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宫赋》教学资料汇编
加入VIP免费下载

《阿房宫赋》教学资料汇编

ID:1147432

大小:969.5 KB

页数:102页

时间:2022-06-09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渭流涨腻(zhǎnɡ)  不霁何虹(jì)  骊山(lì)B.妃嫔(bīn)辇来于秦(niǎn)囷囷焉(qūn)C.剽掠其人(piáo)弃掷逦迤(yǐ)锱铢(zī)D.直栏横槛(jiàn)在庾之粟粒(yǔ)管弦呕哑(ǒu)解析: A.“骊”读lí;B.“嫔”读pín;C.“剽”读piāo。答案: D2.下列加点实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A.B.C.D.解析: A.一:统一;数词。B.爱:喜欢;吝啬,吝惜。C.取:动词,拿。D.族:名词,家族;动词,灭族。答案: C3.下列句中加点词含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为(  )A.各抱地势,钩心斗角B.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C.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D.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解析: A.古义:宫室结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今义:指人各用心机,互相排挤。B.古义:金玉珍宝等物。今义:“收藏”是“搜集保存”的意思,“经营”是“筹划并管理、计划或组织”的意思。D.古义:天气冷暖。今义:一个地区的气象情况。答案: C4.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牧(803~852),字牧之,号樊川,唐代著名诗人,为别于杜甫,后人称他为“小杜”,又将他与李商隐并列,称为“小李杜”。B.赋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体裁,讲究字句的整齐和声调的和谐,描写事物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而于结尾部分往往发一点议论,以寄托讽喻之意。C.赋大体上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等几个发展阶段。在晚唐时的古文运动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文赋” ,句式参差,押韵比较随便,重视清新流畅。杜牧的《阿房宫赋》是骈赋。D.《阿房宫赋》骈散结合,借古讽今,具有较强的批判精神。解析: C.《阿房宫赋》是文赋。答案: C阅读下文,完成5~8题。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5.对文中加点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①锱铢:极其贵重的东西 ②南亩:泛指农田 ③九土:即九州,指全国 ④呕哑:难听的音乐 ⑤独夫:孤单的人 ⑥戍卒:指陈胜、吴广等起义者 ⑦楚人:指刘邦 ⑧焦土:指阿房宫被烧毁A.①④⑤⑦        B.②③⑥⑧C.①③⑤⑦D.②④⑥⑦解析: ①“锱铢”极言其细微。④“呕哑”此指乐器弹奏的声音。⑤“独夫”指失去人心、极端孤立的统治者,这里指秦始皇。⑦“楚人”指项羽。答案: B6.下列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B.C.D.解析: D.介词,表比较。A.用在词尾,相当于“然”/助词,啊,了;B.表并列/相当于“以”;C.动词,让/连词,假如。答案: D7.对上述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用比喻句和排比句,极言秦始皇不顾人民死活,残民而自肥,很快失掉了民心。B.第一段还写到了老百姓对于秦的暴政敢怒而不敢言,但最终还是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使秦迅速灭亡。 C.对于秦的灭亡和阿房宫的被烧毁,作者用“可怜焦土”一语寄予了一定的同情。D.第二段作者更进一步指出,六国和秦的灭亡,都是由于内部原因造成的,见解极为深刻。解析: C.没有“同情”之意。答案: C8.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唉!一个人的想法,也是千万人的想法啊。秦始皇喜欢繁华奢侈,六国的人也顾念自己的家。(2)秦统治者来不及哀叹自己,而让后人哀叹他们;后人哀叹他们却又不借鉴他们的教训,也就使更后来的人又为这些后人而哀叹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9~13题。深虑论□方孝孺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欤?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当秦之世灭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变封建而为郡县,方以为兵革可不复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汉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而七国萌篡弑之谋。武、宣以后,稍剖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光武之惩哀、平,魏之惩汉,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而其亡也,盖出于所备之外。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见五代藩镇之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困于敌国。此其人皆有出入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良医之 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岂工于活人而拙于谋子也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夫苟不能自结于天,而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危亡,此理之所必无者,而岂天道哉!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遗其所不疑     遗:忽略B.汉惩秦之孤立惩:惩罚,引申为灭亡C.其于治乱存亡之几几:先兆,预兆D.非智虑之所能周周:考虑周全,动词解析: B.惩:警戒,借鉴。答案: B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B.C.D.解析: C项两个“而”都是连词,表转折,却,但是。A项中“于”,第一个是介词,跟,与;第二个是介词,表被动。B项第一个“之”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第二个是结构助词,的。D项第一个“其”是代词,那些;第二个是代词,他的。答案: C11.以下七句话分成四组,全属于“虑天下者”“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的一组是(  )①变封建而为郡县 ②汉帝起陇亩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 ③大建庶孽而为诸侯,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 ④武、宣以后,稍剖析之而分其势 ⑤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 ⑥见五代藩镇之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 ⑦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A.①②⑤⑥B.③⑤⑥⑦C.②③④⑤D.①④⑤⑥解析: ②说的是汉高祖灭秦的事,并非“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的内容。⑦讲的不是“虑天下者”的内容。答案: D1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经国济世的政论文,通篇紧扣题目“深虑”二字着笔,一气呵成,层次清楚,条理清晰。B.本文首段从理论上剖析“虑天下者”的习惯思维特点及其必然的局限性,表明他们虽然思虑甚详,却每每祸出虑外。 C.第二段通过具体的事例即通过秦、汉、魏、晋、唐、宋的史实,说明要想国家不灭,必须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D.末段用良医、良巫不能谋子的事例引出古圣人“用大德,以结乎天心”的深谋远虑,并以此警戒后世君主。解析: C.第二段通过具体的事例即通过秦、汉、魏、晋、唐、宋等乱出虑外的史实,说明“智不可以谋天”。答案: C1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岂工于活人而拙于谋子也哉?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然而祸乱经常是产生于他们认为不用疑虑而被忽略了的那些方面。(2)好医生的儿子多因病而死;好巫师的儿子多死得怪异。难道好医生好巫师都只善于给别人治病驱邪却不善于给自己的儿子治病驱邪不成?阿房宫赋【教学目标】1、理解本文的主旨与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社会历史状况的关系,以便与《过秦论》进行比较;2、了解赋的写作特点,并了解作者是怎样运用这一文体来表现主旨的;3、学习积累有关的文言知识。【教学安排】3—4课时。【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历史是一面镜子,所以唐太宗说:“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一个朝代的兴和衰,总是有其规律的。杜牧在政治上是密切注视世事的作家,他曾表示自己十分注意历代“治乱兴亡之道”、“古人之长短得失”。他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可见这是一篇讽时刺世之作。文中对历史的回顾,有着现实的用心。杜牧企冀统治者以秦为镜,回心转意。这篇《阿房宫赋》就是他匡世济国的思想的体现。二文体介绍:“赋”是古文中介于韵文和散文的一种文体,到汉代形成一种特定的体裁,讲究铺叙夸张渲染,讲究词藻,还讲究音韵对仗等。三学生自学:1要求学生不看课文注解,通读全文,把不懂的字、词、句标出。然后对照注解再读全文,尚有不懂的地方标出(1)、(2)……序号。(让学生通读课文,大致了解内容,并且有层次地运用已有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借助课本注解、字典进行自学。教师在巡视中发现较普遍的问题作筛选,寻求教学的针对性、集中性和实际性。)2板书补充,学生讨论,教师指导:(1)注音:骊(li)山不霁(ji)何虹妃嫔(pin)媵(ying)嫱(qiang)辇(nian)来于秦尽态极妍(yan)鼎铛(cheng)玉石管弦呕(ou)哑(ya)(2)注解: 不霁何虹:雨(雾)过天晴高低冥迷:幽深杳不知其所之也:深远,不见尽头,不见踪影;到,去齐楚之精英:精华秦爱纷奢:多可怜焦土:可叹(“可怜身上衣正单”——值得同情;“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可爱)(3)词类活用:辇来于秦:名——》状朝歌夜弦:名——》状;名——》动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动——》名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名——》动族秦者秦也:名——》动(使动)廊腰缦回:名——》状后人哀之……而不鉴之:意动(4)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在文中的运用例如:明星影荧荧,开妆镜也戌卒叫,函谷举 (5)完成“思考与练习”四、五3翻译全文(口头练习)四深入理解:1文章开头几个字的用意是什么?点明阿房宫出现的时代背景。因为下文中的妃嫔、珍宝均来自六国,秦始皇的的纷奢骄横,也是因为他灭了六国之后,自以为功高千古,随心所欲造成的,所以这点明时代背景的12个字,是这篇赋的总纲。2这篇赋的写作思路:宫殿的宏伟壮丽(宫中的歌舞之盛)——》宫人宫藏之多(秦人的骄奢)——》骄奢导致灭亡,阿房宫被烧毁——》分析原因,抒发感慨。3文学创作中艺术形象的塑造讲求典型性,本文塑造的形象是阿房宫,这个形象的典型性体现在哪里?(1)是秦始皇骄奢的见证(2)是封建独裁的象征(3)是秦王朝灭亡的标志所以,选取这一形象,用来论秦很是贴切。由于宝历年间正大建宫室,以阿房宫来论今很恰当。而要把这一典型的生活形象变为散文中的艺术形象,就要充分从多个角度对这一形象加以描绘,作者在塑造形象时,充分发挥了“赋”的特点。4试举例分别说明“赋”体的特点:(1)泼墨如云,铺张蹈厉 (2)铺叙有序,环环相扣举例(略)(3)妙于用语,珠圆玉润形式虽华美,令人有目不暇接之感,但却给人以强烈印象,并揭示了历史本质的真实,因而总结的历史经验教训,也能够深入人心。5本文的构思是借古讽今,是议论时政,铺叙描写是议论的铺垫,是必备条件;议论是描写的归宿,是必然之结果。本文因宫而起,缘宫而发。越是写得壮观繁华,后面的议论越是扎实可信。唯其描写笔墨之淋漓、酣畅,议论文字才显恣肆汪洋。历史的回顾,有着现实的用心。最后作者议论,给唐王朝不啻浇了一瓢冷水。文章突出一个“鉴”字,以昔借以讽今,企冀唐统治者更弦易辙,作者到这一步,才揭示了他的写作本意。6比较《过秦论》的写作手法及思想内容:(1)均先铺叙,后议论;(2)均借古鉴今:《过秦论》喻汉朝皇帝,《阿》喻唐朝统治者;(3)《过秦论》作者认为秦忘是“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杜牧认为秦亡是“不爱其人”;(4)《阿》用的是“赋”的形式,《过》也具有浓厚的“赋”的色彩。五、板书设计:写作思路:宫殿——》宫人宫藏——》骄奢而亡——》不爱其人“赋”体特点: (1)泼墨如云铺张扬厉(2)铺叙有序环环相扣(3)妙于用语珠圆玉润一、语段阅读阅读课文3~4段,完成1~4题。1.下列加点的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奈何取之尽锱铢    锱铢:贵重的东西B.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与:跟、和C.独夫之心,日益骄固固:巩固D.戍卒叫,函谷举举:拔,攻占解析:选D。A项,锱铢,古代重量单位,形容极为细微。B项,与,结交,亲附。C项,固,顽固。2.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后人哀之而不鉴之惜其用武而不终也B.奈何取之尽锱铢秦无亡矢遗镞之费C.辇来于秦多于周身之帛缕D.谁得而族灭也其闻道也固先乎吾解析:选A。A项,而,连词,表转折。B项,之,代词,指金玉珠宝/助词,的。C项,于,动词,到/“比……多”的意思。D项,也,用在句末,表示反诘语气/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3.下列句子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戍卒叫,函谷举B.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C.洎牧以谗诛D.不拘于时,学于余解析:选B。A、C、D三项都是被动句,B项为判断句。4.下列各项分析理解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连用排比句,极言秦始皇不顾人民死活和民心向背,残民而自肥,很快失掉了民心。B.文章后两段是议论,彰显谏喻之意——不要荒淫奢靡,重蹈亡秦覆辙,让“后人”哀叹前人的悲剧重演。C.对于秦的灭亡和阿房宫被烧毁,作者用“可怜焦土”一语表达了深沉的感慨。D.秦的暴政,让天下人敢言不敢怒,各级官吏一天天更加骄横顽固,终于导致了秦的灭亡。解析:选D。“敢言不敢怒”应为“不敢言而敢怒”;“各级官吏”应为“秦始皇”。二、语言运用5.(原创)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人类需要温馨的家园,开发商在开发住宅小区时,不仅给小区取一个独特的名字,还会拟一句匠心独具的广告语,如“黄鹤世家——东边古楼西边水,黄鹤飞处是我家”,“城南新居——听城南故事,看城南新居”,“花前树下——春来花香鸟语,福入树下人家”。请你紧扣下面两处楼盘的名称,选择其中一处,就某一方面,拟一条广告语。要求: 使用一种修辞手法,语言简练。(1)华盛新都 (2)江南明珠园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这是语言运用的新题型,有较强的实用性。要求有文采,运用修辞手法,还要与楼盘名相切合。答案:(1)华盛新都——溶入都市繁华的宁静,尽享尊贵生活的从容(对偶)(2)江南明珠园——放眼江南明珠满眼春色,尽收江城两岸十里繁华(夸张)6.依照画线句,续写一句话,要求:与画线句句式一致,语意连贯。读杜牧的诗,像欣赏一件古玩,既有爽目清新的情趣,又有古朴凝重的风貌。我喜欢杜牧,喜欢他诗文中显现的隽永灵秀的情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此题考查句子的仿写。解答时应该深入了解杜牧及其诗作,写出喜欢的理由,并且还要对应画线句前的句子的含意,保持与画线句的句式一致。答案:我喜欢杜牧,喜欢他诗文中流露的忧国忧民的沉思一、基础考查1.下面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贿赂(luò)  骊山(lì)  妃嫔媵嫱(pín)B.摽掠(piāo)逦迤(yǐ)鼎铛玉石(dānɡ)C.呕哑(ōu)囷囷(qūn)直栏横槛(kān)D.雨霁(jì)杳然(yǎo)架梁之椽(chuán)解析:选D。A.赂应读“lù”,骊应读“lí”;B.铛应读“chēnɡ”;C.槛应读“jiàn”。2.下列各组加点字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B.C.D.解析:选B。B.都解释为“这样”;A.①开始,②才;C.①统一,②数词;D.①喜爱,②爱护。3.下列四项中,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盘盘焉,囷囷焉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B.骊山北构而西折谁得而族灭也C.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悲夫!有如此之势D.多于九土之城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解析:选D。都是介词,比。A.第一个,是形容词词尾,表状态,相当于“然”,“……的样子”,第二个,“啊”,句末语气助词。B.第一个,表顺承,连词;第二个,表修饰,连词,C.第一个,指成年男子,这里“独夫”指秦始皇;第二个,语气词,表感叹。4.下列文言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A.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B.洎牧以谗诛C.赵尝五战于秦D.是又在六国下矣解析:选B。B项与例句均为被动句;A、D项为判断句。C.状语后置句。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B.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C.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D.胜负之数,存亡之理解析: 选D。A.一旦,古义:一天之间,形容时间短;今义:不确定的时间,表示有一天。B.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同意、能够。C.经营,古义:指金玉珠宝等物;今义:指筹划、计划或组织。二、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6~8题。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①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②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③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④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6.文中标有①②③④的几个句子,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选D。①②③是总结历史教训,④为劝诫当朝之君。7.对文中加点词语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锱铢:极言贵重的东西。②南亩:泛指农田。③磷磷:形容突出的钉子。④呕哑:难听的音乐。⑤独夫:孤单的人。⑥戍卒:指陈胜、吴广等起义者。⑦楚人:指刘邦。⑧焦土:指阿房宫被烧毁。A.①④⑤⑦B.②③⑥⑧C.①③⑤⑧D.②④⑥⑦解析:选B。①“锱铢”形容极为细微。④“呕哑”象声词,指声音嘈杂。⑤“独夫”指失去人心而极端孤立的统治者,这里指秦始皇。⑦“楚人”指项羽。8.对选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用比喻句和排比句,极言秦始皇不顾人民死活,残民而自肥,很快失掉了民心。B.第一段还写到了老百姓对于秦的暴政敢怒而不敢言,但最终还是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使秦迅速灭亡。C.对于秦的灭亡和阿房宫的被烧毁,作者用“可怜焦土”一语寄予了一定的同情。D.第二段作者更进一步指出,六国和秦的灭亡,都是由于内部原因造成的,见解极为深刻。解析:选C。没有“同情”的意思。(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程昱字仲德,东郡东阿人也。长八尺三寸,美须髯。黄巾起,县丞王度反应之,烧仓库。县令逾城走,吏民负老幼东奔渠丘山。昱使人侦视度,度等得空城不能守,出城西五六里止屯。昱谓县中大姓薛房等曰:“今度等得城郭不能居,其势可知。此不过欲虏掠财物,非有坚甲利兵攻守之志也。今何不相率还城而守之?且城高厚,多谷米,今若还求令,共坚守,度必不能久,攻可破也。”房等以为然。吏民不肯从,曰:“贼在西,但有东耳。”昱谓房等:“愚民不可计事。”乃密遣数骑举幡于东山上,令房等望见,大呼言“贼已至”,便下山趣城,吏民奔走随之,求得县令,遂共城守。度等来攻城,不能下,欲去。昱率吏民开城门急击之,度等破走。东阿由此得全。初平中,兖州刺史刘岱辟昱,昱不应。是时岱与袁绍、公孙瓒和亲,绍令妻子居岱所,瓒亦遣从事范方将骑助岱。后绍与瓒有隙。瓒击破绍军,乃遣使语岱,令遣绍妻子,使与绍绝。别敕范方:“若岱不遣绍家,将骑还。吾定绍,将加兵于岱。”岱议连日不决,别驾王彧岱:“程昱有谋,能断大事。”岱乃召见昱,问计,昱曰:“若弃绍近援而求瓒远助,此假人于越以救溺子之说也。夫公孙瓒,非袁绍之敌也。今虽坏绍军,然终为绍所禽。夫趣一朝之权而不虑远计,将军终败。”岱从之。范方将其骑归,未至,瓒大为绍所破。岱表昱为骑都尉,昱辞以疾。太祖临兖州,辟昱。昱将行,其乡人谓曰:“何前后之相背也!”昱笑而不应。太祖与语,说之,以昱守寿张令。刘备失徐州,来归太祖。昱说太祖杀备,太祖不听。后又遣备至徐州要击袁术,昱与郭嘉说太祖曰:“公前日不图备,昱等诚不及也。今借之以兵,必有异心。” 太祖悔,追之不及。会术病死,备至徐州,遂杀车胄,举兵背太祖。顷之,昱迁振威将军。袁绍在黎阳,将南渡。时昱有七百兵守鄄城。太祖闻之,使人告昱,欲益二千兵,昱不肯,曰:“袁绍拥十万众,自以所向无前。今见昱兵少,必轻易,不来攻。若益昱兵,过则不可不攻,攻之必克,徒两损其势。愿公无疑!”太祖从之。绍闻昱兵少,果不往。太祖谓贾诩曰:“程昱之胆,过于贲、育。”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假人于越以救溺子之说也   假:借用B.范方将其骑归将:率领C.夫趣一朝之权而不虑远计趣:拥有,占有D.后又遣备至徐州要击袁术要:在半路解析:选C。趣:趋附、追求。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B.C.D.解析:选B。都是表顺承关系的连词。A项,①连词,“而且”;②副词,将要。C项,①介词,可译为“把”;②介词,可译为“凭借”。D项,①介词,被;②介词,给。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A.东阿县丞王度叛乱,县令奔逃。程昱派人侦察情况,与薛房用计诱导民众,找回县令,防守县城,最终打败了王度。B.兖州刺史刘岱遭受公孙瓒的威胁时,程昱劝说刘岱不要与袁绍决裂而亲附公孙瓒,认为这是舍近求远的危险举措。C.因为刘备失去了徐州,所以程昱在刘备投奔曹操之际多次劝说曹操杀掉刘备。D.程昱有谋略、有胆识,为曹操出谋划策,防守城池,深得曹操信任。解析:选C。失去徐州是刘备投奔曹操的原因,而不是程昱劝说曹操杀掉刘备的原因。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房等以为然。吏民不肯从,曰:“贼在西,但有东耳。”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太祖与语,说之,以昱守寿张令。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若益昱兵,过则不可不攻,攻之必克,徒两损其势。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薛房等人认为他说得对。但其他官吏和百姓不肯听从,说:“贼兵在西面,我们只有向东去才安全啊!”(2)曹操与他交谈后,对他很满意,任命他为寿张县令。(3)如果增加我的兵力,他经过时就不能不攻打我,进攻必然攻克,白白使我们两处损失力量。参考译文:程昱字仲德,东郡东阿县人。身高约八尺三寸,胡须十分好看。黄巾起义时,县丞王度响应反叛,焚毁仓库。县令翻越城墙逃跑了,官吏与百姓纷纷扶老携幼向东逃到渠丘山。程昱派人去观察王度(那里的形势),发现王度等人得到一处空城却无法据守,出城在城西五六里处驻扎。程昱对县中大户薛房等人说:“现在王度等人虽然拿到了城池,却不能据守,他们的情况可想而知。只不过是一群抢劫钱财的强盗土匪罢了,并没有扩大装备、训练军队、攻城坚守的志向。为什么我们现在不率领大家返回城中坚守呢?而且城墙高大厚实,城中粮草充足,现在如果找到县令,一起坚守,王度肯定不能支撑多久,一攻就可攻破。”薛房等人认为他说得对。但其他官吏和百姓不肯听从,说:“贼兵在西面,我们只有向东去才安全啊!”程昱对薛房等人说:“愚蠢的百姓不可与他们谋划什么大事。”随后秘密派遣数名骑兵在东山上举着旗帜,让薛房等人看到,大声喊叫“土匪来啦”,随即下山奔向县城,官吏百姓争相跟随,找到县令,就一起守城。王度等来攻城,攻不下,想要离开。程昱率领官吏百姓打开城门快速攻击他们,王度等人大败而逃。东阿县城因此得到保全。 初平年间,兖州刺史刘岱征召程昱,程昱没有答应。当时刘岱和袁绍、公孙瓒和亲,袁绍让他的妻儿住在刘岱那里,公孙瓒也派从事范方带骑兵援助刘岱。后来袁绍和公孙瓒出现不合。公孙瓒打败了袁绍的军队,接着派人告诉刘岱,让他遣返袁绍妻儿,与袁绍绝交。另外敕令范方:“如果刘岱不遣返袁绍妻儿,你就带领骑兵返回。待我平定袁绍后,就要发兵与刘岱开战了。”刘岱连续数日(与谋士)商议没有拿定主意,(这时候,)别驾王彧对刘岱说:“程昱很有计谋,能决断大事。”刘岱于是召见程昱,向他询问对策,程昱说:“如果放弃袁绍的近援而寻求公孙瓒的远助,这就是常说的向越地借人来救溺水的孩子啊。公孙瓒不是袁绍的敌手。虽然现在打败了袁绍,但是最终要被袁绍擒住的。如果你只顾一时的权变而不考虑长远谋略,那你终究要失败的。”刘岱听从了他。范方带领他的骑兵返回,还没到达,公孙瓒就被袁绍打得大败。刘岱上表举荐程昱做骑都尉,程昱以有病为由辞谢。太祖曹操到了山东,征召程昱。程昱准备前往,他的同乡问他:“为什么你前后的做法相反啊?”程昱笑而不答。曹操与他交谈后,对他很满意,任命他为寿张县令。刘备丢了徐州,前来投奔太祖。程昱劝说太祖杀刘备,太祖没有听从。后来,(太祖)又命令刘备到徐州半路截击袁术,程昱和郭嘉劝说太祖:“您前次没有除掉刘备,我们的确没有(您)那样的度量。现在您把军队借给他,他一定会生叛逆之心。”太祖后悔了,追赶刘备但没有追上。恰逢袁术生病死了,刘备到了徐州,立即杀了车胄,举兵背叛了太祖。不久,程昱升任振威将军。袁绍镇守黎阳,准备南渡。这时,程昱只有七百名士兵镇守鄄城。太祖听说这个消息,派人通知程昱,想给他增兵两千,程昱没有接受,说:“袁绍拥有士兵十万,自认为所向无敌。现在见我兵少,一定轻视而不来进攻。如果增加我的兵力,他经过时就不能不攻打我,进攻必然攻克,白白使我们两处损失力量。希望您不要担心!”太祖听从了他的建议。袁绍听说程昱兵力少,果然不去攻城。太祖对贾诩说:“程昱的胆识,超过了孟贲和夏育。”三、语言表达13.(原创)我国的母亲节定于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天,每逢这样的节日,远在他乡的学子往往会给母亲发一条祝福短信,表达对母亲的热爱和祝福。假如是你,你会发一条什么样的手机短信呢?请写在下面。字数在20~50间。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1)世界上最动听的是母亲的呼唤,最割舍不掉的是母亲的惦念,最铭刻在心的是母亲的容颜。无论得意失意,雨天雪天,母爱时刻散发着温暖。母亲节祝母亲健康百年!(2)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从此不知你心中苦与乐;多想靠近你,告诉你其实我一直都懂你。妈妈,我长大了!祝您母亲节快乐!(3)山,没有母亲的爱高;海,没有母亲的爱深;天,没有母亲的爱广阔;地,没有母亲的爱包容;太阳,没有母亲的爱温暖——祝母亲节日幸福快乐!(表达真挚,语序合理即可)14.(2010年高考江西卷)请说明下面这幅漫画的内容及其寓意。(不超过65个字)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内容:漫画由奥运五环标志和萨马兰奇的头像构成,五环成为萨马兰奇的眼镜。寓意:萨马兰奇和现代奥运已经融为一体。(或:萨马兰奇透过奥运看世界。)《阿房宫赋》基础练习,综合练习,拓展练习 基础练习  1.用课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1)阿房宫的来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宫人的生活情景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秦爱纷奢”的具体表现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秦亡的教训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写《阿房宫赋》,其目的是给当时的最高统治者提供历史教训。这个历史教训应该怎么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阿房宫的?这样描写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与《过秦论》、《六国论》比较,三篇有何共同点,各篇立论的独创性表现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综合练习  1.下列加粗词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蜀山兀(wù)辘辘(lù)远听鼎铛(dāng)玉石  B.囷囷(qūn)焉尽态极妍(yán)架梁之椽(yuán)  C.阿(ē)房宫剽(piāo)掠其人金块珠砾(lì)   D.尽锱铢(zhīzhū)妃嫔媵嫱(yìngqiáng)逦迤(lǐyǐ)  2.下列四组实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  A.一             B.爱   六王毕,四海一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C.取             D.族   奈何取之尽锱铢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3.下列四组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焉             B.而   盘盘焉,囷囷焉        骊山北构而西折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谁得而族灭也  B.夫             D.于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多于九土之城郭   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4.下列加粗词语古义与今义相同的一组是( )  ①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②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③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④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⑤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⑥用之如泥沙  ⑦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⑧多于市人之言语  A.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⑧  C.③⑤⑥⑧  D.②③⑥⑦  5.表语气的虚词大致有以下几种用法:a.表陈述语气 b.表疑问语气(包括反问) c.表感叹语气 d.表祈使、劝勉、禁止等语气 e.表判断语气 f.表肯定或否定语气。  (1)子子孙孙无穷匮也。(2)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   (3)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4)自言身化促织,轻捷善斗,今始苏耳。  (5)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6)呜呼,亦盛矣哉!  (7)欲安所归乎?(8)公子畏死邪?何泣也?  (9)甚矣,汝之不惠!(10)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11)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12)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13)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14)滋可痛已!  (15)闻之: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信夫!  (16)年几何矣?(17)是善恶之分也已。  (18)万钟于我何加焉?(19)非死则徙尔。  请将上列句子末尾的语气词用法归类,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相应的序号:  a.表陈述语气的有________________  b.表疑问语气(包括反问)的有________________  c.表感叹语气的有________________  d.表祈使、劝勉、禁止等语气的有________________  e.表判断语气的有________________  f.表肯定或否定语气的有________________  6.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语同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①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③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④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⑤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⑥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A.①②⑤   B.②④    C.③④⑥   D.①③⑤⑥  7.阅读下面的片断,回答问题。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 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①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②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③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④秦人不暇自哀,而a后人哀之;b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c后人而复哀d后人也。  (1)下列两句中的加粗虚词含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A.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不同。  B.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也不同。  C.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也相同。  D.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相同。  (2)对文中加粗的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①锱铢:极言贵重的东西  ②南亩:泛指农田  ③九土:即九州,指全国  ④呕哑:难听的音乐  ⑤独夫:孤单的人     ⑥戍卒:指陈胜、吴广等起义者  ⑦楚人:指刘邦      ⑧焦土:指阿房宫被烧毁  A.①④⑤⑦  B.②③⑥⑧  C.①③⑤③  D.②④⑥⑦  (3)对文中划线的四个“后人”分析正确的是( )  A.①②相同,都指秦以后的人;③是指当时的宋人(如杜牧);④是指秦人。  B.①②④相同,都是指宋人;④是指宋以后的人。  C.①③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②④相同,都是指宋以后的人。  D.①④相同,都是指宋人(如杜牧);②③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  (4)对上述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用比喻句和排比句,极言秦始皇不顾人民死活和民心向背,残民而自肥,很快失掉了民心。  B.第一段还写到了老百姓对于秦的暴政敢怒而不敢言,但最终还是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使秦迅速灭亡。  C.对于秦的灭亡和阿房宫的被烧毁,作者用“可怜焦土”一语寄予了一定的同情。  D.第二段作者更进一步指出,六国和秦的灭亡,都是由于内部原因造成的,见解极为深刻。  (5)第二段文字共四句话,分层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  (6)第③句是________复句,关联词是________和________。第④句是________复句,关联词是________。  (7)作者指出六国和秦统治者灭亡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的问题。  (8)“灭六国者六国也”“使六国各爱其人”,这三个“六国”所指是否相同,指的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下面是对第④句话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人,文中指秦始皇。不暇,没有空余的时间,文中是来不及的意思。来不及作为教训加以改正,秦就被推翻了。  B.不鉴之,即不之鉴,不以为鉴;鉴,“作为教训”的意思。  C.句中的三个“之”都是指代前文中秦王的骄奢淫逸。  D.句中第c个“后人”指唐以后的统治者,其余三个“后人”皆指秦以后的统治者,主要是指唐朝统治者。  8.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过骊山作杜 牧始皇东游出周鼎,刘项纵观皆引颈。削平天下实辛勤,却为道旁穷百姓。 黔首不愚尔益愚,千里函关囚独夫。牧童火入九泉底,烧作灰时犹未枯。  (1)请分别从贾谊的《过秦论》和杜牧的《阿房宫赋》中找出与划线句内容相一致的句子: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概括分析本诗的主旨和立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拓展练习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问题。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垄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粤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驾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小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著作郎李孝光数荐之府吏。冕詈曰:“吾有田可耕,有书可读,肯朝夕抱案立庭下,备奴使哉?”每居小楼上,客至,僮入报,命之登乃登。部使者行郡,坐马上求见,拒之去。去不百步,冕倚楼长啸,使者闻之惭。冕屡应进士举不中,叹曰:“此童子羞为者,吾可溺是哉?”竟弃去,买舟下东吴,渡大江入淮楚,历览名山川。或遇奇才侠客谈古豪杰事,即呼酒共饮,慷慨悲吟,人斥为狂奴。北游大都,馆秘书卿泰哈布哈家,荐以馆职。冕曰:“公诚愚人哉!不满十年,此中狐兔游矣。何以禄仕为?”即日将南辕。会其友武林卢生死滦阳,唯两女一童留燕,怅怅无所依。冕知之,不远千里走滦阳,取生遗骨,且挈二女还生家。  (宋濂《王冕传》)  1.下列句中的字解释不正确的是( )  A.父怒,挞之。挞:用鞭子或棍子打。  B.夜潜出。潜:悄悄地。  C.乡里小儿竞遮道讪笑。竞:全,都。  D.怅怅无所依。怅怅:迷茫不知所措的样子。   2.下列同一个字含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  A.蹊:忘其牛,来责蹊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B.恬:恬若不见。——恬不知耻。  C.去:去不百步。——去国怀乡。  D.会:会其友武林卢生死滦阳。——会天大雨,道不通。  3.下列各句子中“已”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听已辄默记。        B.时冕父已卒。  C.学不可以已。        D.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4.对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是( )  A.父命牧牛垄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父亲命他到垄上放牛,他却偷偷跑到学堂里听学生们念书。  B.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韩性去世以后,他的门客对待王冕的态度就像对待韩性一样。  C.此童子羞为者,吾可溺是哉?——这是连小孩子都觉得耻辱而不愿做的事,我怎么可以沉迷其中呢?  D.不满十年,此中狐兔游矣,何以禄仕为?——用不了十年,这里就会成为战场,还有什么官可做呢?  5.下列句子不能体现王冕特立独行的是( )  A.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B.买白牛驾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  C.部使者行郡,坐马上求见,拒之去,去不百步,冕倚楼长啸,使者闻之惭。  D.不远千里走滦阳,取生遗骨,且挈二女还生家。  6.以下关于本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王冕本是个农民的儿子,少年时酷爱读书且智力超常,有幸被爱才的韩性收为学生,后来成为一名很有学术地位和威信的博学的儒士。   B.王冕在父亲去世后即迎母入粤城就养,当母亲“思还故里”时,又亲自随母亲一同回乡,这些描写都体现了王冕至纯至孝。  C.当部使者巡视府属各地来到王冕处想要求见他时,王冕避而不见,又在部使者走后故意“倚楼长啸”,让部使者听到,表明自己不愿与他见面。  D.王冕年轻时便无意仕途,没有什么效忠朝廷的宏大抱负,而是把更多的心思放在了游历名山大川、结交奇才侠士上面,这正是他性格中“狂”的体现。参考答案基础练习  1.(1)“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2)“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   (3)“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4)“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2.就思想意义说,以六国为秦的前车之鉴。阿房宫中的无数美人,乃是六国的“妃嫔媵嫱”;阿房宫中的无数珍宝,又是六国“取掠其人”的长期积累。六国一旦灭亡,则美人“辇来于秦”,珍宝“输来其间”;那么,秦一旦蹈六国的覆辙,又将怎样呢?秦不以六国为鉴,终于自食其果;那么,唐朝的统治者又走秦的老路,难道会有什么更好的结局吗?作者借古讽今,奉劝今天的统治者能够避免这样的结局。  3.课文从三个方面来描写阿房宫:一是写阿房宫建筑之奇,二是写阿房宫美女之众,三是写阿房宫珍宝之多。透过楼台殿阁、脂粉金玉这一画面,作者旨在说明秦统治者之奢侈腐化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为维持这种奢侈生活所进行的横征暴敛,正是导致秦王朝覆亡的根本原因。  4.通过阿房宫营建的极尽豪华,宫内生活的荒淫奢靡,对人民残酷压榨的铺陈描绘,揭示秦皇的自取灭亡,讽喻当朝切勿重蹈覆辙。  5.三篇的共同特点是,都以秦与六国的兴亡为论题,都针对当时朝政有为而发,规劝当朝要引为鉴戒。各篇立论的独创性是:  (1)贾谊论秦亡,在历史上首次揭示了秦亡的根本原因是“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的道理。攻取天下,当然需用暴力,但如果守住天下也全凭暴力,把人民当敌人对待,那就使自己处于“独夫”境地,那覆亡是指日可待的。这议论非常精到深刻,以后历代的兴亡,都证明了贾谊的卓识远见。   (2)苏洵《六国论》立论的独创性,表现在作者没有像旧时代许多作家那样,总是从鞭挞强秦暴行的角度立论,而是第一次从“六国破灭”的内部因素的角度来立论,对内部因素的分析又是全方位的,涉及政治、经济、外交、军事诸方面,而且处处显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  (3)《阿房宫赋》是一篇“赋”,但议论的成分就占了一半,可以说是用赋体的形式来写议论文,这写法本身就具独创性;其次,它的独创性还表现在作者是选择一个具体、形象的事物作为立论的角度,把阿房宫作为秦皇骄奢淫逸的象征,作为秦皇压榨人民的见证,作为秦王朝覆灭的标志,这种立论方式更是独具特色的。综合练习  1.C(“铛”“椽”“锱”读音错。)  2.C(都是夺取,获取。)  3.D(都是介词,比。)  4.C  5.a.表陈述语气有(4)(11)(19);b.表疑问语气(包括反问)有(2)(7)(8)(16)(18);c.表感叹语气(6)(9)(11)(12)(14)(15);d.表祈使、劝勉、禁止等语气(13);e.表判断语气(5);f.表肯定或否定语气(1)(3)(17)。  6.B(1991年全国高考试题第12题。本题是考查古今异义词和偏义复词的。现代汉语中的某些双音节词在古汉语中是两个连用的单音节词,其含义有的相同,有的不同,本课和本单元有许多这样的词,如“学者”“所谓”“不必”“根本”“骨肉”“气候”“经营”“一旦”“日益”“钩心斗角”等,要注意结合语境辨析。本题中,“可以”、“以为”与现在意义相同,其他几个都与现在的意义有所不同。)  7.(1)B(两个“之”一个是代词,一个是助词;两个“而”一个表转折,一个表顺接。) (2)B(独夫,指独裁者。) (3)B(4)C(没有同情。) (5)D (6)假设使则;转折而 (7)自己本身 (8)①和②相同,指的是六个国家③指的是六国的统治者 (9)A  8.(1)①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②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2)参考答案:诗中用通俗的语言对秦始皇进行辛辣的讽刺,既肯定他削平六国、统一天下的艰辛,又批评他不知体恤百姓,一味残暴,以至断送天下的愚蠢。末两句写秦始皇苦心经营的坟墓,到后来失火烧毁,他自己只落得个尸骨不全的可悲下场。这是对秦始皇梦想独霸天下、万世为君的深刻讽刺。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和《阿房宫赋》相似,也是借古讽今,劝谕当政者不要胡作非为,以免引起人民的反抗。拓展练习  1.C(竞:争逐,比赛)   2.A(“或牵牛来责蹊田”的蹊是“践踏”;“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蹊是“小路”。其余:恬——满不在乎,坦然;去——离开;会——正好,恰巧。)  3.B(“时冕父已卒”的“已”是“已经”,其余是“完毕”之意。)  4.B(“事”没有“对待”的含义,该句应为“他的仆人像侍奉韩性一样地侍奉王冕”。)  5.D(D项体现了他重情义,道德高尚。)    6.D(从文中可以看出他年轻时是很有功名心的,想效仿伊尹、吕望成就一番大事,只因屡试不中才弃此念头。)阿房宫赋杜牧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中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等艺术特点及其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2、懂得赋的特点。学习本文描写为议论蓄势、议论使描写增加了深度的写作特色。3、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民死活的罪恶。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作本赋借古讽喻的目的。难点、重点解析一、导入“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总结历史的兴亡教训可以补察当今为政的得失。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贾谊写了《过秦论》,其中心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针对汉初的情况,主张施行仁政。同样是总结秦亡的教训,针对唐敬宗继位后,广造宫室,天怒人怨的现实,杜牧作《阿房宫赋》以讽时刺世,那么,在这篇赋中,杜牧又提出了怎样的观点呢?让我们通过学习来体会。二、课文探究1、作者介绍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人,著名诗人、文学家,唐宰相杜佑之孙。文宗太和二年(828)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文人耿介,不屑逢迎。曾为宣州、扬州等府署幕僚。回京后,历任监察御史,黄、池、睦等州刺史,官终中书舍人。杜牧年少时即有经邦济世的远大抱负,犹喜论政治、军旅之事,主张固边、削藩,曾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人称其有“王佐之才”。文学上主张“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兵卫”,强调文章形式要为内容服务。文、赋、诗皆工,诗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杜”(李白和杜甫称“老李杜”)。杜牧,不但是晚唐时期杰出的诗人,“赋”和古文也都堪称大家。在诗歌方面,人称他为“小杜”,以别于杜甫的“老杜”,又把他与李商隐并称,称“小李杜”。他的古文颇多针贬时事的作品,“纵横奥衍,多切经世之务”(《四库全书总目》)。他对“赋”这种文体的发展,也有着卓越的贡献。唐宋古文运动兴起,一些文人用古文的写作方法作赋,使之由骈骊趋向散文化,称为“文赋”以区别于六朝的“骈赋”和唐代用来科考取士的“律赋”。杜牧的这篇《阿房宫赋》就是这样的作品之一,历来被人们视为“文赋”的初期典范之作。“阿房宫”的“呵房”旧读“婀旁”(为ēpáng)。为什么叫“阿房” ?一说是地名或山名,遗址在今西安的西南;一说因宫殿的“四阿”(屋盖四角弯曲处)造得宽阔得名,“房”同“旁”,宽广的意思。但据《史记》记载,似以前说为是。《史记·秦始皇本纪》对“阿房宫”的记载是很简略的,大意是:秦始皇以咸阳城小人多,旧建宫廷不够大,决定在渭水以南的上林苑中兴建大规模的宫殿。首先是在阿房修建前殿,东西五百步(一步六尺),南北五十丈,殿上可坐万人,殿下可建五丈旗,周边驰道修成阁道,直抵终南山,山巅是高耸的宫阙(宫殿正门),再从宫阙兴修复道(上下两层的通道),渡过渭水,直达咸阳。这一巨大工程,直到秦代灭亡都没完成。杜牧的《阿房宫赋》就得在上述记载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写成的。作“赋”时他仅23岁,作“赋”的目的是借秦亡的教训来规谏唐敬宗。敬宗李湛16岁时继位为君,一为君就大兴土木,游宴无度,不视朝政,沉洒于声色,在位3年就被宦官杀害,可见这篇“赋”在当时是很有现实意义的。2、作者写作本文的背景和目的何在?分析:要回答此问题,可参见自读提示。《阿房宫赋》作于唐敬宗宝历元年,即公元825年,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唐敬宗李湛十六岁继位,贪好声色,大兴土木,游宴无度,不视朝政,求访异人,希望获得不死之灵药,因此在位三年即为宦官刘克明所杀。作者预感到唐玉朝的危险局势,就借这篇赋,表面上写秦因修建阿房宫,挥霍无度,贪色奢侈,劳民伤财,终至亡国,实则是借秦之故事讽唐之今事,规劝唐朝的当政者,要以古为鉴,不能哀而不鉴,最终只能落得“后人复哀后人也”的结局。指导学生自读。这篇文章的体裁是“赋”。“赋”的字义是铺述,这种文体的特征是“铺采漓(ch,舒展)文,体物写志”(刘勰语),也就是要运用铺陈夸饰的手法来直陈其事,用新奇美丽的辞藻来描摹事物(体物),抒写情志。我们初次接触这种文体,尤应抓住这个特点来研读课文。即不但要像读别的文言文那样准确理解字句,疏通文意,而且要看作者是怎样运用铺陈夸饰的手法,华美的文辞来“体物写志”的。自读的步骤是:第一步:反复研读“体物”部分,即课文1、2两段。这是课文的重点部分,要求多下功夫,并做到熟读成诵。第二步:比较细致地研读课文的“写志”部分,即3、4两段,弄清它与前一部分的相辅相成的关系。第三步:通读全文,对文体特征、表现手法、思想内容进行拓展,并完成“思考和练习”四、五、六等词语、句法题。(指导自读课文1、2两段)3、本文的结构层次是怎样的?分析:全文四段可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第1、2段)由外到内,由楼阁建筑到人物活动,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极写宫中生活荒淫、奢靡。第1段: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一层(段首前12字)两句偶句,交待建宫背后的巨大耗资。二层(“覆压”……“直走咸阳”)写宫之宏伟规摸。三层(“二川溶溶”……“不知西东”)渲染宫内的宏伟、豪华、奇丽、壮观。四层(“歌台暖响”……“气候不齐”)宫中人物活动。第2段:铺叙统治者生活的荒淫、奢靡。一层(前6句)写供玩乐的宫人来源。二层(“明星荧荧”……“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极写宫中生活荒淫、奢靡。三层(余下各句)从珠宝陈设写荒淫,揭示抢掠行径。第二部分(第3、4段)议论分析,指出“秦爱纷奢” 不恤民力自然会导致灭亡的命运,规劝唐敬宗李湛勿蹈秦王朝之覆辙。第3段:指出秦必亡之命运。一层(嗟乎……“用之如泥沙”)斥秦统治者只图私利不顾民槽,横征暴敛,挥霍无度的罪行。二层(“使负栋之柱”……“不敢言而敢怒”)痛斥始皇纵欲纷奢,以致众叛亲离。三层(余下各句)简练概括地写出了秦皇无道,导致了农民起义、宫殿被焚的后果,进而走上了自取灭亡的道路。第4段:讽谏唐王李湛勿蹈秦皇覆辙。一层(开头到“谁得而族灭也”)引历史教训,指出六国和秦灭亡的原因。二层(余下各句)讽谏唐王朝勿悲剧重演。4、杜牧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彩章句为之兵卫。”他强调思想内容的重要性,认为形式要为内容服务。这篇课文写了哪些内容?作者的用意是什么?分析:细读全文,不难看出作者旨在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第1段铺陈阿房宫的宏伟壮丽。第2段叙写官中美女之众,珍宝之多。第3段夹叙夹议,点明:正是由于秦王朝的统治者骄奢淫逸,滥用民力,致使农民起义,一举亡秦。第4段转入议论,进一步指出:六国衰亡,秦朝覆灭,其根本原因都在于不能爱民。篇末4句言简意赅,暗寓讽谏之意,含蓄地告诫后人,如不以历史为鉴,还会重蹈覆辙。由此可见,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用以敬诫“后人”是全文主旨。联系杜牧自己在《上知己文章启》中所说的“宝历(唐敬宗的年号——5;者)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可以看出这“后人”指的应是当时最高统治者。5、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极力描写阿房宫的?这样描写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分析;课文从三个方面来描写阿房宫:一是写阿房宫建筑之奇,二是写阿房宫美女之众,三是写阿房宫珍宝之宫。写建筑,课文先展开广阔而高峻之全貌,进而细绘宫中楼、廊、檐、长桥复道、歌台舞殿之奇;写美女,述其来历,状其梳洗,言其美貌,诉其哀怨,绘声绘色,备加渲染;写珍宝,既写六国剽掠,倚叠如山,又写秦人弃掷,视若瓦砾。这些描写用墨如泼,淋漓兴会,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充分体现了赋体的特色。然而铺陈阿房官规模大,宫室多、美女众、珍宝富并非作者作赋的目的。透过楼台殿阁、脂粉金玉这一画面,作者旨在说明秦统治者之奢侈腐化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为维持这种奢侈生活所进行的横征暴敛,正是导致秦王朝覆亡的根本原因。《古文观止》的篇末总评说:“前幅极写阿房之瑰丽,不是羡慕其奢华,正以见骄横敛怨之至,而民不堪命也,便伏有不爱六国之人意在。”可见,文章前面所进行的动人描绘乃是为后面的正义宏论张本,为篇末归结秦灭亡的历史教训、讽谕现实,提供了坚实的基础。6、作者描写阿房宫建筑的宏伟壮丽,仅用了一百多字,却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描写阿房宫的建筑的?为什么会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分析:这一部分作者用的是总写和细写相结合的写法。总写部分,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覆压三百余里”,言其占地之广,“隔离天日”,状其楼阁之高;“骊山”两句,写其倚山傍水,气势非凡。细写部分,作者工笔重彩,精描细绘。先写重搂叠阁、长廊高檐,不计其数;再以长桥如龙、复道似虹映衬宫宇之宏伟、搂阁之高大。上面所述,写的还只是建筑之外观。接着,作者的笔触,又深入建筑内部。歌台舞殿是互文的写法,台既可舞,殿亦可歌,意谓宫内处处皆是轻歌曼舞。“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则承“暖响”“冷灿”两句,进一步从人们的主观感受写宫内歌舞盛况。这几句,既是以歌舞之纷繁衬托宫殿之众多,又为下文美女充盈宫室预作铺垫。 这一节中,作者由远及近,由外及里逐一介绍了阿房宫之奇观。叙述中时有前后照应之妙笔。如写楼阁“各把地势”就与前文“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这一广阔背景相连。叙述中时有贴切生动之比喻,例“长桥卧波,复道行空”,用笔经济,形象生动。叙述中也间有动态描写,像写“二川”,写歌舞,状声摹形,引人入胜。再加上大量对偶排比句式的运用,致使文句音节铿锵,兼有音韵之美。因此,寥寥一百几十个字,阿房宫之丰姿盛态就显现于读者眼前。7、在第2段中“明星荧荧”等四句话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在哪里?分析:“明星荧荧”,“开妆镜也”,是倒置式的暗喻。“明星荧荧”是比喻句的喻体,“开妆镜也”是本体。以璀灿晶亮的明星来比喻纷纷打开的妆镜,既贴切又形象。将喻体置放在前,先予以人鲜明的画面,令人惊奇,再出现本体,解释原因,读者印象更为强烈。“绿云扰扰,梳晓鬟也”,与上一句的表达方式相仿。第三句说丢弃脂水竟使渭流涨腻,用的是夸张手法,极言梳洗美女之多。第四句写焚烧椒兰竟至烟斜雾横也是夸张,效用同第三句一样。四句字数相等,句句押韵,加之新鲜的比喻,巧妙的夸张,读来使人有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之感。作者正是借助于开镜、梳摸、弃脂水、焚椒兰这些生活细节形象地写出了宫中美女之多,宫室之广。写宫室,是承接上文;写美女,则是开启下文。所以,作者紧接着便是写美女望幸。这一层都是写美人,但是从美人的生活遭际也可以看到秦始皇的荒淫无度。汉代大赋不少作品铺张扬厉,堆砌词藻。杜牧则发挥了赋的长处,着意铺陈夸张,但所有的铺叙又都为后文的议论张本,为表现主题思想服务。从这一节对美人的描写可见一斑。8、作者写《阿房宫赋》,是为了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讽谕朝政。但为什么写阿房宫被焚,却说“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这里作者流露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分析:现代文中的“可怜”是“值得怜悯”的意思,但在文言中除解释“值得怜悯”外,还有可爱、可惜的意思。这里的“可怜”解释为“可惜”。作者用这二字,使无穷感慨充溢字里行间。一度威震四海的秦王朝在农民起义的冲击下土崩瓦解,迅速灭亡;覆压三百余里的阿房宫,也在一场烈火之中化为灰烬。秦朝速亡的史实说明,不能爱民,难图久安。但是,当时的唐朝统治者无视历史教训,沉湎声色,又大起宫室,身居积薪之上,仍以为安。历史兴亡,激荡胸中;目睹现实,感慨万端。神奇瑰丽之阿房宫付之一炬令人可惜,显赫一时的秦壬朝毁于一旦令人可叹,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不意今人又在步秦人之后尘,唐王朝的命运不也令人可忧吗?“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作者的不安与忧愤溢于言表。辞赋不同于论文,许多地方并不直说,读时需细加玩味,方能体会作者的用心。9、文章语言精炼,而含意丰富。试举例说明。分析:本文起笔就不同凡响。(古文观止)编者的评语是:“起四语。只十二字,便将始皇统一以后纵心溢志写尽,真突兀可喜。”开头两句,写六国覆灭,由秦一统天下。形似泛泛叙事,实则为下文伏脉:“六王”为何会“毕”?“四海”为何能“一”?一亡一兴,关键何在?读完全篇,就知道作者正是由此开始总结历史教训的。后两句,说伐尽蜀山林木,才将阿房宫建造而成,言建造工程之规模浩大,蕴含着更为深广的社会内容。李白有诗云: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砍伐蜀山之木,运往关中,要耗多少人力物力,需经多少艰难险阻,作者没有细说但读者自可想见。而要建成如此奇伟之宫室,伐木运木只是一项工程。统一天下不久,即如此滥用民力,势必酿成严重后果,于此作者已有暗示。“纵心溢志”,“骄奢淫逸”,正是取祸之由。起首4句,不仅气魄宏大,且含意深广,耐人寻味。从语言上看,两两对偶,各各押韵(全押仄声韵),音调急促有力,确系“突兀可喜”。文中言简意深之处并不少见。又如第2段写秦人挥金如土,用“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八字,构成4个比喻。一面是挥霍无度,另一面必定是搜刮不已。此处铺叙也为下文生发议论奠定基础。作者锤字炼句皆有所指,这些地方宜深入体会,认真学习。10、杜牧写这篇赋,既然是为了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借以讽谏时弊,为何开头要从六国覆灭下笔? 分析:作者讽谏时弊,以秦王朝灭亡为借鉴;写秦朝覆灭,又以六国衰亡为铺垫。六国何以会灭?赋中说到“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可见,六国灭亡,是不能爱民的结果。从何看出六国之不爱民呢?“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秦之珍宝”(财富之代称),来自六国;六国之珍宝取自百姓,统治者为满足奢华生活之需要,对百姓肆意搜刮,锱铢不留。“六王”因不爱民而“毕”其统治;秦如吸取教训,“复爱六国之人,”那就不致迅速灭亡。然而“蜀山兀,阿房出”,秦王朝由此又走上了六国灭亡的老路。开头12个字,既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引出阿房宫的修建,又起到了笼盖全篇、暗示主题的作用。11、简要比较《阿房宫赋》与《六国论》、《过秦论》在写法上与本文的异同。分析:赋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学样式,所以它的文学色彩更浓一些,在行文上更注重描写、铺陈、夸饰等文学手法的运用,所以《阿房宫赋》前三小节不拘于具体的“现实和真实”,而是发挥想象和联想极力描绘秦的奢靡荒淫。《过秦论》和《六国论》严格说应是一篇史论,它应以史为依据、基础,所以应集中更多的笔墨来陈述、记叙相关的历史史实,再在史实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12、总结全文(1)揭示主题:不爱人民的统治者必将导致灭亡。(2)简要比较《阿房宫赋》与《六国论》、《过秦论》在写法上与本文的异同。分析:共同特点是:都以秦与六国的兴亡为论题,都针对当时朝政有为而发,规劝当政者要引以为鉴。各篇的独创性是:①贾谊论秦亡,在历史上首先揭示了秦亡的根本原因是“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的道理。②苏洵论六国之亡,第一次从“六国破灭”的内部因素的角度来立论,对这些内部因素的分析又是全方位的,涉及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多方面,而且处处显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 ③《阿房宫赋》,可以说是用赋的形式来写议论文,这写法本身就具有独创性;其次,作者选择了一个具体、形象的事物作为立论的角度,把阿房宫作为秦始皇骄奢淫逸的象征,作为秦始皇压榨人民的见证,作为秦王朝覆灭的标志,这种立论的方式更具有特色。《阿房宫赋》教案课题:阿房宫赋时间:2010年月日星期第二课时三维目标:1、品味文字,体味语言特色;2、分析结构,体察匠心之妙;3、联系现实,挖掘思想宝藏。教学过程:备注:(补充)一、课前热身,激情演讲(3分钟)二、精选导语,激发兴趣(2分钟) 苏东坡在翰林院时已经是功成名就了,但他仍然如此刻苦读书,是他想以此当更大的官吗?应该是发自内心的喜爱,他是在享受读书的乐趣,真正做到了“废寝”,那么这篇让大文豪都如此珍爱的文章到底好在哪里呢?我为什么要学习它?它对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意义?仅仅是为了应付高考吗?下面就来看看我们大家要从中获得哪些有意义的东西。三、高屋建瓴,出示目标(1分钟)1、品味文字,体味语言精华;2、分析结构,洞察匠心奇妙;3、联系现实,挖掘思想宝藏。四、小组合作,质疑求真(8分钟)1、组织课堂:采用小组对抗的形式,每个问题由两个小组承担,轮流回答,挖掘品味多且精妙的获胜。2、任务分配:(1)品味语言,可以是单个的字或词,可以是语句的句式与修辞;(2)分析结构,概括每段大意,包括段落之内的层次;(3)挖掘思想意义,可以是整体上的,也可以是某个语句或语段中的,要联系个人或社会现实,阐发自己独到的见解。(4)鼓励大家积极质疑或进行小创作,诗歌,对联等形式不限。五、大胆展示,张扬个性(20分钟)1、学生诵读文本。2、苏东坡评价“这汉子也有鉴识”说明“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这句话的确很好,我们大家知道它好在哪里吗?大家各自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来共同分享。(1)比喻: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2)夸张: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六日。五步一楼,十步一阁(3)通感: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4)互文:朝歌夜弦,为秦宫人。(5)排比:A、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兼有比喻、夸张)(6)溶溶,盘盘,囷囷,融融,凄凄,莹莹,辘辘(叠音词,起到强调的作用,描摹得更形象,增加了音韵美。)结构的分析与思想的挖掘融入到具体的语句分析当中。根据内容结构来分析,按照“秦”——“六国”——“秦”,最后服务现实,突出主旨的顺序 (7)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比较:使负栋之柱,多于行道之树木;架梁之椽,多于水中之鱼虾;钉头磷磷,多于原野之闲草;瓦缝参差,多于山林之小径;直栏横槛,多于田间之犁隙;管弦呕哑,多于暮春之鸟语。(夸张,所用之物与阿房宫形成对比,是建立在劳动人民的苦难之上的。只剩一片弦歌之声,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同世为人同世处,一样骨肉一样情。)(8)使六国各爱其人(讳饰,不说民,是为避李世民的讳,联系李贺之死,可见唐朝也是一个“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的朝代。而齐威王善于接纳邹忌的意见,使齐国战胜于朝廷。)(9)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短小精悍,比较有力,短促,好像六国一下子灭亡了,阿房宫一下子建成了,极具概括力,写了两件大事,中间有很大跳跃性,可笼罩全篇,后文自有答案。)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可怜九月初三夜,可怜身上衣正单,可怜体无比,皆由爱而生)焦土。(前去戍边的士兵一声大叫,函谷关就被攻下了,楚国人放了一把火,可惜富丽堂皇的阿房宫就成了一片焦土!照应前文,秦对本国人民及天下人的态度与后果,虽未提及其女眷,珍宝,但以一阿房宫足以代之。)联系“明星盈盈”段与“使负栋之柱”段比较鉴赏。(10)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此为高出不胜寒也,可一览众山小,亦可落得“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的下场。)(11)渭流涨腻,弃脂水也(是宫女造成环境污染,相当于一座化工厂啊,商女不知亡国恨,批判的是统治者。)(12)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可悲啊,有些女子不耻做第三者,甘为金丝雀,其不见此,亦不闻贾元春回来后竟怪贾母把她送到“见不得人的去处”。)(13)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意动用法),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爱因斯坦称之为猪栏生活,因为人家一创造为乐,生活太安逸,精神也会随之蜕化!好色小人刘邦入关后严格约束自己,勾践在群臣帮助下卧薪尝胆——要想成大器,必须要战胜人性中的弱点!另外对后代简直就是一种犯罪,范蠡三散家产,外国的富豪多慈善,林则徐“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极写六国女眷即珍宝的下场,讽谏统治者若不以民为本则将一无所有!引申人的善良的品行,联系现实与华盛顿捐赠学院的故事。)(14)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从唐玄宗时就形成了这种奢华的风气,到唐敬宗时更是大起宫室,所以他在位三年就被宦官所杀,不到二十岁,家族风气的恶劣影响啊!后人鉴了吗?你能否举出实例来证明?)杜牧见过阿房宫吗?结论正确吗?本文哪些文段是记叙和描写,哪些是议论?这篇文章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明确:论据不真实得出的结论可信吗?夸张和铺排使文章有气势,也有文采。是建立在对过往史实的一种形象化的概括,类似小说中的典型,如鲁迅的阿Q,祥林嫂,孔乙己等,是一种实质上的真实。当然,我国古代文人的确是缺乏西方学者的实证精神,正如我们的画是大写意的,而他们的是工笔油画。 六、教师点拨,示范拓展(8分钟)关于赋这一种文体学生比较陌生,但排比、对偶等常用形式大家是不陌生的,以旧带新,体味本文特点。试着仿照用对偶或排比的形式写一下自己的生活。参考:1、新居赋丁亥之岁,佳节重阳,移居新宅,老幼神爽。明堂五间,柴房两厢,既铺阳台,又高院墙,门宇宽阔而壮丽,庭院洁净且平敞。院东置小园,早晚享其蔬果;宅南打机井,夏冬饮斯甘泉。杨柳榆槐环抱八方,莺鹊蝉虫啼鸣四时。父母虽近花甲,体既健且常事劳作;子女即无富贵,德尚正而时有善举。无外扰之干心,有好梦以萦怀。此境此居,其家其人,岂桃源乎世外?真天伦兮人间!念及先祖,事虽过而心犹痛,感慨系以涕泪出!筚路蓝缕,立身持家而无一技;愁情悲怀,嗷嗷待哺尚有七子。家常徙而居无定所,冬难过唯破被一床。瓮罐屡空,年节至捡拾剩菜以果腹;衣食常赊,寻常日盼跫音响而乞馀。如此怎堪?无可奈何!祖父母,忍痛心,亲生子,以予人,二叔异姓而弃西北,大姑早嫁以置东南……呜呼,非彼时乖世蹇,乃此父慈母爱,虽割其肉殁其身而不至于斯也!其后,父辈渐长,斗室难容。乡邻捐其砖木,亲友供其苦劳,始建茅舍,方有处所。然家徒四壁,室无余储。两位长者,空盼怀中抱孙;四条汉子,不见灶下添人。经年内外尽苦力,举家老少唯厚淳。终有好人焕彰牵线搭桥,始来家母金瑞月异日新。侍奉公婆求医问药,十年八载无怨无悔;教养子女读书明礼,千叮万嘱有声有色。三十亩地地要高产,八九口人人须饱暖。忙里忙外要争口气,克勤克俭不留闲言。好人终有好报,善行修得善缘。五处宅子拔地起,六个媳妇娶进门。子女成长各康健,衣食无忧尽开颜。儿媳孝敬若亲生,孙辈承欢绕膝前。然则合家相聚,无处站立;电器购得,地潮易坏;天雨上漏,子心不安。于是自暮春以来,拆老屋,垫地基,买木料,运砖瓦,请工匠,建新宅。老父独掌全局,虽劳苦而开心;家母自备酒馔,时送水又添茶。或有贩瓜卖果者,辄整批而购,与工匠共享;适逢炎热阴雨天,则百分以娱,悉老少同乐。人俱全力以赴,周心尽责;碎砖零木且思用,僻处微活皆尽心。竣工结帐,数百推让,惜别再三,情谊绵长。这般场景,非父母敦厚仁爱不及;如此处世,乃我辈极力倾心之效!不肖子文君竭其驽钝,聊叙往事,既彰前辈大德使后生不忘乎所之,亦颂当世太平以铭党恩于民之厚!丁亥年十一月二十二日2、北附试赋中原圣地,黄帝故里。北附分校,士子慕趋。东西楼宇若臂膀迎抱,南北操场像胸怀宽广。桃花如粉面浅笑,柳条似秀发轻扬。雀鸣竹林,鸽翔广场。用古体形式抒发自己心声,所谓旧瓶装新酒是也。山坡羊·骊山怀古张养浩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朝阳甫露,口号震响。师生跑步,体健身强。书声琅琅,诵美文也;饭香悠悠,进早餐也;聚精会神,求真知也;你争我抢,展风采也。有明灯至夜分而不熄,犹自勤学也:一字一句,皆品其珠玑;定理公式,必明其本义。是以此地才子名流而层出不穷也。乔氏勇军,口才不让中天;汪公虽营,德识堪比维刚;秀才王伟,学贯中西;少年曹帅,拾金不昧。科学民主,德才并举;现代风仪,尔我共浴。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北大精神,代代传递!3、读史感怀六世余烈至始皇,开边拓土一统疆。北筑长城防外扰,南挖淮水扼龙翔。鬼斧神工雕群俑,天怒人怨造阿房。只因不以人为本,戍卒一吼梦黄梁。七、课堂检测,思考提升(3分钟)过骊山作杜牧始皇东游出周鼎,刘项纵观皆引颈。削平天下实辛勤,却为道旁穷百姓。黔首不愚尔益愚,千里函关囚独夫。牧童火入九泉底,烧作灰时犹未枯。请从杜牧的《阿房宫赋》中找出与划线句内容相一致的句子:八、教学反思,精益求精若时间有余再介绍一些图片进行现实教育。《阿房宫赋》教学目标:1、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借古讽喻的目的。2、理解课文中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等艺术特点及其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3、了解作者杜牧和“赋”的文章体裁特点,学习文章多用对偶、排比的语言风格,并使之运用于今后的写作之中,增加习作的文采。4、识记和理解“毕、兀、构、缦、霁、杳、逦迤、负、庾、举、族、念、哀”等文言词语,了解文中词语活用的现象和文言句式,归纳“焉、而、夫”等虚词的意义与用法。 教学重点、难点:1、结合赋体“铺采摛文”的特点,学习文章的语言风格。2、学习在铺叙基础上引发议论的写作方法,学习本文描写为议论蓄势、议论使描写增加了深度的写作特色。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上一篇课文我们学习的是《六国论》。苏洵在《六国论》中提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贿赂秦国。六国灭亡了,秦始皇统一了中国。虽然嬴政希望自己的子子孙孙都能做皇帝,但这个强大的封建王朝还是避免不了走向灭亡的命运。秦朝灭亡的原因又是什么呢?(学生讨论)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其实晚唐诗人杜牧在他的《阿房宫赋》一文中也表达了他本人的看法。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阿房宫赋》。二、作家、作品及时代背景介绍1、作者简介: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京兆万年(现在陕西西安人)。唐文宗大和二年(828)中进士,授弘文馆校郎。后在地方军府任幕僚多年。开成四年(839)回到长安,历任左补阙,膳部、司勋员外郎。唐武宗会昌二年(842)以后,相继出任黄州、池州、睦州等地刺史。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的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他为“杜樊川”。杜牧工诗、赋、辞,而以诗歌创作成就最大,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人们将他和杜甫相比,称他为“小杜”;又和他同时代的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散文气势雄浑,多针砭时事;诗歌语言流丽而又风味清新,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著有《樊川文集》,清人冯浩撰有《樊川诗集注》。2、杜牧诗歌:(1)《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2)《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3)《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4)《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几首诗歌的作者是晚唐时期的诗人杜牧。从这几首诗歌中我们约略可以知道:杜牧善于将个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熔铸于诗情画意之中。他的诗歌作品与晚唐气象紧密结合,同样也体现了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精神。3、解题:“阿房宫”是秦始皇在渭南营造的宫殿。“阿房”(为ēpáng)是地名或山名,遗址在今西安的西南。这是一篇借古讽今的赋体散文,“赋”作为一种文体有一个演变的过程。赋体以楚辞为滥觞,至荀况始有定名。它出现于战国后期,到了汉代才形成确定的体制,这是赋的渊源。赋体的流变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各个阶段。关于赋的特点《文心雕龙-诠赋》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体物写志,指赋的内容;铺采摛文指赋的形貌。4 、写作背景:杜牧所处的时代,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异常尖锐,而藩镇跋扈,吐番、南诏、回鹘等纷纷入侵,更加重了人民的痛苦,大唐帝国,已处于崩溃的前夕。杜牧针对这种形势,极力主张内平藩镇,加强统一,外御侵略,巩固国防。为了实现这些理想,他希望当时的统治者励精图治,富民强兵,而事实恰恰和他的愿望相反。穆宗李恒以沉溺声色送命,接替他的敬宗李湛,荒淫更甚,“游戏无度,狎昵群小”,“视朝月不再三,大臣罕得进见”,又“好治宫室,欲营别殿,制度甚广”,并命人“修东都宫阙及道中行宫”,以备游幸,对于这一切,杜牧是愤慨而又痛心的。他在《上知己文章启》中明白地说:“宝历(敬宗的年号——引者)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三、基础积累蜀山兀(wù)缦(màn)回不霁(jì)何虹妃嫔(pín)媵(yìng)嫱(qiáng)焚椒(jiāo)兰辘辘(lù)远听杳(yǎo)不知尽态极妍(yán)剽(piāo)掠其人鼎铛(chēng)玉石弃掷逦迤(lǐyǐ)取之尽锱铢(zīzhū)架梁之椽(chuán)在庾(yǔ)之粟粒直栏横槛(jiàn)管弦呕哑(ǒuyǎ)参差(cēncī)四、文本研读1、本文的结构层次是怎样的?分析:全文四段可分两大部分。《阿房宫赋》一二两节属于“体物”,三四两节属于“写志”。第一部分(第1、2段)由外到内,由楼阁建筑到人物活动,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极写宫中生活荒淫、奢靡。第1段: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第2段:铺叙统治者生活的荒淫、奢靡。第二部分(第3、4段)议论分析,指出“秦爱纷奢”不恤民力自然会导致灭亡的命运,规劝唐敬宗李湛勿蹈秦王朝之覆辙。第3段:指出秦必亡之命运。第4段:讽谏唐王李湛勿蹈秦皇覆辙。2、杜牧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彩章句为之兵卫。”他强调思想内容的重要性,认为形式要为内容服务。这篇课文写了哪些内容?作者的用意是什么?分析:细读全文,不难看出作者旨在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第1段铺陈阿房宫的宏伟壮丽。第2段叙写官中美女之众,珍宝之多。第3段夹叙夹议,点明:正是由于秦王朝的统治者骄奢淫逸,滥用民力,致使农民起义,一举亡秦。第4段转入议论,进一步指出:六国衰亡,秦朝覆灭,其根本原因都在于不能爱民。篇末4句言简意赅,暗寓讽谏之意,含蓄地告诫后人,如不以历史为鉴,还会重蹈覆辙。由此可见,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用以警诫“后人”是全文主旨。可以看出这“后人”指的应是当时最高统治者。3、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极力描写阿房宫的?这样描写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分析:课文从三个方面来描写阿房宫:一是写阿房宫建筑之奇,二是写阿房宫美女之众,三是写阿房宫珍宝之多。写建筑,课文先展开广阔而高峻之全貌,进而细绘宫中楼、廊、檐、长桥复道、歌台舞殿之奇;写美女,述其来历,状其梳洗,言其美貌,诉其哀怨,绘声绘色,备加渲染;写珍宝,既写六国剽掠,倚叠如山,又写秦人弃掷,视若瓦砾。这些描写用墨如泼,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充分体现了赋体的特色。然而铺陈阿房官规模大,宫室多、美女众、珍宝富并非作者作赋的目的。透过楼台殿阁、脂粉金玉这一画面,作者旨在说明秦统治者之奢侈腐化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为维持这种奢侈生活所进行的横征暴敛,正是导致秦王朝覆亡的根本原因。《古文观止》的篇末总评说:“前幅极写阿房之瑰丽,不是羡慕其奢华,正以见骄横敛怨之至,而民不堪命也,便伏有不爱六国之人意在。” 可见,文章前面所进行的动人描绘乃是为后面的正义宏论张本,为篇末归结秦灭亡的历史教训、讽谕现实,提供了坚实的基础。4、作者描写阿房宫建筑的宏伟壮丽,仅用了一百多字,却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描写阿房宫的建筑的?为什么会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分析:这一部分作者用的是总写和细写相结合的写法。总写部分,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覆压三百余里”,言其占地之广,“隔离天日”,状其楼阁之高;“骊山”两句,写其倚山傍水,气势非凡。细写部分,作者工笔重彩,精描细绘。先写重搂叠阁、长廊高檐,不计其数;再以长桥如龙、复道似虹映衬宫宇之宏伟、搂阁之高大。上面所述,写的还只是建筑之外观。接着,作者的笔触,又深入建筑内部。歌台舞殿是互文的写法,台既可舞,殿亦可歌,意谓宫内处处皆是轻歌曼舞。“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进一步从人们的主观感受写宫内歌舞盛况。这几句,既是以歌舞之纷繁衬托宫殿之众多,又为下文美女充盈宫室预作铺垫。这一节中,作者由远及近,由外及里逐一介绍了阿房宫之奇观。叙述中时有前后照应之妙笔。如写楼阁“各抱地势”就与前文“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这一广阔背景相连。叙述中时有贴切生动之比喻,例“长桥卧波,复道行空”,用笔经济,形象生动。叙述中也间有动态描写,像写“二川”,写歌舞,状声摹形,引人入胜。再加上大量对偶排比句式的运用,致使文句音节铿锵,兼有音韵之美。因此,寥寥一百几十个字,阿房宫之丰姿盛态就显现于读者眼前。5、在第2段中“明星荧荧”等四句话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在哪里?分析:“明星荧荧”,“开妆镜也”,是倒置式的暗喻。“明星荧荧”是比喻句的喻体,“开妆镜也”是本体。以璀灿晶亮的明星来比喻纷纷打开的妆镜,既贴切又形象。将喻体置放在前,先予以人鲜明的画面,令人惊奇,再出现本体,解释原因,读者印象更为强烈。“绿云扰扰,梳晓鬟也”,与上一句的表达方式相仿。第三句说丢弃脂水竟使渭流涨腻,用的是夸张手法,极言梳洗美女之多。第四句写焚烧椒兰竟至烟斜雾横也是夸张,效用同第三句一样。四句字数相等,句句押韵,加之新鲜的比喻,巧妙的夸张,读来使人有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之感。作者正是借助于开镜、梳摸、弃脂水、焚椒兰这些生活细节形象地写出了宫中美女之多,宫室之广。写宫室,是承接上文;写美女,则是开启下文。所以,作者紧接着便是写美女望幸。这一层都是写美人,但是从美人的生活遭际也可以看到秦始皇的荒淫无度。汉代大赋不少作品铺张扬厉,堆砌词藻。杜牧则发挥了赋的长处,着意铺陈夸张,但所有的铺叙又都为后文的议论张本,为表现主题思想服务。从这一节对美人的描写可见一斑。6、第3段是怎样紧承上两段的?句法和表现手法有何异同?明确:第3段紧承上两段的铺叙,转入对秦亡教训的议论,并领起后文一叹再叹的笔调。这一段,同前两段一样,也运用了骈文的四言句法,采用了铺陈、夸张,排比的手法,但散文的笔法更多,散文的气脉更足,“文赋”的特点更为鲜明。7、第3、4两段议论分别侧重哪一方面?两段间的逻辑关系是怎样的?明确:第3段侧重于揭示秦皇的荒淫、奢靡和对人民的残酷压榨,导致农民起义,阿房宫毁灭;第4段侧重揭示秦与六国自取灭亡的教训,讽劝“后人”要引为鉴戒。后一段是对前一段的拓展、推论。8、第3、4两段的表现手法有什么区别?为什么写法不同? 明确:第3段的表现手法是夹叙夹议,重点仍在铺叙,但以议论为框架、脉络;第4段则纯为演绎、推断。两段之间,前一段是后一段的铺垫,不采用铺陈的方法淋漓尽致揭露就缺乏力量;后一段,道理已明,再写就成赘疣,话说得越精要,越能引人思索、慨叹。9、作者写《阿房宫赋》,是为了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讽谕朝政。但为什么写阿房宫被焚,却说“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这里作者流露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分析:这里的“可怜”解释为“可惜”。作者用这二字,使无穷感慨充溢字里行间。一度威震四海的秦王朝在农民起义的冲击下土崩瓦解,迅速灭亡;覆压三百余里的阿房宫,也在一场烈火之中化为灰烬。秦朝速亡的史实说明,不能爱民,难图久安。但是,当时的唐朝统治者无视历史教训,沉湎声色,又大起宫室,身居积薪之上,仍以为安。历史兴亡,激荡胸中;目睹现实,感慨万端。神奇瑰丽之阿房宫付之一炬令人可惜,显赫一时的秦王朝毁于一旦令人可叹,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不意今人又在步秦人之后尘,唐王朝的命运不也令人可忧吗?“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作者的不安与忧愤溢于言表。辞赋不同于论文,许多地方并不直说,读时需细加玩味,方能体会作者的用心。10、课文的末句用了四个“后人”,分别指出每个“后人”都说的是什么人,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明确:第1、2、4个指秦以后的人,包括唐统治者,第3个指唐以后的人。这句话提醒唐统治者不要重蹈覆辙。11、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与《过秦论》、《六国论》比较,三篇有何共同特点,各篇立论的独创性表现在哪里?明确:本文的中心思想是:通过阿房宫营建的极尽豪华,宫内生活的荒淫奢靡,对人民残酷压榨的铺陈描绘,揭示秦皇的自取灭亡,讽喻当朝切勿重蹈覆辙。三篇的共同特点是,都以秦与六国的兴亡为论题,都针对当时朝政有为而发,规劝当朝要引为鉴戒。各篇立论的独创性是:①贾谊论秦亡,在历史上首次揭示了秦亡的根本原因是“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的道理。攻取天下,当然需用暴力,但如果守住天下也全凭暴力,把人民当敌人对待,那就使自己处于人民的汪洋大海中的“独矢”境地,那覆亡是指日可待的。这议论非常精到深刻,以后历代的兴亡,都证明了贾谊的卓识远见。②苏洵《六国论》立论的独创性,表现在作者没有像旧时代许多作家那样,总是从鞭挞强秦暴行的角度立论,而是第一次从“六国破灭”的内部因素的角度来立论,对内部因素的分析又是全方位的,涉及政治、经济、外交、军事诸方面,而且处处显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③《阿房宫赋》是一篇“赋”,但议论的成分就占了一半,可以说是用赋体的形式来写论文,这写法本身就具独创性;其次,它的独创性还表现在作者是选择一个具体、形象的事物作为立论的角度,把阿房宫作为秦皇骄奢淫逸的象征,作为秦皇压榨人民的见证,作为秦王朝覆灭的标志,这种立论方式更是独具特色的。五、写作特色:1、想象、比喻与夸张相结合,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2、描写、铺排与议论抒情相结合。3、骈散结合,错落有致。六、补充:(一)一词多义:1、“一”:(1)五步一楼,十步一阁(数词)(2)六王毕,四海一(统一) (3)合纵缔交,相与为一(一体、整体)(整齐划一)(4)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专一)(5)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全、都)(6)靖国君之于寡人,一至于此乎(乃、竟)(一寒如此)(7)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一何”:多么)(8)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初次,才)(一见如故)(9)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整体)2、“爱”:(1)秦爱纷奢,人亦爱其家(喜爱)(爱不释手)(爱屋及乌)(2)使秦复爱六国之人(怜惜)(3)吴广素爱人(爱护、关心)(4)晋陶渊明独爱菊(喜欢)(5)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舍不得,不愿意放弃,吝惜)3、“取”:(1)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夺取)(2)今入关,财物无所取(拿,拿来占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取出,提取)(4)南取汉中,西举巴蜀(攻取,攻下)(取而代之)(5)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同“娶”)(6)留取丹心照汗青(助词,“着”)(7)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采用,采取)(8)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选取、选择)(以貌取人)4、“族”:(1)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灭族)(2)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同姓的亲属,家族)(3)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种类,类)(4)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筋骨聚结之处)(5)族疱月更刀(众,普通,一般)(6)即有丁男繁衍之族(家族)5、“毕”:(1)六王毕,四海一(了结,灭亡)(2)吾与汝毕力平险(尽)(3)毕礼而归之(使……完毕)(4)此印者才毕,则第二版已具(完毕)(5)众妙毕备(尽、全、都)(原形毕露)(6)度道里会遇之礼毕(完毕,结束)(毕其功于一役)(7)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毕竟”,终究、到底)6、“幸”:(1)缦立远视,而望幸焉(皇帝到某处,得到宠幸)(2)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幸运)(3)今事有急,故幸未告良(特地)(4)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希望)(5)下至家人,幸皆无恙(侥幸,幸亏)7、“举”:(1)戍卒叫,函谷举(被攻占)(2)杀人如不能举(全,尽)(举世无双)(3)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举起)(4)何不做衣裳,莫令事不举(成功)(5)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拉起,张起)(6)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举行,发动) (7)举类迩而见义远(提出,举出)(举一反三)(8)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推举,选拔)(举贤荐能)(9)举以予人,如弃草芥(拿)(举棋不定)(10)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行动,举动)(言谈举止)(11)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所有的)(12)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实行,推行)8、“流”:(1)渭流涨腻,弃脂水也(水流)(2)二川溶溶,流入宫墙(流动)(细水长流)(3)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水流)(源远流长)(投鞭断流)(4)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流放)(5)退而思其言,类东方生滑稽之流(流派,类)(6)伏尸百万,流血漂橹(液体流动)(头破血流)(7)始有流落天涯之叹(漂泊,流浪)(颠沛流离)(二)词类活用:1、六王毕,四海一(“一”,数词作动词,统一)2、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北”“西”,名词作状语,向北,向西)3、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朝”“夜”,名词作状语)(三)古今异义词:1、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古:气温,环境气氛;今:气象情况)2、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古:聚敛的金银;今:筹划并管理)3、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古:可惜;今:怜悯,值得怜悯)(“可爱”——白居易《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四)特殊句式:1、戍卒叫,函谷举(被动句)2、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宾语前置句)译文: 六国覆灭,天下统一,蜀郡的山林伐光了,于是造起了阿房宫。(它)占地三百余里,(楼阁高耸)遮天蔽日。(阿房宫)从骊山北麓建起,折而向西,一直通到咸阳。(渭水、樊川)两条河流,滔滔地流入宫墙。五步一座高楼,+步一座亭阁;走廊曲折如宽带回环,屋檐翘起似高鸟啄食;(这些楼阁)各随地势而建,座座通连、檐角交错。盘扭回旋的,屈曲勾折的,像蜂房,像水涡,矗立着,不知它们有几千万座。长桥横卧在水面上,(就如同游龙一般,可是,)没有云彩,怎(会有)蚊龙(腾空)?复道横空而跨,(就好像天上的彩虹,)(可是)不是雨过天晴,怎(会有)虹霓(凌空)?(楼阁)高低错落,令人迷蒙,不辨南北西东。台上歌声温润,洋溢着春天般的欢乐;殿中舞袖飘拂,充满着风雨交加般的凄冷。(歌舞纷繁不断,欢乐悲戚丛生)一天之内,同一座宫殿之中,(让人感到)寒暖不均,气候不同。六国的妃嫔宫女,诸侯们的公主、孙女,辞别了(自己国家的)搂阁宫殿,被辇车送到西秦。(她们)日夜弹唱,成了秦皇的后宫之人。(光如)明星闪亮,原来是(宫人们)打开了梳妆镜;(色似)乌云纷扰,原来是(宫人们)一早梳理发鬓;渭水涨起了一层油腻,原来是(宫人们)泼掉的漂满粉脂的洗脸水;烟雾弥漫,原来是(宫人们)点燃椒兰香料在香鼎。疾雷忽然震响,原来是(皇上的)宫车驰过;辗辗车声越听越远,无影无声,不知它驶向什么地方。(宫人们)任何一处肌肤,任何一种姿态,都极尽娇艳美丽,(她们)久久地伫立等待,盼望着(皇上)幸临,得到(皇上)的宠爱;(可是,)有的宫人三十六年从未见到过(皇上)的身影。燕国赵国收藏的珠玉,韩国魏国聚敛的金银,齐国楚国的瑰宝奇珍,多少代,多少年,从(本国)百姓那里劫掠而来,堆积如山;一旦(国家灭亡)不能再占有,统统运进了阿房宫中,于是,把宝鼎视为铁锅,把美玉看作石头,把黄金视同土块,把珍珠看成石子,随地丢弃,秦人看着这些宝物并不怎么爱惜。唉!一个人的心思,也是千万人的心思(人同此心)呀!奏统治者嗜好繁华奢侈,人民百姓也都顾念自己的家。为什么搜刮(百姓的财物)一点都不放过,挥霍起来却像泥沙一样随便呢?(甚至)让支承屋梁的柱子,比农田里的农夫还多;让架在屋梁上的椽子,比布机上的织女还多;让(建筑物上)颗颗突出的钉头,比粮仓里的粟粒还多;让参差不齐的瓦缝,比全身丝绸衣服的纱线还多;直的横的栏杆,比全国城郭的围墙还多;嘈杂的笛声琴声,比闹市里的人声还多。(终于)致使天下人心里憋满了愤怒,却不敢说话。暴君秦始皇的心,一天比一天骄横顽固。(待到)戍边的士兵们一声呐喊,函谷关的天险就被攻破,(入关的)楚人一把大火,可惜(富丽堂皇的阿房宫)化成了一片焦土!瞅!使六国灭亡的,是六国自己,不是秦国。消灭秦宗族的是秦统治者本身,也不是天下的人民。唉!如果六国诸侯各自爱护自己的百姓,那么就有足够的力量抵抗强秦;如果秦(在统一全国后)同样能爱护六国的百姓,那么就可以从二世、三世以至传到万世一直作君王,谁还能灭掉(它)呢?奏王朝的统治者来不及为自己哀叹,而只有让后代人去哀叹它的灭亡;后代人哀叹秦的灭亡却不能引以为鉴,也会使他的后代人再哀叹他(重蹈秦的覆辙)。《阿房宫赋》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理解本文“文赋”的文体特点及所运用的“赋”的表现手法(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2.学习借鉴本文借古讽今,叙议结合的构思和写作特点;3.积累掌握“一”“爱”“取”“毕”“辞”“独”“族”“焉”“而”“夫”等实词和虚词的多种用法;4.背诵课文。教学设想:杜牧的《阿房宫赋》曾得到“古来之赋,此为第一”的盛誉,长期流传,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针对本课教材集文言文与诗歌于一身的特点,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法和诵读法分析、理解课文内容和艺术特色。杜牧向来主张:“ 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樊川文集•答庄充书》),据之,教学全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强化诵读自学,重视语言知识,将理解文意与理解语言紧密结合,突出教学重点,突出思维训练。第一课时诵读1、2段,重在学习文赋的“体物”(叙述、描写);第二课时诵读3、4段,重在体会本文的“写志”。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总结历史的兴亡教训可以补察当今为政的得失。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贾谊写了《过秦论》,其中心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针对汉初的情况,主张施行仁政。同样是总结秦亡的教训,针对唐敬宗继位后,广造宫室,天怒人怨的现实,杜牧作《阿房宫赋》以讽时刺世,那么,在这篇赋中,杜牧又提出了怎样的观点呢?让我们通过学习来体会。二、解题1.文体  “赋”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文体,是介于散文和诗歌中间的一种体裁。《文心雕龙诠赋》中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体物写志,是赋的内容;铺采摛文,指铺的手法。  赋讲求字句的整齐和声调的和谐;描写事物时注重铺陈和夸张;结尾多发议论,以寄托讽喻之意。赋体的流变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多个阶段。本文属于文赋。2.背景  本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公元825年),此时的唐王朝已是大厦将倾,风雨飘摇。唐敬宗李湛年少即位,好游猎,务声色,大兴土木,不理朝政。杜牧此文意在借古讽今,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毁灭,总结秦王朝骄奢遥逸终政亡国的历史教训,从而向唐朝统治者发出警告,希望唐朝统治者引以为戒,不要重蹈覆辙。3、介绍杜牧。唐时期杰出的诗人,“赋”和古文也都堪称大家。在诗歌方面,人称他为“小杜”,以别于杜甫的“老杜”,又把他与李商隐并称,称“小李杜”。他的古文颇多针贬时事的作品,(可引导学生背诵《过华清宫》、《泊秦淮》等诗歌)。他对“赋”这种文体的发展,也有着卓越的贡献。唐宋古文运动兴起,一些文人用古文的写作方法作赋,使之由骈骊趋向散文化,称为“文赋”以区别于六朝的“骈赋”和唐代用来科考取士的“律赋”。杜牧的这篇《阿房宫赋》就是这样的作品之一,历来被人们视为“文赋”的初期典范之作。4、阿房宫:“阿房宫”的“阿房”旧读为ēpáng。为什么叫“阿房”?一说是地名或山名,遗址在今西安的西南;一说因宫殿的“四阿”(屋盖四角弯曲处)造得宽阔得名,“房”同“旁”,宽广的意思。但据《史记》记载,似以前说为是。《史记·秦始皇本纪》对“阿房宫”的记载是很简略的,大意是:秦始皇以咸阳城小人多,旧建宫廷不够大,决定在渭水以南的上林苑中兴建大规模的宫殿。首先是在阿房修建前殿,东西五百步(一步六尺),南北五十丈,殿上可坐万人,殿下可建五丈旗,周边驰道修成阁道,直抵终南山,山巅是高耸的宫阙(宫殿正门),再从宫阙兴修复道(上下两层的通道),渡过渭水,直达咸阳。这一巨大工程,直到秦代灭亡都没完成。三、梳理文脉杜牧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彩章句为之兵卫。” 他强调思想内容的重要性,认为形式要为内容服务。这篇课文写了哪些内容?作者的用意是什么?分析:细读全文,不难看出作者旨在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第1段铺陈阿房宫的宏伟壮丽。第2段叙写官中美女之众,珍宝之多。第3段夹叙夹议,点明:正是由于秦王朝的统治者骄奢淫逸,滥用民力,致使农民起义,一举亡秦。第4段转入议论,进一步指出:六国衰亡,秦朝覆灭,其根本原因都在于不能爱民。篇末4句言简意赅,暗寓讽谏之意,含蓄地告诫后人,如不以历史为鉴,还会重蹈覆辙。由此可见,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用以敬诫“后人”是全文主旨。联系杜牧自己在《上知己文章启》中所说的“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可以看出这“后人”指的应是当时最高统治者。四、指导学生自读课文1、2两段1、教师说明:这篇文章的体裁是“赋”。“赋”的字义是铺述,这种文体的特征是“铺采chi文,体物写志”(刘勰语),也就是要运用铺陈夸饰的手法来直陈其事,用新奇美丽的辞藻来描摹事物(体物),抒写情志。我们初次接触这种文体,尤应抓住这个特点来研读课文。即不但要像读别的文言文那样准确理解字句,疏通文意,而且要看作者是怎样运用铺陈夸饰的手法,华美的文辞来“体物写志”的。2、要求反复研读三遍:第一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仔细自读,着重点是理解字句,疏通文意。自读完后,教师对一些重点词语和疑难语句进行点拨;第二遍,借助教师提供的内容提纲仔细自读,着重点是弄清两段各自的内容层次,读完后,教师指导学生回答“思考和练习”第一题;第三遍,借助教师提供的韵脚轻声朗读,着重点是通过朗读体味文辞的优美和骈散结合的和谐韵律。3、重点词语:“廊腰缦回”——“缦”的本义是没有文采的帛,又通“慢”,“慢”有“宽缓”、“迟缓”等义;这句的“缦”,注释为“索绕”,是由“宽缓”义引申而来,下文“缦立远视”的“缦”,注释为“久”,是“迟缓”义的引申。“回”,注释为曲折。“钩心斗角”——课文用的是它的原始意义,与现在用作成语的意思有别。在文言中也常用来指写作中的巧思,如:“近时诗家咏物,钩心斗角,有突过前人者”。“矗不知其几千万落”——“落”,注释为“座”、“所”,是由“院落”义引申为建筑单位的量词。“妃嫔媵嫱”——“嫔”(pín)和“嫱”都是宫中的女官名,地位低于“妃”;“媵(yíng)”指陪嫁的人,把它与“妃、嫔、嫱”并列,是用来足成四音节词语。“辇来于秦”——“辇(niǎn)”,本义是手挽的车,秦、汉后特指君后所乘的车,这里用作动词。“尽态极妍”——这里的“尽”和“极”是互文,都是“尽量、极力”的意思。整个词语是指用尽心思使姿态美好,用尽一切办法使容颜妍丽的意思。4、疑难语句:“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这两句历来解说纷簇,但都难令人满意。由“暖响”引起“春光融融”的感觉,由“冷袖”引起“风雨凄凄”的感觉,这是一种“通感”的现象,这样来理解是大家同意的。但舞袖为什么用“冷”来形容?联系下句看为什么会“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有人回答第一个问题,说用“冷袖”,是因为古人常用“舞袖”来咏“雪”,或用“雪”来“舞袖”,如:“舞袖回雪,歌声遏云”(舒元舆诗句);“据似飞燕,袖如回雪” (张衡诗句)。这很有道理,但联系下句看,仍难说通。我的看法是,前一句的“歌台”、“舞殿”和“暖”、“响”,实际上均为互文见义,写“歌”时同时包括“舞”,写“舞”同时兼指“歌”。后一句的“气候”,不是现代汉语的“气候”,在古代常用来指“节令”,或用来指环境气氛(均见《辞海》)。这两句合起来,意谓:在一个宫中,正在演奏欢快的歌舞,在另一宫内,则正在演奏凄冷的歌舞,这就给人一种“在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节令不同或环境气氛有异的感觉。“绿云扰扰,梳晓鬟也”——这一句,课本无注。“绿云”,比喻头发黑而密,古人常用它来代指妇女的美发;“扰扰”,这里是“缭绕”的意思;“晓鬟”指“晨妆”,“鬟”是一种环状发髻。为什么用“绿”来形容头发,因为古代训诂学有一条辗转相训(解释)的原则,“绿”与“青”、“黑”可以辗转相训。“绿嶂百重,青川万转”(吴均句),“绿”和“青”是同一种颜色。不用“青云”,而用“绿云”,能给人一种更美的色感。五、品味咀嚼1、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极力描写阿房宫的?这样描写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分析;课文从三个方面来描写阿房宫:一是写阿房宫建筑之奇,二是写阿房宫美女之众,三是写阿房宫珍宝之宫。写建筑,课文先展开广阔而高峻之全貌,进而细绘宫中楼、廊、檐、长桥复道、歌台舞殿之奇;写美女,述其来历,状其梳洗,言其美貌,诉其哀怨,绘声绘色,备加渲染;写珍宝,既写六国剽掠,倚叠如山,又写秦人弃掷,视若瓦砾。这些描写用墨如泼,淋漓兴会,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充分体现了赋体的特色。然而铺陈阿房官规模大,宫室多、美女众、珍宝富并非作者作赋的目的。透过楼台殿阁、脂粉金玉这一画面,作者旨在说明秦统治者之奢侈腐化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为维持这种奢侈生活所进行的横征暴敛,正是导致秦王朝覆亡的根本原因。《古文观止》的篇末总评说:“前幅极写阿房之瑰丽,不是羡慕其奢华,正以见骄横敛怨之至,而民不堪命也,便伏有不爱六国之人意在。”可见,文章前面所进行的动人描绘乃是为后面的正义宏论张本,为篇末归结秦灭亡的历史教训、讽谕现实,提供了坚实的基础。2、作者描写阿房宫建筑的宏伟壮丽,仅用了一百多字,却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描写阿房宫的建筑的?为什么会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分析:这一部分作者用的是总写和细写相结合的写法。总写部分,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覆压三百余里”,言其占地之广,“隔离天日”,状其楼阁之高;“骊山”两句,写其倚山傍水,气势非凡。细写部分,作者工笔重彩,精描细绘。先写重搂叠阁、长廊高檐,不计其数;再以长桥如龙、复道似虹映衬宫宇之宏伟、搂阁之高大。上面所述,写的还只是建筑之外观。接着,作者的笔触,又深入建筑内部。歌台舞殿是互文的写法,台既可舞,殿亦可歌,意谓宫内处处皆是轻歌曼舞。“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则承“暖响”“冷灿”两句,进一步从人们的主观感受写宫内歌舞盛况。这几句,既是以歌舞之纷繁衬托宫殿之众多,又为下文美女充盈宫室预作铺垫。这一节中,作者由远及近,由外及里逐一介绍了阿房宫之奇观。叙述中时有前后照应之妙笔。如写楼阁“各把地势”就与前文“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这一广阔背景相连。叙述中时有贴切生动之比喻,例“长桥卧波,复道行空”,用笔经济,形象生动。叙述中也间有动态描写,像写“二川”,写歌舞,状声摹形,引人入胜。再加上大量对偶排比句式的运用,致使文句音节铿锵,兼有音韵之美。因此,寥寥一百几十个字,阿房宫之丰姿盛态就显现于读者眼前。3、在第2段中“明星荧荧”等四句话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在哪里?分析:“明星荧荧”,“开妆镜也”,是倒置式的暗喻。“明星荧荧”是比喻句的喻体,“开妆镜也” 是本体。以璀灿晶亮的明星来比喻纷纷打开的妆镜,既贴切又形象。将喻体置放在前,先予以人鲜明的画面,令人惊奇,再出现本体,解释原因,读者印象更为强烈。“绿云扰扰,梳晓鬟也”,与上一句的表达方式相仿。第三句说丢弃脂水竟使渭流涨腻,用的是夸张手法,极言梳洗美女之多。第四句写焚烧椒兰竟至烟斜雾横也是夸张,效用同第三句一样。四句字数相等,句句押韵,加之新鲜的比喻,巧妙的夸张,读来使人有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之感。作者正是借助于开镜、梳摸、弃脂水、焚椒兰这些生活细节形象地写出了宫中美女之多,宫室之广。写宫室,是承接上文;写美女,则是开启下文。所以,作者紧接着便是写美女望幸。这一层都是写美人,但是从美人的生活遭际也可以看到秦始皇的荒淫无度。汉代大赋不少作品铺张扬厉,堆砌词藻。杜牧则发挥了赋的长处,着意铺陈夸张,但所有的铺叙又都为后文的议论张本,为表现主题思想服务。从这一节对美人的描写可见一斑。第2段是全文中写得最精彩,最能典型地反映初期“文赋”特色的一段文字。从内容上看,作者从“宫人”、“珍宝”两方面对秦皇荒淫奢靡进行了充分的铺陈夸张的描绘。这种铺陈夸张的手法,表现在句法上,是基本上采用了骈文的四言句式(骈文主要是交替使用四言、六言两种句式),但又不像骈文那样讲究严格的对仗,句与句间只有跳跃性,而是具有散文的意脉,一气贯通,文意鲜明。表现在修辞上,不但用语凝练,而且灵活、综合地运用了排比、夸张、比喻等修辞方法,全段文字虽极力铺陈,却不显得枯燥;虽极力夸饰,却不显得浮靡,有着强烈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反复诵读,就会体会到作者运笔行文的美妙。六、布置作业:1、背诵1、2段。熟读、翻译课文3、4段。第二课时一、检查背诵检查之前,先复习1、2段内容,形成板书:第一段(叙):规模宏大、富丽堂皇的建筑第二段(叙):穷奢极欲、挥霍无度的生活二、指导自读课文3、4两段这两段难度不大,要求用略快的速度研读。具体进程是:第一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读,读完后教师提出若干词语、文句来考查学生的理解情况,并略作点拨;第二遍,默读、轻声朗读、断续朗读均可,边读边体味结构思路和表现手法,读前教师提示用韵情况,读后教师提出若干问题要求学生解答,并略作点拨。关于词语、文句的考查和点拨:“锱铢”、“庾”、“九土”、“独夫”、“举”、“族”——这些词语,文言中常用,课本中均有注释,要牢牢记住。其中“锱铢”、“庾”要注意写法;“九土”,即“九州”。用“九州”代指中国,源出《尚书》中大禹治水后巡行天下,分天下为九州的记载。“独夫”,语出《孟子》,特指众叛亲离的残暴君主;“族”,作“灭族”解,是封建时代的一种严刑。“一人之心,天下人之心也”——即“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之意,言生活得好的心理,自己如此,全天下的人又何尝不这样。“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纷”,多;“纷奢”合用,指豪华、奢侈。“念”,顾念。“南亩”——即“田亩”。语出《诗经·七月》:“洗彼南亩”。注家谓古时农田多在南面向阳之处,以后文言中就常用“南亩”代指“田亩”。“架梁之椽(chuán)”——指在屋梁上的承瓦木条。注意“椽”的读音和写法。“管弦呕哑”——“管弦”,管乐器和弦乐器的合称,古诗文中常用来代指音乐。“呕哑”,形容乐声嘈杂聒耳。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暇”的本义是“闲空”,文言中常用“不暇”来表示“来不及”。“哀”,哀叹、悲悼。按:“哀”《文言常用实词表》列为本课应注意掌握的实词,本义是“悲哀、悲伤”,引申为“怜悯、同情”(“君将哀而生之乎”)、“哀叹、悲悼”。4个“后人”均指秦亡以后的入,但第三个“后人”是指另三个“后人”更后的人。后一个分句,含蓄地警告唐敬宗,如不以亡秦为鉴戒,将使更后的人来哀叹他的自取灭亡。关于这两段的押韵情况:第3段:“奢、家、沙”押韵;“女、缕、语”押韵、“怒、固”押韵;“举、炬、土”押韵。第4段:“人、秦(拒秦)、人、君”押韵。关于思路、手法的理解情况考查:先提出三个问题让学生简答,然后教师点拨。简答和点拨,三言两语点明即可,不要过多阐析,要留给各个学生自己思索的余地。问题;(1)两段议论分别侧重哪一方面?两段间的逻辑关系是怎样的?(2)两段的表现手法有什么区别?为什么写法不同?(3)第3段是怎样紧承上两段的?句法和表现手法有何异同?明确:(l)第3段侧重于揭示秦皇的荒淫、奢靡和对人民的残酷压榨,导致农民起义,阿房宫毁灭;第4段侧重揭示秦与六国自取灭亡的教训,讽劝“后人”要引为鉴戒。后一段是对前一段的拓展、推论。(2)第3段的表现手法是夹叙夹议,重点仍在铺叙,但以议论为框架、脉络;第4段则纯为演绎、推断。两段之间,前一段是后一段的铺垫,不采用铺陈的方法淋漓尽致揭露就缺乏力量;后一段,道理已明,再写就成赘疣,话说得越精要,越能引人思索、慨叹。(3)第3段用“嗟乎”紧承上两段的铺叙,转入对秦亡教训的议论,并领起后文一叹再叹的笔调。这一段,同前两段一样,也运用了骈文的四言句法,采用了铺陈、夸张,排比的手法,但散文的笔法更多,散文的气脉更足,“文赋”的特点更为鲜明。三、咀嚼品味1、作者写《阿房宫赋》,是为了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讽谕朝政。但为什么写阿房宫被焚,却说“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这里作者流露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分析:现代文中的“可怜”是“值得怜悯”的意思,但在文言中除解释“值得怜悯”外,还有可爱、可惜的意思。这里的“可怜”解释为“可惜”。作者用这二字,使无穷感慨充溢字里行间。一度威震四海的秦王朝在农民起义的冲击下土崩瓦解,迅速灭亡;覆压三百余里的阿房宫,也在一场烈火之中化为灰烬。秦朝速亡的史实说明,不能爱民,难图久安。但是,当时的唐朝统治者无视历史教训,沉湎声色,又大起宫室,身居积薪之上,仍以为安。历史兴亡,激荡胸中;目睹现实,感慨万端。神奇瑰丽之阿房宫付之一炬令人可惜,显赫一时的秦壬朝毁于一旦令人可叹,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不意今人又在步秦人之后尘,唐王朝的命运不也令人可忧吗?“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作者的不安与忧愤溢于言表。辞赋不同于论文,许多地方并不直说,读时需细加玩味,方能体会作者的用心。2、文章语言精炼,而含意丰富。试举例说明。分析:本文起笔就不同凡响。(古文观止)编者的评语是:“起四语。只十二字,便将始皇统一以后纵心溢志写尽,真突兀可喜。”开头两句,写六国覆灭,由秦一统天下。形似泛泛叙事,实则为下文伏脉:“六王”为何会“毕”?“四海”为何能“一” ?一亡一兴,关键何在?读完全篇,就知道作者正是由此开始总结历史教训的。后两句,说伐尽蜀山林木,才将阿房宫建造而成,言建造工程之规模浩大,蕴含着更为深广的社会内容。李白有诗云: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砍伐蜀山之木,运往关中,要耗多少人力物力,需经多少艰难险阻,作者没有细说但读者自可想见。而要建成如此奇伟之宫室,伐木运木只是一项工程。统一天下不久,即如此滥用民力,势必酿成严重后果,于此作者已有暗示。“纵心溢志”,“骄奢淫逸”,正是取祸之由。起首4句,不仅气魄宏大,且含意深广,耐人寻味。从语言上看,两两对偶,各各押韵(全押仄声韵),音调急促有力,确系“突兀可喜”。文中言简意深之处并不少见。又如第2段写秦人挥金如土,用“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八字,构成4个比喻。一面是挥霍无度,另一面必定是搜刮不已。此处铺叙也为下文生发议论奠定基础。作者锤字炼句皆有所指,这些地方宜深入体会,认真学习。4、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与《过秦论》各篇立论的独创性表现在哪里?点拨:本文的中心思想是:通过阿房宫营建的极尽豪华,宫内生活的荒淫奢靡,对人民残酷压榨的铺陈描绘,揭示秦皇的自取灭亡,讽喻当朝切勿重蹈覆辙。两篇的共同特点是,都以秦的兴亡为论题,都针对当时朝政有为而发,规劝当朝要引为鉴戒。各篇立论的独创性是:①贾谊论秦亡,在历史上首次揭示了秦亡的根本原因是“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的道理。攻取天下,当然需用暴力,但如果守住天下也全凭暴力,把人民当敌人对待,那就使自己处于人民的汪洋大海中的“独矢”境地,那覆亡是指日可待的。这议论非常精到深刻,以后历代的兴亡,都证明了贾谊的卓识远见。②《阿房宫赋》是一篇“赋”,但议论的成分就占了一半,可以说是用赋体的形式来写论文,这写法本身就具独创性;其次,它的独创性还表现在作者是选择一个具体、形象的事物作为立论的角度,把阿房宫作为秦皇骄奢淫逸的象征,作为秦皇压榨人民的见证,作为秦王朝覆灭的标志,这种立论方式更是独具特色的。四、布置作业:1、完成《1﹢2》练习。2、背诵全文《阿房宫赋》导与练  《阿房宫赋》导与练  诗人之赋“丽以则”  ——《阿房宫赋》鉴赏  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伍隍中学袁贵忠  《阿房宫赋》,“雕绘铺陈”,“词彩华丽”,关注社会,曲言讽谏,是一篇典型的“丽以则”的“诗人之赋”。从汉代至晚唐的律赋,都不乏咏古之作,但作者大都只是抒发自己的思古幽情,并没有多大的现实意义,虽名噪一时却不能久远。杜牧的《阿房宫赋》把艺术性和思想性完美地结合了起来,高超的写作技巧,深深的忧国之情,令人高山仰止,的确是千古传诵的佳作。那么,杜牧用什么样表现手法来为文章写作主旨服务的呢?  一、铺陈排比,为抒情议论张本。   杜牧在《阿房宫赋》里竭力铺排宫殿耗费之巨大、规模之壮观、构造之精巧、布局之繁复、陈设之华美,让人无不为宫殿的繁华而倾倒。从外观上看,“覆压三百余里”的气魄、“隔离天日”的气势、“春光融融”“风雨凄凄”的气象,无不折射出秦帝国的赫赫声威。走进宫去,人物之多、用品之盛,又让人不禁扼腕长叹。“明星”“绿云”“渭涨”“雾横”“妆镜”“晓鬟”“弃脂”“焚椒”,表现出美人之多,无数宫女甚至“不得见(皇帝)者三十六年”;燕赵韩魏齐楚六国多年的“收藏”“经营”“精英”,“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多少百姓为此宫丧失了生命,多少财物被此殿白白地浪费;多少宫女的青春被扼杀,多少珍奇珠宝被糟蹋:统治者的骄奢与淫逸可见一斑。这极力的铺叙,寄寓了作者沉重的感慨和深深的忧思。作者极力的铺排,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他是要通过阿房宫这个秦王朝奢侈的缩影,让人们认识秦灭亡的本质原因:“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灭亡的前车之鉴,希望“后人(唐朝统治者)哀之”更要“鉴之”。  二、对比鲜明,带给读者强烈冲击。  为了让当朝者强烈的感受到自己的赤诚之心、领悟本赋要真正表达的意图,杜牧采用鲜明的对比:从阿房宫的角度来说,作者用阿房宫的精美绝伦、气势非凡和“楚人一炬”变成“焦土”对比;用修建阿房宫的“木柱”“梁椽”“钉头”“瓦缝”“栏槛”“管弦”和“农夫”“工女”“帛缕”“城郭”“言语”对比,让我们在惊叹于修建宫殿的巨大耗费的同时,又不禁为它早已变成衰草连天的废墟而悲叹不已,为统治者不顾百姓死活而悲愤不已!从宫女的角度来说,一边是“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边却是“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不同的命运形成强烈的反差,带给我们强烈的感情冲击。阿房宫表面的繁华最终经受不住“楚人一炬”;“朝歌夜弦”“舞殿冷袖”也掩藏不住宫女们的孤苦与辛酸。一句“可怜焦土”,杜牧那满脸的激愤和深深的遗憾跃然纸上!一句“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杜牧那同情的眼泪和愤怒的神情呼之欲出!  三、以秦为主,兼论六国,曲尽其意。  《阿房宫赋》,不论描写还是议论,都以秦为主,兼及六国。就写作角度来说,秦为主线,六国为副线;就思想角度来说,以六国旧事作为秦的前车之鉴,一步一步地展示写作意图。阿房宫无数的美人是六国诸侯的“妃嫔媵嫱”;阿房宫无数的珍宝,又是六国长期“取掠其人”的积累。六国灭亡了,美人自是“辇来于秦”,珍宝更是“输来其间”,而秦却不以六国的教训为鉴,最终是自食其果。作者由此暗示唐统治者,若再走秦的老路,便是步其后辙。写到这里,本可以结尾,但作者却来了个大胆的假设,指出六国和秦若“各爱其人”,就不会有灭亡的危险,并把笔锋陡然转向当朝的统治者,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大呼“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其心拳拳,其忠耿耿。  总之,《阿房宫赋》不只是“词彩华丽”,更是一篇思想深刻、发人深省的“诗人之赋”。文章的思想内容,就是在今天,也很有价值的。  课文同步训练  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伍隍中学李明隆  一、基础训练(20分每小题2分)  1.下列加粗词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明星荧荧(yíng)蜀山兀(wù)辘辘(lù)远听鼎铛(dāng)玉石  B.戍(shù)卒叫囷囷(qūn)焉尽态极妍(yán)架梁之椽(yuán)  C.杳(yǎo)不知所之阿(ē)房宫剽(piāo)掠其人金块珠砾(lì)  D.在庾(yŭ)之粟粒尽锱铢(zhīzhū)妃嫔媵(yìng)嫱逦迤(lǐyǐ)  2.根据课文,完成下面的问题  (1)下列六组实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   ①六王毕,四海一    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②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③奈何取之尽锱铢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   ④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⑤廊腰缦回,檐牙高啄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⑥渭流涨腻,弃脂水也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A.③⑥B.④⑤C.⑤⑥D.①②  (2)下列加点词语古今义相同的一组是( )  ①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②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③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④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⑤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⑥用之如泥沙  ⑦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⑧多于市人之言语  A.①③⑤⑦  B.③⑤⑥⑧  C.②④⑥⑧  D.②③⑥⑦  (3)下列四组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盘盘焉,囷囷焉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B.骊山北构而西折    谁得而族灭也   C.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   D.多于九土之城郭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3.下列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①可怜焦土②楚人一炬③韩魏之经营④辇来于秦⑤而后人哀之  ⑥骊山北构而西折  A.①②/③/⑤/⑥④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⑥D.①/②③/④⑤⑥  4.下列句子,句式与“戍卒叫,函谷举”相同是一项是( )  A.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B.甚矣,汝之不惠  C.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D.何陋之有哉  5.用课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8分)  (1)阿房宫的来历:  (2)宫人的生活情景:  (3)“秦爱纷奢”的具体表现:  (4)秦亡的教训是:  二、课文精练(20分,选择题每道3分)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①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②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③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④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6.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①锱铢:极言贵重的东西  ②南亩:泛指农田  ③九土:即九州,指全国  ④呕哑:难听的音乐   ⑤独夫:孤单的人     ⑥戍卒:指陈胜、吴广等起义者  ⑦楚人:指刘邦      ⑧焦土:指阿房宫被烧毁  A.①④⑤⑦  B.②③⑥⑧  C.①③⑤③  D.②④⑥⑦  7.下列句中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奈何取之尽锱铢杳不知其所之也  B.使负栋之柱使六国各爱其人  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D.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8.第二段文字标有①②③④的几个句子间,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  9.对上述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用比喻句和排比句,极言秦始皇不顾人民死活,残民而自肥,很快失掉了民心。  B.第一段还写到了老百姓对于秦的暴政敢怒而不敢言,但最终还是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使秦迅速灭亡。  C.对于秦的灭亡和阿房宫的被烧毁,作者用“可怜焦土”一语寄予了一定的同情。  D.第二段作者更进一步指出,六国和秦的灭亡,都是由于内部原因造成的,见解极为深刻。  10.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8分)  (1)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2)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三、拓展训练(20分,选择题每道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段,完成后面的1—5题  好问字裕之。七岁能诗。年十有四,从陵川郝晋卿学,不事举业,淹贯经传百家,六年而业成。下太行,渡大河,为《箕山》、《琴台》等诗,礼部赵秉文见之,以为近代无此作也。于是名震京师。  中兴定五年第,历内乡令。正大中,为南阳令。天兴初,擢尚书省掾,顷之,除左司都事,转行尚书省左司员外郎。金亡,不仕。  为文有绳尺,备众体。其诗奇崛而绝雕刿,巧缛而谢绮丽。五言高古沉。七言乐府不用古题,特出新意。歌谣慷慨挟幽、并之气。其长短句,揄扬新声,以写恩怨者又数百篇。兵后,故老皆尽,好问蔚为一代宗工,四方碑板铭志尽趋其门。其所著文章诗若干卷、《杜诗学》一卷、《东坡诗雅》三卷、《锦几》一卷、《诗文自警》十卷。  晚年尤以著作自任,以金源氏有天下,典章法度几及汉、唐,国亡史作,己所当任。时金国实录在顺天张万户家,乃言于张,愿为撰述,既而为乐夔所沮而止。好问曰:“不可令一代之迹泯而不传。”乃构亭于家,著述其上,因名曰“野史”。凡金源君臣遗言往行,采摭所闻,有所得辄以寸纸细字为记录,至百余万言。今所传有《中卅集》及《壬辰杂编》若干卷。年六十八卒。篡修《金史》,多本其所云。(选自《金史》卷126)  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亡史作,己所当任任:承担  B.既而为乐夔所沮而止沮:沮丧  C.凡金源君臣遗言往行往行:事迹  D.篡修《金史》,多本其所云本:参照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其所著文章诗若干卷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B.乃言于张,愿为撰述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C.乃构亭于家,著述其上而后乃今将图南  D.有所得辄以寸纸细字为记录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3.下列六句分为四组,全都表现元好问“以著作自任”的一组是()  ①以写恩怨者又数百篇。  ②故老皆尽,好问蔚为一代宗工。  ③四方碑板铭志尽趋其门。  ④不可令一代之迹泯而不传。  ⑤采摭所闻,……至百余万言。  ⑥篡修《金史》,多本其所云。  A.①④⑤B.①②⑥C.②③⑥D.③④⑤  4.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好问从小才学过人。七岁便能作诗,二十岁时他写了《箕山》、《琴台》等诗,受到礼部赵秉文的竭力推崇,名声震动京师。  B.元好问对金国很有感情。他先后担任了金的内乡、南阳县令,尚书省的属官,左司都事,尚书省左司员外郎等职,金朝灭亡后,元好问就不再做官,而专一著书,编撰金国历史。  C.元好问的诗文独树一帜。他的文章有明确的标准,构思奇特,风格劲健,巧缛新丽,特别有新意,发扬新声,并带着幽州、并州人的一种豪侠之气,一共有几百篇。  D.金国灭亡后,元好问认真采集金代君臣们留下来的言论、事迹,为写成《中州集》以及《壬辰杂编》若干卷,为后来别人篡修《金史》提供了参考。  5.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8分)  (1)年十有四,从陵川郝晋卿学,不事举业,淹贯经传百家,六年而业成。    (2)为文有绳尺,备众体。其诗奇崛而绝雕刿,巧缛而谢绮丽。五言高古沉。       【参考答案】  1.C(“铛”“椽”“锱”读音错)  2.(1)C(③都是夺取,获取。⑥都是指“水流”。)(2)B(3)B(都表承接,不译)  3.A(“焦土”“一炬”,名词作动词;“经营”动作名;“辇”“北”名作状;“哀”为动用法)  4.C(被动句A“于王”,介宾短语后置;B“甚矣”,谓语前置;C宾语前置)  5.此题答案可略去。(1)“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2)“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3)“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4)“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6.B(“独夫”指独裁者。“楚人”指项羽)   7.D(助词,表停顿,不译。A助词,补语标志;动词,到。B动词,让;连词,假如。C动词,巩固;动词,顽固)  8.D  9.C(没有同情)  10.(1)唉!一个人的想法,也是千万人的想法啊。秦始皇喜欢繁华奢侈,六国的人也顾念自己的家。(2)秦统治者来不及自己哀叹,而让后人为他们哀叹;后人为他们哀叹却又不借鉴他们的教训,也就使更后来的人又为这些后人而哀叹了。  11.B(“沮”通“阻”,“阻止”的意思)  12.D(介词,用。A助词,译为“……的”,作句子的定语;助词,译为“……的感情”,作句子的宾语。B介词,替;介词,因为。C连词,于是;副词,才)  13.A(②③不属于著作方面,⑥是别人的行为,不能表现他的“著作为己任”)  14.C(将元好问诗文的特点混淆,“构思奇特,风格劲健,巧缛新丽”“特别有新意”是他的诗,“慷慨悲凉,带着幽州、并州人的一种豪侠之气”是他的歌谣。“发扬新声”“一共有几百篇”的是词曲)  15.(1)十四岁那年,跟随陵川(今属山西)郝晋卿学习,他不学如何参加科举考试求取功名的那一套,而是深入研究经传和诸子百家,他刻苦学习了六年,成为博洽而通达的饱学之士。(2)元好问写文章有明确的标准。各种体裁的文章他都写得很好。他的诗构思奇特,风格劲健而绝不雕琢镂刻,巧缛新丽而绝去浮靡绮丽。五言诗高洁古雅,沉郁悲壮。    【参考译文】  元好问,字裕之。七岁便能作诗。十四岁那年,跟随陵川(今属山西)郝晋卿学习,他不学如何参加科举考试求取功名的那一套,而是深入研究经传和诸子百家,他刻苦学习了六年,成为博洽而通达的饱学之士。接着,他下太行,过黄河,外出游学,他写了《箕山》、《琴台》等诗,礼部赵秉文看到了这些诗,认为在近代没有这样优秀的作品。于是元好问的名声就震动了京师。  兴定五年(1221)中进士,任内乡(今属河南)县令。正大年间,担任南阳(今属河南)县令。天兴(1232-1234)初年,提升为尚书省的属官,接着,又授为左司都事,转行尚书省左司员外郎。金朝灭亡后,元好问就没有再做官。  元好问写文章有明确的标准。各种体裁的文章他都写得很好。他的诗构思奇特,风格劲健而绝不雕琢镂刻,巧缛新丽而绝去浮靡绮丽。五言诗高洁古雅,沉郁悲壮。七言乐府不用古题,特别有新意。歌谣慷慨悲凉,带着幽州、并州人的一种豪侠之气。他所作的词曲,发扬新声,大都是针对国家多难,人民不幸,以抒发他的悲壮胸怀,一共有几百篇。战乱以后,一些故旧相继去世,元好问成了文坛的一代领袖,各地的碑文、墓志铭之类的文字都来求他写作。他所写的文章、诗歌有若干卷、《杜诗学》一卷、《东坡诗雅》三卷、《锦几》一卷、《诗文自警》十卷。   到了晚年,更加把著作作为自己的任务,他认为金立国以后,它的典章制度几乎可以和汉代、唐代相比,现在金国已经灭亡,赶快要把它的历史写下来,而这著名的任务,自己是当仁不让的。当时,金国的那些实录都在顺天(今北京)张万户家里,元好问就对张万户作了说明,表示自己愿意撰写《金史》,后来被乐夔所阻止而中止了。但是元好问说:“不能让一个朝代的事迹泯灭而不传下去。”因此就在自己家里建造了一座亭子,自己就在里面撰写金代的历史,因为不是政府交给他的写作任务,所以他把自己写的东西称为《野史》。凡是金代君臣们留下来的言论、事迹,元好问都认真进行采集,他把听到的一点一滴都用小的纸条、小的字体记录下来,一直到一百多万字。今天他所传下来的著作有《中州集》以及《壬辰杂编》若干卷,六十八岁那年去世。后来别人篡修的《金史》,大多是参照元好问的著作编写的。  《阿房宫赋》练习基础练习  1.用课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1)阿房宫的来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宫人的生活情景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秦爱纷奢”的具体表现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秦亡的教训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写《阿房宫赋》,其目的是给当时的最高统治者提供历史教训。这个历史教训应该怎么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阿房宫的?这样描写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与《过秦论》、《六国论》比较,三篇有何共同点,各篇立论的独创性表现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综合练习  1.下列加粗词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蜀山兀(wù)辘辘(lù)远听鼎铛(dāng)玉石  B.囷囷(qūn)焉尽态极妍(yán)架梁之椽(yuán)  C.阿(ē)房宫剽(piāo)掠其人金块珠砾(lì)  D.尽锱铢(zhīzhū)妃嫔媵嫱(yìngqiáng)逦迤(lǐyǐ)  2.下列四组实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   A.一             B.爱   六王毕,四海一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C.取             D.族   奈何取之尽锱铢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3.下列四组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焉             B.而   盘盘焉,囷囷焉        骊山北构而西折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谁得而族灭也  B.夫             D.于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多于九土之城郭   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4.下列加粗词语古义与今义相同的一组是( )  ①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②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③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④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⑤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⑥用之如泥沙  ⑦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⑧多于市人之言语  A.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⑧  C.③⑤⑥⑧  D.②③⑥⑦  5.表语气的虚词大致有以下几种用法:a.表陈述语气 b.表疑问语气(包括反问) c.表感叹语气 d.表祈使、劝勉、禁止等语气 e.表判断语气 f.表肯定或否定语气。  (1)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2)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  (3)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4)自言身化促织,轻捷善斗,今始苏耳。  (5)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6)呜呼,亦盛矣哉!  (7)欲安所归乎?(8)公子畏死邪?何泣也?  (9)甚矣,汝之不惠!(10)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11)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12)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13)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14)滋可痛已!  (15)闻之: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信夫!  (16)年几何矣?(17)是善恶之分也已。  (18)万钟于我何加焉?(19)非死则徙尔。  请将上列句子末尾的语气词用法归类,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相应的序号:  a.表陈述语气的有________________  b.表疑问语气(包括反问)的有________________  c.表感叹语气的有________________  d.表祈使、劝勉、禁止等语气的有________________  e.表判断语气的有________________  f.表肯定或否定语气的有________________   6.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语同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①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③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④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⑤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⑥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A.①②⑤   B.②④    C.③④⑥   D.①③⑤⑥  7.阅读下面的片断,回答问题。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①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②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③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④秦人不暇自哀,而a后人哀之;b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c后人而复哀d后人也。  (1)下列两句中的加粗虚词含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A.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不同。  B.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也不同。  C.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也相同。  D.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相同。  (2)对文中加粗的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①锱铢:极言贵重的东西  ②南亩:泛指农田  ③九土:即九州,指全国  ④呕哑:难听的音乐  ⑤独夫:孤单的人     ⑥戍卒:指陈胜、吴广等起义者  ⑦楚人:指刘邦      ⑧焦土:指阿房宫被烧毁  A.①④⑤⑦  B.②③⑥⑧  C.①③⑤③  D.②④⑥⑦  (3)对文中划线的四个“后人”分析正确的是( )  A.①②相同,都指秦以后的人;③是指当时的宋人(如杜牧);④是指秦人。  B.①②④相同,都是指宋人;④是指宋以后的人。  C.①③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②④相同,都是指宋以后的人。  D.①④相同,都是指宋人(如杜牧);②③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  (4)对上述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用比喻句和排比句,极言秦始皇不顾人民死活和民心向背,残民而自肥,很快失掉了民心。  B.第一段还写到了老百姓对于秦的暴政敢怒而不敢言,但最终还是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使秦迅速灭亡。  C.对于秦的灭亡和阿房宫的被烧毁,作者用“可怜焦土”一语寄予了一定的同情。  D.第二段作者更进一步指出,六国和秦的灭亡,都是由于内部原因造成的,见解极为深刻。  (5)第二段文字共四句话,分层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  (6)第③句是________复句,关联词是________和________。第④句是________复句,关联词是________。  (7)作者指出六国和秦统治者灭亡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的问题。   (8)“灭六国者六国也”“使六国各爱其人”,这三个“六国”所指是否相同,指的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下面是对第④句话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人,文中指秦始皇。不暇,没有空余的时间,文中是来不及的意思。来不及作为教训加以改正,秦就被推翻了。  B.不鉴之,即不之鉴,不以为鉴;鉴,“作为教训”的意思。  C.句中的三个“之”都是指代前文中秦王的骄奢淫逸。  D.句中第c个“后人”指唐以后的统治者,其余三个“后人”皆指秦以后的统治者,主要是指唐朝统治者。  8.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过骊山作杜 牧始皇东游出周鼎,刘项纵观皆引颈。削平天下实辛勤,却为道旁穷百姓。黔首不愚尔益愚,千里函关囚独夫。牧童火入九泉底,烧作灰时犹未枯。  (1)请分别从贾谊的《过秦论》和杜牧的《阿房宫赋》中找出与划线句内容相一致的句子: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概括分析本诗的主旨和立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拓展练习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问题。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垄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粤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驾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小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著作郎李孝光数荐之府吏。冕詈曰:“吾有田可耕,有书可读,肯朝夕抱案立庭下,备奴使哉?”每居小楼上,客至,僮入报,命之登乃登。部使者行郡,坐马上求见,拒之去。去不百步,冕倚楼长啸,使者闻之惭。冕屡应进士举不中,叹曰:“此童子羞为者,吾可溺是哉?”竟弃去,买舟下东吴,渡大江入淮楚,历览名山川。或遇奇才侠客谈古豪杰事,即呼酒共饮,慷慨悲吟,人斥为狂奴。北游大都,馆秘书卿泰哈布哈家,荐以馆职。冕曰:“公诚愚人哉!不满十年,此中狐兔游矣。何以禄仕为?”即日将南辕。会其友武林卢生死滦阳,唯两女一童留燕,怅怅无所依。冕知之,不远千里走滦阳,取生遗骨,且挈二女还生家。  (宋濂《王冕传》)  1.下列句中的字解释不正确的是( )  A.父怒,挞之。挞:用鞭子或棍子打。   B.夜潜出。潜:悄悄地。  C.乡里小儿竞遮道讪笑。竞:全,都。  D.怅怅无所依。怅怅:迷茫不知所措的样子。  2.下列同一个字含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  A.蹊:忘其牛,来责蹊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B.恬:恬若不见。——恬不知耻。  C.去:去不百步。——去国怀乡。  D.会:会其友武林卢生死滦阳。——会天大雨,道不通。  3.下列各句子中“已”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听已辄默记。        B.时冕父已卒。  C.学不可以已。        D.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4.对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是( )  A.父命牧牛垄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父亲命他到垄上放牛,他却偷偷跑到学堂里听学生们念书。  B.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韩性去世以后,他的门客对待王冕的态度就像对待韩性一样。  C.此童子羞为者,吾可溺是哉?——这是连小孩子都觉得耻辱而不愿做的事,我怎么可以沉迷其中呢?  D.不满十年,此中狐兔游矣,何以禄仕为?——用不了十年,这里就会成为战场,还有什么官可做呢?  5.下列句子不能体现王冕特立独行的是( )  A.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B.买白牛驾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   C.部使者行郡,坐马上求见,拒之去,去不百步,冕倚楼长啸,使者闻之惭。  D.不远千里走滦阳,取生遗骨,且挈二女还生家。  6.以下关于本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王冕本是个农民的儿子,少年时酷爱读书且智力超常,有幸被爱才的韩性收为学生,后来成为一名很有学术地位和威信的博学的儒士。  B.王冕在父亲去世后即迎母入粤城就养,当母亲“思还故里”时,又亲自随母亲一同回乡,这些描写都体现了王冕至纯至孝。  C.当部使者巡视府属各地来到王冕处想要求见他时,王冕避而不见,又在部使者走后故意“倚楼长啸”,让部使者听到,表明自己不愿与他见面。  D.王冕年轻时便无意仕途,没有什么效忠朝廷的宏大抱负,而是把更多的心思放在了游历名山大川、结交奇才侠士上面,这正是他性格中“狂”的体现。参考答案基础练习  1.(1)“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2)“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   (3)“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4)“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2.就思想意义说,以六国为秦的前车之鉴。阿房宫中的无数美人,乃是六国的“妃嫔媵嫱”;阿房宫中的无数珍宝,又是六国“取掠其人”的长期积累。六国一旦灭亡,则美人“辇来于秦”,珍宝“输来其间”;那么,秦一旦蹈六国的覆辙,又将怎样呢?秦不以六国为鉴,终于自食其果;那么,唐朝的统治者又走秦的老路,难道会有什么更好的结局吗?作者借古讽今,奉劝今天的统治者能够避免这样的结局。  3.课文从三个方面来描写阿房宫:一是写阿房宫建筑之奇,二是写阿房宫美女之众,三是写阿房宫珍宝之多。透过楼台殿阁、脂粉金玉这一画面,作者旨在说明秦统治者之奢侈腐化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为维持这种奢侈生活所进行的横征暴敛,正是导致秦王朝覆亡的根本原因。  4.通过阿房宫营建的极尽豪华,宫内生活的荒淫奢靡,对人民残酷压榨的铺陈描绘,揭示秦皇的自取灭亡,讽喻当朝切勿重蹈覆辙。  5.三篇的共同特点是,都以秦与六国的兴亡为论题,都针对当时朝政有为而发,规劝当朝要引为鉴戒。各篇立论的独创性是:  (1)贾谊论秦亡,在历史上首次揭示了秦亡的根本原因是“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的道理。攻取天下,当然需用暴力,但如果守住天下也全凭暴力,把人民当敌人对待,那就使自己处于“独夫”境地,那覆亡是指日可待的。这议论非常精到深刻,以后历代的兴亡,都证明了贾谊的卓识远见。  (2)苏洵《六国论》立论的独创性,表现在作者没有像旧时代许多作家那样,总是从鞭挞强秦暴行的角度立论,而是第一次从“六国破灭”的内部因素的角度来立论,对内部因素的分析又是全方位的,涉及政治、经济、外交、军事诸方面,而且处处显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  (3)《阿房宫赋》是一篇“赋”,但议论的成分就占了一半,可以说是用赋体的形式来写议论文,这写法本身就具独创性;其次,它的独创性还表现在作者是选择一个具体、形象的事物作为立论的角度,把阿房宫作为秦皇骄奢淫逸的象征,作为秦皇压榨人民的见证,作为秦王朝覆灭的标志,这种立论方式更是独具特色的。综合练习  1.C(“铛”“椽”“锱”读音错。)  2.C(都是夺取,获取。)   3.D(都是介词,比。)  4.C  5.a.表陈述语气有(4)(11)(19);b.表疑问语气(包括反问)有(2)(7)(8)(16)(18);c.表感叹语气(6)(9)(11)(12)(14)(15);d.表祈使、劝勉、禁止等语气(13);e.表判断语气(5);f.表肯定或否定语气(1)(3)(17)。  6.B(1991年全国高考试题第12题。本题是考查古今异义词和偏义复词的。现代汉语中的某些双音节词在古汉语中是两个连用的单音节词,其含义有的相同,有的不同,本课和本单元有许多这样的词,如“学者”“所谓”“不必”“根本”“骨肉”“气候”“经营”“一旦”“日益”“钩心斗角”等,要注意结合语境辨析。本题中,“可以”、“以为”与现在意义相同,其他几个都与现在的意义有所不同。)  7.(1)B(两个“之”一个是代词,一个是助词;两个“而”一个表转折,一个表顺接。) (2)B(独夫,指独裁者。) (3)B(4)C(没有同情。) (5)D (6)假设使则;转折而 (7)自己本身 (8)①和②相同,指的是六个国家③指的是六国的统治者 (9)A  8.(1)①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②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2)参考答案:诗中用通俗的语言对秦始皇进行辛辣的讽刺,既肯定他削平六国、统一天下的艰辛,又批评他不知体恤百姓,一味残暴,以至断送天下的愚蠢。末两句写秦始皇苦心经营的坟墓,到后来失火烧毁,他自己只落得个尸骨不全的可悲下场。这是对秦始皇梦想独霸天下、万世为君的深刻讽刺。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和《阿房宫赋》相似,也是借古讽今,劝谕当政者不要胡作非为,以免引起人民的反抗。拓展练习  1.C(竞:争逐,比赛)  2.A(“或牵牛来责蹊田”的蹊是“践踏”;“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蹊是“小路”。其余:恬——满不在乎,坦然;去——离开;会——正好,恰巧。)  3.B(“时冕父已卒”的“已”是“已经”,其余是“完毕”之意。)  4.B(“事”没有“对待”的含义,该句应为“他的仆人像侍奉韩性一样地侍奉王冕”。)  5.D(D项体现了他重情义,道德高尚。)     6.D(从文中可以看出他年轻时是很有功名心的,想效仿伊尹、吕望成就一番大事,只因屡试不中才弃此念头。)《阿房宫赋》第一课时说课教案唐诗在古典文学中独领风骚,唐朝一些散文也是千古流传的名作,今天我的说课就是唐朝杜牧的《阿房宫赋》。一、分析教材。1、教材的特点及在本单元的地位。语文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具有初步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阿房宫赋》为晚唐文赋,赋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文体。赋讲究铺陈和声韵,而本文不但有华美的语言、和谐的声律,还有深刻的思想内涵,是古文中一篇文质兼美的好文章,在韵文发展史上起到里程碑的作用,在本单元中有极高的欣赏价值。2、教学目标和确立的依据:德育目标:引导学生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民死活的罪恶,以浪费为耻,引以自戒。知识目标:了解赋的特点,学习课文中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能力目标:培养文言文的记诵能力,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本课作者极尽铺陈秦始皇的奢侈和残暴,在结尾处点明主旨: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作者借秦始皇讽喻唐朝皇帝吸取教训,这篇文章是指向统治者的。学生从中学到的是要艰苦朴素,不能奢侈浪费。《阿房宫赋》的语言绚丽多姿,朗朗上口,运用了排比.比喻、对等修辞方法。中学生正处于语言积累时期,鉴赏语言的能力非常重要,潜移默化积累语言知识,使有意而变为无意从而提高语言的品位,不但能提高语文素质,也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本篇句句精彩,更适合诵读,语言的学习规律证明诵读是培养语感提高语文素质的重要途径,新教材强调诵读无疑是育人之长久大计。3、教材重点、难点: ①①作者写本文的目的何在?②本文的结构层次二、说教法。《阿房宫赋》是课内自读,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我主要采取讨论法、发现法、联想法。用讨论法是为了培养学生探讨学问的好习惯,这是练习思维能力的最佳方式;发现法是来训练学生发现问题从而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思维的高级形式;联想法练习思维的发散,有助于学生开拓思维空间,为创造思维打下基础。学习课文,内容主要采取诵读法,语言学习的规律是模仿,模仿很大成分上要背诵,实践证明背诵确实提高了语言学习的质量。文言文学习必须强化背诵,这样做是事半功倍的。三、说学法。教法是为学法服务的,因为教法只有在适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才是有效的,教师要研究学法。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目标。背诵时还要指导学生运用意义记诵法,因为高中学生正处于由机械记忆向意义记忆转变的时期,记诵要和理解结合在一起,这样才符合学生的记忆规律。四、说教学过程。(一)导语:引出本文,讲文体特点及古今赋的区别(二)用课件展示课题《阿房宫赋》让学生背诵全文(课前已做过预习)(三)课文背诵小测试。这是一个强化过程,学后马上检测,斯金纳强化律证明及时强化学习效果要比不强化或后强化好。(用课件显示强化内容)(四)由学生讨论总结主要内容:第一段写阿房宫的来历,阿房宫的外在形势,阿房宫的本体建筑,突出阿房宫的雄心壮观。第二段写阿房宫里的美人和珍宝,秦始皇的奢侈生活。第三段秦朝的灭亡,揭露统治者的残暴统治。第四段总结历史教训,点明写作目的。(课件设题)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每段设计不同的学习方式,如第三段用一幅画表述秦朝的灭亡,第四段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五)迁移练习。采用联想的方式进行,让学生说出杜牧的诗。《过华清宫》《秋夕》《江南春》《清明》《山行》《泊秦淮》等。提问学生哪一首和本文的主旨相同。(用课件放动画)(六)布置作业。(课件结尾)板书阿房宫赋建筑生活灭亡教训雄伟奢侈残暴阿房宫赋说课稿唐诗在古典文学中独领风骚,唐朝一些散文也是千古流传的名作,今天我的说课就是唐朝杜牧的《阿房宫赋》。一、说教材(一)、教材的特点及在本单元的地位。 《阿房宫赋》为晚唐文赋,赋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文体。赋讲究铺陈和声韵,而本文不但有华美的语言、和谐的声律,还有深刻的思想内涵,是古文中一篇文质兼美的好文章,在韵文发展史上起到里程碑的作用,在本单元中有极高的欣赏价值。语文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具有初步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本文从文字、结构和意义等各方面来说都是非常值得我们来鉴赏的。(二)、教学目标:1:了解赋的特点,学习课文中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2:培养学生疏理文章结构的能力;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3:引导学生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民死活的罪恶,以浪费为耻,引以自戒。本课作者极尽铺陈秦始皇的奢侈和残暴,在结尾处点明主旨: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作者借秦始皇讽喻唐朝皇帝吸取教训,这篇文章是指向统治者的。而学生从中学到的是要艰苦朴素,不能奢侈浪费。(三)、教材重点、难点:①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②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能动性来分析本文的结构层次,通过分析活动而提高布局谋篇的能力。二、说教法主要采取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多媒体协助。上课之前需要学生用一个早读的时间来进行诵读,进入文言文的世界。讨论法是为了培养学生探讨学问,互相交流的好习惯,这是练习思维能力的最佳方式。点拨法是在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时候,对个别学生进行引导提示,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的结构和写作手法。多媒体手法的运用可以让学生对已经成为历史遗迹的阿房宫重新建立一个大概的形象认识,并可以使文章结构一目了然。三、说学法新课程标准中提到:“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目标。特别是在疏理全文结构这个环节,学生分小组进行探究既可以促进个人的思考,又能够加强同学之间的交流合作,让学生摆脱“读文章——讲字词——译文句”的传统教学程式,抓住结构这一中心问题,进行有效且快乐的学习。四、说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学生课前对杜牧诗歌的收集,回忆几首杜牧较出名的诗歌,并引导学生对诗歌主题稍作理解,归纳出杜牧这一诗人作品的特点:杜牧善于将个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熔铸于诗情画意之中,将对现实的担忧融于历史的遗迹中,体现了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精神。(二)对本文的初步了解1、由诗歌的特点自然引入本文。本赋表面上写秦因营造阿房宫,挥霍奢靡,劳民伤财,终至亡国,实则借古讽今,意在规劝敬宗李湛,不可淫奢极欲,重蹈秦亡的覆辙,体现了杜牧诗的现实主义精神。2、让学生来介绍一下关于阿房宫的内容,引导学生看有关的图片,思考:“如果让你来写阿房宫,你认为可以从什么方面来写它?”(这道思考题实质是透过学生对写景抒情文章的一般认识来整理出本文的大框架)(三)对文章结构的深入探究今天我们来当一回杜牧的“小秘书”,给他出谋划策,说说,这几个方面分别可以写些什么内容、什么特点、运用什么写法?阿房宫什么特点具体内容运用写法建筑T1、T2生活T3、T4珍宝T5、T6思考T7、T8活动要求如下:1、分为8个小组,每两个小组讨论一个方面,小组长代表本组起来发言。2、选出疏理得最完整的两组,奖给阿房宫图片纪念图片若干张。3、学生讨论期间,老师适时指导学生,给学生解疑。 老师倾听汇报、并进行指导、评价。展示各小组的主要观点。(四)小结文章内容:小结一:杜牧文章特点本文体现了杜牧诗文的特点,正如他自己说的:“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彩章句为之兵卫。”这些特点在文中什么地方表现了出来?请你从文章里找出相应的话来说一说。小结二:本文的主题阿房宫的宏伟壮丽,宫中美女之众,珍宝之多,说明了是秦王朝的统治者骄奢淫逸,滥用民力,致使农民起义,一举亡秦。覆压三百余里的阿房宫,在一场烈火之中化为灰烬;一度威震四海的秦王朝在农民起义的冲击下土崩瓦解,迅速灭亡。这一切告诉我们:不能爱民,难图久安。一切脱离人民群众利益的事物总会快速的消失在历史长河里,就如杜牧笔下的四百八十寺,终会失去它的繁华,只能寂寞飘飞在烟雨中。(五)布置作业阿房宫赋【跟踪试题】  选择题: 1、 下列加点词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蜀山兀(wu)      辘辘(lulu)远听       鼎铛(dang)玉石  B.囷囷(qunqun)焉  尽态极妍(yan)        架梁之椽(yuan)  C.阿(e)房宫       剽(piao)掠其人      金块珠砾(li)  D.尽锱铢(zhizhu)  妃嫔媵嫱(yingqiang)    逦(liyi)迤  2、下列加点实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A六王毕,四海一              B.人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C.奈何取之尽锱、铢            D.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3、下列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盘盘焉,囷囷焉                B.骊山北构而西折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谁得而族灭也  C.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D.多于九土之城郭  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4、下列加点词语含义与现在相同的一组是:  ①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②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③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④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⑤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⑥用之如泥沙  ⑦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⑧多于市人之言语  A.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⑧    C.③⑤⑥⑧       D.②③⑥⑦  5、填空题:  杜牧,字_______,号_______,晚唐杰出的诗人、散文家,与________合称为“小李杜”,有文集《_________________》。  6、用课文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阿房宫的来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宫人的生活情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秦爱纷奢”的具体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秦亡的教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高试题】  三.阅读下文完成7-10题: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7.下列两句中的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A.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不同。  B.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也不同。  C.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也相同。  D.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相同。  8.文中划线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①锱铢:极言贵重的东西;     ②南亩:泛指农田  ③九土:即九州,指全国;     ④呕哑:难听的音乐  ⑤独夫:孤单的人;        ⑥戍卒:指陈胜、吴广等起义者  ⑦楚人:指刘邦;         ⑧焦土:指阿房宫被烧毁  A.①④⑤⑦      B.②③⑥⑧      C.①③⑤⑧       D.②④⑥⑦  9.根据文意“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①哀之;后人②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③而复哀后人④也”句中四处“后人”之所指是:  A.①②相同,都指秦以后的人;③是指当时的宋人(如杜牧);④是指秦人;  B.①②④相同,都是指宋人;④是指宋以后的人;  C.①③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②④相同,都是指宋以后的人;  D.①④相同,都是指宋人(如杜牧),②③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  10.对上述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用比喻句和排比句,极言秦始皇不顾人民死活和民心向背,残民而自肥,很快失掉了民心。  B.第一段还写到了老百姓对于秦的暴政敢怒而不敢言,但最终还是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使秦迅速灭亡。   C.对于秦的灭亡和阿房宫的被烧毁,作者用“可怜焦土”一语寄予了一定的同情。  D.第二段作者更进一步指出,六国和秦的灭亡,都是由于内部原因造成的,见解极为深刻。 四.阅读下文完成11-14题:  前赤壁赋(节选)   苏轼  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子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11.下列四组加点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B.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相与枕藉乎舟中                且夫天地之间  C.抱明月而长终              D.不知东方之既白  而又何羡乎?                  目遇之而成色  12.对文中划线的四句话的翻译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固一世之雄也”:确实是一代英雄。  B.“哀吾生之须臾”:哀叹我们人生短暂。  C.“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人生的成功与失败是有规律是,不应消极。  D.“不知东方之既白”:不知不觉已经天亮了。  13.对文中“客”与“苏子”的观点转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客人高度称赞了曹操这样的英雄,委婉都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功业无成的伤感。   B.客人大有“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的苦恼和无可奈何。  C.苏子的思想则较为积极,水长流,月永生,宇宙和人生都是永恒的。  D.苏子还认为,只要投人大自然,能及时捕捉造化的各种美,人生就是幸福快乐的了。  14.对本文有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的主客对答实际上都是作者一人的化身。客的观点代表了苏轼的生活苦恼,主的观点则代表了苏轼的超脱领悟,  B.本文即是一篇抒情小赋,而就其内涵来说,更是一篇哲理小赋,包含了对宇宙人生的思考和领悟。  C.看得出作者苏轼这时对人生的看法还是积极乐观旷达的,是能够融入大自然并享受大自然的。  D.不论是从文体角度还是从语言运用的角度来比较,本文和杜牧的《阿房宫赋》都很为接近。  【创新试题】  五.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5-16题:  过骊山作        杜牧  始皇东游出周鼎,刘项纵观皆引颈。  削平天下实辛勤,却为道旁穷百姓。  黔首不愚尔益愚,千里函关囚独夫。  牧童火入九泉底,烧作灰时犹未枯。  15.请分别从贾谊的《过秦论》和杜牧的《阿房宫赋》中找出与划线句内容相一致的句子: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简要概括分析本诗的主旨和立意: 【参考答案】  1.C  2.C   3.D   4.C   5.牧之、樊川、李商隐、《樊川文集》 6.略  7.B8.B9.B 10.C  11.B  12.C(月亮有盈有虚,但始终没有消失)  13.A    14.D(颇不相同,此为散赋,语言平易,多为散句)  15.①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②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16.(说明)诗中用通俗的语言对秦始皇进行辛辣的讽刺,既肯定他削平六国、统一天下的艰辛,又批评他不知体恤百姓,一味残暴,以至断送天下的愚蠢。末两句写秦始皇苦心经营的坟墓,到后来被牧童失火烧毁,他自己只落得个尸骨不全的可悲下场。这是对秦始皇梦想独霸天下、万世为君的深刻讽刺。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和《阿房宫赋》相似,也是借古讽今,劝谕当政者不要胡作非为,以免引起人民的反抗。《阿房宫赋》同步练习课前预习无师自通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廊腰缦()回妃嫔媵()嫱不霁()何虹鼎铛()玉石剽()掠其人取之尽锱()铢在庾()之粟粒弃掷迤()逦辇()来于秦明星荧荧()答案:mànyìngjìchēngpiāozīyǔyǐniǎnyíng2.解释下列成语。(1)钩心斗角(2)独夫民贼(3)付之一炬(4)锱铢必较答案:(1)原指宫式结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后来比喻各用心机,互相排挤。(2)指残暴无道为人民所痛恨的统治者。(3)给它一把火,指全部烧掉,也写作“付诸一炬”。(4)形容斤斤计较。3.填空。“赋”是介于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之间的一种文学体裁;讲求字句____________和声调____________。本文的作者是____________代杰出诗人杜牧,字____________,他著有二十卷,他与同期另一位诗人____________齐名,被称为“小李杜”。答案:诗歌散文整齐和谐唐牧之李商隐4.这篇课文共有四段,请扼要概括这四段的内容。答案:第一段描写宫殿的规模。第二段描写宫女的生活。第三段议论秦国的灭亡。第四段提出主张,即后人哀之且鉴之。课堂巩固一点即通1.对下列句子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长桥卧波,未云何龙”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B.“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用了夸张的手法。C.“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写的是实际的东西。D.“复道行空,不霁何虹”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答案:C解析:“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写的是“实际的东西”有误,它不是实写,而是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2.下列各句的诵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明星/荧荧,开妆/镜也B.绿云/扰扰,梳晓/鬟也C.渭流/涨腻,弃脂/水也D.雷霆/乍惊,宫车/过也答案:D解析:A项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B项为“绿云/扰扰,梳/晓鬟也”;C项为“渭流/涨腻,弃/脂水也”。3.下面是对第二段有关内容的理解,请判断正误。(1)“明星荧荧,开妆镜也”四句,主谓倒置,极写秦王的荒淫奢侈。()(2)作者细致地写出了嫔妃们“望幸”的心理活动,意在突出美女极多,“不见者”大有人在。()(3)秦搜刮六国财物惟恐不尽,但是对这些财物却极尽耗费。()(4)这一段极写阿房宫美女、珍宝之多。() 答案:(1)√(2)√(3)×(4)√解析:(3)“搜刮”与原文“剽掠”不一致,“耗费”与原文“弃掷逦迤”“亦不甚惜”不一致。4.默写填空。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谁得而族灭也?答案: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5.这篇课文的主旨是什么?作者的用意是什么?答案:作者旨在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用以警诫“后人”。6.请分析《过秦论》和《阿房宫赋》立论角度的不同之处。答案:《过秦论》从先后对比的角度说明了“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道理;《阿房宫赋》则从“秦爱纷奢”的角度指出了秦朝灭亡的原因。《过秦论》以秦朝的兴盛反衬它的灭亡,《阿房宫赋》则以对阿房宫“寓言”式的描写,表明秦朝必然灭亡的结局。《过秦论》作为一篇政论,重在正面说理;《阿房宫赋》作为一篇文赋,重在讽喻现实。课后检测触类旁通一、基础部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椒(jiāo)兰檐(yán)牙妃嫔媵(téng)嫱B.逦迤(lǐyǐ)缦(màn)回尽态极妍(yán)C.涨腻(nì)乍(zhóu)惊架梁之椽(chuán)D.横槛(kǎn)仓庾(yǔ)钩心斗角(jiǎo)答案:B解析:A项“媵”读为“yìng”;C项“乍”读为“zhà”;D项“槛”读为“jiàn”。2.下列词语的书写,正确的一项是()A.不暇自哀弃掷逦迤缦立远视B.明星荧荧烟邪雾横雷霆乍惊C.倚叠如山直栏横槛日益娇固D.覆道行空高低冥迷春光融融答案:A解析:B项“邪”应为“斜”,C项“娇”应为“骄”。D项“覆”应为“复”。3.对下列句子中的“后人”,说得不正确的一项是…()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①哀之;后人②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③而复哀后人④也。A.第一个“后人”指秦以后的统治者。B.第二个“后人”指唐统治者。C.第三个“后人”指唐以后的统治者。D.第四个“后人”指唐统治者。答案:B解析:B项第二个“后人”指的是秦以后的统治者。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用法与“可怜焦土”中“焦土”相同的一项是()A.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B.歌台暖响,春光融融。C.鼎铛玉石。D.六王毕,四海一。答案:C解析:题干和C项都为名词活用作动词。A项是名词作状语,B项为动词用作名词,D项为数词用作动词。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句是()A.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同B.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C.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D.楚人一炬,可怜焦士答案:C解析:A项“气候”:古,天气;今,一定地区内经过多年观察所得到的概括性的气象情况,或比喻动向、情势等。B项“经营”:古,收藏的,名词;今,动词,计划或管理。C项“一旦”:突然有一天,古今同。D项“可怜”:古,可惜;今,对他人的不幸表示怜悯。6.下列对课文语句的翻译,不正确的一句是()A.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阿房宫从骊山向北建起,折而向西,一直通到咸阳B.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宫殿的走廊像腰带围绕,曲折回环;屋檐高高翘起,像鸟嘴向上啄食C.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像蜂房,像水涡,高耸着不知道有几千万座D.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车声辘辘,在远处也能听到,直到杳然消失,不知它驰向什么地方去了答案:D解析:D项“辘辘远听”指辘辘的车声越听越远。二、本课阅读阅读下文,完成7—11题。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族秦者秦也(灭族,杀死全族的人)B.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借鉴)C.谁得而族灭也(必须,应该)D.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传递,顺着次序传下去)8.下列句子中“复”字的意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B.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C.使秦复爱六国之人D.居十日,扁鹊复见9.对下列各句中“使”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②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③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④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A.①和④相同,②和③也相同B.①和④相同,②和③不同C.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D.①和④不同,②和③也不同10.从词类活用看,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加点的词相同的一句是()例句: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A.则思正身以黜恶B.楚人一炬,可怜焦土C.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D.辞楼下殿,辇来于秦11.对上述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用比喻句和排比句,极言秦始皇不顾人民死活和民心向背,残民而自肥,很快失掉了民心。B.第一段还写到了老百姓对于秦的暴政敢怒而不敢言,但最终还是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使秦迅速灭亡。C.对于秦的灭亡和阿房宫的被烧毁,作者用“可怜焦土”一语寄予了一定的同情。D.第二段作者进一步指出,六国和秦的灭亡,都是由于内部原因造成的,见解极为深刻。7.答案:C解析:C项“得”应解释为“能够”。8.答案:A解析:A项,副词,相当于“再”。B、C、D三项均为副词,相当于“又”。9.答案:C解析:①假使。②③④均为使令动词,让。10.答案:B解析:A项形容词用作名词,恶行。B项名词用作动词,变成焦土。C项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D项名词作状语,乘着辇车。11.答案:C解析:现代文中的“可怜”是“值得怜悯”的意思,但在文言中除解释“值得怜悯”外,还有可爱、可惜的意思。神奇瑰丽之阿房宫付之一炬令人可惜,显赫一时的秦王朝毁于一旦令人可叹,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不意今人又在步秦人之后尘,唐王朝的命运不也令人担忧吗?“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作者的不安与忧愤溢于言表。三、拓展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4题。何远字义方,东海郯人也。武帝践阼,为后军鄱阳王恢录事参军。远与恢素善,在府尽其志力,知无不为。恢亦推心仗之,恩寄①甚密。迁武昌太守。远本倜傥,尚轻侠。至是乃杜绝交游,馈遗秋毫无所受。武昌俗皆汲江水,盛夏,远患水温,每以钱买民井寒水。不取钱者,则摙②水还之。迹虽似伪,而能委曲用意。车服尤弊素,器物无铜漆。江左水族甚贱,远每食不过干鱼数片而已。然性刚严,吏民多以细事受鞭罚,遂为人所讼,征下延尉,被劾十数条。后为武康令,愈厉廉节,除淫祀,正身率职,民甚称之。太守王彬巡属县,诸县皆盛供帐以待焉。至武康,远独设糗③水而已。武帝闻其能,擢为宣城太守。自县为近畿④大郡,近代未之有也。郡经寇抄,远尽心绥理,复著名迹。期年,迁树功将军、始兴内史。时泉陵侯朗为桂州,缘道多剽惊,入始兴界,草木无所犯。远在官好开途巷,修茸墙屋,民居市里,城隍厩库,所过若营家焉。田秩奉钱,并无所取,岁暮择民尤穷者充其租调,以此为常。而性果断,民畏而惜之,所至皆生为立祠,表言政状,帝每优诏答焉。迁东阳太守。远处职,疾强富如仇雠,视贫细如子弟,特为豪右所畏惮。在东阳岁余,复为受罚者所谤,坐免归。远性耿介,无私曲,居人间绝请谒,不造诣。与贵贱书疏,抗礼如一。其所会遇,未尝以颜色下人。是以多为俗士所疾恶。其清公实为天下第一。居数郡,见可欲终不变其心,妻子饥寒如下贫者。及去东阳归家,经年岁,口不言荣辱,士类益以此多之。其轻财好义,周人之急,言不虚妄,盖天性也。每戏语人云:“卿能得我一妄语,则谢卿以一缣。”众共伺之,不能记也。注:①恩寄:对下级信任托付。②摙(liǎn):担运。③糗(qiǔ):干粮。④近畿(jī):京城附近地区。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远与恢素善善:友好。 B.远本倜傥,尚轻侠尚:崇尚。C.视贫细如子弟视:爱抚D.士类益以此多之多:称赞13.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何远“生性耿介”和“为官清廉”的一组是()1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自县为近畿大郡,近代未之有也。(2)居数郡,见可欲终不变其心,妻子饥寒如下贫者。12.答案:C解析:C项“视”解释为“看待”。13.答案:C解析:A组第一项与“耿介”无关,是属于他办事原则方面的。B组第一项百姓称赞他也不属于“耿介”。D组第一项是他平易近人,也不属于“耿介”。14.答案:(1)从县令升任京城附近的大郡长官,近代从未有过这样的事。(2)在几个郡待过,遇见会引发贪欲的事,始终不改变自己心性,妻子儿女挨饿受冻,如同极贫穷的人。参考译文:何远,字义方,东海郯地人。武帝登基时,任后军鄱阳王恢手下的录事参军一职。何远和王恢平时交情好,在王恢府中做事尽心尽力,只要自己懂的事务都用心去完成。王恢也推心置腹地信任依靠他,很放心地托付给他事做。后升任武昌太守。何远性情放纵不羁,崇尚率直侠气。到武昌后就杜绝和别人的交往应酬活动,丝毫不接受人家对他的馈赠。武昌的风俗是民众生活中都从江中取水来用,盛夏时节,何远为水温太热发愁,经常花钱买老百姓井里的凉水来用。有的百姓不要他的钱,就担着水还给他们。他的做法虽近乎虚假,但也委婉地表达出了他爱民的真意。坐的车穿的衣服破旧朴素,所用器物简单得没有用铜漆来粉饰。江东一带水产品很便宜,他每次吃饭只不过吃 几片干鱼而已。然而性格刚直严厉,官吏民众经常因小事受到鞭罚,于是被人控告,由朝廷交给廷尉治罪处理,被检举审理的罪状有十数条之多。后来做武康令,愈发严厉廉洁,清除民间淫邪之事,端正自身,在职守中起表率作用,民众对其称道有加。太守王彬巡察任下所属各县。所到各县都大设筵席来款待他。到了武康,何远只准备干粮和水招待他罢了。武帝听说他的贤能后,提升他做宣城太守。从县令做到京城地区的郡守,近年来少有这样的事。州郡经历了贼寇的侵扰,何远尽心安抚整治后,又恢复成为名城。一年之中,又升为树功将军,始兴内史。当时泉陵侯朗在桂州作乱,沿途多做劫掠之事,进入始兴界内,竟然连草木都不侵犯。何远做官时喜好开辟道路,整修屋舍,对于民众居住的街市,城隍、马厩、府库,就像自己家一样来营造整治,对于田租俸钱,一概不予取用;年末选百姓中特别穷困的来送给他们作为租税,并把这件做法当作常例。何远性格果断,民众敬畏并且爱惜他,都为他建造生祠,上表说明他为政的事迹,皇帝每次都下诏予以表彰,后升任东阳太守。他任职时,对豪强恨如仇敌,对贫苦百姓亲如子弟,因此特别被豪强畏惧。在东阳一年多,又由于遭到受罚者的诬告,而被免职还家,何远品行正派,不徇私情,与人交往不受请托,也不拜访他人,无论贵贱都一视同仁,从来不以世俗的势利眼光待人,因此他常被庸俗之人嫉恨,他的公正清廉确实可称得上是天下第一。在几个郡中居住多年,见到足以诱惑人心的事从不改变本心,妻子儿女受饥受寒如下层贫民。离开东阳回到家乡,过了一年多,口中不谈荣辱,士人愈发因为这一点称道他。为人轻财好义,能周人之急,说话从不虚妄,这大概是他的天性吧。每次对别人开玩笑说:“你能发现我说一次虚妄的话,我就酬谢你一件丝物。”众人一同留心寻找,也没有找到他说谎的证据。(二)阅读下文,完成15—20题。龚遂宇少卿,山阳南平阳人也,以明经为官,至昌邑郎中令,事王贺,贺动作多不正。遂为人忠厚,刚毅有大节,内谏争于至,外责傅相,引经义,陈祸福,至于涕泣,蹇蹇亡已。而剌王过,王至掩耳而走,曰:“郎中令善愧人。”及国中皆畏惮焉。王尝久与驺奴、宰人游戏饮食,赏赐亡度。遂人见王,涕泣膝行,左右侍御皆出涕。王曰:“郎中令何为哭?”遂曰:“臣痛社稷危也!愿赐清闲竭愚。”王辟左右,遂曰:“大王知胶西王所以为无道亡乎?”王曰:“不知也。”曰:“臣闻胶西王有谀臣候得,王所为拟于桀、纣王也,得以为尧、舜也。王说其诌谀,尝与寝处。唯得所言,以至于是。今大王亲近群小,渐渍邪恶之习,存亡之机,不可不慎也。臣请选郎通经术有行义者与王起居,坐则诵《诗》《书》,立则习礼容,宜有益。”王许之。遂乃选郎中张安等十人侍王。居数日,王皆逐去安等。久之……会昭帝崩,亡子,昌邑王贺嗣立,官属皆征入。王相安乐迁长乐卫尉。遂见安乐,流涕谓曰:“王立为天子,日益骄溢,谏之不复听。今哀痛未尽,日与近臣饮食作乐,斗虎豹,召皮轩,车九流,驱驰东西,所谓悖道。古制宽,大臣有隐退,今去不得,阳狂恐知,身死为世人笑,奈何?君,陛下故相,宜极谏争。”王即位二十七日,卒以淫乱废。昌邑群臣坐陷王于恶不道。皆诛,死者二百余人,唯遂与中尉王阳以数谏争得减死,为城旦。1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蹇蹇亡已蹇蹇:忠言直谏。B.王所以拟于桀、纣王也拟:模仿。C.唯遂与中尉王阳以数谏争得减死减死:免去。D.为城旦为城旦:剃发之刑。1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本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引经义,陈祸福,至于涕泣B.王尝久与驺奴、宰人游戏饮食C.愿赐清闲竭愚D.古制宽,大臣有隐退1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18.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王贺“所谓悖道”的一组是()①王至掩耳而走②王尝久与驺奴、宰人游戏饮食③涕泣膝行,左右待御皆出涕④居数日,王皆逐去安等⑤王说其诌谀,尝与寝处⑥斗虎豹,召皮轩,车九流,驱驰东西A.①③⑤B.②③④C.②④⑥D.①④⑥19.下面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龚遂屡屡对昌邑王忠言直谏,甚至涕泣膝行。他的态度使昌邑王左右的人都感动得落泪。B.龚遂讲胶西王的故事,是为了让昌邑王接受教训,不要亲近小人,危及社稷。C.龚遂的忠言直谏使昌邑王当上了天子,可是他自己却被处以剃发之刑,罚做劳役。D.龚遂不但自己忠言直谏,又选张安等十人辅佐昌邑王,又请昌邑故相安乐谏争。20.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今大王亲近群小,渐渍邪恶之习,存亡之机,不可不慎也。(2)大王知胶西王所以为无道亡乎?15.答案:B解析:B项“拟”应解释为“相似”。16.答案:A解析:A项都是哭粒;B项在文中的意思是“游猎戏逐”,现代汉语指“娱乐活动或玩耍”;D项文中的意思是“一些时间”,现代汉语中是“清静闲暇”;D项文中的意思是“退职、归隐”,现代汉语多指“退居二线”。17.答案:C解析:A项凭、因。B项于是。C项动词“参与”/连词“和”。D项语气词“啊”。18.答案:C解析:③陈述的对象是龚遂,⑤陈述的对象是胶西王,所以这两项不能选。19.答案:C解析:不是因为龚遂的忠言直谏,他自己却被处以剃发之刑,罚做劳役,也不是因为昌邑王当上了天子。20.答案:(1)现在大王您亲近小人,渐渐沾染上了他们的坏习惯,存亡的关键时机不可不慎重啊!(2)大王知道胶西王无道而亡的原因吗? 参考译文:龚遂,字少卿,山阳南平阳人。因为通晓经传而做了官,官至昌邑郎中令。少卿辅助大王贺,大王的举止行为大多不合正直人的要求。龚遂为人忠厚老实,性格刚直有很高的节操。在内,在大王面前据理力争;对外,指责傅相。引经典的理义,陈事件的祸与福,有时到了泪流满面的程度,直言进谏直到生命终结。有时,如果讽谏王太难堪,大王塞着耳朵跑了,说:“郎中龚遂的直言让人难以接受。”这时整个京城中的人都畏怕他。大王曾经与驺奴、宰人一起游猎戏逐吃饭,赏赐这些人又不符合法度。遂进去拜见大王,哭着跪着前行,大王身边的人看了都哭了。大王说:“郎中令为什么哭呢?”龚遂说:“我痛心的是国家危险呀!希望大王能赐我一些时间,让我了此余身。”大王让左右的人退下去,龚遂说:“大王知道胶西王无道而亡的原因吗?”大王说:“不知道。”龚遂说:“我听说是由于胶西王身边有阿谀奉承的大臣侍候而造成的。胶西王做的事情与纣王相似,但胶西王能够做得与尧舜一样。胶西王喜欢听人阿谀奉承,这些人曾与胶西王相处在一起,只听得进这些人的话,因此,才到了这种地步。现在大王你亲近这么多的小人,慢慢地染上了他们的不良习惯,大王你面临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不能不慎重啊!我请求选一些精通经术又品德高尚的郎中来陪你一起生活。大王坐下,他们就教您诵读《诗》《书》;大王站着,他们就教你熟悉各种礼仪,这样对您应该是有所帮助的。”大王答应了他。龚遂于是选了郎中张安等十人陪伴大王。处了不长的日子,大王都一个一个地让张安等人离去了。过了很长的时间……正赶上昭帝驾崩,昭帝又没有儿子,于是昌邑王贺被立为国君,昌邑王的故友部属都被征召任用。昌邑王原来的辅相安乐被升为长乐卫尉。龚遂拜会了安乐,他流着泪说:“昌邑王现在立为天子,一天天变得骄横,大臣进谏又不再听从。今天我们为大王以前的行为的哀痛之心,还未到尽头,今天天子又天天与身边的大臣吃喝玩乐,让虎豹相斗,召来华贵的车子,浩浩荡荡地驰骋在国中,这,就是所说的违背古道。古制比较宽泛,大臣可以隐居退归。现在我是想离开都不行了。如果假装疯癫,又怕被天子发现,身死而被天下人笑话,你说我该怎么办呢?您是陛下的老相国了,应该极力进谏才好。”昌邑王即位才二十七天,最后因为淫乱而被废黜。昌邑王原来的大臣们,犯了陷大王于恶习之中而不直言进谏的错误,都被杀死了,被杀的有二百多人。只有龚遂与中尉王阳,因为曾多次全力进谏而得以免去一死,处以剃发之刑。学科王阿房宫赋   ●作业导航  1.“赋”体的源流和特点。   2.炼字的精当,详略的适应。  3.“族”“而”“夫”等七个词的意义。   一、基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2分,默写3分,共21分)  1.下列加粗的字注音都正确的一组是( )  A.囷囷焉(qūn)妃嫔(bīnɡ)  霁(jì)颜辇(niǎn)车  B.横槛(jiàn)大笔如椽(yuán)  鼎铛(chēnɡ)矗(chù)立  C.媵嫱(qiánɡ)珠砾(lì)  锱铢必较(zhī)粟(sù)米  D.不辨妍媸(yán)逦迤(lǐ yǐ)  呕哑(ōu yǎ)缦(màn)立  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阿房宫赋》选自《樊川文集》,作者杜牧,晚唐著名诗人,诗歌清丽自然,有“小杜”之称,与同时代的李贺齐名,他们又有“小李杜”之称。  B.赋,文体名,是兼具诗歌与散文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  C.赋用作文体名称,最早见于战国后期荀况的《赋篇》,赋体的流变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各个阶段。  D.我国古代留下了许多赋体佳作,如枚乘的《七发》。司马相如的《上林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等。  3.对下列加粗的字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4.下列句中的“之”表义相同的两项是( )  A.杳不知其所之也  B.齐楚之精英  C.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D.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5.“互文”是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前后的词可以互相注释,也叫互训。下面各句与“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不属同一类的项是( )  A.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庚之粟粒。  B.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C.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D.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6.下面句中有四个“后人”,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 )  A.秦人不假自哀而后人  B.哀之,后人  C.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  D.而复哀后人也  7.下列句中加粗词含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项为( )  A.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B.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C.……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D.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8.与“族秦者秦也”中“族”含义相同的一项为( )  A.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  B.以古非今者族  C.云气不待族而雨  D.万物百族  9.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为( )  例:戍卒叫,函谷举,举人一炬可怜焦土。  A.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B.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  C.虽董之以严刑  D.不拘于时,学于余  10.默写。(3分)  (1)歌台暖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风雨凄凄。  (2)长桥卧波,未云何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金块珠砾。   二、阅读部分(30分)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7题。(每小题3分,共21分)  范冉,字史云,陈留外黄人也。少为县少吏,年十八,奉檄迎督邮,冉耻之,乃遁去。南阳受业于樊英。又游三辅,就马融通经,历年乃还。  冉好违时绝俗,为激诡之行。常嘉梁伯鸾、闵仲叔之为人。与汉中李固、河内王奂亲善,而鄙贾伟节、郭林宗焉。奂后为考城令,境接外黄,屡遣书请冉,冉不至。及奂迁汉阳太守,将行,冉与弟协步赍酒,于 道侧设坛以待之。冉见奂车徒骆驿,遂不自闻,惟与弟共辩论于路。奂识其声,即下车与相揖对,奂曰:“行路仓卒,非陈阔之所,可共前亭宿息,以叙分隔”。冉对曰:“子前在考城,思欲从,以贱质自绝豪友耳。今子远适千里,会面无期,故轻行相候,以展诀别。如其相追,将有慕贵之饥矣。”便起告违,拂衣而去。奂瞻望弗及,长逝不已。  桓帝时,以冉为莱芜长,遭母忧,不到官。后辟太尉府,以狷急不能从俗,常佩韦于朝,议者欲以为侍御史,因遁身逃命于梁沛之间,徒行敝服,卖卜于市。  后遭党人禁锢,遂推鹿车载妻子,捃拾自资。或寓息客庐,或倚宿树阴。如此十余年,乃结草室而居焉。所止单陋,有时粮粒尽,穷居自若,言貌无改。及党禁解,为三府所辟,乃应司空命。  11.下列句子中加粗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B.而鄙贾伟节、郭林宗焉  C.如此十余年,乃结草室而居焉  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12.下列句子加粗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A.与汉中李固、河内王奂亲善  B.行路仓卒,非陈阔之所  C.后辟太尉府,以狷急不能从俗  D.后遭党人禁锢,遂推鹿车载妻子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奉檄迎督邮,冉耻之  ②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不足与议也  B.①常嘉梁伯鸾、闵仲叔之为人  ②余嘉其能行古道  C.①屡遣书请冉,冉不至  ②臣请完璧归赵   D.①及党禁解,为三府所辟  ②连辟公府不就  14.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冉)又游三辅,就马融通经  B.子前在考城,思欲从(奂)  C.即下车与(冉)相揖对  D.议者欲以(帝)为侍御史  15.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  A.非陈阔之所  ——这里不是叙说近年来变得阔气的经过的地方  B.以贱质自绝豪友耳  ——因觉得出身卑贱而自觉与出身豪门的朋友断绝了关系  C.将有慕贵之饥矣  ——将士们就有羡慕富贵的讥议啊  D.遭母忧,不到官  ——因为怕母亲为自己的事情担忧而没有到官府赴任  16.以下句子分为四组,全都表现范冉洁身自好的一组是( )  ①就马融能通经,历年乃还  ②冉见奂车徒骆驿,遂不自闻,惟与弟共辩论于路  ③子前在考城,思欲从  ④后辟太尉府,以狷急不能从俗  ⑤奂瞻望弗及,长逝不已  ⑥穷居自若,言貌无改  A.②④⑥B.①③⑥   C.②③⑤D.①④⑤  17.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范冉年轻时有骨气,他觉得奉檄迎督邮是羞耻的事,于是离开了县少吏之职。  B.范冉年轻时非常好学,曾经到南阳、三辅等地游历,拜樊英、马融等人为师。  C.范冉洁身自好,鄙视豪族,好友王奂迁汉城太守,他就“轻行相候,以展诀别”。  D.范冉遁身逃命于梁沛之间,是因为他“常佩韦于朝,议者欲以为侍御史”。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8~20题。(每小题2分,共6分)颜回攫甑  孔子穷乎陈蔡之间,藜羹不斟,七日不尝粒,昼寝。  颜回索米,得而爨之。几熟,孔子望见颜回攫其甑中而食之。……,食熟,谒孔子而进食。  孔子佯为不见之。孔子起曰:“今者梦见先君,食洁而后馈。”  颜回对曰:“不可!向者煤炱入甑中,弃食不祥,回攫而饮之。”  孔子叹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  18.解释下列加粗词语。  (1)穷乎陈蔡之间  穷:____________________  (2)几熟  几:____________________  (3)食洁而后馈  馈:____________________   (4)向者煤炱入甑中  向:____________________  19.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20.这则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三)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21~23题。(3分)山中留客张旭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21.这首诗的题目为“山中留客”,就全诗的内容看,“留客”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2.这首诗,作者正面描写山景只用了一句“山光物态弄春晖”。正因为只有一句,所以诗人着力表现山的_________________,从万象更新的气氛中,渲染出________________的意境。  23.这首诗,诗人所写之事虽寻常,诗亦虽小,却写得有景、有情、有理,而且三者水乳交融,____________________,所采用的____________________的手法,使得全诗具有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   三、语言运用(9分)  24.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调整画线部分的语序,使之符合逻辑顺序,各短语格式协调一致。(字数不得增减)(3分)  ①南北文化、中外文化、国内各民族文化的②推陈出新,相互融合,交流汇聚,使得唐代文化呈现出一种③生机勃勃的景象,以及面貌的新奇多变。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仿照下面这段话的形式和修辞方法,以“鲜花和微笑”为话引,另写一段文字。(6分)  在敌视和猜忌的笼罩下,人们用畏缩和谨慎的“茧皮”把自己包裹起来,用冷漠和疏远的甲胄把自己武装起来,用戒备和敌意的城郭把自己围困起来。  仿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解析:A.嫔pín;B.椽chuán;C.锱zī。  答案:D  2.解析:“小李杜”中“小李”指晚唐诗人李商隐。  答案:A  3.解析:①为“专一”;②为“统一”;③为“承担”;④为“背东西”。  答案:C  4.解析:都作动词,译为“往,到”。B.的,助词;C.它,代土地。  答案:AD  5.A  6.解析:C.指唐以后的人;A、B、D均指秦至唐朝的人,主要指唐人。  答案:C  7.解析:A.钩心斗角,古义:宫室建筑精巧,今义:指人各用心机,互相排挤;B.古义:金玉珠宝等物,今义:“收藏”是“搜集保存”的意思,“经营”是“筹划、计划或组织”的意思;“精英”是“指出类拔萃的人”。D.气候,古义:天气,今义:一个地区的气象概况。  答案:C  8.解析:与题干均为“消灭,灭族”之意。A.类;C.聚结;D.类。  答案:B  9.解析:与例句均为被动句,A、B、C均为状语后置。  答案:D  10.(1)春光融融 舞殿冷袖 (2)复道行空 不霁何虹 (3)鼎铛玉石  二、(一)11.解析:语气助词,无义。A、C、D,均用在动词后,相当于“于之”。  答案:B   12.解析:此指妻子儿女。  答案:D  13.解析:A.以……为耻;B.赞赏;C.①邀请,②请允许我;D.征召。  答案:C  14.解析:省“之”代范冉。  答案:D  15.解析:A.这里不是叙说阔别之情的地方;C.将要引起羡慕富贵的讥议啊;D.因为母亲病故,而没有去赴任。  答案:B  16.A  17.解析:“鄙视”不当。  答案:C  (二)18.(1)困窘,这里指包围 (2)差不多 (3)向尊长进食 (4)刚才  19.孔子叹了一口气,说道:“所信任的是眼睛呀,可是眼睛还不能完全相信;所依靠的是心呀,可是心还不足以依靠。弟子们,记住这一条:了解一个人可真不容易啊!”  20.说明知人论事要做到正确很不容易;千万不能凭一些表面现象主观臆断。  (三)21.欣赏山中的美景  22.整体(整个面貌) 满目生机、引人入胜  23.浑然一体 虚实结合(虚实相间)  三、24.①南北文化,国内各民族文化,中外文化 ②交流汇聚,相互融合,推陈出新 ③生机勃勃的景象,以及新奇多变的面貌。  25.解析:句式和修辞(排比、比喻)内容与话引吻合即可。  答案:略 阿房宫赋同步测试  1.用课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1)阿房宫的来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宫人的生活情景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秦爱纷奢”的具体表现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秦亡的教训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写《阿房宫赋》,其目的是给当时的最高统治者提供历史教训。这个历史教训应该怎么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阿房宫的?这样描写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与《过秦论》、《六国论》比较,三篇有何共同点,各篇立论的独创性表现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综合练习  1.下列加粗词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蜀山兀(wù)辘辘(lù)远听鼎铛(dāng)玉石  B.囷囷(qūn)焉尽态极妍(yán)架梁之椽(yuán)  C.阿(ē)房宫剽(piāo)掠其人金块珠砾(lì)  D.尽锱铢(zhīzhū)妃嫔媵嫱(yìngqiáng)逦迤(lǐyǐ)  2.下列四组实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  A.一             B.爱   六王毕,四海一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C.取             D.族   奈何取之尽锱铢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来源:www.shulihua.net]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3.下列四组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来源:www.shulihua.netwww.shulihua.net]  A.焉             B.而   盘盘焉,囷囷焉        骊山北构而西折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谁得而族灭也  B.夫             D.于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多于九土之城郭   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4.下列加粗词语古义与今义相同的一组是( )  ①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②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③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④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⑤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⑥用之如泥沙  ⑦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⑧多于市人之言语  A.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⑧  C.③⑤⑥⑧  D.②③⑥⑦   5.表语气的虚词大致有以下几种用法:a.表陈述语气 b.表疑问语气(包括反问) c.表感叹语气 d.表祈使、劝勉、禁止等语气 e.表判断语气 f.表肯定或否定语气。  (1)子子孙孙无穷匮也。(2)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  (3)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4)自言身化促织,轻捷善斗,今始苏耳。  (5)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6)呜呼,亦盛矣哉!  (7)欲安所归乎?(8)公子畏死邪?何泣也?  (9)甚矣,汝之不惠!(10)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11)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12)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13)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14)滋可痛已!  (15)闻之: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信夫!  (16)年几何矣?[来源:www.shulihua.net](17)是善恶之分也已。  (18)万钟于我何加焉?(19)非死则徙尔。  请将上列句子末尾的语气词用法归类,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相应的序号:  a.表陈述语气的有________________  b.表疑问语气(包括反问)的有________________  c.表感叹语气的有________________  d.表祈使、劝勉、禁止等语气的有________________  e.表判断语气的有________________  f.表肯定或否定语气的有________________  6.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语同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①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③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④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⑤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⑥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A.①②⑤   B.②④    C.③④⑥   D.①③⑤⑥  7.阅读下面的片断,回答问题。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①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②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③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④秦人不暇自哀,而a后人哀之;b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c后人而复哀d后人也。  (1)下列两句中的加粗虚词含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A.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不同。  B.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也不同。  C.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也相同。  D.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相同。  (2)对文中加粗的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①锱铢:极言贵重的东西  ②南亩:泛指农田  ③九土:即九州,指全国  ④呕哑:难听的音乐  ⑤独夫:孤单的人     ⑥戍卒:指陈胜、吴广等起义者  ⑦楚人:指刘邦      ⑧焦土:指阿房宫被烧毁  A.①④⑤⑦  B.②③⑥⑧  C.①③⑤③  D.②④⑥⑦  (3)对文中划线的四个“后人”分析正确的是( )  A.①②相同,都指秦以后的人;③是指当时的宋人(如杜牧);④是指秦人。  B.①②④相同,都是指宋人;④是指宋以后的人。  C.①③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②④相同,都是指宋以后的人。  D.①④相同,都是指宋人(如杜牧);②③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  (4)对上述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用比喻句和排比句,极言秦始皇不顾人民死活和民心向背,残民而自肥,很快失掉了民心。  B.第一段还写到了老百姓对于秦的暴政敢怒而不敢言,但最终还是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使秦迅速灭亡。  C.对于秦的灭亡和阿房宫的被烧毁,作者用“可怜焦土”一语寄予了一定的同情。  D.第二段作者更进一步指出,六国和秦的灭亡,都是由于内部原因造成的,见解极为深刻。  (5)第二段文字共四句话,分层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  (6)第③句是________复句,关联词是________和________。第④句是________复句,关联词是________。  (7)作者指出六国和秦统治者灭亡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的问题。  (8)“灭六国者六国也”“使六国各爱其人”,这三个“六国”所指是否相同,指的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下面是对第④句话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人,文中指秦始皇。不暇,没有空余的时间,文中是来不及的意思。来不及作为教训加以改正,秦就被推翻了。[来源:www.shulihua.netwww.shulihua.net]  B.不鉴之,即不之鉴,不以为鉴;鉴,“作为教训”的意思。  C.句中的三个“之”都是指代前文中秦王的骄奢淫逸。  D.句中第c个“后人”指唐以后的统治者,其余三个“后人”皆指秦以后的统治者,主要是指唐朝统治者。  8.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过骊山作杜 牧始皇东游出周鼎,刘项纵观皆引颈。削平天下实辛勤,却为道旁穷百姓。 黔首不愚尔益愚,千里函关囚独夫。牧童火入九泉底,烧作灰时犹未枯。  (1)请分别从贾谊的《过秦论》和杜牧的《阿房宫赋》中找出与划线句内容相一致的句子: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概括分析本诗的主旨和立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拓展练习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问题。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垄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粤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驾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小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著作郎李孝光数荐之府吏。冕詈曰:“吾有田可耕,有书可读,肯朝夕抱案立庭下,备奴使哉?”每居小楼上,客至,僮入报,命之登乃登。部使者行郡,坐马上求见,拒之去。去不百步,冕倚楼长啸,使者闻之惭。冕屡应进士举不中,叹曰:“此童子羞为者,吾可溺是哉?”竟弃去,买舟下东吴,渡大江入淮楚,历览名山川。或遇奇才侠客谈古豪杰事,即呼酒共饮,慷慨悲吟,人斥为狂奴。北游大都,馆秘书卿泰哈布哈家,荐以馆职。冕曰:“公诚愚人哉!不满十年,此中狐兔游矣。何以禄仕为?”即日将南辕。会其友武林卢生死滦阳,唯两女一童留燕,怅怅无所依。冕知之,不远千里走滦阳,取生遗骨,且挈二女还生家。  (宋濂《王冕传》)  1.下列句中的字解释不正确的是( )  A.父怒,挞之。挞:用鞭子或棍子打。  B.夜潜出。潜:悄悄地。  C.乡里小儿竞遮道讪笑。竞:全,都。  D.怅怅无所依。怅怅:迷茫不知所措的样子。   2.下列同一个字含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  A.蹊:忘其牛,来责蹊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B.恬:恬若不见。——恬不知耻。  C.去:去不百步。——去国怀乡。  D.会:会其友武林卢生死滦阳。——会天大雨,道不通。  3.下列各句子中“已”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听已辄默记。        B.时冕父已卒。  C.学不可以已。        D.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4.对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是( )  A.父命牧牛垄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父亲命他到垄上放牛,他却偷偷跑到学堂里听学生们念书。  B.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韩性去世以后,他的门客对待王冕的态度就像对待韩性一样。  C.此童子羞为者,吾可溺是哉?——这是连小孩子都觉得耻辱而不愿做的事,我怎么可以沉迷其中呢?  D.不满十年,此中狐兔游矣,何以禄仕为?——用不了十年,这里就会成为战场,还有什么官可做呢?  5.下列句子不能体现王冕特立独行的是( )  A.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B.买白牛驾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  C.部使者行郡,坐马上求见,拒之去,去不百步,冕倚楼长啸,使者闻之惭。  D.不远千里走滦阳,取生遗骨,且挈二女还生家。  6.以下关于本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王冕本是个农民的儿子,少年时酷爱读书且智力超常,有幸被爱才的韩性收为学生,后来成为一名很有学术地位和威信的博学的儒士。   B.王冕在父亲去世后即迎母入粤城就养,当母亲“思还故里”时,又亲自随母亲一同回乡,这些描写都体现了王冕至纯至孝。  C.当部使者巡视府属各地来到王冕处想要求见他时,王冕避而不见,又在部使者走后故意“倚楼长啸”,让部使者听到,表明自己不愿与他见面。  D.王冕年轻时便无意仕途,没有什么效忠朝廷的宏大抱负,而是把更多的心思放在了游历名山大川、结交奇才侠士上面,这正是他性格中“狂”的体现。参考答案基础练习  1.(1)“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2)“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   (3)“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4)“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2.就思想意义说,以六国为秦的前车之鉴。阿房宫中的无数美人,乃是六国的“妃嫔媵嫱”;阿房宫中的无数珍宝,又是六国“取掠其人”的长期积累。六国一旦灭亡,则美人“辇来于秦”,珍宝“输来其间”;那么,秦一旦蹈六国的覆辙,又将怎样呢?秦不以六国为鉴,终于自食其果;那么,唐朝的统治者又走秦的老路,难道会有什么更好的结局吗?作者借古讽今,奉劝今天的统治者能够避免这样的结局。  3.课文从三个方面来描写阿房宫:一是写阿房宫建筑之奇,二是写阿房宫美女之众,三是写阿房宫珍宝之多。透过楼台殿阁、脂粉金玉这一画面,作者旨在说明秦统治者之奢侈腐化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为维持这种奢侈生活所进行的横征暴敛,正是导致秦王朝覆亡的根本原因。  4.通过阿房宫营建的极尽豪华,宫内生活的荒淫奢靡,对人民残酷压榨的铺陈描绘,揭示秦皇的自取灭亡,讽喻当朝切勿重蹈覆辙。  5.三篇的共同特点是,都以秦与六国的兴亡为论题,都针对当时朝政有为而发,规劝当朝要引为鉴戒。各篇立论的独创性是:  (1)贾谊论秦亡,在历史上首次揭示了秦亡的根本原因是“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的道理。攻取天下,当然需用暴力,但如果守住天下也全凭暴力,把人民当敌人对待,那就使自己处于“独夫”境地,那覆亡是指日可待的。这议论非常精到深刻,以后历代的兴亡,都证明了贾谊的卓识远见。[来源:www.shulihua.net]   (2)苏洵《六国论》立论的独创性,表现在作者没有像旧时代许多作家那样,总是从鞭挞强秦暴行的角度立论,而是第一次从“六国破灭”的内部因素的角度来立论,对内部因素的分析又是全方位的,涉及政治、经济、外交、军事诸方面,而且处处显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  (3)《阿房宫赋》是一篇“赋”,但议论的成分就占了一半,可以说是用赋体的形式来写议论文,这写法本身就具独创性;其次,它的独创性还表现在作者是选择一个具体、形象的事物作为立论的角度,把阿房宫作为秦皇骄奢淫逸的象征,作为秦皇压榨人民的见证,作为秦王朝覆灭的标志,这种立论方式更是独具特色的。综合练习  1.C(“铛”“椽”“锱”读音错。)  2.C(都是夺取,获取。)  3.D(都是介词,比。)  4.C  5.a.表陈述语气有(4)(11)(19);b.表疑问语气(包括反问)有(2)(7)(8)(16)(18);c.表感叹语气(6)(9)(11)(12)(14)(15);d.表祈使、劝勉、禁止等语气(13);e.表判断语气(5);f.表肯定或否定语气(1)(3)(17)。  6.B(1991年全国高考试题第12题。本题是考查古今异义词和偏义复词的。现代汉语中的某些双音节词在古汉语中是两个连用的单音节词,其含义有的相同,有的不同,本课和本单元有许多这样的词,如“学者”“所谓”“不必”“根本”“骨肉”“气候”“经营”“一旦”“日益”“钩心斗角”等,要注意结合语境辨析。本题中,“可以”、“以为”与现在意义相同,其他几个都与现在的意义有所不同。)  7.(1)B(两个“之”一个是代词,一个是助词;两个“而”一个表转折,一个表顺接。) (2)B(独夫,指独裁者。) (3)B(4)C(没有同情。) (5)D (6)假设使则;转折而 (7)自己本身 (8)①和②相同,指的是六个国家③指的是六国的统治者 (9)A  8.(1)①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②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2)参考答案:诗中用通俗的语言对秦始皇进行辛辣的讽刺,既肯定他削平六国、统一天下的艰辛,又批评他不知体恤百姓,一味残暴,以至断送天下的愚蠢。末两句写秦始皇苦心经营的坟墓,到后来失火烧毁,他自己只落得个尸骨不全的可悲下场。这是对秦始皇梦想独霸天下、万世为君的深刻讽刺。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和《阿房宫赋》相似,也是借古讽今,劝谕当政者不要胡作非为,以免引起人民的反抗。拓展练习  1.C(竞:争逐,比赛)   2.A(“或牵牛来责蹊田”的蹊是“践踏”;“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蹊是“小路”。其余:恬——满不在乎,坦然;去——离开;会——正好,恰巧。)  3.B(“时冕父已卒”的“已”是“已经”,其余是“完毕”之意。)  4.B(“事”没有“对待”的含义,该句应为“他的仆人像侍奉韩性一样地侍奉王冕”。)  5.D(D项体现了他重情义,道德高尚。)    6.D(从文中可以看出他年轻时是很有功名心的,想效仿伊尹、吕望成就一番大事,只因屡试不中才弃此念头。)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