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下册《过秦论》教学设计+《阿房宫赋》教案高一语文下册《过秦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览全文,读准字音。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过程与方法:
1、厘清本文的写作结构。2、通过探讨、交流,能够理解并归纳文中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情感态度,价值观:在生活中要学会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减少弯路,争取最大化地获得成功。教学重点:疏通文段,理清结构。教学难点:根据历史史实筛选信息。教学方法:诵读法,问题引导法、合作探究法课时:三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师生互动活动导入老师描述:上课之前,请大家闭上眼睛,在脑海中想象这样的一幅画面:在画面中间有一条笔直的马路,马路中间设有一口无井盖的井,一只戴着望远镜的人后面带着三个人,昂着头,雄赳赳地走在马路上,结果,不注意脚下的路,都掉到了井里,设想如果你是第四个人,也看到了此景,你怎样才能使自己避免掉进井里呢?学生1:不要戴着望远镜,要看脚下的路。学生2:不要从众。学生3:要吸取他人的教训,从井边绕过去。
教师:对,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人生有限,学会吸取他人的教训,让自己少走弯路,更大化地获得成功,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心之所向,贾谊也和我们有一样的共识,他也希望汉文帝能吸取秦亡教训,实行仁政,安民,收民心。今天我们学习贾谊的千古佳文《过秦论》。(板书题目)二、解题:“过”,名词(过失、过错)作动词(指出…过失、过错);“过秦”,即“言秦之过”,指出秦亡国的过失。论,一种文体,古文中的所谓“论”,是论断事理,它包括论政,论史等文字。《过秦论》全文分为上、中、下三篇,课文是上篇,中篇和下篇分论秦二世、秦三世的过失。
三、作者和《过秦论》的背景及写作意图作者:贾谊(前200—前168),洛阳人,西汉杰出的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学识渊博,年轻时就负有才名,年仅二十岁,就被召为博士。后因提议改革政治,遭权贵嫉妒、毁谤,贬为长沙王太傅,人称贾长沙、贾太傅。贬谪后,虽身居闲职,不被重用,仍忧心朝事。后为梁王太傅。梁王落马而死,贾谊以为是自己失职,哭泣岁余,抑郁而终,年仅33岁。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从此长逝历史天空。作品:政论文《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辞赋《吊屈原赋》等。
风格:议论风发、挥洒自如、气势磅礴、雄辩有力、感染力强。背景及写作意图:由于春秋以来,战乱频仍,加之秦统一后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四年的楚汉之争,社会经济遭受了500多年的特大破坏,战争和暴政不仅扰民,更害民,农民流离失所、妻离子散,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商业萧条,新建立地西汉政权,府库空虚、财政困难,所以贾谊极力主张施行“仁政”以“安民”,让百姓休养生息,曾多次上疏,批评时政。《过秦论》就是为宣传这种主张写的,论“古”是为了说“今”。四、学生自读文章,读准字词读音 镞(zú ) 合从缔交(zòng) 赢粮而景(yng)从(cóng)
因利乘便(chéng) 万乘之势(shèng)陈轸(zhn) 宁越(nìng)乐毅(yuè)翟景(zhái)墨翟(dí) 召 滑(shào)蒙恬 (tián)逡巡(qnxún)锄耰棘矜(yuqín)铦铩(xinsh)度权量力(duó) 内立法度(dù) 鞭笞(ch) 七庙隳(hu)膏腴(yú) 镞(zú) 将(jiàng)数百之众藩(fn)篱崤(xiáo)函瓮牖(yu)钩戟(j)黔(qián)首 氓(méng)隶 通假字:1、合从缔交 从通纵 合纵之策
2、倔起阡陌之中 倔通崛 发动起义3、外连衡而斗诸侯 衡通横 连衡之策4、始皇既没 没通殁 去世五、整体感知,概括全文结构(一)先按表达方式将全文分为两部分。(1)记叙部分:写秦王朝的兴亡过程(前四段)叙史实(2)议论部分:指出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最后一段)析原因
(二)再分析记叙部分的层次,可分两大层。(1)兴起的过程(前三段)(2)灭亡的过程(第四段)(三)本文是一篇议论文,那么哪一句体现了本文的中心论点?(提示中心论点一般在篇首或篇末)明确: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四)攻之势和守之势分别体现在几部分?(提示:攻就是进攻,攻取,属于创业阶段,守就是坚守,防守,属于守业阶段)1、2、3段------攻之势,3、4段守之势。六、合作探究,筛选信息
本文一共写了几位皇帝?他们在位时分别做了什么?国家的实力如何?《阿房宫赋》教案教学目标:1.感受课文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像、大胆奇特的夸张特点。2.学习本文描写为议论蓄势、议论使描写增加了深度的写作特色。3.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借古讽喻的目的。4.体会本文骈散结合的特点。教学重点:词语用法与作者观点。 教学难点:骈散结合的特点。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方法:串讲法、讨论法,研习法。教学步骤: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总结历史的兴亡教训可以补察当今为政的得失。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贾谊写了《过秦论》,其中心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针对汉初的情况,主张施行仁政。同样是总结秦亡的教训,针对唐敬宗继位后,广造宫室,天怒人怨的现实,杜牧作《阿房宫赋》以讽时刺世,那么,在这篇赋中,杜牧又提出了怎样的观点呢?让我们通过学习来体会。二.作者介绍: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人,著名诗人、文学家,唐宰相杜佑之孙。文宗太和二年(828)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文人耿介,不屑逢迎。曾为宣州、扬州等府署幕僚。回京后,历任监察御史,黄、池、睦等州刺史,官终中书舍人。杜牧年少时即有经邦济世的远大抱负,犹喜论政治、军旅之事,主张固边、削藩,曾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人称其有“王佐之才”。文学上主张“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兵卫”,强调文章形式要为内容服务。文、赋、诗皆工,诗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杜”(李白和杜甫称“老李杜”)。同学们知道杜牧的多少作品呢?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拔(选其中的几首)。三.背景介绍与解题:阿房宫,秦宫名,故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役夫七十余万,工程浩大,至秦灭时仍未完工。因其前殿所在地为阿房,故称“阿房宫”。杜牧此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自称有讽喻敬宗“大起宫室,广声色”之意。“赋”是古文中介于韵文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形成于汉代,盛行于六朝。多用铺陈夸张手法,极尽渲染之能事,语言讲究对偶,注重声律,辞藻华丽,富有文采,称为骈赋。唐宋时,它已经趋向散文化,句式参差,长短不齐,多以散代骈,押韵也比较自由,人称“文赋”。四、注意正音五、划分结构,概括大意。一(1—2):由外到内,由楼阁建筑到人物活动,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极写宫中生活荒淫、奢靡。二(3—4):由古及今,铺写秦始皇骄奢淫逸,终于导致灭亡,讽喻当朝切勿重蹈覆辙。六、具体研读教材分析第一段(一)补充解释:1 六王毕,四海一 一:数词作动词,统一。
2 骊山北构而西折 而:表顺接的连词。北、西:名词作状语。走:达。3 各抱地势 抱:适合,随着。4 盘盘焉 焉:……的样子。5 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落:量词,座,所。6 复道行空 行空:横跨半空。7 不知西东 西东:互文见义,指各个方向。8 歌台暖响 响:声响,指歌声和乐声。9 而气候不齐 而:然而。气候:天气(风雨晴雪),指情况。齐:相同。 (二)分析内容:1 前四个3字句:写出秦始皇一统天下的豪迈气概,也写出阿房宫兴建营造的非同凡响。2 第二句:从全景写阿房宫的雄伟壮观。3 第三四句:写阿房宫依山水而建,突出它利用自然,巧夺天工的气派。4 第五句:由实写楼阁、廊檐到虚写长桥复道。5 第六句:用夸张、衬托的手法,借写歌舞的冷暖来陪衬它的宏大宽广。 第二课时
一、复习第一段:检查翻译、背诵及活用词掌握理解情况。二、分析第二段。(一)补充解释:1 辞楼下殿 辞:离开。下:走下,名词作动词。2 辇来于秦 辇:名词作状语,坐着辇车。3 朝歌夜弦 朝、夜: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夜晚。弦:名词作动词,弹弦,奏乐。4 为秦宫人 为:成为。5 绿云扰扰,梳晓鬟也 绿云:黑发。6 雷霆乍惊 乍:突然。7 杳不知其所之也 之:动词,往,到。8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收藏、经营:动词作名词,金玉珍珠。9 齐楚之精英 精英:出类拔萃的人。10 金块珠砾 块、砾:名词作动词,当土块、当石子。 (二)分析内容:1 第一句:照应“六王毕,四海一”。2 第三句:写宫人梳妆打扮,着力表现其明艳动人。3 第四五句:写宫人的凄惨生活,揭示秦始皇生活的骄奢淫逸。4 第六七句:由写人的被欺辱转而写物被践踏。
5 小结:写阿房宫里的美人和珍宝,揭露秦朝统治者奢靡的生活,为下文的议论做准备。 三、分析第三段。(一)补充注释:1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心:心意,意愿。2 秦爱纷奢 纷:多,繁华。3 人亦念其家 念:顾念。4 奈何取之尽锱铢 奈何:怎么,为什么。5 多于南亩之农夫 于:比。南亩:田间。6 多于周身之帛缕 周:全。帛缕:借代衣物。7 戍卒叫,函谷举 举:被攻占。 (二)分析课文:1 前四句:对比人心事理,质问秦统治者的贪婪与残暴。2 第五句:比喻、排比,揭露了秦王朝的奢靡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3 第六七句:写“不敢言而敢怒”的“天下之人”同“日益骄固”的统治者进行较量,结果阿房宫成了一片焦土。4 小结:由描写转入本段的议论抒情,逐渐显示文章旨意。 四、分析第四段。
(一)补充注释:1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族:名词作动词,族灭。2 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使:如果。爱:爱护。3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递:传递。为:做。4 谁得而族灭也 得:能够。5 秦人不暇自哀 哀:哀叹。6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鉴:意动用法,以为鉴。 (二)分析内容:1 第二句:阐明兴亡自取的道理。2 第四句:申述论据,指出爱民与长治久安息息相关。3 第五句:用“后人”委婉地提醒唐统治者不要重蹈覆辙,意味深长。4 小结:总结六国和秦灭亡的历史教训,向当世统治者发出警告。 五、总结全文1.揭示主题:不爱人民的统治者必将导致灭亡。2.简要比较《阿房宫赋》与《六国论》、《过秦论》在写法上与本文的异同。分析:共同特点是:都以秦与六国的兴亡为论题,都针对当时朝政有为而发,规劝当政者要引以为鉴。各篇的独创性是:
(1)、贾谊论秦亡,在历史上首先揭示了秦亡的根本原因是“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的道理。 (2)、苏洵论六国之亡,第一次从“六国破灭”的内部因素的角度来立论,对这些内部因素的分析又是全方位的,涉及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多方面,而且处处显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 (3)、《阿房宫赋》,可以说是用赋的形式来写议论文,这写法本身就具有独创性;其次,作者选择了一个具体、形象的事物作为立论的角度,把阿房宫作为秦始皇骄奢淫逸的象征,作为秦始皇压榨人民的见证,作为秦王朝覆灭的标志,这种立论的方式更具有特色。 (三)名家评析这篇文章的一开头就很不平几,请看:“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真是突兀有力,如泰山压顶。读了这四句,使人想起李白的《蜀道难》的开端。想一想,如呆取消了这四个句子,直接以描绘开始,那不但使人觉得平板无力,对于这篇赋的意义也会有所损减。作者不知道花了多少心血,费过何等的匠心,才锤炼出这十二个字。这四句话,头两句写出了秦帝国统一天下的气概,接下的两句写的是阿房宫的宏伟规模和建造它的辛苦,上下意义衔接,但两句又各自独立。气魄多么雄伟,意义多么重大!时代的形势,帝王的奢侈和野心,一齐跃然而出。这里面隐含着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统治者的讽刺。——臧克家《诗人之赋——读杜牧的〈阿房宫赋〉》
第三课时1.赋的文体特点是什么?问:明确:铺采摛文,体物写志。 2.本文所体何物?问:明确:阿房宫 3.本文如何体物?即从哪几个方面写“阿房宫”,找出相关句段。自由讨论问:明确:建造(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宫室建筑(覆压三百余里……而气候不齐。)宫廷生活(妃嫔媵嫱……有不见者,三十六年。)财宝收藏(燕赵之收藏……亦不甚惜。)被焚毁的原因(嗟乎!一人之心……日益骄固。)焚毁(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4.
从作者用墨(或曰详略安排)来看,写建造只用了两句12个字,写焚毁只用了一句14个字,写被焚毁的原因也只数句而已,大量笔墨花在写宫室建筑,宫廷生活和财宝收藏上,为什么这样安排。讨论问:明确:极写纷奢。铺陈为议论蓄势;议论使描写有深度。 5.语言与手法上有何特点?问:明确:比喻、夸张、排比、对偶、押韵(铺采摛文的体现) 6.总结前三段。前三段体物。阿房宫是一种象征。作者从阿房宫的建造直至毁灭,看出的是天下治乱、家国兴衰的道理。 7.写何志?问:明确:不爱人者必爱国。(正反两反面) 毋使后人复哀后人(借古讽今,写作目的) 8.总结 9.全班齐声朗读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