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阿房宫赋》的语言表达技巧关于《阿房宫赋》的语言表达技巧导读:“管弦”和“农夫”“工女”“帛缕”“城郭”“言语”对比,让我们在惊叹于修建宫殿的巨大耗费的同时,又不禁为它早已变成衰草连天的废墟而悲叹不已,为统治者不顾百姓死活而悲愤不已!文章通过描写、铺排与议论结合,在描写议论中巧用鲜明的对比,使文章的气势得以进一步增强。 三、骈散结合,全文错落有致 课文充分地发挥了摘要:《阿房宫赋》是一篇朗朗上口的赋体散文,在语言表达上有显著的特点,其运用想象、比喻、夸张以增强语言效果;描写、铺排与议论相结合,以增强文章气势;骈散结合,使全文错落有致。 关键词:《阿房宫赋》;表达技巧
《阿房宫赋》是由唐朝诗人杜牧写的一篇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影射现实,借古讽今的赋体散文。文章先写阿房宫宏伟的建筑规模,再写阿房宫里的生活,揭露秦朝统治者奢侈的生活,最后发表议论,总结六国和秦灭亡的历史教训,警示当世统治者,希望李唐王朝能引以为戒,避开重蹈覆辙,表现了一个封建时代有责任感的文人的睿智目光及爱国热情。如此巧妙的安排,既能表现出在散文写作上的高深造诣,又能充分展示的为人。纵观本文,其在语言表达技巧上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增强语言表达的效果,运用了想象、比喻以及夸张等写作手法 阿房宫还未建成,就毁灭于战火之中,其建筑的规模、形制、建筑风格是怎么样的,早已无人知晓。而杜牧却展开想象的翅膀,在这篇赋中艺术地再现了阿房宫。文章无论是对楼阁廊檐的细致刻画,还是对长桥复道的形象描绘,都是出自的想象。这些想象能带领读者沿着开辟的思路走下去,并在每一位读者的脑海中再造出阿房宫的壮观轮廓,为“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而发出与同样的感叹。另外,这些奇特瑰丽的想象既抓住了事物的独特之处,也充分显示出赋体散文的无穷魅力,不给人以造作之感,而有“水到渠成”之功效。同时,文章又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句,如“蜂房水涡”“长桥卧波,未云何龙”“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等,增加其形象性,又运用大量的夸张句,如“五步一楼,十步一阁”“隔离天日”等增加其感染力,文中的想象和运用形象的比喻、不羁的夸张等表现手法相互配合、映衬,相得益彰,从而取得了如此强烈的艺术效果。而像“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一段则不仅出于想象,而且又兼有比喻和夸张,同时又构成排比,使文章的艺术感染力进一步增强。纵观全文,想象、比喻以及夸张等写作手法的运用,使文章语言表达效果得以增强,堪称美轮美奂,读此文无异于一种享受。 二、增强文章的气势,运用描写、铺排与议论相结合,且对比鲜明 从整体结构来看,课文前两段以描写为主,后两段以议论为主。在描写和议论时,都以秦为主线,同进兼议六国。从写作角度分析,秦作为描写与议论的主线,而六国为副线;从思想角度来说,以六国旧事则作为秦的前车之鉴,一步一步地展示写作意图。由此暗示李唐统治者,若再走秦的老路,便是步其后尘。竭力描写宫殿耗费之巨大、规模之壮观、构造之精巧、布局之繁复、陈设之华美,让人无不为宫殿的繁华而倾倒,这极力的描写,寄托了沉重的感慨和深深的忧思,“醉翁之意不在酒”,他要把六国亡、秦亡的教训告诉后人(李唐朝统治者)“哀之”更要“鉴之”。描写和议论中又大量采用了铺陈排比的手法,描写中铺排的例子,如“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一段;议论中铺排的例子,如结尾一段的正反述说。这虽然是赋体散文的传统写法,但难能可贵的是杜牧没有像他之前的许多辞赋家,不重内容,只求形式,像编类书一样堆砌大量同义词语,而是去冗除杂,繁简适当,注重内容,恰到好处。另外,在描写与议论中多处运用了鲜明的对比,以此让当朝统治者感受到强烈的赤诚之心,领悟本赋要表达的真正意图,如用阿房宫的精美绝伦、气势非凡和“楚人一炬”变成“焦土”对比;用修建阿房宫的“木柱”“梁椽”“钉头”“瓦缝”“栏槛”“管弦”和“农夫”“工女”“帛缕”“城郭”“言语”对比,让我们在惊叹于修建宫殿的巨大耗费的同时,又不禁为它早已变成衰草连天的废墟而悲叹不已,为统治者不顾百姓死活而悲愤不已!文章通过描写、铺排与议论结合,在描写议论中巧用鲜明的对比,使文章的气势得以进一步增强。 三、骈散结合,全文错落有致 课文充分地发挥了骈文的某些长处,如运用铺排、对偶、押韵等手法,使文章气势如虹、朗朗上口,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但在充分发挥骈文特点的同《阿房宫赋》的语言表达技巧由..收集整理提供,如需论文可联系我们.时,也巧妙地穿插使用单句散行,从而使文章做到整散结合、错落有致,达到更全面地表现文章的写作目的。如开篇“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四个三字短句,节奏急促,写出建宫背景及耗资,接着用几个长句“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写占地面积和走势,再用“二川溶溶,流入宫墙”等四字短句描写规模。这样,句子整散结合,长短结合,长短不拘,节奏鲜明,更富于表现力。如此骈散结合,使全文更加错落有致。
本文在写作方面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地方,如炼字的精当、详略的适宜、比拟的写法等,如发端之辞“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其中“毕”“一”“兀”“出”可谓经过推敲而得的难以替代之词,用得极佳。诸多借鉴之处不胜枚举,这都需要我们在记诵过程中多体会、多理解。当我们再读起“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时,一定会对本文的写作技巧又有新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