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二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配套课件自主赏析《阿房宫赋》人教版选修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14年高二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配套课件自主赏析《阿房宫赋》人教版选修

ID:1148529

大小:3.24 MB

页数:105页

时间:2022-06-09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自主学习·初体验第四单元自主赏析名师课堂·一点通知能提升·巧应用篇目三阿房宫赋整体宏观把握探究点一语段细解赏析探究点二探究点三美文迁移应用故事素材大观拓展·阅读·积累 说作者(一)简介: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杜荀鹤之父。唐文宗大和二年(828)中进士,授弘文馆校郎。后在地方军府任幕僚多年。开成四年(839)回到长安,历任左补阙,膳部、司勋员外郎。唐武宗会昌二年(842)以后,相继出任黄州、池州、睦州等地刺史。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的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他为“杜樊川”。 (二)作品:代表作《阿房宫赋》,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三)评价: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寻背景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这时的中国,藩镇割据,拥兵自重,宦官专权,吐番、南诏、回鹘等纷纷入侵,更加重了人民的痛苦,民不聊生。唐王朝已是大厦将倾,摇摇欲坠。当时的皇帝——唐敬宗李湛,年少即位,嗜好游猎,追求声色犬马。为了一己的享受,他穷奢极欲,大兴土木,生活放纵,不理朝政。杜牧针对这种形势,极力主张内平藩镇,加强统一,外御侵略,巩固国防。为了实现这些理想,他希望 当时的统治者励精图治,富民强兵,而事实恰恰和他的愿望相反。杜牧是愤慨而又痛心的。他在《上知己文章启》中明白地说:“宝历(敬宗的年号——引者)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 链常识赋在古典文学中,诗、词、歌、赋并称。赋,文体名。它是先秦诗歌派生出的一种文体,“赋”的名称据说起于战国时赵人荀卿的《赋篇》。《文心雕龙·诠赋》对赋的内容和形貌做了介绍。它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赋的内容是体物写志,是通过摹写事物来达到抒发情志的目的,而在艺术上注重铺陈,语言上使用华美的词藻。此外,赋很讲究声韵的美。它借助长短错落的句子、灵活多变的韵脚以及排比、对偶的调式,形成了一种自由而又严谨、流动而又凝滞的文体,既适合于散文式的铺陈事理,又能保存一定的诗意。最早的赋 出现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称为“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实际上是诗与赋之间的过渡,又称为“骚赋”。到了汉代,赋的体制便正式确立,称为“辞赋”,汉赋规模宏大,以铺叙事物见长,继承了楚辞形式上的特点而更多采用了散文的手法。魏晋以后,赋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叫做“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向律体,谓之“律赋”。宋代多以散文方法作赋,别创一格。称之为“文赋”。形式上介于韵文散文之间,内容多为宫苑游猎,篇末作一些讽谕,被称为“劝百而讽一”。著名的赋有东汉张衡的《二京赋》,三国时王粲的《登楼赋》、西晋左思的《三都赋》、唐杜牧的《阿房宫赋》,宋苏轼的两篇《赤壁赋》等。 览译文(教师用书独具) 看结构 知文意本文借古讽今,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毁灭,总结秦王朝骄奢淫逸终致亡国的历史教训,从而向唐朝统治者发出警告,希望唐朝统治者引以为戒,不要重蹈覆辙。表现出了封建时代正直文人忧国忧民、匡时济世的情怀。 赏技巧1.想象、比喻与夸张阿房宫毁于战火,其形制如何,早已无人能够说清,可以说,杜牧在这篇赋中艺术地再造了阿房宫。无论是对楼阁廊檐的工笔细刻,还是对长桥复道的泼墨挥洒,都是出自想象。这些奇特的想象不但不给人以造作之感,反而能带动人沿着他开辟的路径走下去,在头脑中活现当年这座宫殿的盛况。这种效果的取得,和本文运用生动的比喻、大胆的夸张有直接关系。如“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一段出于想象,既是比喻,也是夸张,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2.描写、铺排与议论从整体结构来看,本文前两段以描写为主,后两段以议论为主。前面的描写是为后面的议论作铺垫的。但是,无论描写还是议论,都大量采用了铺排的手法,叙事言情,极尽其致,气势夺人,令人耳目一新。 3.骈句散行,错落有致本文发挥了骈文的某些长处,如铺排、对偶、押韵等,但也大量使用单句散行,增强表现力。如在用了“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六个四字句后,接以“盘盘焉,困困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一个散行的长句。这样,句子整散结合,长短不拘,节奏鲜明,更富于表现力。 [突破词句]数词用作动词,统一表顺接的连词名词作状语达名词作状语,像人腰名词作状语,像鸟嘴 古今异义词,宫室结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今常用来比喻用尽心思,明争暗斗相当于“然”,……的样子蜂房,水涡,名词作状语,像蜂房,像水涡 名词用作动词,出现云,出现龙名词用作动词,出现彩虹古今异义词,雨雪晴阴今义:一个地区的气象状况 2.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五步一座高楼,十步一座台阁;走廊曲折如腰带回环,屋檐翘起似鸟嘴啄食;(这些楼阁)各随地势而建,各种建筑都与中心建筑钩连,相邻的屋角互相对峙,好像兵戈相斗。(省略句) [文理赏析]3.下列各组句子全部属于描写阿房宫外部“宏伟规模”的一组是()①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②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③五步一楼,十步一阁④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解析:①②两项都属于描写阿房宫的外部规模,③④两项属于描写阿房宫内部构造。答案:A C.“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则承“暖响”“冷袖”两句,进一步从人们的主观感受写宫内歌舞盛况。这几句,既是以歌舞之纷繁衬托宫殿之众多,又为下文美女充盈宫室作铺垫。D.作者由远及近,由外及里逐一介绍了阿房宫之奇观。叙述中时有前后照应之妙笔。如写楼阁“各抱地势”就与前文“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这一广阔背景相连。叙述中也间有动态描写,像写“二川”,写歌舞,状声摹形,引人入胜。 解析:B项,应为“总体部分,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细部描写又从建筑之外观和建筑内部两部分着笔,作者工笔重彩,精描细绘”。答案:B [突破词句]走下,名词作动词名词作动词,弹弦,奏乐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夜晚名词作状语,坐着辇车离开 突然纷乱的样子古今异义词,古:明亮的星光;今:指行业中做出成绩,出名的人指古代女子环形的髻动词,往,到 古今异义词,古义:金玉珍珠;今义:出类拔萃的人动词用作名词,收藏的珍宝名词作动词,把鼎当做、把玉当做、把金当做、把珠当做古今异义词,积蓄、聚敛的珍宝;今义:筹划并管理(企业等) 6.翻译下列句子。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燕国赵国收藏的珠玉,韩国魏国聚敛的金银,齐国楚国的瑰宝奇珍,多少代,多少年,从(本国)百姓那里劫掠而来,堆积如山;一旦(国家灭亡)不能再占有,统统运进了阿房宫中,于是,把宝鼎视为铁锅,把美玉看作石头,把黄金视同土块,把珍珠看成石子,随地丢弃,秦人看着这些宝物并不怎么爱惜。 [文理赏析]7.下列各组句子属于通过间接描写阿房宫中美女之多来反映宫中生活荒淫的一组是()①妃嫔媵嫱,王子皇孙②明星荧荧,开妆镜也③绿云扰扰,梳晓鬟也④渭流涨腻,弃脂水也⑤剽掠其人,倚叠如山A.①③⑤B.①②④C.②③④D.②④⑤解析:①写秦国宫人来源,⑤写珠宝之多。答案:C 8.对本段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妃嫔媵嫱”到“为秦宫人”句紧接上文,点出那些供秦始皇享乐的歌舞者,乃是六国的“妃嫔媵嫱,王子皇孙”。同时又回应“六王毕,四海一”说明歌舞者的由来。B.“明星荧荧”到“有不见者,三十六年”句,通过六组排比句,写宫人梳妆打扮,既表现了她们的快乐而奢侈的生活,又揭示了秦始皇的骄奢淫逸。· C.“燕赵之收藏”到段末,承上歌舞之盛,美人之多,进而写珍宝之富。由写人的际遇转而写物的被践踏。D.写美女,述其来历,状其梳洗,言其美貌,绘声绘色,备加渲染;写珍宝,交代来源:六国剽掠,言其之多:倚叠如山。这些描写用墨如泼,淋漓兴会,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充分体现了赋体的特色。解析:B项“既表现了她们的快乐而奢侈的生活”错,应为“既表现了她们的悲惨命运”,因为“而望幸焉;有不见者,三十六年”。答案:B [突破词句]心意,意愿多,繁华顾念比怎么,为什么田间 古今异义词,古:可惜;今:怜悯,同情名词作动词,族灭被攻占如果爱护 传递能够做意动用法,以……为哀、以……为鉴 10.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1)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戍卒叫,函谷举。()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嘈杂的笛声琴声,比闹市里的人声还多。(状语后置句)(2)(待到)戍边的士兵们一声呐喊,函谷关的天险就被攻破。(被动句)(3)消灭秦宗族的是秦统治者本身,不是天下的人民。(判断句)(4)秦王朝的统治者来不及为自己哀叹,而只有让后代人去哀叹它的灭亡;后代人哀叹秦的灭亡却不能引以为戒,也会使他的后代人再哀叹他(重蹈秦的覆辙)。 [文理赏析]11.下列各句能体现作者写作意图的一句是()A.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B.楚人一炬,可怜焦土C.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D.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解析:A项,对比人心事理,B项,表现作者的不安与忧愤,C项,表现了作者对历史教训的沉痛感触,D项是作者告诫唐统治者及以后的统治者,是作者的写作意图。答案:D 12.对本部分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3段的感慨是由第1、2段宫殿的奢华与人民的贫困铺事对比中引申出来的。指出秦爱纷奢,极力搜刮百姓,而且还不让市人言语,导致国家灭亡,阿房宫被烧。B.第4段的议论则穿透了历代封建王朝改朝换代的表面现象,直斥其压迫人民掠夺人民的政权本质。“眼光”更深远,将一千年前的“史实”与一千年后的“现实”联系起来,生发成一条规律。· C.作者写《阿房宫赋》,是为了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讽喻朝政。但写阿房宫被焚时说“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这里作者又流露了对秦朝的怜悯之情。D.作者以秦王朝灭亡为借鉴,写秦朝覆灭,又以六国衰亡为铺垫。“六国”因不爱民而“毕”其统治;秦如吸取教训,“复爱六国之人”,那就不至迅速灭亡。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不意今人又在步秦人之后尘。 解析:C项,“这里作者又流露了对秦朝的怜悯之情”错,现代文中的“可怜”是“值得怜悯”的意思,但在文言中除解释“值得怜悯”外,还有可爱、可惜的意思。这里的“可怜”解释为“可惜”,体现的是作者的不安与忧愤。答案:C 解析:A项,“铛”读chēng;B项,“椽”读chuán;D项,“锱”读zī。答案:C 解析:C项,都是夺取,获取。A项,统一;与“旦”形成一个词,指事情一经发生。B项,喜爱;吝惜。D项,类;灭。答案:C 解析:A都是动词,往、到;B①表并列/②表转折;C①到/②比;D①相当于“然”,……的样子/②哪里。答案:A 解析:①指各种建筑物都向中心攒聚,屋角互相对峙,好像兵戎相见,一般用来指宫室建筑精巧。②雨雪阴晴。④此为动词作名词,指收藏的东西。⑦可惜。答案:C 解析:例句与B项均为名词活用作动词。A项名词作状语;C项名词作状语;D项动词作名词。答案:B 6.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明星荧荧,开妆镜也A.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B.戍卒叫,函谷举C.秦人不暇自哀D.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解析:A项与例句都是判断句。B项为被动句;C项为宾语前置;D项为状语后置。答案:A C.在第2段中作者先以缓慢移动的视野,描写宫中美人梳妆打扮的情景,梳妆台前镜子的闪烁、黑发纷纷的姿态、漂浮胭脂的流水以及弥漫在空气中的椒兰香,组成一幅绮艳的画面,既渲染了阿房宫中美人的快乐,也从一个侧面揭示了秦始皇骄奢淫逸的生活。D.《阿房宫赋》成功地运用了铺陈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方法。从全文看,虽以铺陈描写为客笔,抒情议论为主旨,前两段是后两段抒发议论的基础和根本,而后两段是前两段的深化和升华。 解析:C项,不是“渲染了阿房宫中美人的快乐”而是渲染了阿房宫中美人的哀怨。答案:C 8.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长桥横卧在水面上,没有云怎么出现了龙?双层通道凌空飞架,不是雨过天晴怎么出现了彩虹?(2)灭亡六国的是六国自己,并不是秦国;灭亡秦国的是秦国自己,并不是天下的人。(3)假如秦国人能再爱惜六国人民,那么可将帝位传递三代甚至万代,世代做君王,谁能将它灭亡呢? 解析:惩:警戒,借鉴。答案:B 解析:两个“而”都是连词,表转折,却,但是。A项中“于”,第一个是介词,跟,与;第二个是介词,表被动。B项第一个“之”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第二个是结构助词,的。D项第一个“其”是代词,那些;第二个是代词,他的。答案:C 11.以下七句话分成四组,全属于“虑天下者”“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的一组是()①变封建而为郡县②汉帝起陇亩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③大建庶孽而为诸侯,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④武、宣以后,稍剖析之而分其势⑤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⑥见五代藩镇之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⑦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 A.①②⑤⑥B.③⑤⑥⑦C.②③④⑤D.①④⑤⑥解析:②说的是汉高祖灭秦的事,并非“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的内容。⑦讲的不是“虑天下者”的内容。答案:D C.第二段通过具体的事例即通过秦、汉、魏、晋、唐、宋的史实,说明要想国家不灭,必须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D.末段用良医、良巫不能谋子的事例引出古圣人“用大德,以结乎天心”的深谋远虑,并以此警戒后世君主。解析:第二段通过具体的事例即通过秦、汉、魏、晋、唐、宋等乱出虑外的史实,说明“智不可以谋天”。答案:C 1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彼岂工于活人而拙于活己之子哉?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然而,灾祸常常在疏忽之际发生,变乱常常在不加疑虑的事上突起。(2)好医生的儿子多因病而死,好巫师的儿子多死于神鬼。难道是善于救助别人而不善于救自己的子女吗? 参考译文:筹划国家大事的人,常注重那些艰难危险的一面,而忽略那些平常容易的一面;防范那些随时会出现的可怕事件,而遗漏那些不足以疑虑的事件。然而,灾祸常常在疏忽之际发生,变乱常常在不加疑虑的事上突起。难道是考虑得不周到吗?大凡智力所能考虑到的,都是人事发展理应出现的情况;而出于智力所不能达到的范围,那是天道的安排呀! 秦始皇剿灭诸侯,统一天下后,他认为周朝的灭亡在于诸侯的强大,于是改封建制为郡县制。满以为这样一来就会根除战争动乱,天子的尊位可以代代安享,却不知汉高祖在乡野间崛起,最终颠覆了秦朝的江山。汉王室鉴于秦朝的孤立无辅,大肆分封兄弟、子侄为诸侯,自以为凭着同胞骨肉的亲情可以共辅江山,不生变乱;然而吴王刘濞等七国国君还是萌生了弑君篡位的阴谋野心。汉武帝、汉宣帝之后,逐渐分割诸侯王的土地,削弱他们的势力,这样便以为平安无事了,没想到外戚王莽最终夺取了汉家的皇位。光武帝刘秀借鉴了西汉汉哀帝、汉平帝的教训,曹魏借鉴了东汉的教训,西晋借鉴了曹魏的教训,各自借鉴其前代的教训而进行防备。可他们灭亡的根由,都在防备的范围之外。 唐太宗听传言说将有姓武的人杀戮唐室子孙,便将可疑之人找出来统统杀掉,可武则天每天侍奉在他身边,他却怎么也没想到她。宋太祖看到五代的节度使可以制伏君王,便收回节度使的兵权,使其力量削弱,容易对付,哪料想子孙后代竟在敌国的困扰下逐步衰亡。这些人都有着超人的智慧,盖世的才华,对国家乱亡的诱因,他们可谓考虑得细致,防范得周密了。思虑的重心在这边,灾祸却在那边产生,最终免不了灭亡,为什么呢?或许智力谋划的只是人事的因素,却无法预测天道的安排。好医生的儿子多因病而死,好巫师的儿子多死于神鬼。难道是善于救助别人而不善于救自己的子女吗?这是善于谋划人事而不善于谋划天道啊! 古代的圣人,知道国家将来的变化不是人的智谋能考虑周全的,也不是法术能控制的,不敢滥用阴谋诡计,只是积累真诚、用大德来感动天心,使上天顾念他(对百姓)的恩德,像慈母保护初生婴儿那样不忍心舍弃。尽管他的子孙有愚笨不贤良足以使国家灭亡的,而上天却不忍心迅速灭其家国,这才是思虑得深远呀!假如不能用大德赢得天心,仅凭着微不足道的智谋包揽天下的事务,想使国家不危亡,这从道理上是讲不过去的,难道天意会如此安排吗? 三、语言运用14.仿照例句,用浅易的白话文进行评点。(不要求句式一致)例句:不敢言而敢怒评点:秦皇的暴虐,天下的愤恨,一语道尽。①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评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评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①秦的贪婪与挥霍,豪奢与极侈,以夸张手法写尽。②肯定与否定相互补充,论述有力而严谨,一语道破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15.把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只写序号)①两千多年后,在恢复重建的秦阿房宫遗址内,一部大型史诗乐舞景观剧《阿房宫赋》再现秦王统一六国金戈铁马的战争场面②两千多年前,秦始皇横扫六合,统一全国,短暂辉煌过后③让观众穿越历史,重温两千多年前大秦王朝的荣辱衰败④他留给后人的,除了“兵马俑”的举世震惊⑤还有对三百里阿房宫的无限遐思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解答此类题目应先从整体上感知各个句子的语意,概括出句群的大意,然后确定句子的首句,最后根据各句间的标志性词语、内在的语意逻辑层次来进一步确认各句之间的关系。比如本题,统览各句后可知,这些句子是围绕“秦始皇的阿房宫”来叙述的,并且这五个句子可分为两部分,一是写两千多年前,一是写两千多年后,前者包括②④⑤,后者包括①③。而②④⑤按照先后顺序应排在①③前,各句之间的小顺序根据语意很容易排列出来。答案:②④⑤①③ 易中天:项羽之死项羽原本是可以不死的。当项羽来到乌江边时,有一条船在那里等他。驾船的乌江亭长大约是一位崇拜项羽的人,因此早早等在那里,一心要救项羽过江。他对项羽说,现在整个乌江之上,只有臣这一只小船,请大王立即上船,汉军无论如何追不过江的。江东虽小,地方千里,数十万人,完全可以在那里再成就霸业。然而项羽却谢绝了亭长的好意。他只是请亭长把他心爱的战马带过江去,自己却和随扈亲兵全都下马步行,冲入重围,同前来追杀[美文迁移应用] 的汉军短兵相接。这无疑是一场寡不敌众的战斗,也是一场无济于事的战斗。然而,如果因此就放弃战斗,举手投降,束手就擒,那就不是项羽了。项羽是宁肯站着去死,也不会跪下求生的。他当然也不会放下手中的武器。从他拿起这武器的那一天起,就没想过要放下它。相反,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更应该把它高高举起,就像优秀的表演艺术家一定要让演出在谢幕时达到高潮一样。这也是项羽随扈亲兵们的共识。于是这场敌强我弱的战斗就打得风云变色气壮山河,光是项羽一个人就杀了数百汉军士兵,自己 也受伤十多处。这时,前来追杀的汉军越来越多,其中就有项羽当年的旧部吕马童。项羽笑了。他大声地招呼说:啊哈,这不是老朋友吗!背楚降汉的吕马童难以为情,不敢正视项羽,扭过头去对另一员汉将王翳说:这就是项王。这可是“新朋友”了。于是项王对王翳说:听说贵国出大价钱,赏千金,封万户,买我的人头,我就送个人情给你吧!说完,便一剑砍下自己的头颅。 不用多说什么了。谁都不难看出,项羽死得壮烈,死得英雄,死得气势磅礴,惊天地,泣鬼神,就连乌江之水也要为之呜咽,为之洪波涌起,浊浪翻腾。显然,项羽的死是高贵的。无论他是为什么死的,他的死,都有无与伦比的人格魅力和审美价值。然而项羽死得也很惨。 就在王翳一把抢得项羽头颅的同时,其他汉军将士也一拥而上,争相纵马践踏,争夺项王的尸体,以至于互相残杀,死数十人。最后,王翳得一首,杨喜、吕马童、吕胜、杨武各得一体。他们分摊了刘邦封赏的那块土地,每个人都当了个小小的什么官。而我们的英雄,曾经让这些人闻风丧胆、不敢仰视的英雄,却在他们卑劣的争夺下竟不得全尸而终。这可真是“虎落平阳被犬欺”。 项羽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项羽以前的时代,是一个英雄的时代,也是一个贵族的时代。高贵感和英雄气质,是那个时代的精神。这种精神是以虎和豹为象征的。与之相对应的,则是犬和羊。孔子的学生子贡就曾用虎豹和犬羊来比喻两种不同的人格,并惊叹于虎豹之可能沦落为犬羊:“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显然,在孔子师徒看来,虎豹的精神是高贵的,当是审美的,它不该被代之以狗的粗鄙和羊的平庸。 然而,自从秦始皇开创了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英雄的时代也就开始走向没落。君臣之间的促膝谈心没有了,而代之以行礼如仪、磕头如捣蒜;游侠谋士纵横天下各展才华没有了,而代之以拉帮结派、巴结权贵往上爬;诸子百家争鸣自由辩论也没有了,而代之以独尊儒术、只许一个人思想。权欲和利欲将成为主宰和动力,人格和灵魂则将被阉割和践踏,就像王翳、吕马童们践踏项羽一样。 于是我们看到的便是这样一个画面:一只代表着英雄精神和高贵感的虎或豹,在草原上孤独地死去,而一群代表着权欲和利欲的粗鄙的狼和平庸的羊,则一拥而上,恣意践踏着那只虎或豹,然后每个人都扯下一块豹皮或一根虎骨叼在嘴里,准备回去邀功行赏。而在不久之前,他们是根本不敢看那只虎或豹的眼睛的。这群狼和羊的首领是刘邦。刘邦是他们的君,他们的牧。 就个人魅力而言,刘邦虽然既不可爱也不可敬,但也不可鄙。刘邦虽然出身流氓,难免有些无赖气,一些事做得也不地道,但好歹也是英雄,骨子里也有英雄气概,也是血性男儿。公元前195年,他回到故乡沛县,尽召故人父老子弟畅饮。酒酣之际,刘邦亲手击筑,自为歌诗:“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此歌一出,和声四起,刘邦离座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他拉着父老乡亲们的手说,游子悲故乡!我虽然不得不定都关中,但百年之后,我的魂魄还是要回沛中来的。可见,他虽无情,却并不冷酷,虽现 实,却也浪漫。然而,他代表的,却毕竟是一个冷酷无情、摧残人性的制度,是一个必然要以权欲和利欲代替英雄气质和高贵精神的制度。事实上,他正是靠着权欲和利欲完成他所谓“大业”的。就连陈平也坦言,他的身边,尽是些顽钝嗜利的无耻之徒,而这些人正是靠刘邦“饶人以爵邑”,也就是靠权欲和利欲集结起来的。因为刘邦继承的是秦始皇的事业。为了建立中央集权的一统天下,以天下万民臣朕一人,他不能不打击摧残践踏英雄气质和高贵精神,包括对他自己内心深处残留的这些东西下手,这正是他心灵深处不无痛苦不无孤独的原因。 显然,刘邦是代表着“历史方向”的,项羽则“不合时宜”。事实上,此后,像项羽这样傻,这样天真、任性的英雄越来越少,阴险毒辣的阴谋家和迂腐愚忠的书呆子则越来越多。从这个意义上讲,项羽说他的失败是“天之亡我”,也对。项羽之死,似乎预示着一个时代的结束。虎和豹的时代结束之后,取而代之的便是狼和羊的时代。而且,那狼也会退化为狗,走狗。 项羽,大约生于公元前233年,死于公元前202年。起兵时二十四岁,是个少年英雄;自刎时三十出头,是一个男儿告别少年走向成熟的最有魅力的年龄。项羽的一生虽然短暂,却留下了许多故事、传说、成语,还有许多话题。大家熟知的成语有:破釜沉舟、作壁上观、衣锦夜行、沐猴而冠、四面楚歌、霸王别姬,以及“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和“无颜见江东父老”等。最脍炙人口的诗则是李清照的五绝:“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故事素材大观](教师用书独具)濠梁之辩庄子和朋友惠施在濠水的一座桥梁上散步。庄子看着水里的苍条鱼说:“苍条鱼在水里悠然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不是鱼,无疑也没法儿知道鱼是不是快乐。”庄子说:“请回到我们开头的话题。你问‘你怎么知道鱼快乐’这句话,这就表明你已经肯定了我知道鱼的快乐了。” 《阿房宫赋》为杜牧中进士助一臂之力侍郎崔郾奉朝廷之命主持科举考试,即将前往洛阳。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官员都到长乐传舍为他饯行。此时,太学博士吴武陵骑着瘦驴来见崔郾。崔郾离席与他交谈。吴武陵说:“侍郎你有着高尚道德,崇高威望,担当了为圣明天子选拔人才的重任,武陵我怎敢不尽一点微弱的力量。前不久,我偶然遇到数十位太学生,他们正扬着眉毛,拍着手,读着一卷书。我凑到眼前一看,原来是杜牧的《阿房宫赋》。 像他这样的人,才是皇上的辅弼之才。侍郎你是大官,恐怕没有时间看这样的文字吧?”说着就将预先带来的《阿房宫赋》朗诵一遍。崔郾听得十分惊奇。吴武陵便请求说:“侍郎,你把他列为状元吧。”崔郾说:“已经有人选了。”吴武陵说:“不行的话,就列为第二名。”崔郾说:“也有人选了。”吴武陵说:“实在不得已,就排在第五名吧?”崔郾没有立即回答。吴武陵说:“不能这样的话,就把这篇赋还给我吧。”崔郾连忙应声说:“就遵从你的教诲吧。”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