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读文本游褒禅山记[预习一一夯实基础][知识•梳理]笫1步读准字音一一千言万语总关音褒禅山(bao)庐冢(zhdng)窈然(ydo)•••瑰怪(gui)禅院(chan)谬(miu)•••相(xiang)深父(彷)仆道(pU)•••笫2步识记通假一一奥妙无穷方块字长乐王回深父(“父”通“甫”)第3步一词多义一一看我七十二变「有碑仆道(名词,道路)何可胜道也哉(动词,说、讲)⑴道<•传道受业(名词,道理)■、策之不以英道(名词,正确的方法)极夫游之乐(动词,尽,文屮是尽兴的意思)⑵极■I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副词,至多,最多)■[古人之观于天地(动词,观察、看)(3)观彳•I非常之观(名词,景象)■[不得极夫游之乐(动词,能够)(4)得2•I往往有得(名词,心得,收获)■「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介词,因、由于)无物以相之(连词,用來)险以远(连词,相当于“而”,表示并列关系)由山以上五六里(助词,表方位)■余与卩1|人拥火以入(连词,表示修饰关系)J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连词,表因果,因为)
「距其院东五里(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个”)■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人称代词,相当于“他”“他们”)独其为文犹可识(人称代词,表领属关系,“它的”)而余亦悔其随Z而不得极夫游Z乐也(人称代词,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自己”)其孰能讥之乎(副词,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岂,I难道”)第4步词类活用一一词性变异含义迥(1)始舍于其址(名词作动词)筑舍定居■(2)名之曰“褒禅”(名词作动词)命名(3)而莫能名者(名词作动词)称说,说出(4)有泉侧出(名词作状语)从侧面(5)而其见愈奇(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6)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动词作名词)到的人■(7)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形容词作名词)险远的地方••(8)火尚足以明也(形容词作动词)照明(9)好游者不能穷也(形容词作动词)穷尽,走到头■(10)后世之谬其传(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错■第5步古今异义一一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非常之观••古义:不寻常、非同一般,是两个词。今义:表程度的副词,十分,很。(2)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古义:十分之-今义:数字“十一”。(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Z也••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4)于是余有叹焉••古义:是两个词。于,介词,对;是,代词,这件事。
今义:合用为一个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第6步文言句式一一特殊句式多留意(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判断句)译文: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的弟子在他墓旁建的守墓的房舍。(2)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曽,往往有得。(状语后置句)
译文:古人对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观察的时候,往往有心得。(3)有碑仆道。(省略句,“仆”后省略介词“于”)译文:有一块右碑倒(在)路上。(4)此余之所得也。(判断句)译文: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心得。[常识・速览][识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临川(今属江西)人。他“少好读书”,21岁登进士第。仁宗嘉吻三年(1058)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1070年任宰相,推行新法,后因遭到保守派的猛烈抨击,辞去相位,退居江宁,潜心学术研究和诗文创作。主要成就: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探背景]公元1051〜1054年,王安石任舒州(现在安徽省潜山县)通判,1054年(宋仁宗至和元年)四月,辞职回家探亲,与两位朋友和两个弟弟在归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同年七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并抒发了白己的感想。[知常识]I・文学常识记“记”是一种专事记录的文章体式。作为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记”可叙事、写景、状物,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主耍包插碑记、游记、杂记等。碑记是古代一种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游记是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体裁。主要特点是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抒发作者的感情。杂记是古代因事见义、杂写所见所闻不多加议论的散文体裁。II.文化常识(1)古代的人名称谓名字在中国古代是一种姓名文化,它包括“姓、名、字”三部分,各有各的性能和作用。古时婴儿出生三个月后rti父亲取名。名用来区分彼此,字则表示德行,古人都因名取字,名和字间一般有联系,如诸葛亮字孔明,孔明就是很亮的意思;也有反义的,如韩愈字退之,退之就和愈相反。名是阶段性的称呼,等有了字,名就应该避讳。而“字”只是限于古代有身份的人。当大官的死后有谥号。如欧阳修,字永叔,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还有的称官爵名(如王安石又称王荆公),称籍贯(如康有为称康南海)o称字、号、斋名、谥号表示礼貌或尊敬。也有几项同时称的,一般是先官名,次籍贯,
再次姓名,后字。如“庐陵(籍贯)萧(姓)君圭(名)君玉(字)”。(2)浮图,也作“浮屠”“佛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也指和尚、佛塔。(3)阴阳,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我国许多地名与此有关,如“江阴”“淮阴”"汉阳”"汉阴”"华阴”“河阳”等。(4)“唐宋八大家”,王安石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5)年号,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亦可以表示年份)。一般由皇帝发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始创年号为元狩,并追称“元狩”以前年号为“建元”“元光”“元朔”。此后形成制度。历代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订外忧等大事、要事,一般都要更改年号。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儿个。[探究——精研文本][整体・感知]本文作者叙述了他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并借此生发议论,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文脉・梳理]记叙所见(为」?议论做铺垫):洞:I•-碑「的洞:夹以近•游者众II•打后洞:①_议论所感「乜常之观松险址(深化所叙)应当深思慎取「画;・.rgi_i尽志无深思慎取①险以远,至者少②尽志无悔[文本・深读]■自主究一、阅读课文第1〜2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1.下列对第1自然段内容概抵最准确的一项是()A.述说山名的由来,指出山名的错误。B.订正历史错误,为华山正名。C.评述华山真名谬传是由于“其文漫灭”。D.叙述褒禅山真正的名字叫“花山”。A[B、C、D三项概括不全面。]2.以下各组句子屮,全都说明后洞“游历艰难”的一组是()①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②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①入Z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②然视其左右,來而记之者己少③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④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A.①②④B.①③④C.③④⑤D.②③⑥B[②写前洞;⑤写“我”还有力量游历,火把还足够照明;⑥写华山洞命名的原因。]1.下列对1、2自然段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褒禅山又叫华山,唐朝有个叫慧褒的高僧,第一个在华山筑舍定居,死后乂埋在那里,从此,人们就叫华山为褒禅山。B.褒禅山上有前洞和后洞,前洞所在位置平旷,到那里记游的人非常多;后洞曲折幽深,景象奇特,但记游的人却相对较少。C.王安石和朋友一起进入后洞,有一个人因疲倦懈怠不想再游下去,就骗大家说火把快要熄灭了。大家随他一起出洞后,马上就有人后悔了。D.《游褒禅山记》开篇对华山、慧空禅院、仆碑的由來进行考释,不似一般的写景文字,而是具有学者的实证精神。A[“第一个在华山筑舍定居”的说法错误。]二、阅读课文第3〜4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4.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体现作者认为的学者应具备的精神、态度的一项是()①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③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②③⑥①②⑤A.C.②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④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Z,亦不能至也⑤后世之谬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B.①③④D.③⑤⑥[①是说的“古之人”,④不属于“精神、态度”,⑤是作者的感慨。]5.A.下列对第3自然段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作者认为,古人对于天地、山川、鸟兽、虫鱼等的观察,往往都有心得体会,而今人没有,于是抒发“今不如古”的感慨。B.作者认为,如果有志、有力,再加上外物相助,就一定能达到险远之地。C.作者说古人观天地、山川常常有得,作者自己也有所得,古人之得是“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作者之得是“尽吾志”。D.作者以游山作比展开议论,为的是说明怎样才能做到像古人那样探究、思考得广泛而深入。D[A项,作者并非“抒发'今不如古’的感慨”:B项,缺少“而又不随以怠”的条件;C项,“作者之得是'尽吾志'”错误,“求思之深而无不在”是古人有得的原因。]■合作探
6.学了课文,从作者游山洞的经过中我们可以得到怎样的启示?【答案】观点一:作者游后洞时“悔其随Z而不得极夫游Z乐”一事启示我们:不管干什么事,都要有自己的主见,不要人云亦云,过于随众。放弃自己的意愿,不作最大努力而屈从别人,是对自己十分不利的。观点二:从作者讨论的“志”“力”“物”三者的关系上看,我们得到启示:做事情一定要有自己的理想,且必须具备一定的学识能力,同时还要善于借鉴他人经验,善于寻求外部条件的辅助。◊文白.对译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褒禅山也叫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开始在山麓筑屋定居,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口“褒禅”。死后葬在这里;因为这个缘故,从那以后人们称这座山为“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的弟子在慧褒墓旁盖的屋舍。「浮图:梵(fdn)语(古代印度语),咅译,也译作“浮屠”,本意■是佛或佛教徒,这里指和尚。慧褒:唐代高僧。舍:筑舍定居。卒葬之:最终葬在那里。以故:因此,因为这个缘故。名:名词用作动词,命名,称。所谓:所说的。庐冢(zhong):也作“庐墓”,古时为了表示孝顺父母或尊敬师长,在他们死后的服丧期I'可,为守护坟墓而盖的屋舍,叫作“庐冢”。这里指慧褒的弟子在慧褒墓旁盖的庐舍。庐,屋舍。]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冢,坟墓。」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它在华山的南面而这样称呼它。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块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石碑倒在路旁,那上面的碑文已经模糊不清,只有它上面残存文犹可识F1“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的字还可以辨认,是“花山”二字。现在把“华”念作“华实”的“华”者,盖音谬也。“华”,大概是读音错了。「距:距离。华山洞:南宋王象先_《舆地纪胜》屮写作“华阳洞”。看正文下句,也应做“华阳洞”。乃:表示判断,有“为”“是”的意思。阳:古称山的南面为阳。上句“华山洞”,疑应作“华阳洞”。仆:倒。
其文漫灭:碑文模糊、磨灭。文,指碑文。下句“独其为文”的“文”指碑上残存的文字。言:说。盖:承接上文,表示推测,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华山洞下边平坦空旷,有泉水从旁边涌出,题字记游的人很多,所谓“前洞”也。「侧岀:从旁边涌岀。记游:指在这是人们所说矗“前洞”。L洞壁上题写诗文记述游历情况。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顺山而上走五六里,有个洞穴幽深深远,走进洞穴十分寒冷,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览的人也不能走到尽头,人们叫它“后洞”。「窈然:幽深的样子。]余与四人拥火以入,.穷:尽,走到尽头。」我和同游的四个人拿着火把走进去,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进洞越深,前进越困难,然而见到的景象也越奇特。有松劲而欲岀者,曰:“不岀,火且尽懈怠想要退出去的伙伴说:“如果不出去,火把将要烧完拥火:拿着火把。拥’拿’持。遂与之俱出。以:而。怠:懈怠。且:将要。」于是跟他们一起退出洞来。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大约我走到的地方,比起那些喜欢游览的人来说,还不到十分z—,然视其左右,來而记之者己少。然而看那左右的洞壁,来到这里题字记游的已经少了。「盖:句首语气助词,有“大概”的意思。不能十一:不到十分不能,不及,不到。盖其又深,大概洞更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那么到达那里的人就更少了。当决定从洞中退出来的时候,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我的体力还足够继续前进,火把还足够继续照明。我们已经出岀,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洞了,便有人责怪那要求退出来的人,我也后悔自己跟从他们(出来),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加少:更少。方:当,正在。以致不能尽情亨受那游览的乐趣。[是时:指决定从洞屮退出的时候。明:照明,用作动词。既其出:己经出来。出,出来。其,助词。或:有人。咎(jiu):责怪。其:这里指自己。极:尽,这里是尽兴的意思。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对于这种情况,我有感慨了: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
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Z深而无不在也。鸟兽的吋候,往往有心得,因为他们探究、思考得非常深入而且无处不在。「于是:对这种情况。叹:感慨。得:心得,收获。以:因■一为。求思:探究、思考。无不在:没有不探究、思考到的。一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地方平坦,并且路程近,到达的人就多;地热险峻并且路程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到达的人就少。但世上的奇妙雄伟、珍贵奇特、不同寻常的景象,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夫(fd):发常常在那险阻僻远的地方,因而人们很少到达那里,L语词。夷:平坦。以:连词,相当于“而且”。而:表]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顺承。瑰怪:壮丽奇异。观:景象。」所以,没有志向鬲人是不能到达的。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了志向,也不随从别人而中止,然而力量不足,也不能到达。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有了志向和力量,而且又不随从别人而松懈,到了那幽深昏暗、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叫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外力来辅助他,也不能到达。但是力量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足够到达那里(结果却没有到达),在别人看来是可以嘲笑的,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在白己看来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白己的努力却不能到达的人,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就可以没有悔恨了,难道谁还会讥笑他吗?这就是我这次所得也。「随以止:随从(别人)而停止(不前)。至于:到游山的心得。[了……昏惑:迷乱。相(xiang):辅助。力足以至焉:下面省去“而不至”之类的话。意思是力量足以到达那里却没有达到。焉,代词,那里。于人为可讥:在别人(看来)是可以嘲笑的。有悔:有所悔恨_的。其:岂,难道,表反问语气。.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我对于那倒在地上的石碑,又因此叹惜那古代书籍的失传,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后代人弄错了它流传的文字,而没有人能够说明白的情况,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今天治学的人不可不深入思考、谨慎地取之也。「于:我。以:“以之”的省略,因此,由此。悲:选取的纟賦了。[感叹。谬:弄错,使……错。其:指古书。名:
称说,说出。何可胜道:哪里说得完。胜,■尽,完全。学者:治学的人。之:代古人书籍。一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同游的四个人: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四人者:(同游的)我的弟弟安国,字平父;安上,字纯父。L四个人。庐陵:现在江西吉安。萧君圭君玉:萧君圭,字君玉。长乐:现在福建长乐。王回深父(比):王回,字深父,北宋学者。父,通“甫”,至和:宋仁宗的L年号。王某:下文“平父”“纯父”的“父”同。安国平父:王安国,字平父。王安一石的大弟弟。安上纯父:王安上,字纯父。王安石的小弟弟。.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至和元年七月某口,临川人王某记。王安石。古人作文起稿,写到自己的名字,往往只-作“某”,或在某上冠姓,以后眷写时才把姓名写出。一[迁移一一学以致用][写法・借鉴]1.写作特色因事说理,叙议结合本文前面记游山,后面谈道理,因事见理,前面的事和后面的理紧密相扣,把深刻抽象的道理谈得具体生动,浅显易懂。文章一开始介绍褒禅山时,就特别说明''褒禅山亦谓之华山”。记仆碑情况又突出“花山”二字,为后面的议论做铺垫。记游山,不记别的,只记游山洞。前洞略写,指出路近、地平、游者众,为后而议论做铺垫(“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后洞详写,突出路远、奇险、深寒、游者少,和前洞对比,并交代退出情况,为后文议论做了有力的铺垫。2.写法指导写好因事说理文字,关键要处理好事与理的关系。一定是“由此事自然得出此结论”。写作时叙事要简明扼要,论述要精练明确,不能叙事过于烦琐细致,而论述轻描淡写,事与理联系脱钩.3.迁移运用曾经在互联网上“呼风唤雨”、外号“谣翻中国”的网络“水军首领”秦火火(秦志晖),因编造、散布虚假信息,损害他人名誉,被控犯有诽谤罪、寻衅滋事罪,2014年4月11日,在北京朝阳法院接受公开审理。请运用因事说理的方法,以“网络社会不允许无度的自由”为题,对这一事件写一段评论性的文字,不少于400字。【参考示例】网络社会不允许无度的自由从“秦火火”的行为看,他显然把网络当成了法外Z地,置他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于不顾,颠倒黑白,造谣闹事,唯恐天下不乱。“秦火火”被诉上法庭,向社会公众传达出明确的信
息:网络社会也是法治社会,网上的一言一行,同样不能突破法律的底线,否则将面临法律的严惩。自rti是网络与生俱来的特点,但它也会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成为他们谋取私利与伤人的利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真正的自由须以不伤害他人和社会为前提,如果人人只顾自己的自由表达却罔顾他人利益,则每个人都可能沦为自由的受害者。“秦火火”肆无忌惮地造谣传谣,被不明真相的网友追捧,看似过了两年“不可一世”的风光日子,结果却是害人害己。他的所作所为让互联网蒙羞,也让那些被欺骗、渴望真相和正义的网民感到失望和愤怒。网络社会有边界才有自由,有底线才有空间。要营造一个健康有序的网络坏境,法律不能缺位。想要充分享受网络的便利和自由,守法自律不可或缺。[素材・应用]1.课内素材百折不挠,勇于进取宏伟奇丽、不同寻常的风光,常常在艰险深远的地方。不是有志向、有魄力、有主见、能坚持,并得到一定外界条件帮助的人,是不可能到达的。本文展示了王安石志在“非常之观”的胸襟抱负和不随流俗、不避险远的追求精神,“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他这种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使他后來“意行直前,敢当天下大事”,成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应用角度】这则材料适用于“成才的条件”“目标与现实”“贵在坚持”“人贵有志”等相关话题作文中。2.精彩应用旅行途中,风景美或不美,游客应该自己亲自去体验,而不应依赖于他人的评说。人生也是如此,美景需要自己去发现,因为经历过,所以才无憾无悔。正如《阿廿正传》中的那段经典台词:妈妈说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块的味道如何。别人的评价都只是一种参考,不亲自打开尝一尝,永远都不知道其中的甘苦。这不禁让我想起了游褒禅山的王安石。他在未尽全力探寻到奇景的遗憾中结束了那一游,带给了他不断地思索和深深的反省,从而得出“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这一感慨。王安石游褒禅山得出的感慨,何尝不是游客们登山的内心所在,又何尝不是我们生活的一面镜子呢?(选自湖北高考满分作文《人生如登山》)[佳作・领悟]
导读:在《游褒禅山记》中,作者对“志”“力”“物”的思辨,正是对古代读书人的标尺一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阐述和解读;现实中的王安石也践行着这一原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來实现自己的“志”。王安石之死冯伟林我想,作为一个文化人,王安石本该有很多路可走。位极人臣,光宗耀祖,享不尽的荣华富贵;或是做朝廷的御笔,小心翼翼,写些歌功颂徳的文章,他的诗文本来就是一流的;如果“不为五斗米折腰”,那就到桃花源去,青山绿水,男耕女织,天伦Z乐,也是一种选择。①【悟亮点】1.学化用作者化用陶渊明诗词典故,描述了一个闲适惬意的生活画面,为下文书写王安石的选择张本。2.学用词“浅滩”“大海”两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世俗之路和王安石之路的区别,于对比中凸显了王安石精神品质的高贵。3.学整句作者用“锻炼了才干”“韬光养晦”“积蓄力量”三组短语描述王安石在地方做官时的收获,反复用“这十多年”组织整句,句式整齐,语意层进,简洁有力地表现了其“志存高远”的特质。人各有志,有人向往浅滩,有人向往大海②,偏偏王安石是人屮Z龙,••••是热血男儿,是个有性格的文人,对政治的关注,对国家安危的关注,对朝廷命运的关注,一直贯穿到他生命的结束。他甚至耻以文士自名,英文学思想也表现出政治家的色彩,宗旨在于经世致用,重道崇经。的确,他作为政治家、思想家出现在北宋的历史舞台上,两任执政,侣导变法,权倾天下,在当时的地位及对后世的影响,都是历代文人难以望其项背的。王安石的父亲王益,一生只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吏。王益在各地做官,每次都是携带家眷同行。因此,王安石在二十岁以前,便已经到过很多地方,心里装下了茫茫九州。在长江流域,他曾在江西境内的好儿个县住过,并曾到过下游的江宁和扬州等地;在粤江流域,他到过广东的韶州;在黄河流域,他到过京城开封。父亲的官做得辛苦,勤勤恳恳,忙忙碌碌,换来的是频繁的调动。他不愿意像父亲。做官,就应该轰轰烈烈,出人头地;就应该山呼海啸,惊天动地。一个小小的县令,能有什么作为?王安石不读父亲为他准备的书,而是自诸子百家之书,及《难经》《素问》《本草》诸书,无所不读。在阅读儒家经典时,他绝不拘守那些先儒所注,而是通过自己的思考去理解。他不想做俗儒和书呆子,抱定学以致用的目的,决意在政治上做一番大事业。当然,通向成功的道路要靠自己去拼搏。他没有大背景,没有捷径可走。有的是智慧,是天赋,是勤奋。一步一个脚印,总能找到向上的台阶。庆历二年,王安石考中进士,被派往扬州,去做扬州地方行政长官韩琦的幕僚。庆历七年,王安石改任鄭县知县。三年光景,他留下了不少政绩。“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与民,立息以偿,俾新陈相易,兴学校,严保伍,邑人便Z。”(《邵氏闻见录》)随后,被派往舒州做了一任通判,通判期满又被调任开封做群牧司的判官。
进京了,王安石没有丝毫的喜悦。这不是他的目的。那时候,凡是取得高等科名的学士大夫,大都只愿在朝廷上的史馆或秘书省等号称储才之地的机构谋一职事,以期可以比较容易地爬进更高层的统治集团中去。王安石却相反,他总希望能“得因吏事之力,少施其所学”,极愿意到外地州郡做地方官。宰相始于州府,王安石志存高远。他先后十儿次上书请求外任。后來,朝廷终于将他用为常州知州。从县官到州官,王安石总要对他所认为应兴之利和应除之害大力进行一番兴革。只要能造福百姓,他什么都不在乎,什么都敢干。十六七年的地方官经历,在王安石看来是一种财富。这I•多年,他锻炼了才干,贏得了声誉;这十多年,他韬光养晦,增加了人生积累;这十多年,他积蓄力量,等待机会。③嘉祐四年,一场春雨之后,王安石再也坐不住了,他花了三天三夜,向宋仁宗赵祯写了长达万言的《言事书》。这是关于改革的宣言。我想王安石在那个春光明媚的日子里奋笔疾书,38岁的年纪,肯定是踌躇满志,意气风发。是的,时不我待,他不能再等了,这个贫困的国家不能再等了![训练一一落实提升]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52662024]【导学号:(有碑仆道仆:倒A.Q褒之庐冢也庐冢:庐,庐舍,指墓旁的屋舍;.冢,坟墓(其文漫灭文:碑上残存的文字B••[有穴窈然窈然:幽深的样子••(有皋而欲出者怠:穷困咎其欲出者咎:责怪■[夫夷以近夷:铲平[)••[火尚足以明也明:照明■A[B项,文:碑文。C项,怠:懈怠。D项,夷:平坦。]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A••[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B••[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J以臬求思Z深而无不在也c,〔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J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Z不存■A[A项,两个“乃”字意义和用法相同,副词,都表示判断。B项,连词,表递进;连词,表转折。C项,代词,他们,指古人;代词,指自己。D项,代词,代褒禅山;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A.余之力尚足以入••B.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C.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A[A项,足以:古今义均为“足足可以”。B项,学者:古义为“求学的人”:今义为“有学问的人”。C项,非常:古义是“不平常的”;今义是“很”。D项,至于:古义是“到达”;今义是“连词”。]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导学号:52662025]A.有泉侧出B.常在于险远••C.则其至又加少矣■D.有志矣,不随以止也■D[A项,侧,名词作状语,从侧面;B项,险远,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C项,动词活用作名词,到达的人。]3.对课文三、四两段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以游山作比喻议论,为的是说明怎样才能做到像古人那样探究思考得广泛而且深入。B.文中以景喻物,用“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比喻某种最高成就的境界。而这种境界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的。C.作者说古人观天地、山川等常有心得,作者自己也有心得,作者之得与古人之得是不同的,古人之得是“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作者之得是“尽吾志”。D.我们今天也强调立志,我们所说的“志”与作者的“志”在具体的内容上是不同的,但作者“尽吾志”的精神,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C[作者在文中并没有说出古人有“得”的内容,“求思之深而无不在”是有得的原因;而作者自己的“得”是“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