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必修2(粤教版)第四单元书山为念14阿房宫赋杜牧诗选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11^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逐应川能力提狩一、基础训练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困囲焉(qiin)妃嫔(bing)(ji)辇(n诵n)•••B.横槛0ian)大笔如椽(yuan)(cheng)矗(chii)•••C.媵^B(qiang)珠砾(li)(zhI)M(su)•••D.不辨妍^(yan)iffi迤(Hyi)(duya)^(man)••••解析:A项,嫔pfnchuanzT答案:D2.下列加点的词,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六王毕,四海一B.辇来于秦••C.燕赵之收藏D.鼎铛玉石••••••E.楚人一炬F.族秦者,秦也••解析:A.B、D、F项均为名词作动词,C项为动词作名词。答案:E3・选出与“而或长烟一空”中“一”字意义相同的一项()A.六王毕,四海一B.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A.用心一也B.古今一也C.参代何为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尊萧何约束
解析:E项的“一”和题干的“一”都是“完全”的意思。A项,统一;B项,数词;C项,专一;D项,一致。答案:E4.选出对下列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①戍卒叫,函谷举②古之人不余欺也③曹军破,必北还④缰立远视,而望幸焉⑤哀南夷之莫吾知兮⑥微斯人,吾谁与归A.①④⑥/②③⑤B.①③⑤/②④⑥C.②⑤⑥/①③④D.①②⑥/③④⑤解析:①③④为被动句;②⑤⑥为倒装句。答案:C5.下列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盘盘焉,困圉焉缰立远视,而望幸焉••B・骊山北构而西折学而时习之••c・秦人视之,亦不甚惜杳不知其所之也••D.多于九土之城郭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解析:A项,用在形容词词尾/句末语气词;B项,“而”均为连迅表承接;C项,代词,珍宝/动词,到;D项,介词,比/介词,从。答案:B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定调第二年宏观经济政策和判断当前经济
形势最权威的风向标,也是每年度级别最高的经济工作会议。B.随着雀巢公司被迫召回在香港销售的一切牛奶,中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局长李长江引咎辞职,毒牛奶事件仍在继续扩大。C・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17日举行新闻发布会,就两岸民间行业组织协商“三通”,外国公司参与两岸航运,实现“三通”与所谓“台湾安全”等相关问题作出了说明。D.面对全球金融危机,各国本应携起手来,共同应对,可法国总统萨科奇却在中欧峰会的关键时刻,会见达赖,干涉中国内政,这对于金融危机是毫无益处的。解析:A项,语序不当,“定调第二年宏观经济政策”和“判断当前经济形势”颠倒;B项,搭配不当,应为“影响……扩大”;D项,成分残缺,应为“这对于金融危机的解决是毫无益处的”。答案:C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7〜10题。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锚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4.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①奈何取之尽锚铢()••②管弦呕哑()••③戍卒叫,函谷举()④族秦者,秦也()⑤使六国各爱其人()⑥秦人不暇自哀()••答案:①怎么②声音嘈杂③被攻克④灭亡⑤假使⑥来不及5.翻译文中画线句子。①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译文:答案:①戍边的士兵(陈胜吴广)一声呐喊,函谷关就被攻克了,楚人项羽烧一把火,可惜阿房宫化作了一片焦土。②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译文:
答案:②秦国人来不及哀叹自己的灭亡,而让后来的人哀叹;后来的人哀叹它的灭亡却不引以为戒,也会让更后来的人再来哀叹它的灭亡。4.第二段文字的中心观点句是哪一句?作者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答:答案:灭六国者,反面假设论证。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5.第二段文字主要在写什么?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答案:借六国与秦不爱人民而灭亡的史实告诫当今帝王要以民为本。借古讽今。三、课外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瓢道人袁中道一瓢道人,不知其名姓,尝持一瓢浪游鄂岳间,人遂呼为一瓢道人。道人少读书不得志,弃去,走海上从军。时倭寇方盛,道人拳勇■非常,从小校得功,至裨将。后失律畏诛,匿于群盗,出没吴楚间,久乃厌之,以资市歌舞妓十余人,卖酒淮扬间,所得市门资,悉以自■奉,诸妓更代侍之。无日不拥艳冶,食酒肉,听丝竹,饮食供侍,拟于王者。又十余年,心复厌之,亡去,乞食湖湘间。后至澧,澧人初不识,既久,出语颠狂,多奇中,发药有效。信口作诗,有异语,人渐敬之。馈好衣服饮食,皆受而弃之,人以此多延款道人。道人栖古庙中。一日于炉灰里取金一挺,付祝云:“为我召僧来礼忏。”忏毕,买一棺自坐其中,不覆,令十余人移至城市上,手作
拱揖状,大呼曰:“年来甚扰诸公,贫道别矣。”虽小巷间,无不周遍!一市大惊!复还至庙中,乃仰卧命众人日:“可覆我。”众人不敢覆,视之,已去矣。遂覆而埋之。举之甚轻,不类有人者。余闻而大异焉。人又问曰:“审有道者,不宜淫且盗;淫且盗者,又不宜脱然生死。余大有疑,以问子。”余曰:“余与汝皆人也,乌能知之?夫济颠①之酒也,三车②之肉也,寒山、拾得③之垢也,皆非天眼莫能知也。古之诸佛,固有隐于猪狗中者,况人类乎?予与余何足以知之哉!”注:①济颠:济公和尚。②三车:唐玄奘弟子,因出行总是一车装满美酒,一车装美女,一车装佛经,所以当时的人都称他为“三车和尚”。③寒山、拾得:唐朝两个著名的和尚,相传是文殊和普贤菩萨的化身。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时倭寇方盛■盛:猖獗B.久乃厌之厌:满足•C.悉以自奉奉:供养■D.审有道者,不宜淫且盗审:确实解析:B项,厌:厌倦。答案=B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人遂呼为一瓢道人为我召僧来礼忏A.饮食供侍,拟于王者一日于炉灰里取金一挺
••A.人以此多延款道人余大有疑,以问子••
D・遂覆而埋之余闻而大异焉解析:A项,动词,是/介词,替、给;B项,介词,与/介词,从;C项,连词,表因果/介词,拿、用;D项,均为连词,表顺承。答案:D13.下列各句编为四组,全都表现一瓢道人“癫狂怪诞”的一组是()①道人少读书不得志,弃去,走海上从军②后失律畏诛,匿于群盗③以资市歌舞妓十余人,卖酒淮扬间④无日不拥艳冶,食酒肉,听丝竹⑤馈好衣服饮食,皆受而弃之⑥买一棺自坐其中,不覆A・①③⑤B.①④⑤C.②⑤⑥D.④⑤⑥解析:①表明“不得志就参军”,符合情理,不能说癫狂怪诞;②是指犯法后迫不得已,不能说是癫狂怪诞;③④⑤⑥均是癫狂怪诞之举。答案:D14.下列对原支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瓢道人持一瓢云游浪迹,因而得名,一生遭遇曲折坎坷且又离奇,富有传奇色彩。B.一瓢道人曾浪游鄂岳,人海战倭,出没吴楚,卖酒淮扬,乞食湖湘,最终殁于澧州。C.一瓢道人狷狂放达却又学识博杂,行事怪僻,奇谈异论但又多言中,时人讶异惊叹。D.作者认为一瓢道人和济颠、三车和尚一样喜欢喝酒吃肉,癫狂难知,评论颇为不屑。
解析:D项,通过最后一段可知,作者认为一瓢道人和济颠、二车道人都是凡人难以理解的人,非天眼莫能知,就如古代诸佛和高僧。答案:D1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信口作诗,有异语,人渐敬之。译文:答案:随口作诗,却有奇语,人们慢慢敬重他。①虽小巷间,无不周遍,一市大惊。译文:答案:即使小巷间,(他们)没有不走遍的,全市百姓非常吃惊。②古之诸佛,固有隐于猪狗中者,况人类乎?译文:
答案:古代的这些佛,本来就有隐藏在猪狗之中的,何况是人呢?参考译文:一瓢道人,不知道他的名姓,曾经手持一个瓢在湖北湖南一带浪迹游荡.于是人们就称呼池为一瓢道人。道人少年读书不得志,弃学出走,跑到海上参军。当时倭寇正猖獗,道人拳脚勇气非同一般,从一个小校立大功,升至裨将。后来违犯法律害怕被杀,隐匿在群盗中。出没吴楚之间,很久之后厌倦了这种生活,用钱买了十多个歌舞妓,在淮扬卖酒,所获得的钱财,全部用来侍候自己,那些歌舞妓轮流伺候他。没有一天不是左拥右抱,喝酒吃肉,听丝竹音乐,饮食供奉,可比王者。又过了十多年,心里又厌弃了。偷偷离去,在湖湘间乞讨。后来又到了澧州。澧州百姓开始不认识他,一段时间之后,一瓢道人说话癫狂,但多说中,所赐医药也有效果。随口作诗,却有奇语,人们慢慢敬重他。赠送他好的衣服好的饮食,他都接受又丢弃,别人因为这样更加款待道人。道人睡古庙中。一天从炉灰里掏取一锭金子,交给庙祝说:“替我招来僧人来做忏悔。”忏悔完毕,买了一具棺木,自己坐进去,不盖,命令十多人抬到集市,双手打拱作揖,大叫说:“这一年来特别打扰诸位,贫道告别了。”即使小巷间,(他们)没有不走遍的,全市百姓非常吃惊。他再次回到庙中,于是仰卧在棺材里命令众人说:“可
以盖上我。”众人不敢盖,再看他,已经死了。于是盖上棺木并且埋葬了他。抬起棺木时特别轻,不像里面躺了人。我听说后对此感到很奇怪。有一个人又问我说:“那些确实有道之人,不应该放纵并且偷盗;放纵并且偷盗之人,又不该超脱生死。我大有疑问,用这个问题问您。”我说:“我和你都是一样的人,怎么能够知道呢?济颠喜欢喝酒,三车道人喜欢吃肉,寒山、拾得身体污垢,如果不是天眼不能知晓。古代的这些佛。本来就有隐藏在猪狗之中的,何况是人呢?你和我怎么能够知道这些!”U!语言运用16・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调整各个画线句子的内部结构,使之符合逻辑顺序,格式协调一致。(字数不得增减)①南北文化、中外文化、国内各民族文化的②推陈出新,相互融合,交流汇聚,使得唐代文化呈现出一种③生机勃勃的景象,以及面貌的新奇多变。
答案:①南北文化,国内各民族文化,中外文化;②交流汇聚,相互融合,推陈出新;③生机勃勃的景象,以及新奇多变的面貌。17.阅读下面这则材料,完成后面的问题。据说在本世纪初,美国有一个营长对值班军官下达了这样一条命令:“明晚8点,哈雷彗星将在这个地区出现。这种情形每隔76年才能看到一次。命令所有士兵,身着野战服到操场集合,我将向他们解释这一罕见的天文现象。如果下雨的话,就到礼堂集合,我为他们放一部有关彗星的电影。”最后,这道命令传达失真了。错误从值班军官向连长下达命令开始,接着连长对排长,排长对班长下达命令时,错误不断升级,等到班长对士兵下达命令时,命令竟然成了这样:“在明晚8点下雨的时候,著名的76岁的哈雷将军,将在营长的陪同下,身着野战服,乘坐他那辆“彗星'牌汽车,经过操场前往礼堂观看电影。”根据上述内容,请替营长下达一条不超过30个字的命令。答:答案:(示例)明晚8点,全体士兵穿野战服到操场集合,如下雨,到礼堂集合。
智悬语文间篠六国论苏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
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点评:(1)论点鲜明,论证严密。本文完美地体现了论证的一般方法和规则,堪称古代论说文的典范。文章开篇即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然后以史实为据,分别就“赂秦”与“未尝赂秦”两类国家从正面加以论证;又以假设进一步申说,如果不赂秦则六国不至于灭亡,从反面加以论证;从而得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的论断;最后借古论今,讽谏北宋统治者切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文章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既深入又充分,逻辑严密,无懈可击。全文纲目分明,脉络清晰,结构严整。不仅句与句、段与段之间有紧密的逻辑联系,而且首尾照应,古今相映。文中运用例证、引证、假设,特别是对比的论证方法。如“赂者”与“不赂者”对比;秦与诸侯双方土地得失对比,既以秦受赂所得与战胜所得对比,又以诸侯行赂所亡与战败所亡对比;赂秦之频与“一夕安寝”对比;以六国与北宋对比。通过对比增强了“弊在赂秦”这一论点的鲜明性、深刻性。(2)语言生动,气势充沛。在语言方面,本文除了具有一般论说文用词准确、言简意赅的特点之外,还有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在论证中穿插“思厥先祖父……而秦兵又至矣”的描述,引古人之言来形象地说明道理,用“食之不得下咽”形容“秦人”的惶恐不安,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文章的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的感情。不仅有“呜呼”“悲夫”等感情强烈的嗟叹,就是在夹叙夹议的文字中,也流溢着作者的情感,如对以地事秦的憎恶,对“义不赂秦”的赞赏,对“用武而不终”的惋惜,对为国者“为积威之所劫”痛惜、激愤,都溢于言表,有着强烈的感染力,使文章不仅以理服人,而且以情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