事》文本常识积累1.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临川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官至宰相,主张改革变法。作品有《临川先生文集》。2.背景展7F本文写于至和元年即公元1054年。当年4月,王安石从舒州(今安徽潜山县)通判任上辞职,在冋家探亲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同年7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王安石是主张变法的,青年时他就有志于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但他也认识到,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必将遇到重重阻碍,要成功,“志、力、物”缺一不可,但“物”与“力”不可强求,我们能做的只有“尽吾志”。“尽吾志”思想正是王安石后來百折不挠地实行变法的思想基础,也是他文章应“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思想的具体体现。3.文体知识记“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來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精读研析——读课文题点,析思路叨答案H整体感知1.脉络梳理 记叙游山洞议论If理1.初读感知 游前•洞与后洞的情形有何不同?请根据提示填写下面表格中空缺的内容。课堂互动前洞后洞地势游人所至所见所感1.结合课文内容,分析作者游褒禅山得到了哪些启示。[探究点拨]根据课文内容,作者游山而引发感慨的地方有二:(1)游华山洞未能深入后洞,(2)山名的读音以讹传讹。因此,“启示”也应由这两点而来。答:2.作者在文中是怎样阐述“志”、“力”、“物”三者之间的关系的?答:延伸探究读完本文后,你会发现记叙游洞的内容和游览后感悟的篇幅各占一半,请说说作者这样布局有怎样的好处。答:多读厚积——读索材美文,积索芥捉技能IT素材运用1•课本素材【点击文本】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运用示例】“路漫漫其修远兮”,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首先要有“志”,其次要有“力”,再次要有“物”。坚定的志向、不断的艰苦努力再加上一定的物质条件,三者有机结合,才能完成对理想的追求。然而很多人由于“力”不足而导致半途而废,空留余叹。方仲永的平庸,江淹的才尽,均在“力”上造成了欠缺。“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不管前方有多大的风霜雪雨,路途上布满多少荆棘坎坷,都要奋然前行。2.课外素材北大教授钱理群告别学术界不久前,北大教授钱理群在一篇文章里宣布了自己的“告别”——他将告别学术界。而一直与年轻人为伍、为师的他,同时也宣布自己跟青年的关系结束了。他这样写道:“对'60后'、'70后'我有点理解,'80后'多少有点理解,对'90后'我完全不理解。所以我再也不能扮演教师的角色,我必须结束。最好是沉默地观察他们。”【阅读感悟】钱老师的话的意思应该不是看不起“90后”等年轻人,而是说要做教师,就必须了解你的学生,你不了解你的学生就做不好教师,我觉得我越来越不了解现在的学生了,我没有把他们研究懂,所以我就没有能力教好他们,所以我就不敢再教他们,再做他们的老师就必然是不负责任的。引申开来,就是我们做什么工作,必须对所做的工作,对自己的工作对象要深入了解,才能做好。钱老表示要沉默地观察年青人,这可能是为师的极高境界。【请你思考】你觉得该素材能运用到哪类话题文章屮?美文深读作文命题:态度决定一切。再游褒禅山(-)①王安石游褒禅山回来之后,心里总觉得不快,始终难以拂去心中的遗憾。虽不想过多责备他人,也悔恨自己缺乏主见,随着出来,没有欣赏到奇伟、瑰怪的洞中奇观。(1)(二)②半个月后,安石、安上、安国在一起小聚,谈及此事都悔恨莫及。安国说:“没有走到洞的尽头,实为一大憾事。”于是兄弟三人商量决定再游褒禅山。因为王回、君圭二人前次游山打了退堂鼓,此次不再约他们同游。③第二日,风和日丽,天朗气淸,是出游的好日子。于是兄弟三人备足干粮、淸水和火把,精神抖擞,兴致勃勃地再次向褒禅山进发。 ①进入山洞后,三人边进边谈论,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越感觉到山洞的神秘。他们互相鼓励,喊着“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号子前行。②片刻,来到上次退出的地方小憩,三人感慨万千,安上说:“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安石也说:“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匹,非有志者不能至也。”(2)③一刻钟后,兄弟三人继续前行,相互搀扶,借着昏暗的灯光,向洞內摸索前进。④又前行数十步,山洞右折,乱石嶙峋,举步维艰,洞壁上留名的、刻字的已经寥寥无几,且寒气逼人。又行数十步,洞陡然变窄,三人只好猫腰前行。又行几十步,洞中豁然开朗,宽敞了许多。绕洞环行,发现已经无路可走。细细观赏:钟乳石倒挂,美轮美奂;用石头叩击岩壁,铿锵有声,雄浑处似洪钟,细微处似流水;洞底散布着许多奇形怪状的石头2有的似牛形丄有的像羊吆还有一块石茫更像长啸的骏屯鲜活欲奔……(3)⑤安石三人不停地变换着位置,沉醉在洞中奇景中,流连忘返,嘘叹不已。⑥忽有一支火把熄灭,他们方才想起需要返程。于是借着火光,慢慢地摸索着向洞外走去。⑦天色将晚,三人站在洞口,满脸惬意。虽说每个人的身上都有一些划伤,但他们因终于到了褒禅山的尽头,看到了罕见的洞中奇景而高兴。(三)⑪几日后,安石恰好遇到君圭、王回,就情不自禁地把再游褒禅山的经历告诉他俩,王回听完后面露惭色,感慨良久说:“做事情要想成功,关键是要有个正确的态度,因为态度决岌二扭。“”(4)【思悟要点】核心亮点:依托课文,小节呈现。(1)第①段在内容上起什么作用?提示承接课文情节,链接作文命题,为后文续写过渡。提醒选用原文之人,关联原文之事。照应题目。(2)借故事屮人物之口,言经典名言名句,这样写有什么妙处?提示言简意赅,富有文采,增强文章的说服力;符合记叙文的文体特征要求。(3)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提示具体详细刻画了原文中“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的奇妙景象,既照应了原文,又增加了新的意境,写出了“再游褒禅山”的收获与惊喜。(4)王回的话在文屮起怎样的作用? 提示回扣写作话题,突出文章主旨。借当局者之口说出,更能让人信服,比直接抒写议论更能让读者深思回味。 答案精析语言知识积累1.(1)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2)①名词,道路/动词,说/名词,原因、缘由/名词,道义/名词,道理②名词,文字/名词,文章/形容词,文雅/动词,掩盖③形容词,平常、寻常/副词,常常④形容词词尾,“……的样子”/连词,然而(3)①不平凡。②求学的人,读书人。③十分之一。④“终于”或“死”。(4)①为、是,表判断/副词,相当于"才7转折副词,相当于“却”/副词,就②助词,无实义/人称代词,相当于“它”“他”/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7人称代词,表领属关系,“它的”/表反诘语气的副词,相当于"难道7指示代词,“这”③连词,而且/和"上"连用,表方位/连词,来2.(1)名词用作动词,居住(2)名词用作动词,命名(3)形容词用作动词,尽,达到尽头(4)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5)形容词用作名词,艰险遥远的地方(6)谬,形容词用作动词,弄错;传,动词用作名词,流传的文字(7)形容词用作动词,尽情享受(8)动词用作名词,到的人(9)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昏惑3.(1)判断句,“……也”(2)判断句,“……者也”(3)省略句,“不随(之)以止也”(4)省略句,“有碑仆(于)道”(5)省略句,“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6)介词结构后置,“于其址始舍”4.⑴现在读“华”字,读音与“华实”的“华”相同,大概是把音读错了的缘故。(2)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益,是因为古人思考探求得非常深刻、周密的缘故。(3)1比上的奇妙雄伟、瑰丽奇特、不平凡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整体感知前洞后洞地势平旷窈然游人游者甚众游者少所至“余所至”之浅“好游者”所至深 所见进洞时“其见愈奇”出洞不得极夫游之乐所感欣喜懊悔课堂互动1.(1)面对艰难险阻,只有具备“志”“力”“物”三者,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2)为学应该“深思而慎取”,倡导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求实的精神。2.作者在文屮提出三个“不能至”:“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这三个“不能至”表达了三层意思,提出了达到目的的三个必要条件:“志”“力”“物”。即必须有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坚强意志,再应有足够的力量,还要具备可资凭借的物质条件,只有具备“志”“力”和可以辅助的“物”这三者,才能达到预期的境地。在提出“志”这个条件时,用两个否定词构成双重否定,强调“有志”;在提出“力”和“物”这两个条件时,又分别把“有志”作为基本前提,也强调了“有志”。这就揭示了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在这三个条件中,“志”是最根本的。“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即使未达到目的,也可以于己无悔,不为人讥。这便是作者游览华山的心得体会,它具有十分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延伸探究本文是一篇游记,而又不同于一般的描写山川风物的游记,本文重在因事说理,以说理为目的,记游的内容只是说理的材料和依据。因此本文的阅读重点在游山后的感悟上。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