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15课《阿房宫赋》ppt全优课件
加入VIP免费下载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15课《阿房宫赋》ppt全优课件

ID:1147992

大小:3.26 MB

页数:48页

时间:2022-06-09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15课 阿房宫赋 名句赏读(1)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赏读:君子的修养要尽力使自己做到话语谨慎,做事行动敏捷。说话要谨慎,是因为“覆水难收”,倘若随心所欲说出口,对于别人而言有失尊重;对自己而言,一旦决定的事情,便即知即行,绝不犹豫推脱而耽误时光。这一缓一急之间,正是体现君子有为有守的处世原则。 (2)人而不学,其犹正墙面而立。——《尚书》赏读:人如果不学习,就像面对墙壁站着,什么东西也看不见。这句话强调了读书学习的重要性,正如那句俗语所说,不读书犹如睁眼瞎子。(3)丹青不知老将近,富贵于我如浮云。——杜甫《丹青经赠曹将军霸》赏读:一生沉浸在绘画艺术之中而不知老之将至,情操高尚,不慕荣利,把功名富贵看得如天上浮云一般淡薄。 (4)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赏读:君子总是责备自己,从自身找缺点,找问题。小人常常把目光射向别人,找别人的缺点和不足。 文言拾贝不死之药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谒者操以入。中射之士问曰:“可食乎?”曰:“可。”因夺而食之。王怒,使人杀中射之士。中射之士使人说王曰:“臣问谒者,谒者曰:‘可食。’臣故食之。是臣无罪,而罪在谒者也。且客献不死之药,臣食之而王杀臣,是死药也。王杀无罪之臣,而明人之欺王。”王乃不杀。 【译文】有人向楚王敬献了一种长生不老之药,谒者捧着它入见楚王。中射之士看到后,没头没脑地问:“可以吃吗?”谒者随口答道:“可以!”于是中射之士夺过来,一口吞下肚去。楚王怒不可遏,让人把中射之士杀掉。中射之士托人向楚王申辩说:“我吃那药时问过谒者。谒者说可以吃,所以我才吃了。罪不在我,而在谒者。况且客人明明献的是不死之药,我吃了药如被杀死,这药岂不成了死药?大王杀死我这个无罪的人,只能证明献药人欺骗了您!”楚王无可奈何,只得赦免了他。 【思悟】用聪明机智揭露骗局,世上没有不死药。故事告诉我们做事情要讲究方式方法,不能莽动。否则,事情非但不能成功反而会祸及自身。 词语辨析大抵·大概这是一组虚词。“大抵”能表示数量范围,有“大半”“大部分”之意,而“大概”却只是表示约数。在表示估计语气的时候,“大抵”重在肯定,“大概”重在猜测。例句:1.大家互相交换了一些家乡的苦难……大抵都相差不远。2.大概到了半夜时分,他们来问我口供。 不谋而合·不约而同都有“偶然一致”的意思。前者的“合”多指见解、主张、看法、意见、计划、理想等的相同,它不能形容不同的人的相同动作;后者的“同”多指不同的人的活动(包括心理活动)相同。例句:1.两人的意见竟然不谋而合。2.两人不约而同地来到这里,大有关联。 卡片摘录一、作者作品杜牧(803-852),字牧之,世称杜樊川。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杜牧工诗、赋、文、辞,而以诗歌创作成就最大,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是晚唐著名作家。他的散文以议论见长,气势纵横,敢于论辩军国大事,指陈时弊,具有较强的现实性,继承了韩、柳派古文家的优良传统。 他的诗意境清新,风格豪健俊爽,在晚唐轻浮艳丽的文坛上独树一帜。后人因此称他为“小杜”,以继杜甫;又因和李商隐齐名,被称为“小李杜”。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的樊川别墅,后人称他“樊川先生”“杜樊川”。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 二、背景剖析《阿房宫赋》作于唐敬宗宝历元年,即公元825年,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唐敬宗李湛十六岁继位,善于击球,喜手搏,往往深夜捕狐,与宦官嬉戏终日,贪好声色,大兴土木,游宴无度,不视朝政,求访异人,希望获得不死之灵药,曾在长安洛阳有兴修宫殿的庞大计划。后因平卢成德节度使借口“以兵匠助修东都”想趁机夺取洛阳,才作罢。 作者预感到唐王朝的危险局势与黑暗现实,就写这篇赋。此赋表面上写秦因修建阿房宫,挥霍无度,贪色奢侈,劳民伤财,终至亡国,实则是借秦之故事讽唐之今事,规劝唐朝的当政者,要以古为鉴,不能哀而不鉴,最终只能落得“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的结局。 niǎnyìngchēnglǐyǐzīyǔchuánlì 覆盖趋向萦绕指屋角互相对峙,好像兵戈相斗乘辇车美丽这里指秦始皇 3.一词多义实词(1)一①六王毕,四海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楚人一炬,可怜焦土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黄鹤一去不复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下饮黄泉,用心一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⑥合从缔交,相与为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统一数词,表数量一旦全,都专一一体 (2)爱①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使秦复爱六国之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晋陶渊明独爱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族①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_________________③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_____________________喜爱爱护吝惜喜欢灭族类家族 虚词(4)焉①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或师焉,或不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且焉置土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焉用亡郑以陪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积土成山,风雨兴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样子助词,无实义哪里怎么兼词,于之 (5)而①骊山北构而西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不敢言而敢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谁得而族灭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___________________表顺承表转折表顺承表并列表递进 歌,唱歌;弦,弹琴灭族出现虹出现龙鼎,看作铁锅;玉,看作石头 北,向北;西,向西乘辇车朝,在早上;夜,在夜里以……为鉴 使……尽使……变冷使……充满暖意收藏的东西,在这里指金玉珠宝等物统一 宫室建筑的精巧指人各用心机,互相排挤指天气(雨雪阴晴)的意思指一个地区的气象概况 搜集保存筹划、计划或组织可惜怜悯 6.文言句式①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戍卒叫,函谷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有不见者,三十六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__________________判断句被动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 一、中心主旨本文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其毁灭,总结了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经验,借古讽今,警告唐统治者勿重蹈秦朝灭亡的覆辙。 二、重要语句1.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赏析:这一段话描写阿房宫中宫人梳妆以及出行的盛大场面。这是一组排比句,气势非凡。同时,这组排比句中的每一分句又是比喻,喻体在前,本体在后,给人以鲜明的印象;众多喻体又构成了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 2.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赏析:这段话写阿房宫的构件之多,又以百姓和他们的生活作为比较对象,每一句话都构成鲜明的对比,一方面是秦始皇和阿房宫的奢侈铺张,另一方面是百姓和他们生存环境的穷困艰难,讽刺之意不言而喻。 三、艺术特色1.想象、比喻、夸张的使用。杜牧根据有关资料“再造”了阿房宫,通篇是驰骋瑰丽的想象。比喻、夸张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2.骈句散行,错落有致。如开篇“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4个三字短句,节奏急促,写出建宫背景及耗资,接着用几个长句“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写占地面积和走势,再用“二川溶溶,流入宫墙”等四字句描写规模。第1段骈散结合得非常好。 3.描写、议论与铺排结合。文章前两段以描写为主,后两段以议论为主,无论描写还是议论,都大量采用了铺排的写法。如第3段对秦人奢侈的议论,一口气用了6个排比句。 课文内容1.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2.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发散迁移1.望天门山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2.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节选自朱自清《荷塘月色》) 点拨1.(1)作者由远及近,由外及里逐一介绍了阿房宫之奇观。(2)叙述中时有前后照应之妙笔。如写楼阁“各抱地势”就与前文“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这一广阔背景相连。叙述中时有贴切生动之比喻,例如“长桥卧波”,“复道行空”,用笔经济,形象生动。叙述中也间有动态描写,像写“二川”,写歌舞,状声摹形,引人入胜。再加上大量对偶排比句式的运用,致使文句音节铿锵,兼有音韵之美。因此,寥寥一百几十个字,阿房宫之丰姿盛态就显现于读者眼前。 2.秦朝迅速灭亡,顾不上哀悼自己,而后世帝王常感叹秦朝灭亡得快。第二个“后人”,暗指唐代统治者。后人如果只哀叹秦之灭亡,而不从中吸取教训,必重演秦覆亡的悲剧。本句以“哀”“鉴”两个字向后人提出劝解,揭示全文主旨。作者语重心长,委婉讽劝,意在警告唐敬宗应当对秦之灭亡哀而鉴之,画龙点睛地吐出本文写作动机。语言隽永,令人回味不已。 思考1.这是一首江行写景诗。全诗四句,皆为“望”中所得,那么诗人是采用什么样的观察顺序来写景的?【答案】由远及近,又由近而远,一句一景,舟移景易。 2.请从修辞等角度赏析本段落的语言特色,写一段不少于200字的文字。【答案】本段从三个方面向我们展示了《荷塘月色》的语言美:一是绘声绘形的叠词运用,不仅使文章富有音乐的节奏,而且使文章写景状物,传神入化,充满诗意。一连串的叠词,诉诸人的视觉、听觉、嗅觉,使人如见其形,如听其声,如闻其香,非仔细品味不足以体会其妙处。 二是大胆新奇的比喻,为文章的语言美,注入了丰富的营养。如写静态的荷花,连用个比喻句“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分别写出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光亮,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向我们展现了荷花不同的风姿,生动形象,能充分地激发读者的想象和联想能力。 三是新颖别致的通感修辞为本文的语言美锦上添花。嗅觉、听觉、视觉的互相转移沟通,使读者能调动所有的感觉器官去感受这诗情画意般的荷香月色。比如,写荷香,用“渺茫的歌声”来形容,把荷香的若无若有的情态描写了出来,烘托出一种温馨、幽雅的氛围,给读者以联想和想象,把人带入一种朦胧的美的幻境。 【角度一】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这是作者面对历史发出的慨叹,这也是作者对当朝统治者的讽谏。历史就是一面镜子。 写作示例: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历史的灾难无不以历史的巨大进步来补偿。”我们应该一起来揭露侵略者的罪恶,叩问冷漠者的良知,敲醒愚昧者的心灵,绝不允许无耻者别有用心地扭曲历史,绝不允许屈辱的旧梦再现,绝不允许重蹈践踏人权、亵渎文明和破坏正义的覆辙。历史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培育和教化每一个公民对其国家、其历史、其民族、其祖先具有认同感、自尊感、尊严感、耻辱感,亦即形成“国民意识”。 【角度二】铺叙是写作中常用的手法,即充分展开叙述,使描写的事物穷形尽相,它是克服叙事概念化、简单化的诀窍之一。多方铺叙,一是指多方位、多角度地铺叙,二是指采用多种方法铺叙。请运用铺叙手法对一个场面进行描写。 写作示例:球入网的那一刹那,“噢……”的一声,整个看台都沸腾了。输球的一方大骂守门员的呆笨。有的人脸涨得通红,歇斯底里地叫喊着,脖子上绽出了青筋;有的人握紧拳头,用脚使劲地跺地,仿佛想把那股子情意和不满踩进地底去……赢球的一方高兴得手舞足蹈。有的人脚下仿佛装着一根弹簧,不停地往上跳;有的人仰天大笑,笑得全身发颤,笑得脸上肌肉收缩在一起,隆起老高;有的人使劲舞动着大彩旗,“呼隆”一下盖过你的头顶,又“呼隆”一下掠过你的耳际。 整个人群就像热分子运动,让人想起集体出巢的蜜蜂,想起锅里翻滚的稀粥。每个人都扯着喉咙朝赛场喊,亢奋的、愤怒的,尖嗓门的、哑嗓门的,平日能言善辩的、沉默寡言的,此刻都提高了16度,整个和在一起,沙嗡沙嗡地响。那响声被支离成千百万的分子,充斥在空气中的每一个角落,如山呼海啸,铺天盖地,震耳欲聋。每个人的血液都在激烈地奔涌着,每根神经都在高速传递着亢奋的元素,每个细胞都憋足了劲儿在扩张,每个人只管将心中的狂喜、怨气、兴奋、惋惜一股脑儿倾泻出来……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