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1单元山水神韵自读文本游褒禅山记教师用书鲁人版必修2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1单元山水神韵自读文本游褒禅山记教师用书鲁人版必修2

ID:1147176

大小:468.5 KB

页数:12页

时间:2022-06-09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自读文本游褒禅山记[预习——夯实基础][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褒禅山(bāo)  庐冢(zhǒnɡ)窈然(yǎo)瑰怪(ɡuī)  禅院(chán)谬(miù)相(xiànɡ)  深父(fǔ)仆道(pū)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长乐王回深父(“父”通“甫”)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道(2)极(3)观(4)得(5)以(6)其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始舍于其址(名词作动词)筑舍定居(2)名之曰“褒禅”(名词作动词)命名(3)而莫能名者(名词作动词)称说,说出(4)有泉侧出(名词作状语)从侧面(5)而其见愈奇(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6)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动词作名词)到的人(7)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形容词作名词)险远的地方(8)火尚足以明也(形容词作动词)照明 (9)好游者不能穷也(形容词作动词)穷尽,走到头(10)后世之谬其传(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错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非常之观古义:不寻常、非同一般,是两个词。今义:表程度的副词,十分,很。(2)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古义:十分之一。今义:数字“十一”。(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4)于是余有叹焉古义:是两个词。于,介词,对;是,代词,这件事。今义:合用为一个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第6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判断句)译文: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的弟子在他墓旁建的守墓的房舍。(2)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状语后置句)译文:古人对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观察的时候,往往有心得。(3)有碑仆道。(省略句,“仆”后省略介词“于”)译文:有一块石碑倒(在)路上。(4)此余之所得也。(判断句)译文: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心得。[常识·速览]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临川(今属江西)人。他“少好读书”,21岁登进士第。仁宗嘉岉三年(1058)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1070年任宰相,推行新法,后因遭到保守派的猛烈抨击,辞去相位,退居江宁,潜心学术研究和诗文创作。主要成就: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公元1051~1054年,王安石任舒州(现在安徽省潜山县)通判,1054年(宋仁宗至和元年)四月,辞职回家探亲,与两位朋友和两个弟弟在归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同年七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想。 Ⅰ.文学常识记“记”是一种专事记录的文章体式。作为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记”可叙事、写景、状物,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主要包括碑记、游记、杂记等。碑记是古代一种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游记是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体裁。主要特点是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抒发作者的感情。杂记是古代因事见义、杂写所见所闻不多加议论的散文体裁。Ⅱ.文化常识(1)古代的人名称谓名字在中国古代是一种姓名文化,它包括“姓、名、字”三部分,各有各的性能和作用。古时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取名。名用来区分彼此,字则表示德行,古人都因名取字,名和字间一般有联系,如诸葛亮字孔明,孔明就是很亮的意思;也有反义的,如韩愈字退之,退之就和愈相反。名是阶段性的称呼,等有了字,名就应该避讳。而“字”只是限于古代有身份的人。当大官的死后有谥号。如欧阳修,字永叔,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还有的称官爵名(如王安石又称王荆公),称籍贯(如康有为称康南海)。称字、号、斋名、谥号表示礼貌或尊敬。也有几项同时称的,一般是先官名,次籍贯,再次姓名,后字。如“庐陵(籍贯)萧(姓)君圭(名)君玉(字)”。(2)浮图,也作“浮屠”“佛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也指和尚、佛塔。(3)阴阳,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我国许多地名与此有关,如“江阴”“淮阴”“汉阳”“汉阴”“华阴”“河阳”等。(4)“唐宋八大家”,王安石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5)年号,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亦可以表示年份)。一般由皇帝发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始创年号为元狩,并追称“元狩”以前年号为“建元”“元光”“元朔”。此后形成制度。历代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等大事、要事,一般都要更改年号。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探究——精研文本][整体·感知]本文作者叙述了他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并借此生发议论,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文脉·梳理] ①险以远,至者少 ②尽志无悔[文本·深读]■自主探究··············································································一、阅读课文第1~2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1.下列对第1自然段内容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A.述说山名的由来,指出山名的错误。B.订正历史错误,为华山正名。C.评述华山真名谬传是由于“其文漫灭”。D.叙述褒禅山真正的名字叫“花山”。A [B、C、D三项概括不全面。]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说明后洞“游历艰难”的一组是(  )①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②其下平旷,有泉侧出③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④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⑤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⑥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A.①②④   B.①③④C.③④⑤D.②③⑥B [②写前洞;⑤写“我”还有力量游历,火把还足够照明;⑥写华山洞命名的原因。]3.下列对1、2自然段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褒禅山又叫华山,唐朝有个叫慧褒的高僧,第一个在华山筑舍定居,死后又埋在那里,从此,人们就叫华山为褒禅山。B.褒禅山上有前洞和后洞,前洞所在位置平旷,到那里记游的人非常多;后洞曲折幽深,景象奇特,但记游的人却相对较少。C.王安石和朋友一起进入后洞,有一个人因疲倦懈怠不想再游下去,就骗大家说火把快要熄灭了。大家随他一起出洞后,马上就有人后悔了。D.《游褒禅山记》开篇对华山、慧空禅院、仆碑的由来进行考释,不似一般的写景文字,而是具有学者的实证精神。 A [“第一个在华山筑舍定居”的说法错误。]二、阅读课文第3~4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4.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体现作者认为的学者应具备的精神、态度的一项是(  )①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②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③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④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⑤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A.②③⑥B.①③④C.①②⑤D.③⑤⑥A [①是说的“古之人”,④不属于“精神、态度”,⑤是作者的感慨。]5.下列对第3自然段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古人对于天地、山川、鸟兽、虫鱼等的观察,往往都有心得体会,而今人没有,于是抒发“今不如古”的感慨。B.作者认为,如果有志、有力,再加上外物相助,就一定能达到险远之地。C.作者说古人观天地、山川常常有得,作者自己也有所得,古人之得是“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作者之得是“尽吾志”。D.作者以游山作比展开议论,为的是说明怎样才能做到像古人那样探究、思考得广泛而深入。D [A项,作者并非“抒发‘今不如古’的感慨”;B项,缺少“而又不随以怠”的条件;C项,“作者之得是‘尽吾志’”错误,“求思之深而无不在”是古人有得的原因。]■合作探究···············································································6.学了课文,从作者游山洞的经过中我们可以得到怎样的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观点一:作者游后洞时“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一事启示我们:不管干什么事,都要有自己的主见,不要人云亦云,过于随众。放弃自己的意愿,不作最大努力而屈从别人,是对自己十分不利的。观点二:从作者讨论的“志”“力”“物”三者的关系上看,我们得到启示:做事情一定要有自己的理想,且必须具备一定的学识能力,同时还要善于借鉴他人经验,善于寻求外部条件的辅助。   定居。卒葬之:最终葬在那里。以故:因此,因为这个缘故。   eq\b\lc\[\rc\](\a\vs4\al\co1(盖:句首语气助词,有“大概”的意思。不,能十一:不到十分之一。不能,不及,不到。))         [迁移——学以致用][写法·借鉴]1.写作特色因事说理,叙议结合本文前面记游山,后面谈道理,因事见理,前面的事和后面的理紧密相扣,把深刻抽象的道理谈得具体生动,浅显易懂。文章一开始介绍褒禅山时,就特别说明“褒禅山亦谓之华山”。记仆碑情况又突出“花山”二字,为后面的议论做铺垫。记游山,不记别的,只记游山洞。前洞略写,指出路近、地平、游者众,为后面议论做铺垫(“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后洞详写,突出路远、奇险、深寒、游者少,和前洞对比,并交代退出情况,为后文议论做了有力的铺垫。2.写法指导写好因事说理文字,关键要处理好事与理的关系。一定是“由此事自然得出此结论”。写作时叙事要简明扼要,论述要精练明确,不能叙事过于烦琐细致,而论述轻描淡写,事与理联系脱钩。3.迁移运用曾经在互联网上“呼风唤雨”、外号“谣翻中国”的网络“水军首领”秦火火(秦志晖),因编造、散布虚假信息,损害他人名誉,被控犯有诽谤罪、寻衅滋事罪,2014年4月11日,在北京朝阳法院接受公开审理。请运用因事说理的方法,以“网络社会不允许无度的自由”为题,对这一事件写一段评论性的文字,不少于4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示例】网络社会不允许无度的自由从“秦火火”的行为看,他显然把网络当成了法外之地,置他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于不顾,颠倒黑白,造谣闹事,唯恐天下不乱。“秦火火”被诉上法庭,向社会公众传达出明确的信息:网络社会也是法治社会,网上的一言一行,同样不能突破法律的底线,否则将面临法律的严惩。自由是网络与生俱来的特点,但它也会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成为他们谋取私利与伤人的利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真正的自由须以不伤害他人和社会为前提,如果人人只顾自己的自由表达却罔顾他人利益,则每个人都可能沦为自由的受害者。“秦火火”肆无忌惮地造谣传谣,被不明真相的网友追捧,看似过了两年“不可一世”的风光日子,结果却是害人害己。他的所作所为让互联网蒙羞,也让那些被欺骗、渴望真相和正义的网民感到失望和愤怒。网络社会有边界才有自由,有底线才有空间。要营造一个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法律不能缺位。想要充分享受网络的便利和自由,守法自律不可或缺。[素材·应用]1.课内素材百折不挠,勇于进取宏伟奇丽、不同寻常的风光,常常在艰险深远的地方。不是有志向、有魄力、有主见、能坚持,并得到一定外界条件帮助的人,是不可能到达的。本文展示了王安石志在“非常之观”的胸襟抱负和不随流俗、不避险远的追求精神,“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他这种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使他后来“意行直前,敢当天下大事”,成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应用角度】 这则材料适用于“成才的条件”“目标与现实”“贵在坚持”“人贵有志”等相关话题作文中。2.精彩应用旅行途中,风景美或不美,游客应该自己亲自去体验,而不应依赖于他人的评说。人生也是如此,美景需要自己去发现,因为经历过,所以才无憾无悔。正如《阿甘正传》中的那段经典台词:妈妈说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块的味道如何。别人的评价都只是一种参考,不亲自打开尝一尝,永远都不知道其中的甘苦。这不禁让我想起了游褒禅山的王安石。他在未尽全力探寻到奇景的遗憾中结束了那一游,带给了他不断地思索和深深的反省,从而得出“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这一感慨。王安石游褒禅山得出的感慨,何尝不是游客们登山的内心所在,又何尝不是我们生活的一面镜子呢? (选自湖北高考满分作文《人生如登山》)[佳作·领悟]导读:在《游褒禅山记》中,作者对“志”“力”“物”的思辨,正是对古代读书人的标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阐述和解读;现实中的王安石也践行着这一原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实现自己的“志”。王安石之死冯伟林我想,作为一个文化人,王安石本该有很多路可走。位极人臣,光宗耀祖,享不尽的荣华富贵;或是做朝廷的御笔,小心翼翼,写些歌功颂德的文章,他的诗文本来就是一流的;如果“不为五斗米折腰”,那就到桃花源去,青山绿水,男耕女织,天伦之乐,也是一种选择。①人各有志,有人向往浅滩,有人向往大海②,偏偏王安石是人中之龙,是热血男儿,是个有性格的文人,对政治的关注,对国家安危的关注,对朝廷命运的关注,一直贯穿到他生命的结束。他甚至耻以文士自名,其文学思想也表现出政治家的色彩,宗旨在于经世致用,重道崇经。的确,他作为政治家、思想家出现在北宋的历史舞台上,两任执政,倡导变法,权倾天下,在当时的地位及对后世的影响,都是历代文人难以望其项背的。王安石的父亲王益,一生只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吏。王益在各地做官,每次都是携带家眷同行。因此,王安石在二十岁以前,便已经到过很多地方,心里装下了茫茫九州。在长江流域,他曾在江西境内的好几个县住过,并曾到过下游的江宁和扬州等地;在粤江流域,他到过广东的韶州;在黄河流域,他到过京城开封。父亲的官做得辛苦,勤勤恳恳,忙忙碌碌,换来的是频繁的调动。他不愿意像父亲。做官,就应该轰轰烈烈,出人头地;就应该山呼海啸,惊天动地。一个小小的县令,能有什么作为?王安石不读父亲为他准备的书,而是自诸子百家之书,及《难经》《素问》《本草》诸书,无所不读。在阅读儒家经典时,他绝不拘守那些先儒所注,而是通过自己的思考去理解。他不想做俗儒和书呆子,抱定学以致用的目的,决意在政治上做一番大事业。当然,通向成功的道路要靠自己去拼搏。他没有大背景,没有捷径可走。有的是智慧,是天赋,是勤奋。一步一个脚印,总能找到向上的台阶。庆历二年,王安石考中进士,被派往扬州,去做扬州地方行政长官韩琦的幕僚。庆历七年,王安石改任鄞县知县。三年光景,他留下了不少政绩。“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与民,立息以偿,俾新陈相易,【悟亮点】1.学化用作者化用陶渊明诗词典故,描述了一个闲适惬意的生活画面,为下文书写王安石的选择张本。2.学用词“浅滩”“大海”两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世俗之路和王安石之路的区别,于对比中凸显了王安石精神品质的高贵。3.学整句作者用“锻炼了才干”“韬光养晦”“积蓄力量”三组短语描述王安石在地方做官时的收获,反复用“这十多年”组织整句,句式整齐,语意层进,简洁有力地表现了其“志存高远”的特质。 兴学校,严保伍,邑人便之。”(《邵氏闻见录》)随后,被派往舒州做了一任通判,通判期满又被调任开封做群牧司的判官。进京了,王安石没有丝毫的喜悦。这不是他的目的。那时候,凡是取得高等科名的学士大夫,大都只愿在朝廷上的史馆或秘书省等号称储才之地的机构谋一职事,以期可以比较容易地爬进更高层的统治集团中去。王安石却相反,他总希望能“得因吏事之力,少施其所学”,极愿意到外地州郡做地方官。宰相始于州府,王安石志存高远。他先后十几次上书请求外任。后来,朝廷终于将他用为常州知州。从县官到州官,王安石总要对他所认为应兴之利和应除之害大力进行一番兴革。只要能造福百姓,他什么都不在乎,什么都敢干。十六七年的地方官经历,在王安石看来是一种财富。这十多年,他锻炼了才干,赢得了声誉;这十多年,他韬光养晦,增加了人生积累;这十多年,他积蓄力量,等待机会。③嘉祐四年,一场春雨之后,王安石再也坐不住了,他花了三天三夜,向宋仁宗赵祯写了长达万言的《言事书》。这是关于改革的宣言。我想王安石在那个春光明媚的日子里奋笔疾书,38岁的年纪,肯定是踌躇满志,意气风发。是的,时不我待,他不能再等了,这个贫困的国家不能再等了![训练——落实提升]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导学号:52662024】A.B.C.D.A [B项,文:碑文。C项,怠:懈怠。D项,夷:平坦。]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B.C.D. A [A项,两个“乃”字意义和用法相同,副词,都表示判断。B项,连词,表递进;连词,表转折。C项,代词,他们,指古人;代词,指自己。D项,代词,代褒禅山;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A.余之力尚足以入B.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C.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A [A项,足以:古今义均为“足足可以”。B项,学者:古义为“求学的人”;今义为“有学问的人”。C项,非常:古义是“不平常的”;今义是“很”。D项,至于:古义是“到达”;今义是“连词”。]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导学号:52662025】A.有泉侧出B.常在于险远C.则其至又加少矣D.有志矣,不随以止也D [A项,侧,名词作状语,从侧面;B项,险远,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C项,动词活用作名词,到达的人。]5.对课文三、四两段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以游山作比喻议论,为的是说明怎样才能做到像古人那样探究思考得广泛而且深入。B.文中以景喻物,用“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比喻某种最高成就的境界。而这种境界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的。C.作者说古人观天地、山川等常有心得,作者自己也有心得,作者之得与古人之得是不同的,古人之得是“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作者之得是“尽吾志”。D.我们今天也强调立志,我们所说的“志”与作者的“志”在具体的内容上是不同的,但作者“尽吾志”的精神,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C [作者在文中并没有说出古人有“得”的内容,“求思之深而无不在”是有得的原因;而作者自己的“得”是“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