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件:3 阿房宫赋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18-2019学年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件:3 阿房宫赋

ID:1148073

大小:1.25 MB

页数:47页

时间:2022-06-09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3阿房宫赋 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一、作者简介杜牧(803—853),字牧之,唐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著名诗人,唐宰相杜佑之孙。为人耿介,不屑逢迎。曾为宣州、扬州等府署幕僚。杜牧年少时即有经邦济世的远大抱负,尤喜论政治、军旅之事,主张固边、削藩,人称其有“王佐之才”。文学上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强调文章形式要为内容服务。文、赋、诗皆工,诗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李白和杜甫称“大李杜”)。著有《樊川文集》。 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二、作品背景阿房宫是秦始皇在渭南营造的宫殿,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动工不到两年,秦始皇死,秦二世胡亥继续修建,还未完成,即被项羽烧毁。从此,阿房宫的兴灭就同秦王朝的兴亡联系在一起,成为人们议论的话题。本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这时的唐王朝,藩将拥兵自重,宦官专权,民不聊生。唐敬宗李湛年少即位,好游猎,务声色,大兴土木,不理朝政。作者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其毁灭,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经验,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警告,表现出一个封建时代正直的文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三、相关常识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赋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魏晋以后,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叫作“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入律体叫“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称为“文赋”。著名的赋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等。 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一、读准字音 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二、一词多义 资源助读知识整合 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三、古今异义古义:各种建筑都与中心建筑钩连,相邻的屋角互相对峙,好像兵戈相斗;今义:各用心机,互相排挤。古义:天气,指雨雪晴阴;今义:一定地区里经过多年观察所得到的概括性的气象情况。古义:事物的精华部分,比喻金玉珠宝等物;今义:精华,出类拔萃的人。 资源助读知识整合古义:可惜;今义:值得怜悯。 资源助读知识整合四、词类活用 资源助读知识整合 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五、特殊句式(1)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介词结构后置句)(2)秦人不暇自哀(宾语前置句)(3)戍卒叫,函谷举(被动句)(4)可怜焦土(省略句)(5)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判断句) 资源助读知识整合六、名句积累(1)杜牧在《阿房宫赋》的结尾处感叹道,如果六国爱护自己的百姓,就足以抵抗秦国,紧接着说:“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2017·全国高考Ⅰ)(2)复道行空,不霁何虹?(2017·天津高考)(3)杜牧《阿房宫赋》中以“一肌一容,尽态极妍”描写阿房宫宫人的美丽,她们伫立远眺,盼望着皇帝临幸。(2016·全国高考Ⅱ)(4)杜牧的《阿房宫赋》描写渭水、樊川水流平缓的两句是:“二川溶溶,流入宫墙。”(2015·重庆高考)(5)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2015·浙江高考) 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一、理清文章思路二、说说文章主旨《阿房宫赋》是一篇借古讽今的赋体散文。作者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其毁灭,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经验,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警告,表现出一个封建时代正直的文人忧国忧民、匡时救世的情怀。 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任务一】分析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1.根据内容,文章可分为几大部分?它们之间是怎样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提示:文章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第一、二段)是叙事,第二部分(第三、四段)是议论。前半部分用铺陈夸张的手法,描写秦始皇的荒淫奢侈:第一段写阿房宫工程浩大,宏伟壮丽;第二段写宫廷生活的奢靡、腐朽。这两段又是由外到内,由楼阁建筑到人物活动,写得条理井然。后半部分,由描写转为带有抒情色彩的议论:第三段写秦的横征暴敛导致了农民起义,推翻了秦的统治;第四段意在总结秦亡的历史教训,指出“后人”(指当时统治者)如不知借鉴,必将重蹈历史的覆辙。这两段议论由古及今,层次清晰。 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2.杜牧写这篇赋,既然是为了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借以讽谏时弊,为何开头要从六国覆灭下笔?提示:作者讽谏时弊,以秦王朝灭亡为借鉴;写秦朝灭亡,又以六国覆灭为铺垫。六国何以会灭?赋中说“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可见,六国灭亡,是不爱民的结果。“六王”因不爱民而“毕”其统治;秦如能吸取教训,“复爱六国之人”,那就不致迅速灭亡。然而“蜀山兀,阿房出”,秦王朝由此又走上了六国灭亡的老路。开头12个字,既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引出阿房宫的修建,又起到了笼罩全篇、暗示主题的作用。 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3.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极力描写阿房宫的?这样描写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提示: 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4.如何理解“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这句话在文中的重要作用?提示:杜牧针对唐朝国势衰微、内政腐败、外敌入侵的形势,希望当时的统治者励精图治,富国强兵。极力主张内平藩镇,加强统一;外御侵略,巩固国防。然而当朝者沉溺声色,荒淫无度。“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这句话似哀鸣的警钟,给治国者以启发和警示,在文末也有揭示并升华主旨的作用。 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任务二】分析文章语言特色,体会作者感情1.本文是如何将描写和议论融合为一体的?提示:从整体结构来看,本文前两段以描写为主,后两段以议论为主。前面的描写是为后面的议论做铺垫的。但是,无论描写还是议论,都大量采用了铺排的手法,叙事言情,极尽其致,气势夺人,令人耳目一新。2.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提示:本文发挥了骈文的某些长处,如铺排、对偶、押韵等,但也大量使用单句散行,增强表现力。如在用了“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六个四字句后,接以“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一个散行的长句。这样,句子整散结合,长短不拘,节奏鲜明,更富于表现力。 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有人认为阿房宫的富丽堂皇是秦朝鼎盛的标志,也有人认为这是秦朝最终崩溃的前兆,你的观点是什么?提示: 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 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 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 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 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 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 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 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 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 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 技法借鉴主题阅读名词作动词的一般规律技法指导文言文中名词活用作动词的情况比较复杂,把每种情况都掌握了比较困难,如果借助口诀则会事半功倍,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个口诀,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口诀:“所”后代词前,排列非并偏,“而”连副修饰,能愿在前面,状补夹中间。 技法借鉴主题阅读一、“所”后代词前1.“所”字加上一个动词组成一个名词结构,如果“所”字后面不是动词,而是名词,这个名词即活用为动词。例:置人所罾鱼腹中。(司马迁《陈涉世家》)【分析】罾:本义是鱼网,这里活用为动词,意为“用网捕”。2.现代汉语中,代词前不能加名词,所以如果代词前加了名词,这个名词即活用为动词。例:驴不胜怒,蹄之。(柳宗元《黔之驴》)【分析】“蹄”在代词“之”前,即活用为动词,意为“用蹄子踢”。 技法借鉴主题阅读二、排列非并偏名词和名词直接组合,如果这两个名词之间不存在并列关系或偏正关系,那么其中的一个名词即活用为动词。例: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司马迁《鸿门宴》)【分析】“籍”和“吏民”两个名词直接组合,它们之间不存在并列或偏正关系,所以前一个名词“籍”活用为动词,意为“登记”。 技法借鉴主题阅读三、“而”连副修饰1.如果“而”连接名词和动词,前面的名词即活用为动词。例: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郑伯克段于鄢》)【分析】“隧”本义为“隧道”,这里活用为动词,意为“挖隧道”。2.名词前不能用副词修饰,如果名词前用了副词修饰,这个名词即活用作动词。例:如今之紫草,未花时采则根色鲜泽。(沈括《梦溪笔谈》)【分析】副词“未”修饰名词“花”,“花”即活用作了动词,意为“开花”。 技法借鉴主题阅读四、能愿在前面名词前结合能愿动词,名词即活用作动词。例: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分析】能愿动词“能”后面的“水”活用为动词“游泳”。五、状补夹中间名词夹在主语和补语位置的状语之间时,名词活用为动词。例: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烛之武退秦师》)【分析】“军”在这里作动词,意为“驻扎”。 技法借鉴主题阅读对点小练指出下列各句中活用为动词的词语。1.桧怀之,既而被檄秀州。2.乞给轻兵,间道驰滑台,时其半度,可击也。3.即命帅羽林三百人往籍其家。4.履苍莽中。5.知公之贤,屈意礼之,以郡委公。参考答案::1.怀:衔恨。2.时:等候。3.籍:登记,没收。4.履:踏着,踩着。5.礼:礼遇。 技法借鉴主题阅读成由勤俭败由奢名句诵读君子以俭德辟难。(《周易》)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尚书》)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左传》)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左传》)俭节则昌,淫佚则亡。(《墨子》)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伶官传序》)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司马光《训俭示康》)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资治通鉴》)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宋史》) 技法借鉴主题阅读素材趣读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一味贪图享乐,他开始在渭河南岸修建阿房宫,动用民工七十多万人,耗资巨大。在杜牧的笔下,阿房宫规模宏大,“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宫内歌舞繁盛,“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后宫美女如云,“明星荧荧,开妆镜也……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秦始皇肆意享乐,“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始皇的奢靡纵欲,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以致众叛亲离。秦始皇无道,最终导致农民起义,自取灭亡。杜牧在唐敬宗与秦始皇之间发现了惊人的相似之处,写作了《阿房宫赋》,借古讽今,以秦警唐。 技法借鉴主题阅读美文品读过去的生活王安忆一日,走在上海虹桥开发区前的天山路上,在陈旧的工房住宅楼下的街边,两个老太在互打招呼。其中一个手里端了一口小铝锅,铝锅看上去已经有年头了,换了底,盖上有一些瘪塘。这老太对那老太说,烧泡饭时不当心烧焦了锅底,她正要去那边工地上,问人要一些黄沙来擦一擦。两个老人说着话,她们身后是开发区林立的高楼。新型的光洁的建筑材料,以及抽象和理性的楼体线条,就像一面巨大的现代戏剧的天幕。这两个老人则是生动的,她们生活在高科技的现在,却过着具体而仔细的生活,那是过去的生活。 技法借鉴主题阅读那时候,生活其实是相当细致的,什么都是从长计议。在夏末秋初,豇豆老了,即将落市,价格也跟着下来了。于是,勤劳的主妇便购来一篮篮的豇豆,拣好,洗净。然后,用针穿一条长线,将豇豆一条一条穿起来,晾起来,晒干,冬天就好烧肉吃了。用过的线呢,清水里淘一淘,理顺,收好,来年晒豇豆时好再用。缝被子的线,也是横的竖的量准再剪断,缝到头正好。拆洗被子时,一针一针抽出来,理顺,洗净,晒干,再缝上。农人插秧拉秧行的线,就更要收好了,是一年之计,可传几代人的。 技法借鉴主题阅读过去,伞没有现在那么鲜艳好看,也没那么多的花样:两折、三折,又有自动的机关,“哗啦”一声张开来。那时的伞,多是黑的布伞,或者蜡黄的油布伞,大而且坚固,雨打下来,那声音也是结实的,啪、啪、啪。有一种油纸伞,比较有色彩,却也比较脆弱,不小心就会戳一个洞。但是油纸伞的木伞骨子排得很细密,并且那时候的人,用东西都很爱惜。不像现在的人,东西不当东西。那时候,人们用过了伞,都要撑开了阴干,再收起来。木伞骨子和伞柄渐渐地,就像上了油,越用久越结实。铁伞骨子,也绝不会生锈。伞面倘若破了,就会找修伞的工匠来补。他们都有一双巧手,补得服服帖帖,平平整整。撑出去,又是一把遮风避雨的好伞。 技法借鉴主题阅读那时候,工匠也多,还有补碗的呢!有碎了的碗,只要不是碎成渣,他就有本事对上茬口,再打上一排钉,一点不漏的。今天的人听起来就要以为是神话了。小孩子玩的皮球破了,也能找皮匠补的。藤椅,藤榻,甚至淘箩坏了,是找篾匠补。有多少好手艺人啊!现在全都没了。结果是,废品堆积成山。现在的生活其实是要粗糙得多,大量的物质被匆忙地吞吐着。而那时候的生活,是细嚼慢咽。 技法借鉴主题阅读那时候,吃是有限制的。家境好的人家,大排骨也是每顿一人一块。一条鱼,要吃一家子。那时,吃一只鸡是大事情,简直带有隆重的气氛。现在鸡是多了,从传送带上啄食人工饲料,没练过腿脚,肉是松散的,味同嚼蜡。那时候,一块豆腐,都是用卤水点的。绿豆芽吃起来很费工,一根一根摘去根须。现在的绿豆芽却没有根须,而且肥胖,吃起来口感也不错,就是不像绿豆芽。现在的东西多是多了,好像都会繁殖,东西生东西,无限地多下去。可是,其实,好东西还是那么些,要想多,只能稀释了。(选自《视野》,有删节) 技法借鉴主题阅读[亮点品读]①文章开头,以口语化的语言讲述生活中的寻常小事,由此引出话题。②画线句交代两位老人生活的背景(高科技的现代社会),引出下文对过去生活的叙述。③第三段开头句总领全段。④第二至三段,分别选取一些生活小事,表现人们过去生活的细致与节俭。⑤对比手法的运用突出了作者对过去简单淳朴生活的留恋,同时也表明作者对现在粗糙生活的不满。⑥第六段承上启下,由“细嚼慢咽”巧妙地引出后文。 技法借鉴主题阅读⑦结尾画线句是说现在的人或者物都追求表面上的完美,看似完美,却隐约失去最核心的东西,不顾一切地追求极限,有时候只能适得其反。 技法借鉴主题阅读【思考】1.通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过去的生活”的特点。2.作者表达了她对过去的生活的留恋,也批评了现代生活中的某些现象。你对她的看法是赞成还是反对?请说出你的看法。参考答案:1.简单淳朴,省吃俭用,爱惜财物,物质虽匮乏但健康环保。2.留恋过去的生活中那些节俭、惜财的美德,值得肯定。对现代社会的发展也要充分肯定,对不足的地方应该指出并加以改进。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