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旁宫赋》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认识封建统治者荒淫奢侈、鱼肉百姓的罪恶,理解秦王朝自取灭亡的道理。2.了解作者杜牧和“赋”的文章体裁特点,体会本文的语言风格。3.掌握本文涉及到的文言知识,包括文中词语活用的现象、文言句式以及虚词的意义与用法。4.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二、能力目标学习文章多用对偶、排比的语言风格,并使之运用于今后的写作之中,增加习作的文采。三、情感目标正确对待人生中的成功与进步,绝不骄傲自满,而应始终保持谦虚的态度和具有一定的忧患意识。【教学重点难点】1.结合写作背景,梳理文章内容;结合赋体的特点,学习文章的语言风格;学习在铺叙基础上引发议论的写作方法。2.背诵全文。【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教学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总结历史的兴亡教训可以补察当今为政的得失。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贾谊写了《过秦论》,其中心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针对汉初的情况,主张施行仁政。同样是总结秦亡的教训,针对唐敬宗继位后,广造宫室,天怒人怨的现实,杜牧作《阿房宫赋》以讽时刺世,那么,在这篇赋中,杜牧又提出了怎样的观点呢?让我们通过学习来体会。二、了解作者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人,著名诗人、文学家,唐宰相杜佑之孙。文宗太和二年(828)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文人耿介,不屑逢迎。曾为宣州、扬州等府署幕僚。回京后,历任监察御史,黄、池、睦等州刺史,官终屮书舍人。杜牧年少时即有经邦济世的远大抱负,犹喜论政治、军旅之事,主张固边、削藩,曾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人称其有“王佐之才”。文学上主张“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兵卫”,强调文章形式要为内容服务。文、赋、诗皆工,诗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杜”(李白和杜甫称''老李杜”)。三、简介“赋”“赋”作为文学体制,起源于楚辞,至荀况始有定名,它出现于战国后期,到汉代才形成。
关于赋的特点,《文心雕龙•诠赋》说:“赋者,铺也;铺采搞文,体物写志也。”体物写志,指赋的内容,指通过摹写事物来达到抒发情志的目的。“铺采搞文”指在语言上要使用华美的词藻。另外,赋也很讲究声韵的美,它把散文的章法、句式与诗歌的韵律、节奏结合在一起,借助于长短错落的句子、灵活多变的韵脚以及排比、对偶的调式,形成一种自由而又谨严、流动而又凝滞的文体,既适合于散文式的铺陈事理,又能保存一定的诗意。修辞:渲染夸张,多用比喻、排比、对偶等四、关于阿房宫(一)传说中的整体情况根据历史记载,阿房宫东酋宽三里,南北长五里,可容纳十五万人居住。里面道路纵横交错,宫殿屋宇林立。其前殿东西长五百步,南北宽五十丈,高达十数丈,可以容纳万人。而这,只是阿房宫的主体建筑。以此为中心与咸阳相连接,周围三百里内星罗棋布修建了二百七十余座离宫别馆祠堂庙宇。各个建筑之间有宽阔平整的道路或阁道相连接,直通到终南山下。(二)传说中的修建情况修阿房宫用的全是珍贵木料和质地优良的石料,参加修建的工役有七十万人之多。这些材料从千里Z外的蜀地(四川)和荆地(湖北)远道运来。那时交通落后,全靠人拉马驮,其艰巨非同一般。当时有运石工人编的歌唱道:“千男呼哟万男喊,巨石大如山。渭水河啊甘泉口,石落水断流。”(三)传说中的名字的由來(一说)某一日,秦始皇忽然觉得咸阳的人多,先王的宫殿太小,于是就要再造一个宫殿。大臣问造在哪里,秦始皇操陕西方言说:“阿房叫阿房并不是一个实际地名,它的意思是“近旁”、“旁边”。听了秦始皇的话,大臣们就命工匠在咸阳宫旁边的上林苑建了一个“复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的庞大宫殿,取名“阿房宫”。(二说)阿房宫早在秦始皇曾祖父惠文王时就开始修建了,原名阿城。阿的意思是高大的丘陵,言其宫殿很高。惠文王死,工程就停下了。直至几十年后的秦始皇,才又接着修。因为在高大的丘陵上修房,故名阿房宫。(三说)传说中秦王赢政爱上过一个美丽的民间女子,芳名阿房,但这段美丽的爱情终究没有换来美丽的结局,为了纪念这位他深爱过的女子,秦始皇不惜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修建了极度奢华的阿房宫。(四)传说中的覆灭情况数十年后,楚霸王项羽入关推翻秦朝暴政,听说爱妾虞姬被擒,一时恼怒移恨于物,竟一把火烧掉阿房宫,大火烧了整整三个月,方圆百里尽成灰烬。如同美女般风华绝代的阿房宫就这样结束了它来去匆匆而又凝聚着无数血泪和情愁的生命。点拨:那么23岁的杜牧为何要写《阿房宫赋》?写作的终极目的是什么呢?我们来了解一下相关的背景。五、写作背景杜牧所处的时代,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异常尖锐,而藩镇跋扈,吐番、南诏、冋鹘等纷
纷入侵,更加重了人民的痛苦,大唐帝国,己处于崩溃的前夕。杜牧针对这种形势,极力主张内平藩镇,加强统一,外御侵略,巩固国防。为了实现这些理想,他希望当时的统治者励精图治,富民强兵,而事实恰恰和他的愿望相反。穆宗李恒以沉溺声色送命,接替他的敬宗李湛,荒淫更甚,“游戏无度,狎昵群小”,“视朝月不再三,大臣罕得进见”,又“好治宫室,欲营别殿,制度甚广”,并命人“修东都宫阙及道中行宫”,以备游幸,对于这一切,杜牧是愤慨而又痛心的。他在《上知己文章启》中明白地说:“宝历(敬宗的年号一一引者)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六、初步感知1、学生朗诵,注意正字咅2、学生齐读课文(同学们,读完这篇文章,大家对阿房宫总体的印彖是什么?[奢华、宏伟]好的,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阿房宫,感受它的奢华、宏伟)七、文本研习1.学生自读注解,疏通课文大意。划分文章层次。一(1—2):由外到内,由楼阁建筑到人物活动,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极写宫中生活荒淫、奢靡。二(3-4):由古及今,铺写秦始皇骄奢淫逸,终于导致灭亡,讽喻当朝切勿重蹈覆辙。2.具体研习第1段。(一)补充解释:1六王毕,四海一一:数词作动词,统一。2骊山北构而西折而:表顺接的连词。北、西:名词作状语。走:达。3各抱地势抱:适合,随着。4盘盘焉焉:的样子。5晶不知其几千万落落:量词,座,所。6复道行空行空:横跨半空。7不知西东西东:互文见义,指各个方向。8歌台暖响响:声响,指歌声和乐声。9而气候不齐而:然而。气候:天气(风雨晴雪),指情况。齐:相同。(二)分析内容:思考:本段主要写什么?分几层來写的?(小组讨论)明确:本段主要写阿房宫的雄伟壮观,对分三层。第一层(“六王毕”四句)写秦统一的气概、阿房宫的规模和建造它的辛苦。第二层(从“覆压三百余里”到“不知西东”)从全景到本体构筑,写阿房宫的雄伟壮观,宏伟瑰丽。其中“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两句,勾勒出阿房宫占地广阔、凌云蔽日的宏伟气势,给人一个总体的印象:广、高。自“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到“高低冥迷,不知西东”,就广、高两方面作进一步的描写。第三层(从“歌台暖响”到段末)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了歌舞Z盛,衬托出阿房宫的宏大宽广。(三)学生再读或试背课文。
第二课时一、复习第一段:检查翻译、背诵及活用词掌握理解情况。二、分析第二段。(一)补充解释: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绿云扰扰,雷霆乍惊12345678910辞:辇:朝、为:离开。下:走下,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坐着辇车。夜: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夜晩。弦:名词作动词,弹弦,奏乐。成为。梳晓鬟也绿云:黑发。乍:突然。Z:动词,往,至叽收藏、经营:动词作名词,金玉珍珠。杳不知其所Z也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精英:出类拔萃的人。金块珠砾块、砾:名词作动词,当土块、当石子。(二)分析内容:提问:第2段主要写什么?内容可分儿层?明确:第2段写阿房宫里的美人和珍宝,揭露秦朝统治者奢侈的生活。本段内容可分三层。第一层(从“妃嫔媵嫡”到“为秦宫人”)接上文,点出那些供秦始皇享乐的歌舞者,乃是六国的“妃嫔媵媳,王子皇孙”。同时又回应“六王毕,四海一”说明歌舞者的由来。第二层(从“明星荧荧”到“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通过六组排比句,写宫人梳妆打扮,既表现了他们的悲惨命运,又揭示了秦始皇的骄奢淫逸。第三层(从“燕赵之收藏”到段末)承上歌舞Z盛,美人之多,进而写珍宝之富。由写人的被欺辱转而写物的被践踏。小结:写阿房宫里的美人和珍宝,揭露秦朝统治者奢靡的生活,为下文的议论做准备。(三)学生集体朗读或试背本段文字。三、具体研习第3段。(一)补充注释:1234567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心:心意,意愿。顾念。奈何:怎么,为什么。于:比。南亩:田间。周:全。帛缕:借代衣物。举:被攻占。秦爱纷奢纷:多,繁华。人亦念其家念:奈何取Z尽锚铢多于南亩之农夫多于周身之帛缕戍卒叫,函谷举(二)分析课文:
分组讨论第3段的内容及层次。明确:本段由描写转向议论,显示出作这篇赋文的本意。“用之如泥沙”以上为一层,对秦统治者的残民以自肥作了有力的抨击。从“使负栋之柱”到“日益骄固”为第二层,用六组比喻句排比,尽情地揭露了秦王朝的奢靡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也写出了郁积人民胸屮的愤怒和仇恨。最后四句是第三层,写了三件史实:“戍卒叫”写陈涉、吴广起义,“函谷举”写刘邦破关,“楚人”二句写项羽火烧阿房宫。它们共同表现了貌似强大的秦王朝在人民起义的怒涛中迅速土崩瓦解灰飞烟灭的可耻可悲下场,突出了人民的巨大力量。小结:由描写转入本段的议论抒情,逐渐显示文章旨意。(三)学生集体朗读或试背课文。四、分析第四段。(一)补充注释:1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族:名词作动词,族灭。2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如果。爱:爱护。3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递:传递。为:做。4谁得而族灭也得:能够。5秦人不暇自哀哀:哀叹。6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鉴:意动用法,以为鉴。(二)分析内容:1、提问:“呜呼”一词用在段首,有什么作用,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呜呼”之后的四句话说出了一个什么道理?明确:“呜呼”一词领起全段,表现了作者对历史教训的沉痛感触,加强感情色彩,起到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的作用。“呜呼”之后的四句话提出论点,阐明兴亡自取的道理。2、提问:“嗟夫”后用假设语气要说明什么?明确:“嗟夫”后用假设语气申述论据,指出爱民与长治久安的息息相关。3、提问:“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①哀Z;后人②哀Z而不鉴Z,亦使后人③而复哀后人④也”一句中的四个“后人”,各指什么?这句话有什么深意?明确:①②④指秦以后的人,包括作者当吋的唐统治者,③指唐以后的人(统治者)。这句话提醉唐统治者不要重蹈亡秦的覆辙。4、提问:作者认为六国与秦灭亡的原因是什么?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段段意。明确:原因都是不爱其民;段意是总结六国和秦灭亡的历史教训,向当世统治者发出警告。小结:总结教训警告当世戒奢爱民六、主旨归纳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其毁灭牛动形象地总结了秦朝统迨巻因为骄奢而亡国的历史教训,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警告,表现出一个甦建址正直的文人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七、艺术特色(1想象、比喻与夸张相结合,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2描写、铺排与议论抒情相结合。(3骈散结合,错落有致。
第三课时
总结全文一、简要比较《阿房宫赋》与《六国论》、《过秦论》在写法上与本文的异同。分析:共同特点是:都以秦与六国的兴亡为论题,都针对当时朝政有为而发,规劝当政者要引以为鉴。各篇的独创性是:(1)、贾谊论秦亡,在历史上首先揭示了秦亡的根本原因是“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的道理。(2)、苏洵论六国Z亡,第一次从“六国破灭"的内部因素的角度来立论,对这些内部因素的分析又是全方位的,涉及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多方面,而且处处显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3)、《阿房宫赋》,可以说是用赋的形式来写议论文,这写法本身就具有独创性;其次,作者选择了一个具体、形彖的事物作为立论的角度,把阿房宫作为秦始皇骄奢淫逸的彖征,作为秦始皇压榨人民的见证,作为秦王朝覆灭的标志,这种立论的方式更具有特色二、名家评析这篇文章的一开头就很不平几,请看:“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真是突兀有力,如泰山压顶。读了这四句,使人想起李白的《蜀道难》的开端。想一想,如呆取消了这四个句子,直接以描绘开始,那不但使人觉得平板无力,对于这篇赋的意义也会有所损减。作者不知道花了多少心血,费过何等的匠心,才锤炼出这十二个字。这四句话,头两句写出了秦帝国统一天下的气概,接下的两句写的是阿房宫的宏伟规模和建造它的辛苦,上下意义衔接,但两句又各自独立。气魄多么雄伟,意义多么重大!时代的形势,帝王的奢侈和野心,一齐跃然而出。这里面隐含着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统治者的讽刺。这四句是帽子,扣得紧紧的,然而卷轴展开了宏伟壮丽的画图。规模这么大的一座宫殿,怎样去写它,这确实是一个难题。如果只表面上用一些类似“宏伟”、“壮丽”、“巍峨”、“高耸”等等字眼去形容,就容易空洞,不能给人一个具体的印象。相反地,如果仔细描绘,又难免繁琐,失之于罗列现象。《阿房宫赋》作者的艺术概括力就从这里表现出来。他既不作自然主义的铺陈,又不流于空疏,笔墨不多,却把阿房宫的形象、规模、气魄通过具体描写表现了出來,给读者一个鲜明突出的印象。请看他的描写是如何的壮丽:“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这是概扌舌全貌的写法,读者会从这六句中,想象到这座宫殿的高度和它幅员之广大。先给人一个雄伟的感觉,然后作者就展开具体的描写,参差错落,用十个句子写出了阿房宫里楼阁之胜:“五步一楼……晶不知其几千万落。"接下去,作者凭他的如椽大笔,丰富的想象,优美的文字,极尽描绘之能事,用短小的四字句,两句连接,一连写了六句。……六句排列巧妙,比喻新颖,音调铿锵,就像流着的泉水一样淙淙作响。在这里,作者分别用两句话状写一个景,而写法又都是第一句写实,但其屮也有比喻,第二句就光用比喻来写,以加强第一句的印彖。最后两句还以感叹抒情的意味对前四句作了一个小结。再往下当我们读到“歌台暖响……而气侯不齐”这样的一些句予的时候,诗情画意,音乐之美,一齐涌来,令人心胸开阔,榆神爽快,忍不住耍为它拍手叫好。——臧克家《诗人之赋——读杜牧的〈阿房宫赋〉》
4.复道行空,不霁何虹?(虹,名词作动词,出现了彩虹)文言知识补充【词类活用】1.六王毕,四海一(毕,完阿结,指为秦国所灭;一,数词作动词,统一)2.骊山北构而西折(北、西,名词作状语,向北、向西骊山,从骊山,名作状)3.长桥卧波,未云何龙?(云,名词作动词,出现了云;龙,名词作动词,出现了龙)1.辇来于秦(辇,名词作状语,坐辇车)2.朝歌夜弦(歌、弦,名词作动词,吟唱、弹奏。朝、夜,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3.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收藏,经营,精英,动词作名词,皆译为金玉珠宝等物)&鼎铛玉石,金块珠砾(鼎、玉、金、珠,把鼎,把玉,把金子,把珍珠。名词作状语。铛、石、块、砾,看做铁锅,看做石头,看做土块,看做沙砾。名词作动词。)9.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鉴,意动用法,以……为鉴)10•廊腰缰回(腰、缰,名词作状语,像人腰一样,像绸子一-样)11.蜂房水涡(蜂房、水涡,名词作状语,像蜂房,像水涡)12.族秦者秦也(族,名词作动词,灭族)13.蜀山兀(兀,形容词作动词,山高而秃,指山上的树木被砍伐光了)14.1=1益骄固(日,名词作状语,天天地)15.秦人不暇自哀(哀,为动用法,为......哀叹)16.奈何収之尽锚铢(尽,使动用法,使……尽)17.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焦土,名词作动词,变成焦土)18.—肌一容,尽态极妍(极,副词作动词,极尽)【特殊句式】1、判断句1)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2)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3)一人Z心,千万人Z心也4)朝歌夜弦,为秦宫人5)明星荧荧,开妆镜也2、被动句1)输来其间2)函谷举3、倒装句1)宾语前置秦人不暇自哀2)定语后置
(1)有不见者,三十六年(2)钉头磷磷(3)瓦缝参差(4)管弦呕哑3)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1)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2)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3)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4)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5)直栏横槛,多于九土Z城郭(6)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7)朝歌夜眩,为秦宫人4、省略句1)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2)剽掠其人3)可怜焦土4)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古今异义】①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古义:宫室建筑的精巧;今义:指人各用心机,互相排挤)②一宫Z间,而气候不齐(古义:指天气(雨雪阴睛)的意思;今义:指一个地区的气象概况)③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古义:指金玉珠宝等物;今义:筹划、计划或组织)④可怜焦土(古义:可惜;今义:怜悯)⑤几千万落(古义:座,所;今义:下降,衰败)⑥直走咸阳(古义:跑,奔,此处解释为趋向;今义:行)【一词多义】—■■1、六王毕,四海一(统一。)2、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数词。)3、黄鹤一去不复返(一旦。)4、而或长烟一空(全都。)5、用心一也(专一。)6、合从缔交,相与为一(一体。)爱:1、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爱。)2、使秦复爱六国之人(爱护。)3、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惜。)4、晋陶渊明独爱菊(喜欢。)
取:1、奈何取Z尽锚铢,用之如泥沙(夺取。)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提取。)
3、今入关,财物无所取(拿。)4、留取丹心照汗青(着,助词。)族:1、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灭族。)2、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类。)3、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家族。)4、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家族)焉:1、盘盘焉,困困焉,蜂房水涡(盘旋着,屈曲着,像蜂房水涡。用于形容词后,相当于然:……的样子。)2、或师焉,或不焉(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助词。)3、且焉置土石(何况往哪里放置土石?哪里。疑问代词。)4、焉用亡郑以陪邻(怎么用灭亡郑国来增强邻国的力量呢?怎么。疑问副词。)5、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堆积土成为山,风雨在那里兴起了。于之。兼词。)6、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语气助词。常用在句末,一般可不译出。)而:1、骊山北构而西折(它从骊山北麓建构,折向西面。)2、不敢言而敢怒(不敢讲话,却敢在心里愤怒3、谁得而族灭也(谁能够灭他们的族呢?)4、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句读的。)5、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并且经常复习它,不也是很高兴的事吗?)夫:1、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唉,假使六国各自爱护他们的百姓,就有足够的力量来抗拒秦国。)2、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夫,语气助词。大国,难以测量啊,害怕有埋伏啊。)予观夫巴陵胜状(我看那巴陵的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