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宫赋说作者(一)简介: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杜荀鹤之父。唐文宗大和二年(828)中进士,授弘文馆校郎。后在地方军府任幕僚多年。开成四年(839)回到长安,历任左补阙,膳部、司勋员外郎。唐武宗会昌二年(842)以后,相继出任黄州、池州、睦州等地刺史。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的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他为“杜樊川”。(二)作品:代表作《阿房宫赋》,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三)评价: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寻背景唐敬宗宝历元年(825),这时的中国,藩镇割据,拥兵自重,宦官专权,吐蕃、南诏、回鹘等纷纷入侵,更加重了人民的痛苦,民不聊生。唐王朝已是大厦将倾,摇摇欲坠。杜牧针对这种形势,极力主张内平藩镇,加强统一,外御侵略,巩固国防。为了实现这些理想,他希望当时的统治者励精图治,富民强兵,而事实恰恰和他的愿望相反。当时的皇帝——唐敬宗李湛,年少即位,嗜好游猎,追求声色犬马。为了一己的享受,他穷奢极欲,大兴土木,生活放纵,不理朝政。杜牧是愤慨而又痛心的。他在《上知己文章启》中明白地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链常识(一)文学常识赋
在古典文学中,诗、词、歌、赋并称。赋,文体名。它是先秦诗歌派生出的一种文体,“赋”的名称据说起于战国时赵人荀卿的《赋篇》。《文心雕龙·诠赋》对赋的内容和形貌做了介绍。它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赋的内容是体物写志,是通过摹写事物来达到抒发情志的目的,而在艺术上注重铺陈,语言上使用华美的辞藻。此外,赋很讲究声韵的美。它借助长短错落的句子、灵活多变的韵脚以及排比、对偶的调式,形成了一种自由而又严谨、流动而又凝滞的文体,既适合于散文式的铺陈事理,又能保存一定的诗意。最早的赋出现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称为“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实际上是诗与赋之间的过渡,又称为“骚赋”。到了汉代,赋的体制便正式确立,称为“辞赋”,汉赋规模宏大,以铺叙事物见长,继承了楚辞形式上的特点而更多采用了散文的手法。魏晋以后,赋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叫做“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向律体,谓之“律赋”。宋代多以散文方法作赋,别创一格,称之为“文赋”。形式上介于韵文散文之间,内容多为宫苑游猎,篇末作一些讽喻,被称为“劝百而讽一”。著名的赋有东汉张衡的《二京赋》、三国时王粲的《登楼赋》、西晋左思的《三都赋》、唐杜牧的《阿房宫赋》、宋苏轼的两篇《赤壁赋》等。(二)文化常识1.妃嫔媵嫱妃,专指皇帝的妾,太子、王侯的妻;嫔,宫廷女官,亦即帝王侍妾;媵,诸侯女儿出嫁时随嫁的人;嫱,古代宫廷女官名,位次于妃,实即帝王侍妾。2.缦立远视,而望幸焉幸:封建时代皇帝到某处,叫“幸”;妃、嫔受皇帝宠爱,叫“得幸”。3.奈何取之尽锱铢锱铢:古代重量单位,一锱等于六铢,一铢约等于后来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锱、铢连用,形容极为细微。[整体宏观把握]看结构知文意本文借古讽今,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毁灭,总结秦王朝骄奢淫逸终致亡国的历史教训,从而向唐朝统治者发出警告,希望唐朝统治者引以为戒,不要重蹈覆辙。表现出了封建时代正直文人忧国忧民、匡时济世的情怀。赏技巧1.想象、比喻与夸张阿房宫毁于战火,其形制如何,早已无人能够说清,可以说,杜牧在这篇赋中艺术地再造了阿房宫。无论是对楼阁廊檐的工笔细刻,还是对长桥复道的泼墨挥洒,都是出自想象。这些奇特的想象不但没有给人以造作之感,反而能带动人沿着他开辟的路径走下去,在头脑中活现当年这座宫殿的盛况。这种效果的取得,和本文运用生动的比喻、大胆的夸张有直接关系。如“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一段出于想象,既是比喻,也是夸张,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2.描写、铺排与议论从整体结构来看,本文前两段以描写为主,后两段以议论为主。前面的描写是为后面的议论作铺垫的。但是,无论描写还是议论,都大量采用了铺排的手法,叙事言情,极尽其致,气势夺人,令人耳目一新。3.骈句散行,错落有致本文发挥了骈文的某些长处,如铺排、对偶、押韵等,但也大量使用单句散行,增强表现力。如在用了“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六个四字句后,接以“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一个散行的长句。这样,句子整散结合,长短不拘,节奏鲜明,更富于表现力。[语段细解赏析]诵读第1自然段,回答以下问题:[突破词句]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六王毕,四海一一:数词用作动词,统一(2)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北、西:名词作状语,向北,向西而:表顺接的连词走:趋向(3)廊腰缦回腰:名词作状语,像人腰(4)檐牙高啄啄:名词作状语,像鸟嘴(5)钩心斗角钩心斗角:古今异义词,此处指宫室结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今常用来比喻用尽心思,明争暗斗(6)盘盘焉,囷囷焉焉:相当于“然”,_……的样子(7)蜂房水涡蜂房水涡:蜂房,水涡,_名词作状语,像蜂房,像水涡(8)未云何龙云、龙:名词用作动词,出现云,出现龙(9)不霁何虹虹:名词用作动词,出现彩虹
(10)而气候不齐气候:古今异义词,雨雪晴阴;今义:一个地区的气象状况2.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五步一座高楼,十步一座台阁;走廊曲折如腰带回环,屋檐翘起似鸟嘴啄食;(这些楼阁)各随地势而建,各种建筑都与中心建筑钩连,相邻的屋角互相对峙,好像兵戈相斗。(省略句)[文理赏析]3.下列各组句子全部属于描写阿房宫外部“宏伟规模”的一组是( )①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②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③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④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A.①② B.①③C.②④D.③④解析:选A ①②两项都属于描写阿房宫的外部规模,③④两项属于描写阿房宫内部构造。4.对本段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部分由外到内,由楼阁建筑到人物活动,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极写宫中生活荒淫、奢靡。B.这一部分是从总体概括和细部描写两个角度来写阿房宫的建筑的。总体部分,作者工笔重彩,精描细绘。细部描写又从建筑之外观和建筑内部两部分着笔,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C.“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则承“暖响”“冷袖”两句,进一步从人们的主观感受写宫内歌舞盛况。这几句,既是以歌舞之纷繁衬托宫殿之众多,又为下文美女充盈宫室作铺垫。D.作者由远及近,由外及里逐一介绍了阿房宫之奇观。叙述中时有前后照应之妙笔。如写楼阁“各抱地势”就与前文“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这一广阔背景相连。叙述中也间有动态描写,像写“二川”,写歌舞,状声摹形,引人入胜。解析:选B B项,应为“总体部分,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细部描写又从建筑之外观和建筑内部两部分着笔,作者工笔重彩,精描细绘”。诵读第2自然段,回答以下问题:[突破词句]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辞楼下殿辞:离开下:名词作动词,走下(2)辇来于秦辇:名词作状语,坐着辇车(3)朝歌夜弦朝、夜: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夜晚歌、弦:名词作动词,弹弦,奏乐(4)明星荧荧,开妆镜也明星:古今异义词,古:明亮的星光;今:指行业中做出成绩,出名的人(5)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扰扰:纷乱的样子鬟:指古代女子环形的髻(6)雷霆乍惊乍:突然(7)杳不知其所之也之:动词,往,到(8)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收藏:动词用作名词,收藏的金玉珍宝等物经营:古今异义词,此处指积蓄、聚敛的珍宝;今义:筹划并管理(企业等)(9)齐楚之精英精英:古今异义词,此处指金玉珍珠;今义:出类拔萃的人(10)鼎铛玉石,金块珠砾鼎、玉、金、珠:名词作动词,把宝鼎看作、把美玉看作、把黄金看作、把珍珠当作6.翻译下列句子。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燕国赵国收藏的珠玉,韩国魏国聚敛的金银,齐国楚国的瑰宝奇珍,多少代,多少年,从(本国)百姓那里劫掠而来,堆积如山。一旦(国家灭亡)不能再占有,统统运进了阿房宫中,于是,把宝鼎视为铁锅,把美玉看作石头,把黄金视同土块,把珍珠看成石子,随地丢弃,秦人看着这些宝物并不怎么爱惜。[文理赏析]
7.下列各组句子属于通过间接描写阿房宫中美女之多来反映宫中生活荒淫的一组是( )①妃嫔媵嫱,王子皇孙 ②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③绿云扰扰,梳晓鬟也 ④渭流涨腻,弃脂水也 ⑤剽掠其人,倚叠如山A.①③⑤B.①②④C.②③④D.②④⑤解析:选C ①写秦国宫人来源,⑤写珠宝之多。8.对本段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妃嫔媵嫱”到“为秦宫人”句紧接上文,点出那些供秦始皇享乐的歌舞者,乃是六国的“妃嫔媵嫱,王子皇孙”。同时又回应“六王毕,四海一”说明歌舞者的由来。B.“明星荧荧”到“有不见者,三十六年”句,通过六组排比句,写宫人梳妆打扮,既表现了她们的快乐而奢侈的生活,又揭示了秦始皇的骄奢淫逸。C.“燕赵之收藏”到段末,承上歌舞之盛,美人之多,进而写珍宝之富。由写人的际遇转而写物的被践踏。D.写美女,述其来历,状其梳洗,言其美貌,绘声绘色,倍加渲染。写珍宝,交代来源:六国剽掠;言其之多:倚叠如山。这些描写用墨如泼,淋漓兴会,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充分体现了赋体的特色。解析:选B B项“既表现了她们的快乐而奢侈的生活”错,应为“既表现了她们的悲惨命运”,因为“而望幸焉;有不见者,三十六年”。诵读第3、4段,回答以下问题:[突破词句]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心:心意,意愿(2)秦爱纷奢纷:多,繁华(3)人亦念其家念:顾念(4)奈何取之尽锱铢奈何:怎么,为什么(5)多于南亩之农夫于:比南亩:田间(6)戍卒叫,函谷举举:拔、攻占
(7)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可怜:古今异义词,古:可惜;今:怜悯,同情(8)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族:名词作动词,灭族(9)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如果爱:爱护(10)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递:传递,顺着次序传下为:做(11)谁得而族灭也得:能够(1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哀、鉴:意动用法,以……为哀,以……为鉴10.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1)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戍卒叫,函谷举。(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嘈杂的笛声琴声,比闹市里的人声还多。(状语后置句)(2)(待到)戍边的士兵们一声呐喊,函谷关的天险就被攻破。(被动句)(3)消灭秦宗族的是秦统治者本身,不是天下的人民。(判断句)(4)秦王朝的统治者来不及为自己哀叹,而只有让后代人去哀叹它的灭亡;后代人哀叹秦的灭亡却不能引以为戒,也会使他的后代人再哀叹他(重蹈秦的覆辙)。(宾语前置句)[文理赏析]11.下列各句能体现作者写作意图的一句是( )A.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B.楚人一炬,可怜焦土C.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D.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解析:选D A项,对比人心事理;B项,表现作者的不安与忧愤;C项,表现了作者对历史教训的沉痛感触,D项是作者告诫唐统治者及以后的统治者,是作者的写作意图。12.对本部分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3段的感慨是由第1、2段宫殿的奢华与人民的贫困铺事对比中引申出来的。指出秦爱纷奢,极力搜刮百姓,而且还不让市人言语,导致国家灭亡,阿房宫被烧。B.第4段的议论则穿透了历代封建王朝改朝换代的表面现象,直斥其压迫人民掠夺人民的政权本质。“眼光”更深远,将一千年前的“史实”与一千年后的“现实”联系起来,生发成一条规律。C.作者写《阿房宫赋》,是为了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讽喻朝政。但写阿房宫被焚时说“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这里作者又流露了对秦朝的怜悯之情。D.作者以秦王朝灭亡为借鉴,写秦朝覆灭,又以六国衰亡为铺垫。“六国”因不爱民而“毕”其统治;秦如吸取教训,“复爱六国之人”,那就不致迅速灭亡。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不意今人又在步秦人之后尘。解析:选C C项,“这里作者又流露了对秦朝的怜悯之情”错,现代文中的“可怜”是“值得怜悯”的意思,但在文言中除解释“值得怜悯”外,还有可爱、可惜的意思。这里的“可怜”解释为“可惜”,体现的是作者的不安与忧愤。一、基础巩固1.下列加点词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蜀山兀(wù) 辘辘(lù)远听鼎铛(dāng)玉石B.囷囷(qūn)焉尽态极妍(yán)架梁之椽(yuán)C.阿(ē)房宫剽(piāo)掠其人金块珠砾(lì)D.尽锱铢(zhīzhū)妃嫔媵嫱(yìngqiáng)逦迤(lǐyǐ)解析:选C A项,“铛”读chēng;B项,“椽”读chuán;D项,“锱”读zī。2.下列四组实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A.B.C.
D.解析:选C C项,都是夺取,获取。A项,统一;与“旦”形成一个词,指事情一经发生。B项,喜爱;吝惜。D项,类;灭。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①杳不知其所之也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B.①骊山北构而西折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C.①辇来于秦②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D.①盘盘焉,囷囷焉②且焉置土石解析:选A A项,都是动词,往、到;B项,①表并列/②表转折;C项,①到/②比;D项,①相当于“然”,……的样子/②哪里。4.下列加点词语古义与今义相同的一组是( )①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②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③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④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⑤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⑥用之如泥沙 ⑦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⑧多于市人之言语A.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⑧C.③⑤⑥⑧D.②③⑥⑦解析:选C ①指各种建筑物都向中心攒聚,屋角互相对峙,好像兵戎相见,一般用来指宫室建筑精巧。②雨雪阴晴。④此为动词作名词,指收藏的东西。⑦可惜。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复道行空,不霁何虹A.朝歌夜弦,为秦宫人B.长桥卧波,未云何龙C.骊山北构而西折D.燕赵之收藏解析:选B 例句与B项均为名词活用作动词。A项,名词作状语;C项,名词作状语;D项,动词作名词。6.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明星荧荧,开妆镜也A.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B.戍卒叫,函谷举C.秦人不暇自哀D.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解析:选A A项与例句都是判断句,B项是宾语前置句,C项是省略句,D项为状语后置句。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阿房宫赋》借写阿房宫的兴亡,揭露了秦统治者的穷奢极欲,并借古讽今,阐述了天下兴亡的道理,以此讽谏当时统治者戒奢侈行仁政。B.文章第一段作者从范围大、楼台高、建筑面积广、包容的河水多等方面写出了阿房宫的规模。作者写作的顺序是从外观写到内部结构,再写到人的活动,层次非常清楚。C.在第2段中作者先以缓慢移动的视野,描写宫中美人梳妆打扮的情景,梳妆台前镜子的闪烁、黑发纷纷的姿态、漂浮胭脂的流水以及弥漫在空气中的椒兰香,组成一幅绮艳的画面,既渲染了阿房宫中美人的快乐,也从一个侧面揭示了秦始皇骄奢淫逸的生活。D.《阿房宫赋》成功地运用了铺陈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方法。从全文看,虽以铺陈描写为客笔,抒情议论为主旨,前两段是后两段抒发议论的基础和根本,而后两段是前两段的深化和升华。解析:选C C项,不是“渲染了阿房宫中美人的快乐”,而是渲染了阿房宫中美人的哀怨。8.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长桥横卧在水面上,没有云怎么出现了龙?双层通道凌空飞架,不是雨过天晴怎么出现了彩虹?(2)灭亡六国的是六国自己,并不是秦国;灭亡秦国的是秦国自己,并不是天下的人。(3)假如秦国人能再爱惜六国人民,那么可将帝位传递三代甚至万代,世代做君王,谁能将它灭亡呢?二、阅读鉴赏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杜牧,字牧之,京兆人也,善属文。初未第,来东都,时主司侍郎为崔郾,太学博士吴武陵进谒曰:“侍郎以峻德伟望,为明君选才,仆敢不薄施尘露①!向偶见文士十数辈,扬眉扺掌,共读一卷文书,览之,乃进士②杜牧《阿房宫赋》。其人,王佐才也。”因出卷朗诵之,郾大加赏。曰:“请公与状头!”郾曰:“已得人矣。”曰:“不得,即请第五人。更否,则请以赋见还!”辞容激厉。郾曰:“诸生多言牧疏旷不拘细节,然敬依所教,不敢易也
。”后又举贤良方正科。沈传师表为江西团练府巡官。又为牛僧孺淮南节度府掌书记。拜侍御史,累迁左补阙,历黄、池、睦三州刺史,后迁中书舍人。牧刚直有奇节,敢论列大事,指陈利病尤切卒年五十,临死自写墓志,多焚所为文章。诗情豪迈,语率惊人。识者以拟杜甫,故呼“大杜”“小杜”以别之。(《唐才子传·杜牧》)[注] ①薄施尘露:效微薄之力。尘露,比喻微小的贡献。②进士:唐代凡参加礼部考试者均称“进士”。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牧刚直/有奇节/敢论列大事/指陈利病/尤切/B.牧刚直/有奇节敢论/列大事指陈/利病尤切/C.牧刚直有奇节/敢论列/大事指陈/利病尤切/D.牧刚直有奇节/敢论列大事/指陈利病尤切/解析:选D “论列”为动词,其后应有支配的事物,故与“大事”组合为一个动宾短语;“切”是形容词,应描绘事物的某种状态,其前应有主语。据此可确定正确答案为D。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大学,始设于汉代,为中央官学、最高学府。B.古代所说的博士专指在太学中的任教者,其职能职责与现代的博士基本相同。C.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D.“贤良方正”是汉武帝时推选的一种举荐官吏后备人员的制度,唐宋沿用,设贤良方正科。解析:选B 古代博士本为博学之士的通称。汉以前为君主的参谋或顾问,汉以后为执教于太学、传播经典学说的学官。另外,古代对专门从事某种职业的人亦称博士,犹后世称人师傅。11.下列对原文的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牧当初在京城参加科举考试,没有考中,只好流落到东都。B.主司侍郎崔郾和太学博士吴武陵发现了他的才华,一起推荐了他,让他参加了正科考试。C.杜牧因政绩突出,多次升迁,曾担任三个州的刺史。D.杜牧因其诗情豪迈,语言直率惊人,和杜甫的风格相似,被后人称为“小杜”。解析:选B B项,“一起推荐了他”理解不对,是吴武陵向崔郾推荐了杜牧。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侍郎以峻德伟望,为明君选才,仆敢不薄施尘露!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诸生多言牧疏旷不拘细节,然敬依所教,不敢易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您因为德高望重,替明君选才,我敢不尽力做点贡献!(2)许多人都说杜牧行为自由,不拘细节,然而我尊重你的建议,不敢再改了。三、语言应用13.把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只写序号)①两千多年后,在恢复重建的秦阿房宫遗址内,一部大型史诗乐舞景观剧《阿房宫赋》再现秦王统一六国金戈铁马的战争场面②两千多年前,秦始皇横扫六合,统一全国,短暂辉煌过后③让观众穿越历史,重温两千多年前大秦王朝的荣辱兴衰④他留给后人的,除了“兵马俑”的举世震惊⑤还有对三百里阿房宫的无限遐思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解答此类题目应先从整体上感知各个句子的语意,概括出句群的大意,然后确定句子的首句,最后根据各句间的标志性词语、内在的语意逻辑层次来进一步确认各句之间的关系。比如本题,统览各句后可知,这些句子是围绕“秦始皇的阿房宫”来叙述的,并且这五个句子可分为两部分,一是写两千多年前,一是写两千多年后,前者包括②④⑤,后者包括①③。而②④⑤按照先后顺序应排在①③前,各句之间的小顺序根据语意很容易排列出来。答案:②④⑤①③1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古人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可见历史及其叙述在国家、民族、文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借鉴意义。__①__,正在于其著述者对待历史有严肃认真的态度,有后人应有的敬意,而非凭空想象,随意为之,并使其庸俗化。否则,其著述非但起不到以史为鉴的作用,__②__,使读者通过一面夸张变形的“哈哈镜”观察历史。近些年来,__③__,已经在读者尤其是在那些并不专门研究历史的非专业读者中造成了不良后果,影响到他们对历史的正确认知。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①处,由上文的“借鉴意义”和下文的“正在于……”,很容易得出答案。②处,可根据上文的“非但”和下文的“使读者通过一面夸张变形的‘哈哈镜’观察历史”,可得出“扭曲历史”方面的答案。③处,由下文的“造成了不良后果,影响到他们对历史的正确认知”等内容,可知应答“历史读物的庸俗化倾向”方面的内容。答案:①历史之所以能为后世所借鉴②反而可能扭曲历史③一些历史读物的庸俗化倾向