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宫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杜枚赋体散文的比喻、铺排手法,借古讽今的风格。2.理解“毕、兀、构、缦、霁、杳、逦迤、锱铢、负、族”等词语。3.背诵全文,归纳多义词“而、夫”。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题解:赋体特点、作者简介及本文目的。2.熟读课文,理解“兀、构、缦、霁、杳、逦迤”等词语。重点:理解词语。难点:内容理解。内容及步骤:一、解题:1.赋,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文体。“铺采摛文,体物写志”。内容上,要通过“体物”以“写志”;艺术表现上注重铺陈,形容事物的外象和内理。由于注重铺叙和形容,在语言上就不免要使用华美的词藻,着上绚丽的色彩。赋也讲究声韵的美,它把散文的章法、句式与诗歌的韵律、节奏结合在一起,借助长短错落的句子、灵活多变的韵脚以及排比、对偶的形式,形成一种自由而又谨严、流动而又凝滞的文体,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几个阶段。本文属于文赋。2.阿房宫及作者:(见课本注释)
从阿房宫被项羽一把火烧毁后,阿房宫的兴亡就同秦王朝的兴亡联系在一起,成为人们议论的话题。牡牧也加入到其中来。作者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其毁灭,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王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教训,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警告,表现出一个封建时代正直的文人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二、指导学生阅读课文1.正音:兀骊缦霁冥嫔媵嫱荧椒摽逦迤砾呕哑铛锱铢椽槛妍2.本文各段写了什么内容?A.写阿房宫的雄伟壮观。B.写阿房宫里的美人和珍宝。C.用排比名式,尽情揭露秦王朝的奢靡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及奢靡结果。D.总结历史教训,发出警告。三、指导、结合注释理解第一、二自然段。补充注释:蜀山兀:形容词用如动词,指树木被砍光了。骊山北构而西折:名词活用作状语,从骊山。四海一:数词用如动词,统一。盘盘焉:助词,形容词尾,的样子。气候不齐:一样。雷霆乍惊:突然。梳晓鬟也:古代妇女梳的环形发髻。燕、赵之收藏:动词用作名词,收藏的金玉珠宝。四、作业背诵第一、二自然段。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背诵课文。2.归纳文言虚词“焉、而、夫”的义项。3.了解借古讽今的风格。
重点:理解背诵课文。难点:文言虚词义项总结。内容及步骤:一、概述上节所讲内容二、检查1.背诵默写第一、二自然段或摘句连接,如:长桥卧波, ?不知西东。,春光融融; ,风雨凄凄。明星荧荧, ,焚椒兰也。鼎铛玉石, ,亦不甚惜。2.解词。(加点的)四海一直走咸阳不霁何虹盘盘焉廊腰缦回雷霆乍惊杳不知其所之也缦立远视,而望幸焉三、指导阅读背诵第三、四自然段1.(补充)秦爱纷奢(豪华)直栏横槛(栏杆)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名词意动,以之为鉴)可怜(可惜)2.学生口译,及时加以纠正。3.简析内容:第三自然段,由上文的描写转入议论,显示出作者作这篇赋的本意。先以“嗟乎”发出感叹,对比人心事理,进而质问。接着用六组“使………多于”的比喻句排比,尽情揭露秦王朝的奢靡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经过重重铺垫,笔锋一转,让“不敢言而敢怒”的天下之人同“日益骄固”的统治者进行较量,结果阿房宫成了一片焦土。第四自然段,总结六国和秦灭亡的教训,向当世统治者发出警告。作者连续感叹,情不自禁。开头提出论点,阐明兴亡自取的道理;“嗟乎”以下申述论据,指出爱国和长治久安的息息相关。最后,提醒唐朝统治者不要重蹈亡秦的覆辙,意味深长。
4.借古讽今风格。借评历史来向皇帝进行讽喻,希望从历史中吸取教训。《过秦论》希望汉文帝能以仁义治天下,本文希望唐敬宗不要为自己享乐而劳民伤财。因为他们是对皇帝的忠告,所以说得很婉转。四、熟读成诵,做课后练习二、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