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宫赋学案◎课前自主【走进作者】杜牧(公元803~852),字牧之,唐京兆万年(现在陕西省西安市)人。晚年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之“杜紫微”、“杜樊川”。祖父杜佑,曾官至宰相。西晋杜预,是他的十六世祖。他从十五六岁起,博读经史,关心时政。唐文宗大和二年进士,历任监察御史,黄州、池州、睦州等地刺使,以及司勋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杜牧有政治理想,但由于秉性刚直,屡受排挤,一生仕途不得志,因而晚年纵情声色,过着放荡不羁的生活。杜牧的诗、赋、古文都负盛名,而以诗的成就最大,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其诗风格俊爽清丽,独树一帜。尤其长于七言律诗和绝句。【背景感知】秦始皇(公元前259~前210年)在消灭六国统一全国以后,在都城咸阳大兴土木,建宫筑殿,其中所建宫殿中规模最大的就是阿房宫。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秦始皇认为都城咸阳人太多,而先王的皇宫又小,下令在故周都城丰、镐之间渭河以南的皇家园林上林苑中,仿集天下的建筑之精英灵秀,营造一座新朝宫。这座朝宫便是后来被称为阿房宫的著名宫殿。阿房宫地砖“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在渭河以南的上林苑中开始营造朝宫,即阿房宫。由于工程浩大,秦始皇在位时只建了一座前殿。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巅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其规模之大,劳民伤财之巨,可以想见。工程未完成秦始皇死了,秦二世胡亥调修建阿房宫工匠去修建秦始皇陵,后继续修建阿房宫,但秦王朝很快就垮台了。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谈到:“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从中我们大略可以了解到《阿房宫赋》的写作缘起。杜牧生活在内忧外患日益加深的晚唐,藩镇拥兵,宦官专权,民不聊生。他在23岁时,有感于唐敬宗大肆兴建宫殿,广罗女色,作《阿房宫赋》。文章借秦始皇和秦二世“大起宫室,广声色”以至于国祚不延的历史事件,借古讽今,以秦警唐;又由此及彼,由事入理,指出荒淫无度必然导致民怨沸腾,国亡族灭,从而规劝唐朝的当政者,要以古为鉴,如果哀而不鉴,最终只能落得“后人复哀后人”的结局。可见,这是一篇极为成功的带有赋的特性和鲜明的政治指向的讽谏之作。【识记积累】1.字词注音:阿房(ēpáng)宫赋mànyìngchēnglǐyǐpiāo缦立妃嫔媵嫱鼎铛玉石弃之逦迤剽掠chuányánqūnqūnniǎnjiànzīzhū架梁之椽檐牙高啄囷囷焉辇直栏横槛锱铢2.词语解释六王毕,四海一一:数词作动词,统一。骊山北构而西折而:表顺接的连词。北、西:名词作状语。走:达。各抱地势抱:适合,随着。盘盘焉焉:……的样子。矗不知其几千万落落:量词,座,所。复道行空行空:横跨半空。
不知西东西东:互文见义,指各个方向。歌台暖响响:声响,指歌声和乐声。而气候不齐而:然而。气候:天气(风雨晴雪),指情况。齐:相同。辞楼下殿辞:离开。下:走下,名词作动词。辇来于秦辇:名词作状语,坐着辇车。朝歌夜弦朝、夜: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夜晚。弦:名词作动词,弹弦,奏乐。为秦宫人为:成为。绿云扰扰,梳晓鬟也绿云:黑发。雷霆乍惊乍:突然。杳不知其所之也之:动词,往,到。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收藏、经营:动词作名词,金玉珍珠。齐楚之精英精英:出类拔萃的人。金块珠砾块、砾:名词作动词,当土块、当石子。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心:心意,意愿。秦爱纷奢纷:多,繁华。人亦念其家念:顾念。奈何取之尽锱铢奈何:怎么,为什么。多于南亩之农夫于:比。南亩:田间。多于周身之帛缕周:全。帛缕:借代衣物。戍卒叫,函谷举举:被攻占。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族:名词作动词,族灭。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如果。爱:爱护。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递:传递。为:做。谁得而族灭也得:能够。秦人不暇自哀哀:哀叹。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鉴:意动用法,以为鉴。3.文学常识:赋,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重要文体,萌生于战国,兴盛于汉唐,衰于宋元明清。主要有三个特点:一、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二、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三、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排偶和藻饰是汉赋的一大特征。经历长期的演变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的影响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骈偶、音律,句式参差,压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杜牧的《阿房宫赋》就是一篇文赋。【课文初探】1.用课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1)阿房宫的来历。(2)宫人的生活情景是怎样的?(3)“秦爱纷奢”的具体表现为什么?(4)秦亡的教训是什么?2.作者写《阿房宫赋》,其目的是给当时的最高统治者提供历史教训。这个历史教训应该怎么理解?
3.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阿房宫的?这样描写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4.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堂上演练【夯实双基】1.下列加粗词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蜀山兀(wù)辘辘(lù)远听鼎铛(dāng)玉石B.囷囷(qūn)焉尽态极妍(yán)架梁之椽(yuán)C.阿(ē)房宫剽(piāo)掠其人金块珠砾(lì)D.尽锱铢(zhīzhū)妃嫔媵嫱(yìngqiáng)逦迤(lǐyǐ)2.下列四组实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A.一 B.爱六王毕,四海一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C.取 D.族奈何取之尽锱铢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3.下列四组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焉 B.而盘盘焉,囷囷焉 骊山北构而西折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谁得而族灭也B.夫 D.于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多于九土之城郭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4.下列加粗词语古义与今义相同的一组是( )①各抱地势,钩心斗角②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③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④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⑤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⑥用之如泥沙⑦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⑧多于市人之言语A.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⑧ C.③⑤⑥⑧ D.②③⑥⑦【疑难探究】1.根据内容,文章可分为几大部分?它们之间是怎样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它们之间什么关系?(结合“赋”的特点)]2.文章的第3、4能否对调?为什么?3、这篇文章的结构具有什么特点?
【文段精析】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1.下列两句中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①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A.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不同。B.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也不同。C.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也相同。D.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相同。2.文中划线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①锱铢:极言贵重的东西;②南亩:泛指农田③九土:即九州,指全国;④呕哑:难听的音乐⑤独夫:孤单的人;⑥戍卒:指陈胜、吴广等起义者⑦楚人:指刘邦;⑧焦土:指阿房宫被烧毁A.①④⑤⑦B.②③⑥⑧C.①③⑤⑧D.②④⑥⑦3.根据文意“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①哀之;后人②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③而复哀后人④也”句中四处“后人”之所指是:A.①②相同,都指秦以后的人;③是指当时的宋人(如杜牧);④是指秦人;B.①②④相同,都是指宋人;④是指宋以后的人;C.①③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②④相同,都是指宋以后的人;D.①④相同,都是指宋人(如杜牧),②③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4.对上述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用比喻句和排比句,极言秦始皇不顾人民死活和民心向背,残民而自肥,很快失掉了民心。B.第一段还写到了老百姓对于秦的暴政敢怒而不敢言,但最终还是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使秦迅速灭亡。C.对于秦的灭亡和阿房宫的被烧毁,作者用“可怜焦土”一语寄予了一定的同情。D.第二段作者更进一步指出,六国和秦的灭亡,都是由于内部原因造成的,见解极为深刻。 ◎拓展提升【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词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剽(piāo)掠不霁(jì)何虹妃嫔媵(téng)嫱B.缦(màn)回辇(niǎn)来于秦朝歌夜弦(xuán)C.椒(jiāo)兰架梁之椽(yuán)尽态极妍(yán)D.囷囷(qūn)钩心斗角(jiǎo)直栏横槛(jiàn)
2.下列句中词语意思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明星荧荧,开妆镜也:荧荧,明亮的样子.B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远听.远远听见.C而望幸焉:幸,封建帝王到某处.D骊山北构而西折:北.向北;西,向西.3.下列各句中“之”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燕赵之收藏②秦人视之不甚惜③独夫之心,日益骄固④杳不知其所之也⑤宋何罪之有⑥人非生而知之者⑦牛何之⑧多于南亩之农夫A①⑦②⑥③⑧④⑤B①③⑧②⑥④⑦⑤C①⑤⑧②⑥④⑦③D①⑧②⑥③⑤④⑦4.下列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各抱地势,钩心斗角B悦亲戚之情话C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D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5.下列加点词语,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朝歌夜弦,为秦宫人,B六王毕,四海一.C园日涉以成趣.D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诗歌鉴赏】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过骊山作杜牧始皇东游出周鼎,刘项纵观皆引颈。削平天下实辛勤,却为道旁穷百姓。黔首不愚尔益愚,千里函关囚独夫。牧童火入九泉底,烧作灰时犹未枯。1.请分别从贾谊的《过秦论》和杜牧的《阿房宫赋》中找出与划线句内容相一致的句子:2.简要概括分析本诗的主旨和立意是什么。【阅读提升】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问题。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垄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粤城就养。
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驾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小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著作郎李孝光数荐之府吏。冕詈曰:“吾有田可耕,有书可读,肯朝夕抱案立庭下,备奴使哉?”每居小楼上,客至,僮入报,命之登乃登。部使者行郡,坐马上求见,拒之去。去不百步,冕倚楼长啸,使者闻之惭。冕屡应进士举不中,叹曰:“此童子羞为者,吾可溺是哉?”竟弃去,买舟下东吴,渡大江入淮楚,历览名山川。或遇奇才侠客谈古豪杰事,即呼酒共饮,慷慨悲吟,人斥为狂奴。北游大都,馆秘书卿泰哈布哈家,荐以馆职。冕曰:“公诚愚人哉!不满十年,此中狐兔游矣。何以禄仕为?”即日将南辕。会其友武林卢生死滦阳,唯两女一童留燕,怅怅无所依。冕知之,不远千里走滦阳,取生遗骨,且挈二女还生家。 (宋濂《王冕传》)1.下列句中的字解释不正确的是( )A.父怒,挞之。挞:用鞭子或棍子打。B.夜潜出。潜:悄悄地。C.乡里小儿竞遮道讪笑。竞:全,都。D.怅怅无所依。怅怅:迷茫不知所措的样子。2.下列同一个字含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A.蹊:忘其牛,来责蹊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B.恬:恬若不见。——恬不知耻。C.去:去不百步。——去国怀乡。D.会:会其友武林卢生死滦阳。——会天大雨,道不通。 3.下列各句子中“已”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听已辄默记。 B.时冕父已卒。C.学不可以已。 D.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4.对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是( )A.父命牧牛垄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父亲命他到垄上放牛,他却偷偷跑到学堂里听学生们念书。B.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韩性去世以后,他的门客对待王冕的态度就像对待韩性一样。C.此童子羞为者,吾可溺是哉?——这是连小孩子都觉得耻辱而不愿做的事,我怎么可以沉迷其中呢?D.不满十年,此中狐兔游矣,何以禄仕为?——用不了十年,这里就会成为战场,还有什么官可做呢? 5.下列句子不能体现王冕特立独行的是( )A.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B.买白牛驾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C.部使者行郡,坐马上求见,拒之去,去不百步,冕倚楼长啸,使者闻之惭。D.不远千里走滦阳,取生遗骨,且挈二女还生家。6.以下关于本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A.王冕本是个农民的儿子,少年时酷爱读书且智力超常,有幸被爱才的韩性收为学生,后来成为一名很有学术地位和威信的博学的儒士。B.王冕在父亲去世后即迎母入粤城就养,当母亲“思还故里”时,又亲自随母亲一同回乡,这些描写都体现了王冕至纯至孝。C.当部使者巡视府属各地来到王冕处想要求见他时,王冕避而不见,又在部使者走后故意
“倚楼长啸”,让部使者听到,表明自己不愿与他见面。D.王冕年轻时便无意仕途,没有什么效忠朝廷的宏大抱负,而是把更多的心思放在了游历名山大川、结交奇才侠士上面,这正是他性格中“狂”的体现。【语言表达】1.仿照下面的短诗,以“鲜花”或“浮萍”为物象再写一首哲理性短诗。卵石沐浴山间溪水,天长日久,失去了自己的棱角。鲜花浮萍2.下面是有关“书”的对联,请选择其中一题对出下联。①藏书楼上百花艳,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古今学术藏满架,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作训练】有一则寓言,在文学家、科学家、企业家和哲学家聚会时有人提出用一句话描述、赞美世界。 文学家赞叹说:这世界真是太美了! 科学家认真地说:这世界最珍贵的是探索。 企业家兴奋地说:这世界充满了商机。 哲学家没说话,沉思后在纸上画了个“?”和“!”。 请以上面的寓言或其中某个人的话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题目自拟,立意自定,800字以上。14.阿房宫赋【课文初探】1.(1)“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2)“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3)“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4)“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2.就思想意义说,以六国为秦的前车之鉴。阿房宫中的无数美人,乃是六国的“妃嫔媵嫱”;阿房宫中的无数珍宝,又是六国“取掠其人”的长期积累。六国一旦灭亡,则美人“辇来于秦”,珍宝“输来其间”;那么,秦一旦蹈六国的覆辙,又将怎样呢?秦不以六国为鉴,终于自食其果;那么,唐朝的统治者又走秦的老路,难道会有什么更好的结局吗?作者借古讽今,奉劝今天的统治者能够避免这样的结局。
3.课文从三个方面来描写阿房宫:一是写阿房宫建筑之奇,二是写阿房宫美女之众,三是写阿房宫珍宝之多。透过楼台殿阁、脂粉金玉这一画面,作者旨在说明秦统治者之奢侈腐化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为维持这种奢侈生活所进行的横征暴敛,正是导致秦王朝覆亡的根本原因。4.通过阿房宫营建的极尽豪华,宫内生活的荒淫奢靡,对人民残酷压榨的铺陈描绘,揭示秦皇的自取灭亡,讽喻当朝切勿重蹈覆辙。◎堂上演练【夯实双基】1.C(“铛”“椽”“锱”读音错。)2.C(都是夺取,获取。)3.D(都是介词,比。)4.C【疑难探究】1.文章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1、2段)是叙事,第二部分(3、4段)是议论。“赋”的特点在于“体物言志”,即铺叙事情,抒发情志。因此说,两部分之间是铺事与写志的关系。铺事是写志工的基础,写志是铺事的目的。2.两段之间不对对调。第3段感慨是由第1、2段宫殿的奢华与人民的贫困对比中引申出来的。第4段的议论则穿透了历代封建王朝改朝换代的表面现象,直逼其压迫人民掠夺人民的本质。“眼光”更深远,将一千年前的“史实”与千年后的“现实”联系起来,生发成一条规律。3、文章的结构十分严谨、巧妙。先写阿房宫的排场建筑及如云美女,暗示着秦统治者的荒淫和奢侈,并暗示着他们的前途。再写秦的纷奢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托出如火山即将爆发的形势。最后写秦不以六国为鉴,终于自食其果,那么当时统治者如不以秦为鉴,又会有什么结果呢?环环相扣,真可谓“笔所未到气已吞”。【文段精析】1.B2.B3.B4.C◎拓展提升【基础知识】1.D(A“媵”应为yìngB“弦”应为xiánC“椽”应为chuán)2.B(“远听”应是“越听越远”)3.B4.D5.B(A“朝”“夜”应是名词做状语,C“日”名词做状语,D“翼”名词做状语,B“一”数词活用为动词)【诗歌鉴赏】1.①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②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2.诗中用通俗的语言对秦始皇进行辛辣的讽刺,既肯定他削平六国、统一天下的艰辛,又批评他不知体恤百姓,一味残暴,以至断送天下的愚蠢。末两句写秦始皇苦心经营的坟墓,到后来失火烧毁,他自己只落得个尸骨不全的可悲下场。这是对秦始皇梦想独霸天下、万世为君的深刻讽刺。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和《阿房宫赋》相似,也是借古讽今,劝谕当政者不要胡作非为,以免引起人民的反抗。【阅读提升】1.C(竞:争逐,比赛)2.A(“或牵牛来责蹊田”的蹊是“践踏”;“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蹊是“小路”。其余:恬——满不在乎,坦然;去——离开;会——正好,恰巧。)3.B(“时冕父已卒”的“已”是“已经”,其余是“完毕”之意。)4.B(“事”没有“对待”的含义,该句应为“他的仆人像侍奉韩性一样地侍奉王冕”。)5.D(D项体现了他重情义,道德高尚。) 6.D(从文中可以看出他年轻时是很有功名心的,想效仿伊尹、吕望成就一番大事,只因屡试不中才弃此念头。)【语言表达】1.鲜花浮萍安祥于温室之中,徜徉于碧波之中,
不知不觉,随时而化,消尽了自身的本性顿失立足之根2.①阅览室中四季春②中外精华荟一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