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宫赋》导学案第一课时课前预习导学案(答案见教学设计)一、预习目标1、掌握词语读音:骊山缦回囷囷初霁媵嫱剽掠鼎铛俪迤锱铢栏槛2、画出文言知识点,并结合工具书解决。二、预习内容1、词语注音:骊山缦回囷囷初霁媵嫱剽掠鼎铛俪迤锱铢栏槛2、作者及背景。三、提出疑惑课内探究学案一、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 (1)、理解课文善用丰富的想象、对偶、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方法的特点,并明确它们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2)、掌握“一、爱、取、族”等实词的用法,培养朗读、背诵的能力。2、能力目标 学习本文善于从多种角度,具体、生动、细致地描写艺术形象,并在此基础上议论的写作特色。3、德育目标 通过作者对秦亡原因的阐释,了解本文作者借古讽今、讽时刺世的写作目的,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民死活、必然导致覆亡的道理。二、学习过程1、朗读全文。2、合作探究探究一:文言知识点。解释句中知识点,并翻译。A词类活用:1、六王毕,四海一2、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3、朝歌夜弦,为秦宫人4、蜂房水涡5、辇来于秦6、后人哀之而不鉴之B古今异义词:1、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2、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3、楚人一炬,可怜焦土4、各抱地势,钩心斗角C一词多义(见课后练习)4用心爱心专心
D特殊句式:1、戍卒叫,函谷举2、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3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4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5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探究二:学生反复读,尝试背诵。三、反思总结。结合字典,总结本文的文言现象。四、课堂检测背诵全文课后练习与提高一词多义积累爱:1、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爱。)2、使秦复爱六国之人(爱护。)3、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惜。)4、晋陶渊明独爱菊(喜欢。)一:1、六王毕,四海一(统一。)2、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数词。)3、黄鹤一去不复返(一旦。)4、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全,都。)5、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专一。)6、合从缔交,相与为一(一体。)取:1、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夺取。)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提取。)3、今入关,财物无所取(拿。)4、留取丹心照汗青(着,助词。)族:1、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灭族。)2、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类。)3、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家族。)焉:1、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盘旋着,屈曲着,像蜂房水涡。……的样子。)2、或师焉,或不焉(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助词。)3、且焉置土石(何况往哪里放置土石?哪里。)4、焉用亡郑以陪邻(怎么用灭亡郑国来增强邻国的力量呢?怎么。)5、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堆积土成为山,风雨在那里兴起了。于之。)而:1、骊山北构而西折(它从骊山北麓建构,折向西面。)4用心爱心专心
2、不敢言而敢怒(不敢讲话,却敢在心里愤怒。)..3、谁得而族灭也(谁能够灭他们的族呢?)4、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句读的。)5、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并且经常复习它,不也是很高第二课时课前预习学案一、预习目标1、集体背诵。2、了解文章内容。二、预习内容.阅读课本概括本文的写作内容。三、提出疑惑:课内探究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善用丰富的想象、对偶、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方法的特点,并明确它们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2、学习本文善于从多种角度,具体、生动、细致地描写艺术形象,并在此基础上议论的写作特色。3、通过作者对秦亡原因的阐释,了解本文作者借古讽今、讽时刺世的写作目的,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民死活、必然导致覆亡的道理。二、学习过程合作探究文本研习阅读文章并思考讨论以下问题1、在了解课文整体内容的基础上,下面我们先来看到课文的第一段和第二段,请同学们思考: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阿房宫的?2、我们再回到第二段来,在这段中“明星荧荧”等四句话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在哪里?3、杜牧对于这样雄伟壮观的阿房宫被烧,有着怎样的思想感情?4、在课文的最后,作者指出六国和秦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它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4用心爱心专心
5、那么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三、反思总结。阅读有关书籍或查资料,了解杜牧的“咏史诗”。四、当堂检测结合文章具体段落谈谈本文的写作特点。课后练习与提高小结“赋”的特点,并谈一下对赋的认识。(200字)4用心爱心专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