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导学】2016秋语文粤教版必修2课件:第14课 阿房宫赋
加入VIP免费下载

【学案导学】2016秋语文粤教版必修2课件:第14课 阿房宫赋

ID:1148142

大小:175.89 KB

页数:25页

时间:2022-06-09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14课阿房宫赋第四单元文言文(1) 学习重点1.重点掌握“一”、“爱”、“取”、“族”等实词的用法,背诵全文。2.理解课文善用想象、对偶、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的特点,并明确它们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文本导学 1.词语理解(1)一词多义答案基础积累六王毕,四海一:五步一楼,十步一阁:黄鹤一去不复返: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合纵缔交,相与为一:①一数词,表示最小的整数动词,统一副词,一旦形容词,专一名词,一体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使秦复爱六国之人:两军交战,不斩来使: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答案②使连词,假使动词,让名词,使者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使秦复爱六国之人: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晋陶渊明独爱菊:③爱动词,爱护动词,喜爱动词,吝惜动词,派遣动词,喜欢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动词,灭族,杀尽名词,类名词,家族动词,成为答案④族朝歌夜弦,为秦宫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⑤为表判断,是动词,做,当介词,因为 盘盘焉,囷囷焉:或师焉,或不焉:且焉置土石:____________________⑥焉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语气词,不译兼语词,于何,在哪里答案 (2)古今异义①直走咸阳古义:今义: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古义:今义:③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古义:今义:多指行走。天气。趋向。所,座。多指下降,衰败。答案一个地区的气象概况。 ④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古义:今义:⑤可怜焦土古义:今义:金玉珠宝等物。筹划、组织并管理。可惜。怜悯。答案 2.词类活用(1)六王毕,四海一:(2)辞楼下殿,辇来于秦:(3)复道行空,不霁何虹:(4)楚人一炬,可怜焦土:(5)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6)奈何取之尽锱铢:(7)齐、楚之精英:数词用作动词,统一。名词用作动词,“一炬”,放火;“焦土”,化为焦土。名词用作动词,出现虹。形容词用作名词,指金玉珠宝等物。形容词用作动词,取尽。动词用作名词,指金玉珠宝等物。名词作状语,乘辇车。答案 (8)后人哀之而不鉴之:(9)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意动用法,以……为鉴。名词作动词,“把宝鼎当作”、“把宝玉当作”、“把金子当作”、“把珍珠当作”。答案 3.特殊句式(1)明星荧荧,开妆镜也:(2)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3)朝歌夜弦,为秦宫人:(4)长桥卧波,未云何龙:(5)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判断句,“也”表判断判断句,“为”表判断判断句,“……者……也”表判断答案疑问句,疑问代词“何”表疑问;省略句,省略介词“于”疑问句,疑问代词“奈何”表疑问 (6)谁得而族灭也:(7)五步一楼,十步一阁:(8)高低冥迷,不知西东:(9)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10)秦人不暇自哀:(11)戍卒叫,函谷举:疑问句,疑问代词“谁”与“也”表疑问;省略句,省略宾语“秦国”省略句,省略主语省略句,省略谓语“有”答案倒装句,“于南亩之农夫多”,介宾短语后置意念被动句,“举”有被攻占之意倒装句,“哀自”,宾语前置 4.语句翻译(1)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译文:(2)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译文:(3)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译文:答案六国灭亡,天下统一。蜀郡的山林被砍光了,阿房宫出现了。五步一座高楼,十步一座台阁。宫殿中间的回廊交错曲折,屋檐高高翘起像鸟嘴。各依地势,攒聚对峙。长桥横卧在水面上,没有云彩怎会有龙飞起?(两层)通道跨越天空,不是雨过初晴怎会有彩虹出现?高高低低令人迷蒙,分不清是西还是东。 (4)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译文:把宝鼎当作铁锅,把美玉当作石头,把金子当作土块,把珍珠当作沙石,丢弃满地,秦人对待这些(东西),也不很爱惜。(5)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译文:失去民心的秦始皇的心,一天天更加骄奢顽固。戍边的士卒呐喊起来,函谷关被攻占,楚人一把大火,可惜(富丽堂皇的阿房宫)化为一片焦土。答案 1.赋的文体特征决定它谋篇布局一般是通过体物写志,这篇文章是不是这样呢?找出“体物”与“写志”部分。答案整体把握答案是。体物:第1、2段,铺叙渲染阿房宫的雄伟壮观和宫中荒淫、奢侈的生活。写志:第3、4段,议论秦朝因骄奢淫逸、横征暴敛而亡国,在篇末点题、警戒。 2.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极力描写阿房宫的?答案答案从三个方面:①建筑之奇,②宫女之众,③珍宝之多。①对于建筑,文中先展开广阔而高峻之全貌,进而细绘宫中楼、廊、檐、长桥复道、歌台舞殿之奇。②对于宫女,先写她们的由来,再用四组排比句写她们梳妆打扮,从而体现她们的美貌,再接着写她们望幸而不得的凄惨生活,可以说是层层渲染。这正体现了“赋”的特点。③对于珍宝,先交代珍宝的由来,它们是六国君王世世代代从他们的百姓那里抢掠而来的,珠宝倚叠如山,而秦人对它们不珍惜,视若瓦砾。足见秦朝统治者的奢靡远甚于六国。 1.本文既是借古讽谏时弊,为何开头要以六国覆灭起笔?答案重点突破 答案作者讽谏时弊,以秦王朝灭亡为借鉴;写秦朝覆灭,又以六国衰亡为铺垫。六国为何会灭亡?赋中说道:“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可见,六国灭亡,是不能爱民的结果。从何看出六国之不爱其民呢?“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摽掠其人,倚叠如山。”秦之珍宝(财富之代称)来自六国,六国之珍宝取自百姓,统治者为满足奢华生活之需要,对百姓肆意搜刮,锱铢不留。“六国”因不爱民而“毕”其统治;秦如吸取教训,“复爱六国之人”,那就不致迅速灭亡。然而“蜀山兀,阿房出”,秦王朝由此又走上了六国灭亡的老路。开头12个字既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中引出阿房宫的修建,又起到了笼盖全篇、暗示主题的作用。 2.这篇文章的结构具有怎样的特点?答案文章的结构十分严谨、巧妙。先写阿房宫的排场建筑及如云美女,暗示着秦统治者的荒淫和奢侈并暗示着他们的前途。再写秦的纷奢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托出火山即将爆发的形势。最后写秦不以六国为鉴,终于自食其果;那么当时的统治者如不以秦为戒,又会有什么结果呢?文章结构严谨,环环相扣。答案 3.杜牧对于这样雄伟壮观的阿房宫被烧,有着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答案秦始皇统一了天下,但是他不想着怎样去巩固自己的政权,对待百姓横征暴敛,最后使得天下人“不敢言而敢怒”。秦始皇的无道,导致农民起义,宫殿被毁,进而走上自取灭亡的道路,在这里流露出作者无穷的感慨——不安和忧愤,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不想今人又在步秦人之后尘,唐王朝的命运真让人担忧。 阅读下面所引《史记》一段文字,与本文第一段描写阿房宫的语句进行比较,看看两者在内容和表达上的异同点,体会赋文铺陈夸张的语言魅力。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巅以为阙。(《史记·秦始皇本纪》)答案美点赏析 答案(1)从描写的内容看:两者同样突出阿房宫的雄伟,但《史记》主要是从整体上介绍说明,而《阿房宫赋》则是从不同的角度来突出宫殿的壮丽。《阿房宫赋》首先写阿房宫的外在形势,“覆压三百余里”到“流入宫墙”,表现了阿房宫占地之广、楼阁之高、依山傍水的非凡气势。接着写主体构筑:“五步一楼”到“不知西东”,先写重楼叠阁、长廊高檐,细致精巧不计其数;再以长桥如龙、复道似虹映衬宫宇之宏伟、楼阁之奇丽;最后深入宫殿内部,写歌舞生活,这既是以歌舞之纷繁衬托宫殿之众多,又为下文写美女充盈宫室做铺垫。答案 (2)从描写的手法看:《史记》平实记叙了阿房宫的基本情况,而《阿房宫赋》则运用了各种艺术手法再创了阿房宫的辉煌。如“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了宫殿的广与高,“长桥卧波”两句用比喻兼疑问突出了长桥复道的壮美,等等。《阿房宫赋》的这一节文字,由远及近,由外及里,多角度、全方位渲染了阿房宫,再加上大量对偶排比句式和夸张比喻手法的运用,使得阿房宫雄伟奇丽的盛态显出于读者眼前,这也体现了赋文善于铺陈的本色。答案 (3)两文的目的也不同:《史记》是史书,重在历史事实的记述,所以语言平实;而《阿房宫赋》是文学创作,重在文学艺术的想象和夸张,而且作者借阿房宫来表现秦皇宫廷生活的奢侈,所以极尽赋体铺陈之能事来表现宫殿之壮丽。 本课结束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www.91taoke.com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