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姓名张戈璐单位名称阿克苏地区二中填写时间2020年8月6日学科语文年级/册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材版本人教版课题名称《阿房宫赋》的创作目的难点名称从知人论世的角度分析《阿房宫赋》的创作目的难点分析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作者在创作的时候有意筛选并改变了一些史实,和史书中的记载不尽相同,与一些史学家的看法也有出入,并且这种分析原因的角度也稍显片面,很难让人完全认同。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作者对于秦灭亡的原因描述和学生之前学过的《过秦论》一文有所不同,并且这种知人论世的方法需要学生有大量的知识储备,从客观角度来说很难实现。难点教学方法1.通过引用大量史料,补充学生在这方面的知识储备2.通过比较法,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史实,从而更好的了解作者的创作目的。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导入纵览中国历史长卷,大秦帝国可谓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一笔,写下的不仅仅是“第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的开天辟地,也不仅仅是统一文字与度量衡的千秋伟业,还有焚书坑儒的思想控制,徭役沉重的民生多艰,炮烙腰斩的酷刑暴政,谋朝篡位的奸臣昏君。不得不说,造成秦二世而亡的原因有很多,然而千年之后,有一位文采超然的唐代文人却唯独看到了“纷奢”,认定这就是秦人被“族灭”的原因,这又是为什么呢?知识讲解(难点突破)要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得先来看看历史上的秦朝是否真如杜牧所言。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杜牧笔下“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的阿房宫到底是怎样的。《史记》中记载,“(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事实上,秦始皇在公元前210
年就驾崩了,也就是说,阿房宫仅仅是在他离世前两年才开始修建的,况且此时距离始皇帝登基已有35年,“先王之宫廷”因为人口的增长确实是显得有些局促了,新修一座宫殿似乎并不过分。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这座传说中的宫殿的规模吧。同样是《史记》中的记载:“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古代的“一步”是指左脚走一步右脚走一步的距离,按照一个成年人“一步”最多1.5米计算,“东西五百步”也不过750米,而“南北五十丈”则大约是167米,占地面积约为12.5万平方米,188亩。这样的规模相当于什么呢?北京奥运会的主场馆“鸟巢”占地面积25.8万平方米,387亩,是阿房宫的两倍多。故宫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其中建筑占地面积约15万平方米,光建筑群占地就将近255亩,远超阿房宫的规模。更直观的说,国际足联规定的标准足球场场地大小为105米*68米,面积为7140平方米,也就是说,秦国当时修建好的阿房宫只有17.5个足球场地那么大,对于一个野心勃勃的皇帝所建造的帝国来说,这样规模的宫殿实在是没有什么可指摘的。可见,将秦的灭亡完全归于阿房宫的修建,未免有些牵强。另外,《史记》中还记载:“阿房宫未成;成,欲更择令名名之。”足以道明阿房宫并未完工,即便完工,根据前文也可得知,这仅仅是一个“前殿”,远远达不到杜牧笔下“覆压三百余里”的规模。更奇怪的是,秦始皇在下令修建阿房宫的两年后就去世了,他的后继者胡亥仅仅在位三年,这个王朝就土崩瓦解了,那么文中所言“妃嫔媵嫱”们翘首而盼却不得见的“三十六年”又是从何而来呢?值得思考的还不止于此。杜牧所言“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
几年,剽掠其人”,导致“灭六国者六国也”,在别的文人笔下却是另一番看法。例如苏洵所作《六国论》中提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贾谊则在《过秦论》中指出“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导致“天下诸侯已困”,最终“纵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我们可以看出,历史的车轮滚滚而过,每个人对朝代的演替都有自己的看法,那么为何在杜牧眼中,是奢侈导致了六国和秦的相继灭亡呢?说到这里,我们就不得不了解一下杜牧其人和他所处的时代了。杜牧,晚唐时期杰出的诗人、散文家,26岁就高中进士,才华横溢,成就颇高。他的家族也可谓是书香门第,官宦世家。杜牧曾作诗言:“旧第开朱门,长安城中央。第中无一物,万卷书满堂。家集二百编,上下驰皇王。”足以显露他对自身家世门第的自豪。卓越的才能和家教的熏陶使得年轻的杜牧始终怀揣着济世报国的理想,他曾在《郡斋独酌》里说自己“岂为妻子计,未在山林藏。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足见其抱负。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阿房宫赋》作于公元825年,正是杜牧23岁的时候,此时的大唐像是一位垂垂老者,在藩镇割据和朋党之争中慢慢消耗着元气。而这一时期在位的唐穆宗李恒和唐敬宗李湛不仅没有励精图治,扭转乾坤,反而骄奢淫逸,纵情享乐,给这个满目疮痍的国家带来了更深重的伤痕。25岁登基的唐穆宗李恒,在位5年,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在了游猎、宴饮和修建宫殿上,全然不顾西北边境敌寇的虎视眈眈,最终因过度享乐,患病而死。他的长子唐敬宗李湛,16
岁继位时,还只不过是一位贪玩的少年,他终日沉迷玩乐,疏于朝政,发展到后来一个月也难得上朝两三次。因为他的游乐无度,大兴土木,登基一年内就发生了大大小小三次叛乱,大唐帝国没有在他手中终结,可谓万幸了,后来他也死在了自己最宠幸的宦官手中,驾崩时只有18岁。清代文人蔡东藩在他的史学著作《唐史通俗演义》中写道:“穆敬二朝,藩镇之乱未消,朋党之祸又起。内外交讧,唐室益危。加以穆宗荒耽,敬宗尤甚,万几丛脞,唐之不亡亦仅矣。”高高在上的皇帝如此荒淫无度,官员和百姓们又过着怎样的生活呢?历史学家余英时先生指出:“有唐一代,门第基本上占据了政治世界的中心,‘寒士’始终处于边缘的地位。”而影响晚唐数十年之久,牵连了众多才子文人的“牛李党争”也正是寒窗苦读、科举出身的牛增孺代表的寒门庶族和官宦世家、门第显赫的李德裕代表的世家大族之间的争斗,这些足以证明士族的统治地位呈现了长久稳定的状态,而这种稳定状态所滋生的贪图享乐和不思进取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一点点地累积,到了杜牧所处的时代,士族阶层的腐化就达到了顶点,也阻挡了寒门士子向上晋升的道路。因此当时的诗人胡曾发出了“上林新桂年年发,不许平人折一枝”的感叹。甚至就连杜牧本人也恰恰是因为出身士族,才能够在26岁进士及第。这种更加稳固的地位就进一步滋生了士族阶层的腐化心理,他们生活的骄奢淫逸达到了极点,不断通过搜刮百姓来维持他们腐化生活的需求,当时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的情况可见一斑。说到这里,同学们想必也明白了杜牧此文写作的目的了吧?千年流转,白驹过隙,身为“后人”的我们尚且为晚唐时期的衰败国运而悲叹,时年23岁的杜牧,博通经史,尤其专注于治乱与军事,不可能不明白唐朝可能会因此而亡国,出于对国家安危和百姓艰难的考虑,杜牧写下了《阿房宫赋》这篇文章,希望能够对皇帝和士族阶层有所警告
,这样的写作目的我们称之为“借古讽今”,其中“讽”指“委婉地劝谏”,借秦人之镜,照唐朝之敝陋,不可谓不委婉,但收效有多少呢?“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的局面已然发生,历史现实意义实在令人唏嘘啊!课堂练习(难点巩固)韩愈等人在发起古文运动时曾明确指出“文以载道”,白居易也认为“文章合为时而著”,对于肩负使命的文人们来说,“以史为鉴”“借古讽今”是警醒统治者们的最直接方式。在历史的长河中,不仅仅留下了杜牧的大声疾呼,还有许许多多的文人也将深沉的目光投向了历史的一隅,意图借此点醒世人。同学们,你能举出类似作品的例子吗?按下暂停键想一想,然后一起来看看答案吧!明确:散文:贾谊《过秦论》、苏洵《六国论》、欧阳修《伶官传序》诗歌:杜牧《江南春》《泊秦淮》《过华清宫》、李商隐《贾生》、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刘禹锡《西塞山怀古》小结同学们,《阿房宫赋》“借古讽今”的写作目的就分析到这里了,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之所以会产生这样具有差异的阅读体验,和每个人的心境是密不可分的。同理,对一件事的理解分析,往往也体现了不同作者不同的创作目的和意图,这就需要我们“知人论世”,去探究文字背后的世界。在阅读的道路上,我们永远没有终点,与君共勉!同学们,感谢你的观看,我们下次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