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9阿房宫赋1.作者简介杜牧,晚唐著名作家。字 ,号 。杜牧工诗、赋、文、辞,而以诗歌创作成就最大,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后人故称他为“ ”,以继杜甫;又因和李商隐齐名,被并称为“ ”。他的散文以议论见长,气势纵横,敢于论列军国大事,指陈时弊,具有较强的现实性,继承了韩、柳派古文家的优良传统。著有《樊川文集》。2.给加粗的字注音。骊( ) 囷( ) 嫔( ) 媵( ) 辇( ) 鬟( ) 杳( ) 剽( )铛( ) 逦迤( ) 锱铢( ) 椽( ) 庾( ) 槛( ) 呕哑( )3.解释下面加粗的词语。廊腰缦回( ) 盘盘焉( ) 绿云扰扰( ) 雷霆乍惊( )杳不知……( ) 缦立远视( ) 而望幸焉( ) 鼎铛玉石( )1.牧之 樊川居士小杜小李杜2.略。3.像绸带一样;助词,……的样子;纷扰的样子;忽然震响;深远;同“曼”,长,久;于之;名词作状语,把鼎,将鼎。1.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阿房宫的?这样描写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课文从三个方面来描写阿房宫:一是写阿房宫建筑之奇,二是写阿房宫美女之众,三是写阿房宫珍宝之多。这些描写,用墨如泼,淋漓兴会,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充分体现赋体的特色。然而铺陈阿房宫规模大,宫室多,美女众,珍宝富并非作者作赋的目的。作者透过楼台殿阁、脂粉金玉这一画面,作者旨在说明秦统治者之奢侈腐化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为维持这种奢侈生活所进行的横征暴敛,正是导致秦王朝覆亡的根本原因。2.作者写《阿房宫赋》,是为了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讽喻朝政。但为什么写阿房宫被焚,却说“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这里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现代文中的“可怜”是“值得怜悯”意思,但在文言文中,除了解释为“值得怜悯”外,还有“可爱、可惜”的意思。这里的“可怜”解释为“可惜”。作者用这二字。是无穷感慨充溢字里行间。一度威震四海的秦王朝在农民起义的冲击下土崩瓦解,迅速灭亡;“覆压三百余里”的阿房宫,也在一场烈火之中化为灰烬。秦朝速亡的史实说明,不能爱民,难图久安。但是,当时的唐朝统治者无视历史教训,沉湎声色,又大起宫室,身居积薪之上,仍以为安。历史兴亡,激荡胸中;目睹现实,感慨万端。神奇瑰丽之阿房宫付之一炬令人惋惜,显赫一时的秦王朝毁于一旦令人慨叹,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不意今人又在步秦人之后尘,唐王朝的命运不也令人担忧吗?“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作者的不安与忧愤溢于言表。3.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通过阿房宫营建的极尽豪华,宫内生活的荒淫奢靡,对人民残酷压榨的铺陈描绘,揭示秦皇的自取灭亡,讽喻当朝切勿重蹈覆辙。1.下列词语中画线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A.更换(ɡēnɡ)唱和(hè)肯綮(qǐnɡ)冥迷(míng)B.纷奢(shē)瞋目(chēn)锱铢(zī)横槛(jiàn)C.间隙(jiàn)淹没(mò)麾下(huī)创伤(chuànɡ)D.剽掠(piāo)鼎铛(dānɡ)披靡(mǐ)省亲(xǐnɡ)2.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椒兰栗粒参差春光融融B.赋税琴弦云鬟遥无音信C.焚烧气侯腻烦勾心斗角D.凄迷梳妆架梁金块珠砾3.对下列各句中加线的字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蜀山兀,阿房出出:建成B.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走:趋向C.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朝:朝廷
D.一肌一容,尽态极妍妍:美丽4.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例:戍卒叫,函谷举A.灭六国者,六国也B.缦立远视,而望幸焉C.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D.楚人一炬,可怜焦土5.下列各句中加线的词语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辞楼下殿,辇来于秦A.六王毕,四海一B.骊山北构而西折C.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D.后人哀之而不鉴之6.下列加线词语含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组是①各抱地势,钩心斗角②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③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④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⑤独夫之心,日益骄固⑥用之如泥沙⑦楚人一炬,可怜焦土⑧多于市人之言语A.①③⑤⑦B.②④⑥⑧C.③⑤⑥⑧D.②③⑥⑦7.根据文意“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①哀之;后人②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③而复哀后人④也”句中四处“后人”之所指是A.①②相同,都指秦以后的人;③是指当时的宋人(如杜牧);④是指秦人;B.①②④相同,都是指宋人;④是指宋以后的人;C.①③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②④相同,都是指宋以后的人;D.①④相同,都是指宋人(如杜牧),②③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8.对下列各句中运用的修辞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渭流涨腻,弃脂水也(比喻)B.长桥卧波,未云何龙(比喻)C.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互文)D.有不见者,三十六年(夸张)
9.下列对相关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妃嫔媵嫱:在文中指六国君主的后妃,她们各有等级,其中妃的等级比嫔、嫱高,媵是陪嫁的女性。B.王子皇孙:在文中指六国王侯的儿子、孙子。C.幸:封建时代皇帝到某处,叫“幸”。妃、嫔受皇帝宠爱,叫“得幸”。D.燕赵韩魏齐楚: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之间被秦国灭掉的六国。10.下列各句中画线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近日,江苏省启东市一居民家中突发火灾,家中财物付之一炬,据查,该事故是由电器负荷过大导致电线短路引起的。B.2015年8月19日,烟台市一位公交司机在上班时间一边开车一边吸烟。乘客大多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思,敢怒不敢言。C.罗大佑说:“办公室里的钩心斗角,好比动作片中的拳脚刀剑的比画,但你看不见它。”D.她的文章总能在校刊上发表,尽态极妍,它们就像漫天的云彩,绚烂得让人陶醉,让人不禁感叹于它们的美丽和激情。1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A.人民币升值无法扭转美国对华外贸逆差,这是由于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跨国直接投资区域重点转移所决定的。B.世博园开园以来,无论是风和日丽还是刮风下雨,参观的人流一直络绎不绝。截至5月9日17时30分,累计检票入园已达19.59万人次。C.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多年来教育事业有了重大发展,但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人群之间还有一些不公平的现象,这应当是我国今后工作的重点。D.这屋里陈列着各式各样的鲁迅先生过去所使用的物品和书籍。12.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杜牧诗歌的虚实处理和运用微妙复杂,变化无穷。_____________,善于给读者创造驰骋想象和联想的广阔天地,正是古代诗歌既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又能“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奥秘所在。A.善于在人生和自然的千变万化中发现虚与实的辩证关系,善于把握虚实之间相互沟通、交融和转化的契机B.善于在人生和自然的千变万化中把握虚实之间相互沟通、交融和转化的契机,善于发现虚与实的辩证关系C.善于把握虚实之间相互沟通、交融和转化的契机,善于在人生和自然的千变万化中发现虚与实的辩证关系
D.善于发现虚与实的辩证关系,善于在人生和自然的千变万化中把握虚实之间相互沟通、交融和转化的契机13.选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一项A.《阿房宫赋》的作者是晚唐杰出的诗人、文学家杜牧,号樊川,为有别于杜甫,人称“小杜”,他与同时代另一大诗人李贺并称“小李杜”。B.《阿房宫赋》借写阿房宫的兴亡,揭露了秦统治者的穷奢极欲,并借古讽今,阐述了天下兴亡的道理,以此讽谏当时统治者戒奢侈行仁政,与西汉贾谊的《过秦论》有异曲同工之妙。C.赋是一种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特殊文体,源于《诗经》和《楚辞》,在表达方式上一般总是先极力铺陈描写,最后在篇末画龙点睛,揭示主旨。D.词采华丽、节奏鲜明、气势酣畅是“赋”共同的特点,赋多用排比、对偶、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句式多为骈散相间,整散结合,长短不拘,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在这一点上,《阿房宫赋》堪称典范之作。14.常识填空。(1)杜牧,字____________,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杰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后世称之为____________,著有《____________》。(2)“六王毕,四海一”中的“六王”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韩、赵、魏六国的国君,“四海”代指____________。(3)“秦始皇的四大工程”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阿房宫。15.仿照下列杜牧《阿房宫赋》中的句子,用现代汉语描绘出一幅图景。要求:①围绕一个中心,造六个句子;②体现出比喻、排比和前后判断的特点。例句: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①
后人哀之;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③后人而复哀④后人也。1.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奈何取之尽锱铢锱铢:古代重量单位。锱、铢连用,极言其细微。B.秦爱纷奢爱:喜爱。C.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递:传递,顺着次序传下。D.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鉴:鉴赏。2.下列句子中,画线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①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A.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不同。B.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也不同。C.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也相同。D.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相同。3.下列对文中画线的四个“后人”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①②相同,都指秦以后的人;③是指当时的唐人(如杜牧);④是指秦人。B.①②④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③是指唐以后的人。C.①③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②④相同,都是指唐以后的人。D.①④相同,都是指唐人(如杜牧);②③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4.对上述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用比喻句和排比句,极言秦始皇不顾人民死活和民心向背,残民而自肥,很快失掉了民心。B.第一段还写到了老百姓对于秦的暴政敢怒而不敢言,但最终还是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使秦迅速灭亡。C.对于秦的灭亡和阿房宫的被烧毁,作者用“可怜焦土”一语寄予了一定的同情。D.第二段作者更进一步指出,六国和秦的灭亡,都是由于内部原因造成的,见解极为深刻。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天下之患,在于土崩,不在于瓦解,古今一也。何谓土崩?秦之末世是也。陈涉无千乘之尊、疆土之地,身非王公大人名族之后,无乡曲之誉,非有孔、曾、墨子之贤,陶朱、猗顿之富也。然起穷巷,奋棘矜,偏袒大呼,而天下从风,此其故何也?由民困而主不恤,下怨而上不知,俗已乱而政不修,此三者陈涉之所以为资也。是谓之土崩。故曰:天下之患在于土崩。何谓瓦解?曰:吴、楚、齐、赵之兵①是也。七国谋为大逆,号皆称万乘之君,带甲数十万,威足以严其境内,财足以劝其士民,然不能西攘尺寸之地,而身为禽于中原者,此其故何也?非权轻于匹夫而兵弱于陈涉也。当是之时,先帝之德泽未衰,而安土乐俗之民众,故诸侯无境外之助。此之谓瓦解。故曰:天下之患不在瓦解。由此观之,天下诚有土崩之势,虽有布衣穷处之士或首恶而危海内,陈涉是也,况三晋之君或存乎?天下虽未治也,诚能无土崩之势,虽有强国劲兵,不得旋踵而身为禽矣,吴、楚、齐、赵是也,况群臣百姓能为乱乎哉?此二体者,安危之明要也,贤主之所留意而深察也。近者关东五谷不登,年岁未复,民多穷困,重之以边境之事,推数循理而观之,则民且有不安其处者矣。不安故易动,易动者,土崩之势也。故贤主独观万化之原,明于安危之机,修之庙堂之上,而销未形之患也。其要,期使天下无土崩之势而已矣。诚以天下为务,则汤、武之名不难侔,而成、康②之俗可复兴也。此二体者立,然后处尊安之实,扬名广誉于当世,亲天下而服四夷,余恩遗德为数世隆,南面负扆③摄袂而揖王公,此天子之所服也。(取材于徐乐《言世务书》,有删改)【注】①吴、楚、齐、赵之兵:汉景帝三年(前154)吴楚七国之乱。②成、康:周成王和周康王,其时天下安定,百姓富足。③负扆(yǐ):背对屏风。1.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此三者陈涉之所以为资也资:参考、借鉴B.威足以严其境内严:使……畏服C.此二体者,安危之明要也要:要旨、要领D.推数循理而观之数:规律2.下列各组词语中,画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财足以劝其士民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B.非权轻于匹夫而兵弱于陈涉也扬名广誉于当世C.不得旋踵而身为禽矣况群臣百姓能为乱乎哉D.则民且有不安其处者矣若属皆且为所虏3.下面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秦末民困、下怨、俗乱,统治者却无所作为,土崩之势已成,陈涉得以“起穷巷”。B.若国君能泽被百姓,百姓能安土乐俗,就算外有强国劲兵之患,也不足以危害国家。C.作者指出,关东地区天灾频繁、战祸不断、五谷歉收,是形成土崩之势的根本原因。D.统治者要预知危机,防患未然,把治国当作根本职责,才能使百姓安定、天下太平。4.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以天下为务”的具体所指,并联系实际或你的阅读积累,谈谈你对这句话的思考。【2017年高考新课标I卷】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曹操《观沧海》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海水荡漾、峰峦矗立的景象。2.杜牧在《阿房宫赋》的结尾处感叹道,如果六国爱护自己的百姓,就足以抵抗秦国,紧接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B【解析】A项,“綮”应读qìnɡ;C项,“创”应读chuānɡ;D项,“铛”应读chēnɡ。2.D【解析】A项,粟粒;B项,杳无音信;C项,气候。3.C【解析】朝:早晨
4.B5.C【解析】“族”和“辇”都是名词活用作动词,族:灭族;辇:乘车子。A项,数词活用作动词,统一;B项,名词用状语,向北;D项,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镜。6.C7.B【解析】注意文意的分析。8.A【解析】此处运用的是夸张的手法。9.B【解析】王子皇孙:在文中指的是六国王侯的女儿、孙女。10.D【解析】尽态极妍:形容把仪态的美艳,尽量展示出来。于语境不合。A项,付之一炬:给它一把火。指被火一下子烧掉。B项,敢怒不敢言:心里虽然气愤愤怒,但畏于威势,而不敢用言语表达出来。C项,钩心斗角:比喻各用心机,互相排挤。11.C【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A项,句式杂糅。将“由于”改为“由”;B项,搭配不当。“参观的人流”与“络绎不绝”属搭配不当。D项,语序不当。“各式各样”应放在“物品”前。12.A【解析】联系三个动词“发现”“把握”“创造”的递进关系可确定答案为A项或D项。而“虚与实”必源于“人生和自然的千变万化”,这个状语放在前句,后句的“虚与实”才有所凭依,因此选A项。
13.A【解析】小李杜指的是李商隐和杜牧。14.(1)牧之诗人散文家杜樊川樊川文集(2)齐楚燕天下(3)万里长城秦始皇陵秦直道15.(示例一)河曲夏夜图:天上擎起神奇的宝镜,那是诗国的月宫;地上飘着点点的灯一盏,那是赴会的飞萤;河曲舞着袅娜的倩影,那是婆娑的杨柳;草窠传来精彩的合奏,那是蟋蟀的管弦。少女似的,夏夜如此动人;清水似的,夏夜如此明澈。(示例二)雷电暴雨图:墨色的帷幕铺开了,那是密布的乌云;银白的光剑劈下了,那是耀眼的闪电;愤怒的战鼓擂响了,那是炸裂的惊雷;哀痛的泪水滂沱了,那是无边的暴雨;嘈嘈的大弦渐轻了,那是瓦檐的残滴;雨水在草叶中穿梭,传来蟋蟀摔破管弦的声音。(示例三)白雪松梅图:像雄狮,吼醒黎明,那是西风的赞歌;像明镜,晶莹璀璨,那是冰凌的盛典;像精灵,若即若离,那是飞雪的欢舞;像梨花,千树万树,那是落雪的严妆;像鹤顶,高洁超卓,那是红梅的芳姿;像战士,威武庄严,那是青松的身形。(一)1.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D项,“鉴”: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鉴。2.B3.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信息的能力。由文章表达的意思可知:①②④指秦以后的人,③指唐以后的人。4.C【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项,无中生有,文中没有同情。(二)1.A
【解析】A项,资:凭借。2.D【解析】A项,其:代词,代封国/副词,难道。B项,于:介词,比/介词,在。C项,为:介词,被/动词,作。D项,且:副词,将要。3.C【解析】“根本原因”不合文意。4.“以天下为务”具体指国君(政府、官员)恤民、知怨、修政。(思考略)【参考译文】天下的忧患,在于土崩而不在于瓦解,从古到今都是一样的。什么叫土崩呢?秦朝末年就是这样。陈涉没有诸侯的尊贵地位,也没有分封的国土,自己不是王公大人名门望族的后代,也没有乡里人对他的称赞,没有孔子、曾子、墨子的贤能,也没有陶朱、猗顿的财富。但是,他从贫穷的民间起兵,挥舞着戟矛,赤膊大喊,天下人闻风响应,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这是由于百姓贫困国君却不知体恤,下民怨恨而在上位的人却不了解,世俗已经败坏而国家政治却没有加以整治,这三项,陈涉把它们作为凭借。这就叫作土崩。所以说:天下的忧患在于土崩。什么叫瓦解呢?说:吴、楚、齐、赵的叛乱就是这样。吴、楚、齐、赵等七国图谋犯上作乱,他们都自称万乘之君,拥有披甲的将士几十万,他们的威严足以使封国的百姓畏服,他们的财物足以使封国的士大夫和庶民受到奖励,但是他们却不能向西夺取很少的土地,而他们自己却在中原被擒,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不是他们的权势比平民百姓轻,不是他们的军事实力比陈涉弱。(因为)在这时,先帝的恩泽还未衰退,安于乡土乐于时俗的百姓很多,所以诸侯没有得到境外的援助。这就叫作瓦解。所以说:国家的忧患不在于瓦解。由此看来,天下如果有土崩的形势,即使是处于穷困境地的平民百姓,(只要他们中)有人领头(发难),就会使国家危急,陈涉就是这样,更何况三晋的国君还有活着的呢?天下虽然没有安定太平,但如果没有土崩的形势,即使有强劲的诸侯之军(起兵),也不会很快使自己被捉,吴、楚、齐、赵等七国就是这样,更何况是群臣百姓犯上作乱呢?土崩瓦解这两种情况,是(关乎)国家安危的明显要旨,(这也是)贤明的君主要留心并深知的。
近年来关东地区粮食歉收,年景还未恢复,百姓大多生活贫困,又加上边境的战事,按规律来看,老百姓将有不安于所居的。不安于所居就容易流动,容易流动就会造成土崩的形势。所以,贤明的君主(必须)能够独自观察各种变化的原因,明察安危的关键,在朝廷上治理政事,把还没有形成的祸患消除。这样做的关键,就是想方设法使国家不出现土崩的形势罢了。如果能把治理国家当作自己的根本职责,那么就不难与商汤和周武王齐名了,周成王和周康王时的习俗就能够再现。(天下不会土崩、瓦解的)两种形势形成了,然后就可以处于安富尊荣的实际(境地),在当世传扬美名,扩大声誉,使天下的人亲近,使四方边远的人服从,遗留下的恩德将盛传几代,面朝南方,背对屏风,整理衣袖,向王公大人们作揖行礼,这是天子所应该做的事情。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2.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名师点睛】作答高考试卷中的名句名篇默写题,需要一定的识记技巧,更需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更能记得准、写得对、看得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