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积累与运用1.下面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庐冢(zhǒng) 何可胜(shèng)道 漫(màn)灭B.盖音谬(miù)也窈(yǎo)然懈怠(dài)C.安上纯父(fù)无物以相(xiàng)之孰(shú)能D.咎(jiū)其欲出者瑰(guī)怪罕(hǎn)至解析 A项,胜shēng;C项,父fǔ;D项,咎jiù。答案 B2.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拥:持,拿。B.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夷:平坦。C.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观:观点。D.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尽情享受。解析 C项,观:景象。答案 C3.对下列加点词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3分)①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②至于颠覆,理固宜然。③不出,火且尽。④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A.①和②的“然”相同,③和④的“且”不同B.①和②的“然”不同,③和④的“且”相同C.①和②的“然”相同,③和④的“且”也相同D.①和②的“然”不同,③和④的“且”也不同解析 ①……的样子;②这样;③将要;④尚且。答案 D
阅读与鉴赏一、课内精读阅读下列语段,完成4~8题。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4.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于是余有叹焉 叹:叹息。B.而人之所罕至焉罕:极少。C.夫夷以近夷:平安。D.其孰能讥之乎孰:怎么。解析 A.感慨;C.平坦;D.谁,哪一个。答案 B5.下列句中与“非常之观”的“观”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A.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C.因得观所谓石钟者D.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解析 B.景象,ACD为动词,观看,观察。答案 B6.下列加点的“之”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3分)①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②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③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④而人之所罕至焉⑤褒之庐冢也⑥遂与之俱出⑦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⑧何厌之有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B.①④/②⑤/③⑥/⑦⑧C.①⑤/②③/④⑦/⑥⑧D.①⑦/②⑤/③④/⑥⑧解析 ①④句中的“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②⑤句中“之”为结构助词,相当于“的”;③⑥句中“之”做代词,指“他们”;⑦⑧句中“之”为宾语提前的标志。答案 B7.选出对这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3分)A.作者认为尽了自己的努力却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问心无愧了。B.本文第一段阐述了要到险远之处,能看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需要有志、力、物三个条件,缺一不可。C.作者特别强调“志”——志向、意志,这和他后来百折不挠地推行新法的精神是一致的。D.本文作者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深刻地揭示了对人生、事业的追求,也需要有坚定的志向的道理。解析 D.未采用托物言志。答案 D8.翻译下面三个句子。(10分)(1)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3分)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到了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外物来帮助他,也不能达到目的地。(2)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难道谁还能讥笑他吗?(3)这就是治学的人不能不深思熟虑和谨慎择取的原因。二、课外拓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尚志斋说虞 集亦尝观于射乎?正鹄①者,射者之所志也。于是良尔弓,直尔矢,养尔气,畜尔力,正尔身,守尔法,而临之。挽必圆,视必审,发必决,求中乎正鹄而已矣。正鹄之不立,则无专一之趣向,则虽有善器、强力,茫茫然将安所施哉?况乎弛焉以嬉,嫚焉以发,初无定的,亦不期于必中者,其君子绝之,不与为偶,以其无志也。善为学者,苟知此说,其亦可以少警矣乎?夫学者之欲至于圣贤,犹射者之求中夫正鹄也。不以圣贤为准的②而学者,是不立正鹄而射者也。志无定向,则泛滥茫洋无所底止。其不为妄人者几希!此立志之最先者也。既有定向,则求所以至之之道焉,尤非有志者不能也。是故从师、取友,读书、穷理,皆求至之事也。于是平居无事之时,此志未尝慢也;应事接物之际,此志未尝乱也;安逸顺适,志不为丧;患难忧戚,志不为慑;必求达吾之欲至而后已。此立志始终不可谕者也。是故志苟立矣,虽至于圣人可也。昔人有言曰:“有志者,事竟成。”又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此之谓也。志苟不立,虽细微之事,犹无可成之理,况为学之大乎!昔者夫子以生知天纵之资,其始学也,犹必曰志,况吾党小子之至愚极困者乎?其不可不以尚志为至要至急也,审矣。今大司寇之上士浚仪黄君之善教子也,和而有制,严而不离。尝遣济也受业于予。济也请题其斋居以自励,因为书“尚志”二字以赠之。他日暂还其乡,又来求说。援笔书所欲言,不觉其烦也。济也,尚思立志乎哉。【注】①正鹄:靶心。②准的:标准。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挽必圆,视必审 审:仔细。B.此立志始终不可谕者也谕:超过。C.患难忧戚,志不为慑慑:屈服,改变。D.况吾党小子之至愚极困者乎?党:同类。解析 谕:通“渝”,改变。答案 B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A.①因为书“尚志”二字以赠之②作《师说》以贻之B.①则求所以至之之道焉 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C.①此立志之最先者也 ②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D.①援笔书所欲言 ②若属皆且为所虏解析 A项①②两个“以”均是表目的的连词,“来”。B项①是助词,表语气;②是兼词,“在那里”。C项①是助词,表判断;②是助词,用于句中,表示语气略顿或延缓。D项①所字结构;②表被动。答案 A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阐述志向的必要性或重要性的一组是( )(3分)①正鹄之不立,则无专一之趣向,则虽有善器、强力,茫茫然将安所施哉?②志无定向,则泛滥茫洋无所底止。③是故从师、取友,读书、穷理,皆求至之事也。④是故志苟立矣,虽至于圣人可也。⑤志苟不立,虽细微之事,犹无可成之理。⑥济也,尚思立志乎哉A.①②③ B.③④⑥ C.①④⑤ D.②⑤⑥解析 ③阐明了实现目标的途径,⑥是作者对黄济的劝告。答案 C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开头用射箭作比喻,是为了形象地说明立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读者对“立志”这个问题有明确的认识。
B.作者认为“善为学者”的志是以圣贤为准的,向圣贤学习,为学者才能走上正途,因此,确立目标是成功的首要条件。C.最后一段拓开一笔,写自己为黄济也“书‘尚志’二字赠之”和“援笔书所欲言,不觉其烦”,旨在强调“善教”的重要性。D.文章引譬喻类,正反说理,节奏层次分明,语言极具韵律,将“立志”这一话题阐述得精辟有力。解析 并非强调“善教”的重要性,而是强调“立志”的重要性。答案 C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1分)(1)初无定的,亦不期于必中者,其君子绝之,不与为偶,以其无志也。(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志苟不立,虽细微之事,犹无可成之理,况为学之大乎!(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今大司寇之上士浚仪黄君之善教子也,和而有制,严而不离。(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起初没有固定的目标,也不期望一定能射中的人,君子与他断绝往来,不和他结为朋友,因为他没有志向。(2)如果不立志,即使细小的事,也没有成功的道理,何况做学问这么大的事呢!(3)如今大司寇的上士开封浚仪人黄先生善于教育子女,温和但有规制,严格却没隔阂。【参考译文】(你们)
曾经看过射箭吗?靶心,是射箭的人所确立的目标。于是挑选好你的弓,修直你的箭,蓄养你的精神,积攒你的力量,站正你的身子,遵守射箭的方法,面对箭靶。拉弓一定要拉满,瞄准一定要仔细,发射一定要果断,以求射中靶心罢了。如果靶心没有树立,就没有专一的方向,那么,即使有好的弓箭、强大的力量,也会一片茫然,(箭)要往哪里发射呢?更何况那些放松弓弦来游戏,随意地把箭发射出去,开始没有固定的目标,也不期望一定要射中靶心,这种人,君子是要和他绝交、不和他交朋友的,因为他没有目标。善于学习的人,如果知道这个道理,大概能够稍微有些警惕了吧!求学的人要想达到圣贤的境界,就像射箭的人追求射中靶心一样。不以圣贤作为目标而学习的人,这就是不设置靶心而射箭的人。志向(如果)没有确定,就像在茫茫无际的大海上漂浮不知抵达的地方(或不知要到达哪里)。这种人不沦为荒诞无知的人,大概很少吧!这是立志的最首要因素。已经有了明确的方向,就要追求实现目标的方法了,这尤其是没有志向的人所不能做到的。所以拜师、交友,读书、探究事理,都是实现目标所应做的事情。于是,平时家居没有事情的时候,这份志向不曾懈怠过;处理事情、待人接物的时候,这份志向不曾混乱过;生活安逸,处境顺利的时候,志向不要因之而丧失;身处患境、心情忧郁的时候,志向不因之而屈服,一定要实现自己所追求的目标才罢休。这就是立下志向始终不要改变啊。所以如果立下了志向,即使是想成为圣人也是可以实现的。古人说过:“有志向的人,事业终究会成功。”又说:“用心专一,不分心,就可以聚精会神。”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如果不立志,即使细小的事,也没有成功的道理,何况做学问这么大的事呢!从前孔子凭借天生智慧的资质,他开始求学的时候,还一定要谈到志向,更何况我们这些特别愚昧无知的小人物呢?一定不能不把重视立志作为最重要最紧迫的事情来对待啊,慎重啊。如今大司寇的上士开封浚仪人黄先生善于教育子女,温和但有规制,严格却没隔阂。曾经让他的儿子黄济跟从我学习,黄济也请求我给他的书斋题字来勉励自己,因此我写了“尚志”两个字送给他。有一天他暂时回到家乡,又来请我(就斋名)写一篇说,我提笔写出我想说的话,不感到黄济的要求是烦扰。黄济啊,还是想想(怎么)立志吧。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孟子曰:“规矩,方员之至①
也。圣人,人伦之至也。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不以舜之所以事尧事君,不敬其君者也。不以尧之所以治民治民,贼其民者也。孔子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名之曰‘幽’、‘厉’②。虽孝子慈孙,百世不能改也。《诗》云:‘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此之谓也。”(《离娄上》)【注】①至:极。②幽、厉:谥号名。周幽王、周厉王。14.孟子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说明什么?(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意在说明治国如果实行的不是仁政,就是不仁之政。15.孟子说:“圣人之于民,亦类也。出于其类,拔乎其萃。”(《公孙丑上》)请结合文段中“圣人,人伦之至也”这句话,简要谈谈你的理解。(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圣人大智大德,是人类中最理想的人格,代表着孟子对人格的最高追求,但圣人与一般人之间并不是具有不可逾越的距离(或“圣人其实是从一般人中升华出来的”),平凡人通过自身的努力学习是可以达到圣人的境界的。【参考译文】孟子说:“曲尺、圆规是方、圆的最高标准,圣人是做人的最高标准。要做国君,就应尽国君之道;要做臣子,就应尽臣子之道,这两者都是效法尧、舜而已。不用舜侍奉尧的方法来侍奉君主,就是不敬奉自己的君主。不用尧治理百姓的方法来治理百姓,就是残虐自己的百姓。孔子说:‘治国之路有两条,行仁政和不行仁政罢了。’残虐自己的百姓太厉害,君主自身就会被杀,国家会灭亡;不太厉害,自身就会危险,国家会削弱。死后被称为‘幽’、‘厉’。即使他有孝顺仁慈的子孙,经百世之后也无法更改。《诗经》上说:‘殷商的鉴戒并不遥远,就在那夏朝统治的时代。’说的就是这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