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语文 5.22阿房宫赋(名师导课)精品教案 人教版第二册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5.22阿房宫赋(名师导课)精品教案 人教版第二册

ID:1148110

大小:76.3 KB

页数:5页

时间:2022-06-09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9-2020年高中语文5.22阿房宫赋(名师导课)精品教案人教版第二册一、课文补注1.关于“赋”“赋”的文体,说到底,是由《诗经》《楚辞》发展而来。《文心雕龙·诠赋》说:“然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可以说,《诗经》是“赋”的远源,《楚辞》是“赋”的近源。从内容上看,骚之所以有别于诗,是因为骚没有诗那样纯正,而有诡异谲怪等类的内容。“赋”之所以有异于骚,是因为“赋”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的,(《文心雕龙·诠赋》)而“骚则长于言幽怨之情”。(清·陈廷祚《骚赋论》上)从形式上看,诗、骚、赋都是押韵的。诗以四言为主,骚以六言夹“兮”成七言为主。“赋”,字数不拘,但以四、六言为主。典型的汉赋多夹杂散文句式,诗、骚则基本没有散文句。“赋”的结构一般可分为三个部分,前面有序,说明作“赋”的原由,用不押韵的散文或骈文体,中间是“赋”的本身,后面有“乱”或“讯”的部分,对全篇作小结概括。《文心雕龙·诠赋》指出“既履端于倡序,亦归余于总乱,序以建言,前引情本,乱以理篇,迭致文契”。“赋”虽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但今人亦每喜袭用。因为“赋”具有借景抒情、铺叙风物、托物言志的特点,人们往往借它作为写景抒情的散文的标题,即把“赋”字放在所要抒写的事物名称后面以表示一种文章风格。如《茶花赋》《秋色赋》等,这里的“赋”显然只有“赞”“颂”的意味。现代散文的“赋”和古代的赋差别很大,它们在形式上很少有相同之处。(摘自琳琅玉声《谈谈文学上的“赋”》)2.《阿房宫赋》“二川”何所指对《阿房宫赋》“二川溶溶,流入宫墙”句中“二川”,高中《语文》等多种书都注释为:“指渭水和樊川。”而徐应佩等著《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赏析》则注为:“当为丰水,泬水。”“二川”究竟何所指?首先,要弄清楚“渭水、樊川”与“丰水,泬水”的“身份”及其关系,尤其“樊川”。樊川,《最新中外地名辞典》(葛绥成编,中华书局印制)释为“水名,在陕西省长安县杜陵原下,为潏水支流”。《水经注·十九·渭水》“南有泬水注之,水上承自子坡于樊川。”可见,樊川是潏(jué即泬)水上游支流。对潏水,《辞源》释为“水名,关中八川之一,发源于陕西秦岭,也叫泬水。西北流,分为北流阜水,注于渭,西南流注于沣。”所谓“关中八川”即“古代关中地区长安附近霸、产、泾、渭、丰、镐、涝、泬八川的总称”——《辞海》。查《中国历史地图集》进一步得知:泾水是渭水北面的主要支流;霸、产、泬、镐、丰、涝则自东向西依次为渭水南侧长安附近的六大支流。由上可知,樊川只是泬水的上游支流,而泬水又仅是渭水南侧六支流之一,因而樊川与渭水既不是同一级别河流,又与渭水相去太远,不应平列并称。“二川”不应包括“樊川”。其次,要看阿房宫位置与“关中八川”中哪川最相关。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三十五年……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吾闻周文王都丰,武王都镐,丰、镐之间,帝王之都也。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可知,阿房宫位置,当在“丰,镐之间”。 “丰”京位于“今陕西长安西南丰河以西”,“西周丰京即建于此水(沣水)西岸。”(《辞海》)关于“镐”京位置,《辞海》释“镐池”为“古池名,在西周镐京;今陕西西安市西丰镐村西北洼地一带。池水经由镐水,北注水渭”。《辞源》释为“在今陕西西安西南,沣水东岸”。可见,丰京在丰水西岸;镐京在丰水以东,镐水西岸。阿房宫当在丰水与镐水之间。那么,确切地说,“二川溶溶”中“二川”应指丰水和镐水。然而,镐(滈)水因“上承滈池,北流入渭”,“唐后滈池涸废,滈水遂绝”,且因镐水的东邻“泬水”,其北流……往于渭,西南流会镐水注于沣,“泬水”就自然取“镐水”而代之。因此,“二川”指“沣水与泬水”也就合情合理,而不应该指“渭水与樊川”。但是,作者杜牧的写作意图,并不重在写实,而是极力“铺陈夸张”阿房宫的宏大规模与壮丽豪华,以突出“秦爱份奢”。前文“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与本句“二川溶溶,流入宫墙”都是言其规模极为宏大,并与后文“矗不知几千万落”构成整体夸张的一致性。因而,“二川”就不应该实指沣水与泬水,而很可能承前继后地夸张为指渭水与泾水。况且古咸阳正处在渭水与泾水之间、交汇处以西。而且如此夸张也与第2段中写“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构成夸张虚构的一致性。相比之下,“二川”指“泾水与渭水”,才最合《阿房宫赋》文意。(选自《语文教学通讯》xx年6期作者:侯典慈)二、课文析读1.《阿房宫赋》赏析《阿房宫赋》是一篇精美的赋体散文。文章开头就很不平凡。“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四个三字的短句领起,音节紧凑,突兀有力。既写出了秦统一天下的豪迈气概,也写出了阿房宫的宏伟规模和建造它的艰辛,达到了先声夺人的效果。这么大的一座宫殿,怎样去描写它呢?作者既不作繁琐的铺陈,也不作空疏的形容,而是调动艺术手段,先概括其全貌,勾勒出阿房宫幅员广大,凌云蔽日的宏伟气势,突出它利用自然、巧夺天工的气派,然后展开具体描写。其中实写楼阁、廊檐,描绘得细致入微;虚写长桥、复道,想象得神奇瑰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这六个四字句,排列巧妙,比喻新颖,音调铿锵和谐,真是精彩!再往下用夸张手法,描写歌舞之盛。歌喉吐暖,舞袖生风,以致改变了气候。在衬托出阿房宫富丽堂皇的同时,也暗示了秦统治者的前途。写了阿房宫之广之美和宫内歌舞之盛之奇后,作者将笔锋伸向更重要的地方,那就是描写宫殿里的人物。这中间,作者艺术手段高明之处在于:点出“为秦宫人”从何而来之后,不是直说美人之多,却用明星、绿云、渭涨、雾横比喻“妆镜”“晓鬟”“弃脂”“焚椒”,间接地写美人之多。而写美人,又正是为了写秦始皇。因此,接写“宫车”之过,而宫人却“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则宫女命运的凄惨及秦始皇生活的荒淫达到何种程度,就不言而喻了。由“燕赵之收藏”到“亦不甚惜”这几句,则又进一步突出了珠宝之富。而写珠宝被糟踏,包括了多少内容,寄托了作者多么深沉的感慨啊!对于秦朝统治者的骄奢淫逸,作者悲愤满怀,难以自已。于是,以“嗟夫”发出感叹,文章从描写转到议论。在对比人心事理,并提出质问后,由“使”字领起,用六组“……多于……”的比喻句排比,摆出一系列罪证,尽情地揭示了秦统治者的奢侈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经过层层推进,当到了“不敢言而敢怒”的“天下之人”同日益骄固的统治者进行较量时,终于逼出“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的悲惨结局,供统治者享乐的阿房宫化为灰烬。前面说过,作者写这篇赋文,目的是给唐王朝提供历史教训。所以,在最后一段,“呜呼” 之后,阐明六国与秦自取灭亡的原因;“嗟夫”以下,申述理由,指出爱民与长治久安的关系;最后,用“后人”的委婉称谓,提醒唐统治者不要重蹈秦亡的覆辙。从而很好地表现了作者写作本文的本意,情意深长,文尽而味无穷,使人读后,为之回肠荡气,不由得要掩卷三思。这篇赋文的描写和议论是统一的。从整体结构上看,前两段重在描写,后两段重在议论,前面的描写为后面的议论张本。无论是描写还是议论,作者都驰骋想象,采用铺排的手法,运用生动的比喻、巧妙的夸张,使得瑰丽的景色与正义宏论刚柔相济、相得益彰,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同时,本文充分发挥了骈文的某些长处,如铺排、对偶、押韵等,具有整饬美、音韵美;而大量使用单句散行,整散结合,长短相配,又具有令人心醉的错综美、新奇美。文情并茂,给人以多方面的艺术享受。(选自《古诗文导读·高中本》,张家璇主编,大象出版社,xx年3月版作者:吴云楠)2.《阿房宫赋》艺术探微(张文利)(1)精选极富象征意义的形象阿房宫是杜牧精心构建的一个载体,它犹如诗歌的意象一样,起到了充分地表情达意的作用。杜牧所处的时代,正是唐帝国大厦将倾的前夕,统治者面临内外交因的局面,不仅不思励精图治、富民强兵之策,反而沉迷声色、荒淫无度,这一点在当朝皇帝敬宗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好治宫室,欲营别殿,制度甚广”的记载便是很好的证明。面对这一切,作者忧心忡忡,他希望用自己的力量撼醒统治者,于是便把焦点对准了阿房宫——这个秦王朝历史悲剧的缩影。为了实现拯救唐王朝的目的,让当朝者体会他的良苦用心,这位大文豪竭力铺陈宫殿耗费之巨大,规模之壮观、构造之精巧、布局之繁复、陈设之华美。而其中的每一处描写无不折射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秦帝国的赫赫声威:“覆压三百余里”的气魄、“隔离天日”的气势、“春光融融”“风雨凄凄”的气象。而在这亘古未有的声威背后却涌动着一股亡秦的潜流,终于“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化为“焦土”。可以说阿房宫作为秦的象征,伴随着秦由辉煌走向衰败以至彻底覆灭的全过程,它由“矗不知其几千万落”到“可怜焦土”的变化,形象地再现了秦历史的全部。杜牧以如椽之笔极写阿房宫的富丽堂皇,其“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让我们通过这个缩影透视秦,认识到秦亡的原因——“秦爱纷奢”,却不念百姓疾苦,不管百姓死活,即肥己贱民的大失策,从而实现他的“后人哀之”更应“鉴之”的目的。今天我们读这篇赋仍不能不为他的良苦用心所叹服。(2)妙用对比造成强烈的反差既然作者有如此意图,那么,怎样才能让读者(包括当朝者)很强烈地感受到这一点呢?杜牧采用的主要方法是对比、衬托。而他的高明之处在于用来形成对比的事物都是精选的,且在运用时极富变化。试简析如下:①个体内部的对比。如果将阿房宫看作一个个体,那么,精美绝伦、气势非凡的宫殿本身与“楚人一炬”后的“焦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者就像一个技艺精湛的摄影师一样,将两幅形象各异的画面放大在我们面前,让我们在惊叹于其鬼斧神工的绝妙之时,又不得不为已是衰草连天的废墟悲叹。有了如此的情感涌动,谁能不掩卷沉思呢?②个体与个体的对比。当然,作品深刻性的完成,并不单靠一个静物的显示,它的对比是立体的,多面的。宫殿的华美,宫内的万千景象与宫女的“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的悲苦命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面的繁华藏不住宫女们的不幸,“朝歌夜弦”掩不住宫女们的孤苦、寂寞和呜咽,“上阳白发人”的“ 外人不见见应笑,天宝末年时世妆”(白居易《上阳白发人》)的悲惨遭遇如在眼前。为了满足秦始皇的骄奢淫逸,有多少妙龄少女活在宫中死在宫中,一句“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饱含了作者何等的同情和多么深刻的揭露啊!当然,本文的对比不止以上这些,但它们的作用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即大大丰富了阿房宫这一艺术形象,使其具有极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选自《语文教学通讯》xx年4期)三、类文荐读秋声赋(宋)欧阳修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澎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钅从钅从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余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声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奋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一气之余烈。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为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物劳其形,有动于中,心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阅读提示:这是篇文赋,作于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作者53岁时。当时朝廷因循苟且,官场龌龊,积弊丛生,内外交困。作者因支持范仲淹的改革,曾屡遭贬谪。这时他虽官高位尊,却处于上下掣肘,进退维谷的境地。所以在赋中,作者由秋声萧瑟,万物凋零,联想到世事坎坷,人生易老,壮志蹉跎。全赋最精彩的还是对秋声的描摹,由远及近,由小而大,由“声”及“势”,由抽象而具象,由动至静,惟妙惟肖,精彩纷呈。四、阅读方略文言文阅读之六: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是文言文阅读中的重点,这是考查学生是否在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分析能力,其难度比理解文句又高了一层。就是说既要能准确理解句、段的内容,又要归纳整理、把握全篇的内容要点。这个工作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1.从过程上来说,要微观宏观相结合,先从微观到宏观,再从宏观到微观。所谓从微观到宏观,就是说要以把握句意为基础把握段意,再以把握段意为基础把握篇意。其中,“把握句意”又是关键的一环,是“基础”的基础。这句意、段意、篇意三者之间,后者对于前者,依次为综合归纳的结果。当然,综合归纳并非简单的相加,因为一段中的句子或一篇中的段落并非都同在一个层次上。因此要特别注意,找关键句子或关键段,在此基础上,体会分析它与句段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这样才会做到准确归纳内容要点,恰当概括中心思想。 2.从文体上说,要注意文体特点。对于记叙文,首先要弄清写了什么人、什么事,人物关系怎么样,事情的原因、过程、结果怎么样;然后进一步思考探求人物活动和事件表现出的思想意义。对于文言文来说,由于文化背景和行文特点的隔膜和差异,弄清其中的人和事,有时也并非易事。如古人称谓复杂,同一个人[JP+2]物在一篇文章中可能有多种称呼,如不了解,很可能把一个人当成两个人或几个人,以致把内容理解偏了。对议论文来说,首先要弄清文章的论点,并要理清作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论点,使用了什么论据和方法。文言文中的一般性议论文,结构比较单纯,论点论据也比较明显,弄懂文句之后,把握内容,概括中心思想并不难。3.扩展视野,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分析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就文章本身分析固然是重要的、基本的方面,但是要全面、深刻地把握,还应扩展视野,充分注意文章的题目、文中或文后的注释、文章的出处、作者的情况等材料,结合学过的有关知识,作综合分析。此外,还可以从文章的写作特点,如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来考虑,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